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兰察布买卖字号
乌兰察布买卖字号-王氏家族与维盛堂
发布时间:2013-06-13 18:45     作者:文化促进会     浏览次数:102

       20世纪二十年代,现察右后旗红格尔图(时属陶林县)有个草地庄大商号——维盛堂,老板叫王维。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山西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四处逃荒。1902年春季,家住山西阳曲县圪潦沟村的贫苦农民王德贵、王有贵兄弟二人,怀着眷恋的心情,扶老携幼,离乡背井逃荒到绥远省兴和管辖的喇嘛孔督村,以当长工,伴种地兼做木工活儿维生。老大王德贵生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的名字依次叫王恒、王兴、王维、王珍。
       王维生于1869年,1923年病逝于红格尔图,享年53岁。因他排行老三,有一手砍木犁的绝活,人们称他三木匠。1904年大六号一带放垦,时年35岁的王维,从兴和迁居大六号。村里有地有钱的高姓人家看王维勤劳厚道,善于谋略,干活勤快,便把女儿许嫁于已死了老婆数年的王维,并资助银圆买地数百亩。于是他既出租土地,又开木匠铺,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王高氏为他生三女一子,儿子叫王进武。这样一来,王维两个老婆先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进文,次子进武。
      20世纪初,察哈尔正黄旗北六佐一带本是一望无垠的广阔牧场,水草肥美,牧业兴旺。然而,由于八国联军入侵,清廷银根紧缩,决定放垦蒙地。这样一来,本是单纯牧业经济的察哈尔右翼地区却变成了农牧并举甚至以农为主的经济体制。草场垦种,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变异,沙化严重,气候恶劣的后果。而农业由南至北的发展,迫使牧业不得不向北迁徙,这就形成了“农进牧退”的局面。1910年,王德贵和王有贵的子弟们又在碱河子(现石门口三木匠村)买地建村。王德贵的子弟住在河西,人们叫“西柜”,王有贵的子弟住在河东,人们称“东柜”。因王德贵的三儿王维是木匠,便将此村叫成三木匠村。
       1911年,王维让已是二十五六岁的长子王进文到正黄旗十苏木(现白音察干镇阿麻胡洞一带)买地,掌管家务。十苏木是以牧为主的地方,于是,王进文在十苏木以养牛羊马匹为主,还种了百十来亩土地,和蒙古族牧民关系密切,相处很好,他就是这个时期学会蒙语和懂得蒙古族风俗习惯的。这就为他后来到牧区做生意扫除语言障碍奠定了基础
民国五年(1916),正黄旗十二苏木的红格尔图一带放垦,王维在大小井村买地10余顷。同年把家搬到红格尔图,在大小井村设伙房,人们叫“老三柜”。红格尔图是蒙古语,意为小盆地,1916由王、韩、李、庞几家大户建村。1919年,又搬来27户人家,并在当村建起了高大的天主教堂,定名“敬源堂”,红格尔图从此逐渐发展起来。
       大小井村也是1916年建的,除五家外,还有康、马、曹几家大户。因其村子东南处有牧民饮牲畜遗留的井口较小的井,村西北1里多处的石崖下又有一眼井口较大的井,以两口井得名叫大小井子村。为了防止土匪扰乱,建村时,村子四周围起2米多高的土板墙,外挖壕沟,东南西北留了4个豁口。在村子中心,也就是王维院内的东北角建了高约8米的炮楼一座,内分三层,站在炮楼顶上,可俯视全村。
       1919年,王维在大小井村正西9公里处(现集二线西侧)买地数顷,设立伙房,形成村落,开头叫三木匠村,后改称三柜房村。
       王维迁到红格尔图时,因年迈,便让其长子王进文开始当家主事。王进文便放开手脚,在红格尔图先后建起油房、面房、酒房,立商号叫维盛堂。做生意的宗旨是求质量,讲信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诚信”。他会说流利的蒙古语,亲自到锡盟苏尼特草原做生意。拉上几车白面、炒米、油酒、生烟、砖茶,和牧民以物易物,换取牛羊和畜产品,运到二道河(兴和)或张家口出售,再贩上布匹、生烟、火柴、砖茶等生活日用品到牧区交易。而牧民也拉上畜产品到红格尔图换他们所需要的日用物品与生产工具。于是,红格尔图便成了农牧产品的集散中心。
