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剧 龙门阵

旧时四川各地川剧龙门阵多多,现在我们坐下慢慢摆。

 

搬目连   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题、以驱鬼祛邪为目的的民俗性、祭祀性川剧演出活动。清代中叶以来,四川各地民间盛行以清吉地方、驱祟辟邪为目的“目连戏”连台演出活动,其规模庞大,内容繁多,集戏剧演出、宗教祭祀、民俗活动于一体。

旧时四川各地皆有此习俗,清代嘉庆年间《绵州志》记载:绵州城外西山观,每年搬演“目连戏”,游人如织,仕女如云。清《成都通览》记载:“北门外东岳庙,每年均演目连救母打叉戏,观者若狂,俗谓:如不演此戏必不清吉。”搬目连演出是各地政要、商界及全民关注并投入的一项重大社会公益活动,旨在超度亡灵,驱逐不祥,保一方平安,同时繁荣商贸活动。

一般由各县、乡要员、行业帮会出面主持,其间演出目连救母连台大戏,同时穿插演出有关忠孝节义为主旨的其他剧目;演出前有灵官镇台、放五猖、捉寒林等仪式。

民间相传寒林为鬼王,象征着走霉运或不吉利,地方不清净必是寒林作祟,以邪神五猖捉住寒林,将其囚禁,则能阻止孤魂野鬼肆虐作乱。戏演至打叉前,有祭叉、游叉、叫叉、挂幡等民间祭祀仪式;演至目连打开铁围城救出母亲时,有鬼卒捉拿出逃饿鬼的打叉表演,并要请和尚、道士摆焰口,超度鬼魂亡灵,演出结束,举行放河灯仪式,以送走瘟疫。

从戏班内部安排来看,搬目连的演出活动也非同寻常,须分设阴阳两位掌教师。阳掌教负责整个演出期间的剧目安排,阴掌教则负责相关一切祭祀活动。搬目连演出活动一般为48天,称“大目连”;民间演出时间长短主要以经费的多少而定,多数演出为24天或十余日。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间搬目连演出基本绝迹。

● 搬东窗   以求雨为目的的祭祀性川剧演出活动。所谓“搬东窗”,即搬演川剧《岳飞传》大戏,从“降天鹏”起演至“风波亭”止,最多可演48天。

因岳飞死后被封为雨部正神,专司人间雨露,故逢天旱要祭祀岳飞,又称“雨醮戏”。一说岳飞含冤而死,天怒人怨,酿成旱灾。演岳飞戏为之鸣冤正名,感动上苍而降雨。其间,必举行捉旱魃仪式。《诗经·大雅·云汉》曰:“旱魃为虐,如炎如焚。”

孔颖达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行走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久旱不雨,民间相传为旱魃肆虐,须捉拿惩治。演戏之前,找一穷途末路、走霉运之人充当旱魃,行走躲藏于市井,戏班派出演员装扮成牛头马面鬼卒前往捉拿。旱魃奔跑途中,可任意抓拿沿途摊贩食物,被捉拿后,以纸人代替囚禁于后台,直至天降大雨,演出结束,便将纸人烧毁,搬东窗就此结束。

● 跳加官   又称“加官”、“打加官”。川剧演出的开场仪式,是一出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舞蹈节目。由演员扮演天官—系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之一,一般由小生行扮饰,另有由老末扮演者。身穿大红袍,即天官衣(又称“加官蟒”),戴“加官脸”  (喜神壳,即一种笑容可掬的假面具),手执朝笏,向观众频频点头、鞠躬作揖,然后从袖中取出红绸绣金字制作的条幅,绣有“天官赐福”、“步步高升”、“一品当朝”等字样,以示对观众的祝福。或者手执彩条,绕台边跳边舞,拉开彩条展示“福禄寿喜”、“恭喜发财”、“天官赐福”、“寿比南山”等吉语,增加喜庆吉祥的气氛。“跳加官”没有曲词念白,有大加官、小加官之分。大加官:全班出动,扮各路神仙在唢呐锣鼓声中齐跳。内容有封侯夺印、卸甲封王、东方朔偷桃等场面,主要目的是向观众亮戏班的家当。小加官分男加官、女加官。男加官又分文、武加官。文加官为冯道,贺官运亨通;武加官为郭子仪,贺福、禄、寿俱全。女加官为杨贵妃,上场有宫女伴驾,女加官多用于女眷观

