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粮食新周期与价格波动




认识粮食新周期与价格波动
作者:尚强民(国家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

根据直接的观察,2012年秋季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进入了新的供求周期,具体的表现就是,粮食由曾经的供求偏紧转向宽松并直到供大于求。三年以来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在倒逼粮食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目前监测到的情况判断,随着新的粮食政策得以制定和执行,2016年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粮食供求再平衡将在复杂的市场形势下得到积极的推进。


国内粮食市场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过去常说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着“两平一丰一欠”,就是对因气候引起的产量周期性波动做出的归纳描述。在粮食供给紧张和较少国际贸易发生的情况下,应对国内粮食供给年度波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粮食储备,通过“籴”“粜”之法,平衡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实现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与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之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得以快速的提升,于是出现了与天气因素引发的供求波动有根本性不同的市场周期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粮食产量连续提高之后,国内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应该承认对于这种新出现的由供求关系失衡引起的市场波动,开始时我们不仅缺乏认识的能力,也缺乏认识的自觉。因为国内人多地少水缺的现实,使我们常常将以为国内粮食市场供给总会偏紧,将资源禀赋决定的自给概念与市场平衡角度提出的供给概念相混。从自给角度讲,国内生产资源缺乏——耕地少和淡水缺,生产效率不高又人口众多,当然粮食自给能力会差。但从市场供求平衡的角度讲,供给是由产量、进口量和期初库存构成的具体时段内的市场有效供应,当供给与需求无法匹配时,也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回顾上一次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波动,导致供大于求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快速提高。原本计划到2000年时国内粮食产量提升至5亿吨,结果1996年国内粮食产量便达到了,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一直保持。2000年和1995年相比,全国共新增人口5622万。人还没生出来,粮食却生产出来了,于是供求失衡了。当然,应该特别注意到,就在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失衡之时,国内经济形势也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产能过剩的矛盾同样影响着经济的正常运行,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市场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又一次出现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供给总体偏紧转向全面宽松。到目前为止,玉米供大于求的形势已经完全明朗,国家在东北玉米主产区收购的临时存储玉米库存量已经超过了两亿吨,可以满足国内一年的消费需求。稻谷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格局,国家托市场收购的稻谷进多出少,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小麦市场也是年度供给大于需求,曾经下降的库存压力再一次回升。与上一次由国内粮食产量快速提高导致的国内供求失衡不同,此次市场波动的直接原因则是需求。国内玉米消费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力减弱之后率先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口老龄化之后的消费减量等诸多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国内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有所改变。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而国内粮食价格受到托市收购政策支撑,内外倒挂导致了粮食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更加重了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失衡程度。

如果将2012年下半年确定为本轮周期性变化的始点,那么到现在为止,本轮国内粮食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已经发生了快4年的时间。根据对国内粮食市场的观察与分析,2015年仍然是供求矛盾继续加重的一年,尽管2014年已经明确国内粮食供给已经偏多,需要进行生产结构调整。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上年增产2.36%;粮食进口量达到1.25亿吨,较上年增长了20%多。产量继续提高,进口量继续增加,而国内消费保持基本稳定,于是过量的供给形成了新的库存,国内粮食库存量不断增加,超出了合理库存的水平。


2015年国家降低了玉米临时存储收购价格水平,但到目前为止收储量已超过了整个收储季节的入库数量,大量的玉米涌向承储库存,而一般贸易环节的玉米库存却降至了可能影响流通正常进行的极低水平。调研中发现,许多往年积极入市收购玉米的贸易企业,今年的入市态度十分冷静,一直在市场之外观望,虽然水分偏高、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均影响企业收购,但关键的原因还是企业看跌后市,似乎只有暂时处于观望状态,才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最佳选择。


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双“失灵”问题。先是市场“失灵”,这些年国家不入市收购,市场似乎无法运行,国家入市收购,形成政策市场,企业又往往失去了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市场“失灵”了,产生了对收储政策的高度依赖。随后是政策“失灵”, 4年时间收购大约2.8亿吨的政策性玉米,形成了足够国内1年消费的庞大库存,现行的玉米临时存储政策再难执行。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共存,要求我们要对现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在国内玉米供给偏紧时制定的政策,在供大于求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之时,必须做出根本性的调整了,如同春天来了,需要脱掉冬衣了一样。

实现国内玉米再平衡的工作已经开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工具最重要,通过价格发挥调节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以往的粮食工作中,粮价从来都被过度关注,但更多的考虑是保护生产者利益和促进粮食生产。现在强调价格,是强调积极发挥价格调整供求的作用,通过由市场定价,重新实现国内供求平衡。


国内粮食价格倒挂于国际市场后,既要保持很高的粮食自给率,又要开放国内粮食市场,还要将国内粮食价格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以对生产者实行保护,这可能无法实现。粮食也有“三元悖论”。希望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愿望是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无法做到。可以坚持很高的自给率,同时开放国内粮食市场,但必须将国内粮食价格降低到合理的较低水平。


在开放市场的前提下,国内粮食价格在政策的支持下维持在过高的水平,粮食进口量一定会大量增加,从而降低国内粮食的自给水平。例如国家通过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实行临时存储收购,形成国内玉米价格的支持,但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国内外价格倒挂,明显增加了进口压力,尽管玉米进口有配额限制,但替代品的进口会构成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严重冲击。


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化,提高了国内外粮食市场融合程度,增加了粮食进口的市场动力。遵守市场贸易组织规则,在国内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之后,要有效减轻粮食进口压力,只有选择将国内的粮食价格降低至可以阻止进口的水平。


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不是简单的将原来通过托市收购花出去的钱变为将补贴直接发给农民,而是要构建国内粮食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建立新的粮食生产者补贴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

和上一次周期波动相比,这一次的波动最大的不同点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市场开放程度提高,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化解国内供给压力的可能性降低,而且化解进口压力的难度明显加大;不仅受到国际市场因供给充足价格下跌的挑战,而且也受到非配额谷物进口价格优势的挑战。


制定中国的粮食政策需要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融通后会产生的各类问题。中国人多地少水缺,从目前国内的粮食供求状况看,已经无法脱离国际市场自求平衡,尽管从总量上看,供求失衡的矛盾表现为结构性的,具体表现为谷物供给的偏多和油脂油料的不足,只是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因为资源和市场的原因,已经无法完全消除。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但也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


国内消费的现实表现,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难度,表现疲弱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的巨量库存等因素,都将决定着本次市场波动周期的长度。由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严重,内外部粮食环境更加复杂,目前预测本次粮食供求周期持续的时间会超过上次。


【来源:蓝海密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内讲“供需”最好的就是傅海棠(个人看法~)
一年新增6万多家粮食企业,这是跟风,还是跟疯?
未来大豆市场将会大爆发!
农业部:2014年年农产品价格总体温和上涨
为什么国家让水稻降价,却让小麦保持稳定?真相在这里……
期货基本面分析七大因素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