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处绝境,练就奇功:这个世界是由孤儿统治的?



1.孤儿的传奇

 

为什么所有传奇小说,所有的武侠,近乎每个主人公都是孤儿?

 

金庸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射雕三部曲最为著名。《射雕》里的郭靖,只见过妈,没见过爹。《神雕》里的杨过和小龙女,爹妈,全都没见过。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但主人公却一个比一个惨。《倚天》里的张无忌很小失去双亲,还好,爹妈他都见过,但故事就不那么精彩了。



 

《天龙八部》里的三个主人公,段誉没妈,乔峰近乎没爹没妈,虚竹爹妈全没有,慕容复这个反派,也近乎没爹没妈。(这里的没有,是指出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他们的在场)。女主角也一样,王语嫣没爹,阿朱没爹没妈。《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是孤儿,岳灵珊有爸有妈,所以功夫和魅力就比任盈盈差得多,因为任盈盈是半个孤儿。《雪山飞狐》里的胡斐是孤儿,女主程灵素是孤儿。哪怕是比较另类的武侠,比如《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也是半个孤儿。等等。

 

主人公孤儿的身世,激起我们的同情。身世悲惨的人实现人生逆袭,最好是惊天大逆转,是我们的愿望,所以看起来爽。当然,孤儿携带着身世之谜,所以故事不但写得扣人心弦——要解谜,也可以写的很长,至少能写两代人。虽然也有例外,比如韦小宝的故事不怎么包含身世解谜的过程,一方面,这个人物比较没心没肺,二来,母亲的职业比较特殊。

 

作者不但让这些主人公成为孤儿,还经常让他们身处绝境。每次绝处逢生,他们都习得一门奇功。比如杨过被郭芙砍了手臂,跑到山谷里遇到神雕,得了玄铁重剑,传承了独孤求败的神功。张无忌被逼入密室,学会了乾坤大挪移。等等。

 



出身悲惨,惊世逆袭。身处绝境,练就奇功。这两个环节很关键,而且很合理。这种合理性有什么依据吗?

 

2.这个世界是由孤儿统治的?

 

1978年法国的几位研究人员对政治家的身世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很大比例的政治家都是早年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不禁质疑:难道这个世界是由孤儿统治的?

 

20世纪70年代,还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叫做马文·艾森斯塔德(Marvin Eisenstadt),做了一件有意思事儿:研究名人的出身。他研究了《大英百科全书》上能占到半页版面的每一位名人的家族史。他想弄清楚人才和精神病人与早年失去单亲或父母双亡之间的关系。

 

艾森斯塔德总共研究了573位名人。包括从古希腊的荷马到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等各行各业的名人。其中有作家、科学家、政治领袖、作曲家、军人、哲学家和探险家。

 

在这群各有建树的名人中,经历了父母早亡的人比比皆是。

 

早年失去了父母的政治领袖包括:

凯撒(父亲,15岁),拿破仑(父亲,15岁),林肯(母亲,9岁),列宁(父亲,15岁),希特勒(父亲,13岁),圣雄甘地(父亲,15岁),斯大林(父亲,11岁),以及克林顿(父亲,婴儿)等。

 

早年失去父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包括:

哥白尼(父亲,10岁),牛顿(父亲,在出生之前),达尔文(母亲,8岁),但丁(母亲,6岁),米开朗基罗(母亲,6岁),巴赫(父母亲,9岁),陀思妥耶夫斯基(母亲,15岁),拜伦(父亲,3岁),艾默生(父亲,8岁),尼采(父亲,4岁),勃朗特三姐妹(母亲,分别在5岁、3岁、1岁),还有马克·吐温(父亲,11岁)等。



 

这些名人失去双亲中某一位的平均年龄为13.9岁。另外一批相对不那么有名的人,失去双亲中某一位的平均年龄为19.6岁。

 

还有人对演艺界的明星进行了研究。结果给出了一长串清单,列出了18岁之前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演艺界明星。其中包含卓别林、麦当娜、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茱莉亚·罗伯茨,等等。这份清单还不包括那些父母中一方因为离婚、生病或其他因素而不再联系的人。如果包括,那么这份清单都能写成一本书了。


作曲家昆西琼斯(Quincy Jones)给出了最明显的表达之一。她说,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母亲。我过去常坐在壁橱里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母亲,我就不需要母亲。我要让音乐和创造力成为我的母亲。”那从未让我失望。从来没有。


这样的心声,让人不忍卒读。

 

但,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什么?失去亲人,或者孤儿,有利于成才?而且越早越好?

 

如果是这样,对于那些孤儿,这是莫大的安慰,这让他们的人生多了一个希望。而对于很想提升自身技能,尤其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说却是个糟糕的消息。

 

是不是有别的原因,使得他们成才?

 

3.学习的痛苦不可避免

 

实际上,失去亲人并不是成才的直接原因。失去亲人提供了一个原始信号:生活不再安全。不安和压力才是本质。

 

人在不安的时候,有一个直接的反应,那就是寻找安全感。在丛林里,如果你遇到一只老虎,你的第一反映就是找棵树爬上去。对于现实生活,这棵树,可能对应一个人,也可能对应的是一个技能、一个谋生手段。找到靠谱的人不容易,找到靠谱的谋生手段相对容易。可以想见,当这些孤儿,这些无所依靠的人,遇到了一个谋生技能,他们会以怎样的动力却学习它!