戏。20世纪50年代后,跳加官被摒弃消失了。

● 愿戏  又称“香愿戏”。川剧演出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为祈福求财、消灾却病,求神祈子、万事如意等,在神灵处许下“香愿”后,即请戏班演戏以示诚心。若所祈如愿,则演戏感恩报德,以示“还愿”,称为“还愿戏”。愿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家愿,即个人请戏班演戏酬神,还有一种是公愿,即地方合资演戏酬神。个人唱愿戏的规模,因财势而异,或接小戏班只演一场,或接大戏班搭台连演数日。地方上唱还愿戏,一般规模较大。愿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而停止。

● 行会戏   又称“帮会戏”、“帮口戏”。川剧演出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清代及民国时期,城乡各行业均有同业公会,建有“行帮”组织,如布匹、绸纱、百货业是“三黄会”,中医中药是“药王会”(祀神药王),船帮是“王爷会”(祀神镇江王爷),屠宰是“张爷会”(祀神张飞),铜铁匠是“老君会”( 祀神太上老君), 缝纫业“轩辕会”(祀神轩辕黄帝),泥、木、石工匠是鲁班会(祀神鲁班),书刊印刷是文昌会(祀神文昌帝君)。各行会每年均要举行一次例会,称为“会期”(如老君会是农历二月十五,药王会是农历四月二十八,张爷会是农历八月二十三,三黄会是农历九月十六,轩辕会是农历九月十六),会期要请戏班唱戏庆贺,以祈求行业供奉的祖师赐财降福,化吉除凶。除商界外,袍哥的“单刀会”在农历五月十三,也要请戏班唱戏。行会戏多在会馆、庙台举行,戏资由各帮口筹集。城乡演帮会戏,促进了商业繁荣,也带动了戏曲的兴盛。行会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而停止。

● 贺戏   演出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民间寿诞、喜诞、仕进、华居落成,或有其他喜事,为了表示庆贺,均要接戏班唱戏,又称“大贺戏”—贺大吉大利,贺益寿延年,贺早添贵子,贺生员高中,贺乔迁新府,贺职位迁升,贺商号开张等。其中如贺寿诞唱《大赐甲子寿》、《八仙庆寿》,贺喜诞唱《引凤楼》、《美洞房》、《仙姬送子》、《五桂联芳》,贺商号开张唱《黄金窖》等。大贺戏一般以贺寿戏为多,男寿多演《佛祖寿》、女寿多演《蟠桃会》。贺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而停止。

● 打丧火  又 称“丧葬戏”。川剧演出习俗。民间为纪念、哀悼、告慰已故亡灵,请戏班来灵堂或置放棺木之处唱戏。富者请大班至家演唱,贫者请玩友演出。戏目多悲凉、伤感、哀婉,如《诸葛亮吊孝》、《刘备祭灵》、《哭桃园》、《北海祭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

除,但民间居丧,请围鼓清唱坐夜伴灵,仍习以为常。意冲淡悲伤气氛,也使丧事显得热闹风光,且通宵演出,亲友有戏可看,无需主家安排住宿。但仅限于安葬前夕,所唱内容不固定,视演唱者所会所能,随意选唱。

