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利用太极拳中的“矛盾对立”练好功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雪中春信,苏东坡为了这款香,准备了7年,此香如芳香佳人再雪中抱你

在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现在,人们已走出了太极拳那古老、神秘的迷谷,逐渐认识到了它本身实在的价值。太极拳具有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用于青、壮、老年等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锻炼。太极拳特有的'心静用意'的要求,采用腹式逆呼吸,以及贯穿始终的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丝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价值。中医学上也认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畅通血脉,通经活路,因而可以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加之太极拳可以单独练习,占用场地少,不需要器械,所以,太极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然而,广大习练者中,却有很多人未得其要领,或效颦于一招一式,或形不似意不达,或偏刚偏柔,或虚实不分,虽常年练习,却事倍功半,终未深入其境,太极拳应有的功能也大大降低。这些现象的产生皆源于对太极拳没有或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把握太极拳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何谓'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以期能够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从而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动与静

    

  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拳运动正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次,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被时'动'。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被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持至彼时,又趋于'动'。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虚与实

  太极拳总论中说:'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意思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相互区别。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棚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此外,还有表现为腰部左右交替转换的虚实和档部开合虚实等等,以上均是从动作局部划分的虚实。从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时为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
    
  在太极拳中,虚与实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彼此相生,相互转化的。例如手向前推时,未动之前,手掌微带凹形渐舒展、消失,指微展,坐腕,掌根微着力前凸,劲贯掌根,此时,掌由虚而实,变为实掌。虚与实是相互包含的,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例如一式'单鞭'中,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并非左腿全然实,而是实中有虚,左服并未支体的全部重量,右腿也并非全然为虚,而是虚中有虚,交撑着身体的部分重量,即所谓'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并且,随着功夫的加深,虚足和实足的比例要逐步缩小,例如从2比8到3比7,再到4比60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是太极掌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在练习中,分清虚实,并逐渐缩小虚实之间的差距,协调虚实比例,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柔与刚

    太极拳极柔,所以太极拳有'柔性武术'之称。


  柔,即指松柔。打太极拳时必须做到舒松自然、松静圆活,有如和风细雨一般,处处体现出一种松柔来。太极掌要求虚领顶功、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附肘、松要落胯、屈膝圆裆等等,这些基本要领也都对松与柔的要求。只有做到松与柔,才能做到精神内敛,意识集中,从而做到'以意领形',体现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然而,太极拳强调松与柔,切忌使'掘力'、使'僵力',并非是说全然松解,绵软无力。太极拳使的是棚劲,简而言之,棚劲就是一种弹性劲,既有韧性的柔劲、又有坚实的刚劲,极轻灵又不失稳性,极柔软而不失坚刚。也就是说,太极拳之柔不是如棉绳一般的软弱,而是一种有如鞭子一般的柔韧,是'柔中有刚'。
    
  太极拳有柔亦有刚,在每一势的运转过程中,是轻松柔韧的,而是定式的刹那间则显刚劲。同样,此刚又不断纯硬,纯硬之物则不坚,此乃是弹性之刚,是'刚中有柔'。在太极拳中,柔与刚是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quot;搂膝拗步'中,手向前推时,始时有柔,但'柔中有刚';待推出时,坐腕突掌,力贯掌根,则又转为刚,然'刚中有柔'。在技击中,化敌之劲为柔劲,是'柔中有刚',发力攻敌之劲为刚劲,是'刚中有柔'。把握柔与刚这种关系在太极拳锻炼及技击中极为重要,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被,刚中无柔不为坚'。
    
  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中柔与刚的辩证关系。认识这一矛盾,在习练中方能自放松开始,由松入柔,尔后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达刚柔相济。

攻与防

  太极拳除了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功能外;还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之每一式,均有其攻防含义,且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与防也是太极掌中的一对矛盾。太极拳中攻与防的关系,涵括了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打手歌》中所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实'等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在他人进攻之时,我方不与之相遇、相抗,而是'含己从人',避他人锋芒,顺他人之势,云化解他人之力;他人之力落空后,必然失云重心,此时,只需稍施劲力,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则可轻易破敌。简而言之,就是借他人之力,以还击他人。如一式'搂膝拗步',其攻防含义是:他人用右手从左下方来击打我方,我方用左手将之向左外方搂开,他人β淇眨涫迫次醇酰厝簧硐蚯扒悖耸保曳接米蠼爬棺∑溆医牛儆糜沂纸髌湫夭浚涂? 轻松大伤敌方。这样,'攻'取之于'防','防'中孕育着'攻',寓'攻'于'防',就构成了太极拳中攻与防的矛盾运动。
    
  认识一矛盾,在练习潜心钻研每一式中的攻防含义,利于深刻理解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健身效果和实际技击水平。


结语

  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它们各有其具体含义,提示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只有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攻防兼备,才可能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因而,也只有从理论上不断揭示出更多的矛盾,并深入地认识这些矛盾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出太极掌本身应有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情
太极拳中的辩证法
绝妙太极之神意不同处
太极拳不神秘,它与辩证法息息相关
太极拳要领详述——彭安宁 彭谷洋
[转载]谈武式太极拳母势“懒扎衣”(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