       1920年,因土地纠纷,王维和放地商人刘鸿儒打官司,因没文化,不懂法律,无言以对而败诉。沉痛的教训。促使王维下决心供二儿子王进武学习。于是,1926年,王进武到北京辅仁中学上初中,1927年结婚,分管部分生意。
       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方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逃荒,四处奔波。大小井村五家大户将所存余粮不加利息开仓放赈。荒年过后,按本还粮,确有困难还不起的免债,此举受到当地人们的高度赞扬。
       这一时期,维盛堂由王维的长子王进文、次子王进武掌管经营。
       1930年前后的十几里,维盛堂的生意相当不错,可以说是日进千银。王家成了红格尔图周边的首富,便大兴土木,由二子王进武掌管,到山西宁武运回木料,请忻县匠人做工,耗资万余大洋(当时工薪阶层月薪平均22银元),历时半年,在红格尔图建起一处五檀起脊、雕梁画栋的7间大瓦房和数十间配房的院落,很是气派,在绥东一带也是最好的住宅大院。建成后,主人没住几年,1937年被日伪军第七师占用,成为兵营。1945年日寇投降后,成为新建的陶集县政府的办公场所。1946年在战乱中付之一炬,变成一片废墟。
       1934年王进武又在红格尔图北面8公里处的大小井村建起一处5间正房、四间耳房的砖木结构院落,因时局不稳,一直没上瓦。
       王家于193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就在这一年底兄弟分家。大户人家分家是件大事,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士主持。先把所有的家产财物列出清单,按两大股分配。王进文家叫大柜,王进武家叫二柜。老母亲分得一处院落出租。维盛堂继续开业,聘请忻州商人当掌柜。王进文为大东家,王进武为二东家。
       到1936年,红格尔图以天主教为中心形成大村落,聚居189户人家,有商铺10几家。为了防止土匪骚扰,城墙外围修筑壕堑,建有炮墩6座,有钱人家购买枪弹,组建民团30多人。是年,日寇占领察哈尔省的商都、化德县,图谋入侵绥远,进而侵占整个华化。8月上旬,王家兄弟率全村人积极支前参加了红格尔图保卫战,红格尔图战役后,维盛堂歇业,王家面临更大的灾难。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的铁蹄踏向全国。继占领张家口、大同之后,向绥远地区进发。日伪军向红格尔图进犯,有钱人家跟着军队向西逃,王家大柜、二柜的二十多口人,由车倌赶着4辆四套大马车,马倌赶着70余匹骡马,于农历八月十三日出发向西跑。两天后与大批难民被围在现察右中旗堂地村(也叫大脑包村)天主堂里,王家的车马、财物被抢劫一空。对王家来说,这是一个血腥的中秋节,恐惧的中秋节,悲惨的中秋节。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当地亲戚借了两辆牛板车,拉上女人、孩子恐慌而沮丧地返回大小井村。从此两家元气大伤,家境日渐衰落。维盛德的生意也日趋下滑,再加王家接连三次遭土匪苏美龙和日伪军抢劫,到1946年秋,国共内战又起,维盛堂已经再也经营不下去了,王进武把家搬到商都县城,王进文把家搬到集宁县城。至此,在后大滩享有盛名的草地庄商号“维盛堂”即消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浑善达克穿越
夏天,想在内蒙古遇见绝美草原
木匠村行会(颂鲁班)-七绝
(3)闲转转爷爷讲故事之七十四:李木匠修牌楼
井上雄彦:宫本武藏的剑与禅
说说定日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