● 目连故里   川剧逸闻传说,四川射洪青堤乡相传是唐代圣僧目连的故乡,青堤码头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 9 0 2)所立石碑,上书“唐圣僧目连故里”。青堤顶顶庙是为纪念目连及其母亲刘青堤而修建的,寺庙一旁的坟冢为刘氏青堤之墓。墓碑上款“唐圣僧目连之母”,中书“刘氏青堤之墓”,下款“□□敬献”。关于目连故里和刘青堤之墓,—说早年一次演出中,扮演《目连传》中刘氏四娘的演员被五叉打死,死后当做真圣僧目连之母盛敛下葬。此后,青堤镇不准任何戏班演刘氏之墓《目连传》中“打叉”—场,恐触怒目连圣僧。另一说,相传在南北朝末期,青堤镇名绮川渡,渡口的大户人家傅相生前广结善缘,得道升天。而其妻刘氏受人怂恿,违背斋戒清规,大开荤宴,惹起非议。其子傅罗卜为规劝母亲,身背长靴、口衔铁环,伏地求母乘骑。刘氏甚感气恼和羞愧,随儿子到葵树下发誓洗心,由于气急败坏,五内俱焚,顿时口吐鲜血,暴疾而亡。傅罗卜以母亲犯了神咒,到阴曹必受地狱轮回之苦,当即出家修行。到九华山剃度出家,被赐法号目连,潜心学法,成为得道高僧。唐王欣喜,查其一家四代忠孝,虔心好佛,便封目连为大唐圣僧,还追赐其母之名为刘氏青堤,并立碑为志。初唐诗人、祖籍射洪的陈子昂曾作诗《题刘氏青堤墓》:“百里洪州望无涯,臻及唐初起圣家。目连慈渡镶恻远,刘氏香花玉女华。”目连故事中的“会缘桥”和“积善桥”在青堤尚有残桥,柳树镇境内还有纪念刘青堤的“花园寺”。此说系民间流传,真伪无从稽考。但因当地有此传说,任何戏班在青堤演“目连戏”,均不演“打叉”一场,否则必会遭到当地人反对。

● 庙会戏● 庙会戏  又 称“迎神赛会”。川剧演出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各地寺庙逢节日、神诞、春秋祭祀等,照例演戏,酬神娱人,称为“庙会戏”。庙会戏相沿已久,一年四季,月月有庙会,如正月十二禹王会、正月十五上元会、二月初二文昌会、三月初三娘娘会、四月初八佛祖会、五月初五龙舟会、五月十五瘟祖会、六月十九观音会、六月二十四老郎会、八月中秋月光会、十月初一牛王会等。每逢会期,邀接戏班在庙中戏台或临时搭台演戏。少则三五天,多则经旬弥月。演出剧目多与神佛有关,如观音会唱《火烧白雀寺》、《佛儿卷》,东岳会唱《仙人岛》、《玉祖寿》、《目连传》,火神会唱《双旗门》、《收黑龙》、《伏魔剑》,财神会唱《财神图》、《黄河阵》、《宫人井》、《南河岸》等,常与打醮、祭祀等宗教、迷信活动同时举行。庙会戏名为祭神,亦是娱人,寄托了民众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百姓“藉神诞以行乐”,商贩依庙会而牟利,寺院凭布施以增收,皆大欢喜。闻名全川的有成都的娘娘庙会,资阳的城隍庙会,犍为的王爷庙会,金堂的月光会等,成为各路戏班、名角“打擂”竞技的舞台。庙会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迷信而停止。

● 灵官镇台   又称“玉枢火府天将”。川剧演出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灵官,民间传说可镇邪驱魔。通常在以下情况,搬演灵官镇台:一是为“撵旱魃”而唱“雨戏”时(如《风波亭》、《六月雪》、《天雷报》,希望感动天地使之降雨);二是“搬目连”前,防鬼怪为害,保演出活动及一方平安;三是为新修庙宇和舞台开光踩台(第一次使用舞台),乞求吉利;四是剧中涉及到灵官时(如《白蛇传》中的《扯符吊打》一折)。灵官镇台有严格的仪式和禁忌,镇台前有灵官出行的活动,坐明桥,会首须戴喜帽迎请。灵官由架子花脸扮演,扮演者3天内要斋戒沐浴。若是开光踩台,镇台之前,则先请有功名的人去踩台。锣鼓吹打结束,会首上台烧香化帛,三拜九叩,祈祷打卦,跪地请求:“请灵祖开金口启银牙。”打杂师扯起粉火,灵官持鞭亮像,在锣鼓中步罡踏斗,镇走四方。站在中场口:“……来在此地,但见香烟渺渺,冲破吾的斗口,阻当吾的行程,待吾睁开慧眼一观”,扯去印堂间的金纸现出慧眼,作向下观察的式口,一番吉利话后,扯式口拨转风火,回转天庭,大锣大鼓送下,灵官镇台结束。在连台戏结束或法事完成时,还有灵官扫台仪式。至20世纪50年代后,此习俗不复存在。

