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温一故】道德经③: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能、不分高低贵贱,使得民众没有攀比争夺的目标和基础;没有价值昂贵的难得货物,使得民众没有盗窃对象而永不为盗;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得民众安于现状而不会产生动乱。


所以,圣人治世的方法,就是使他们头脑空虚,有足够的衣食,削弱他们的意志,身强体健,永远使他们无知无欲。即使那些巧智的人也不会有所作为了。


这样一来,实行“无为”,就没有 什么治不了的事。


【评析】


①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真的是愚民吗?


南怀瑾依据老子所处的政治环境,对他的这一主张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解说。他认为,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社会形态正在变更的时代。周朝初期的井田制度,已不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因此,春秋时代进入了争权夺利,社会大动乱的时期。


当时各国的诸侯,为了争地称霸,不惜任何代价来网罗天下才能的智士。凡是才智之士,便统称为“贤者”。而这一类贤者愈多,则天下乱源也就愈难弭平。所以老子提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主张。


②老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阐发的是治国要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的思想。无为治国就是国君不妄加干涉百姓的生活与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实行宽松的政策,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战争兵役。这样的治理方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历史上,有许多的统治者都认识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国家取得了经济繁荣、政治昌盛、人们安居乐业的工功绩。晋朝的司马炎正因为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而解决了内忧外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故事】


公元265年,司马炎即位后,首先要处理的便是内忧外患的问题。这内忧是他的祖父带来的。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皇位铺平道路,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曾经对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外患即是东吴,蜀汉已平,而此时的东吴虽不足以与西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因此,要解决内忧外患,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于是司马炎刚即位,就下令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用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然后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一箭三雕之法,缓和了朝廷内患、安定了蜀汉人心,还赢得了吴人的好感,进而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司马炎灭吴之后,完成了西晋的统一,也结束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分散局面。这与司马炎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乃为善道之人
德经 29、领袖品质
《道德经》第3章:2.“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提出教化民众的具体举措。
李说我听:韩非子读出不一样的《老子》(十七)
老子在《道德经》和孔子在《周易》多次提到的“圣人”是同一类人吗,还是各有所指?
开说《老子》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