● 七会半   川剧艺人行会组织。从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戏曲班社众多,有官班、家班、乡班、江湖戏班、科班等,通常江湖戏班均成立有行会组织,各行当加上衣箱与乐队,称为“七会半会”。计有:文昌会,须生、文武小生等行会,供奉文昌帝君、太子菩萨,会期二月初二;娘娘会,旦角行会,供奉三霄娘娘,会期三月初三;财神会,花脸行会,供奉赵公明,会期七月初九;土地会,丑角行会,供奉土地神,会期六月初六;吉祥会(又称“青龙会”),文武场面行会,供奉孔子,会期正月十五;得胜会(又称“韦驮会”),龙套、吼班等行会,供奉韦驮,会无定期;观音会,杂役等行会,供奉观音,取观音救苦救难之意,会无定期,观音会的杂役不出台,只管搬运戏箱、什物等,只算半个会。故总称七个半会(又称“七会半”)

● 玩友   又称“打围鼓”。业余参加川剧座唱或彩唱活动的川剧爱好者。玩友的玩,绝非仅是“玩耍”、“好玩”,而是“把玩”、“切磋”、“研究”、“玩味”。玩友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川剧演唱活动,一般以座唱(又称“打围鼓”)为其主要的活动方式。座唱,按《成都通览》的解释即为:“唱而不出脚,鼓锣均备,座以唱说者也,一名围鼓。”彩唱,指玩友们自筹经费,登台以过戏瘾。川剧玩友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代,筱云《成都年景竹枝词》载:“景运初开事未繁,闹年锣鼓满街喧;少年最爱翻花点,每学班子打十番。”足见当时成都的玩友玩友协会活动已十分普及。逢年过节或工余农闲,红白喜事或茶余饭后,都可以看到玩友的座唱活动。玩友活动是川剧生存的土壤、川剧人才的摇篮,历史上玩友曾出现过不少川剧名家,如近现代著名川剧演员贾培之、浣花仙、天籁、薛艳秋等,著名川剧鼓师王瑞成、黄一良、李子良、陈敬忠等。改革开放以来,玩友活动遍及四川广大城乡,在维护川剧根基、为川剧培养后继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是振兴川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曾经是四川乡间没有电灯的夜晚,一种用竹条树枝绑扎稻草蘸上松脂之类引火照明的工具。而火把和四川走州过县,出村入寨,一副锣鼓、一桌三椅、两三场演出,三四块钱门票,最简单的道具加上最简单的生存,就可以演绎历史风云和人生悲欢的县班班、乡班班“民营川剧团”联系在一起,就不仅仅是火炬一词的平民化,而是一种另类的绘形写意了!这就是当现代川剧舞台进入灯光吐彩添艳时代,观众看戏也不会再用火把,但对于流动于广袤山村、城乡茶馆、露天舞台……非国家资助的川剧院(团)之列,飘忽如野火、如流萤的民间戏班,老百姓依旧习惯地称呼他们为“火把剧团”。曾经的贬义已经淡化,如今已经是意味深长的一种爱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川剧志音频】《川剧的前世今生》第24集:川剧演出旧俗(上)
川剧大幕戏《十五贯》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08
川剧《变脸》
川剧 《下游庵》
川剧三进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