 

生存压力,会促使这些人将一项技能发展到极高的水平。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技能学习,都必须经历痛苦。这正是很多人半途而废的终极原因。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有苦有乐。如果方法得当,乐是必然的。如果方法高明,那么乐大于苦。即便所学内容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得到快乐也是值得的。但无论方法得当与否,苦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只要你想提高,那么你必须离开心理舒适区。就像你想登山,你就必去爬高,攀登的过程会让你离开舒适区。甚至你想身体好,就必须锻炼,而锻炼的本质是什么?恰恰是制造人为的、不造成伤害的不舒服。

 

这个论断有科学依据吗?有。


当今世界,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如何练就技能的人里面,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没有之一。



 

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原则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法则。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杰夫·科尔文(Geoff Colvin)的《哪来的天才》这些国际级的畅销书,都是以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为主题的。但不幸的的是,这些畅销书,在不同程度上对“刻意练习”的研究成果有所歪曲。书名上有所反映。

 

直到2016年,艾利克森本人才发表了原汁原味的“刻意练习”专著。这本书刚刚出中文版。名为《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eak:Secret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迈向巅峰:专家能力新科学所揭示的秘密”。Peak是训练学术语,几乎所有国际上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熟悉这个概念。所以英文版以“巅峰”为核心。而在中文世界里,大家对“巅峰”这个概念有着过于世俗的理解。近年来由于《异类》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流行,使得许多人熟悉了“刻意练习”的概念。所以中文的译者把“刻意练习”作为书名很恰当,而且这恰恰是埃里克森研究结果的核心。

 


这本书驳斥了流行的观念,即成为世界级专家的水平真的需要“一万小时”,或者至少需要一万小时。事实上,人不同,具体的方法不同,环境不同,领域不同等等,会导致练习时间明显小于一万小时,当然也可能远超过一万小时。

 

什么是刻意练习?简单来说,就是有目标、有反馈、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痛苦的刻意为之的为了提高一项技能的练习。

 

这里,着重说痛苦。因为埃里克森认为: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因是什么?

 

埃里克森在“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这一节里指出: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证据来证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人们真的会遇到绩效和表现完全不变的极限。相反,我发现,人们通常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放弃并停下。”

 

所有的技能都没有极限。任何人在练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也没有达到那项技能的极限。但不同的是,有些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例如世界级的专家,甚至他们终生都要做得更好。而另外一些人,停了下来,半途而废。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动机不足。什么是动机不足?练习的痛苦,让他们停下了脚步。他们的动机不足以克服刻意练习所伴随的痛苦。达到更高的水平,意味着迈向更高的目标,只意味着付出全力以赴的努力,那自然是不舒服的。

 

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这个主题。在“刻意练习”的特点中,他说: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习者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刻意练习指出了学习过程的三个心理区间,舒适区、练习区和恐慌区。在舒适区里,仅仅是原有技能的熟练化,没什么痛苦,可能挺舒服,也可能无聊,但不会让技能有实质上的提升。在练习区里的练习,标志是朝着更高目标,这是让技能有实质性提升的心理状态,它的代价就是不舒服,是痛苦。而一旦目标定得太高,以至于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就进入了恐慌区,在这个状态下,也很难进入有效练习。



 

对于刻意练习伴随的痛苦,如果只记住一句话,那么,一定是埃里克森讲的这句: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所以,对于这些孤儿,不安让他们寻找机会,而生存压力则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因为相比于他们身世的悲惨和所处的险境,刻意练习所带来的痛苦,是小巫见大巫了。

 

所以,孤儿的身世,并不是这些人成才的原因。忍受痛苦的能力才是。忍受痛苦,是任何通过实力取得成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4.如何面对学习的压力和痛苦

 

第一,如果方向正确、方法正确。你必须尽快面对学习区中的痛苦,这是刻意练习的必然,这是提升技能的必经之路。如果不付出这个代价,那么你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花了时间能力却不提高,劳而无功!

 

第二,变长痛为短痛。想提高技能,却迟迟不愿面对痛苦,实际上痛苦更长,因为你要经受纠结的心理状态,而且是长期的。所以长痛不如短痛不但是个道理,而且是一个学习法则。

 

第三,化长期压力为间断性的短期压力。面对考试,或者面对长期性技能提升,面对一个项目,往往伴随着长期压力。最优解决方案就是,把长期性的任务,变成一个个的短期小目标。全力以赴的达成小目标,在练习区内忍受痛苦,提升技能。然后在各个全力以赴的间歇,比较充分的休息。这也是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的“杠铃法则”的具体运用。

 

5.没有压力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人,无论什么人,如果长久没有压力,那么,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国家如此,对于个人也是如此。



 

成功应对内外部挑战,是个人成长,组织成长的唯一标志。没有忧患,哪来的真正挑战。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对待我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鼓励我体育锻炼。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我爸爸常常跟我玩儿一种“对抗”游戏。当然,不是真正的打架,但对抗程度之激烈,已经近乎打架。他把我抱住,整个抱成一团儿。用他的双臂把我的手脚和躯干全都束缚住,然后让我挣脱。我一开始觉得有趣。我想,我总有办法能逃出去。但是,我用的力气越大,他用的力气也越大。当然,一个小孩子很难知道大人究竟有多大力气,雏鹰展翅恨天低嘛,总感觉自己有无穷的力量。但是,到了耗尽全身的力气,用了各种能想得出来的办法,却仍然无法挣脱的时候,我急的快要哭了,以至于必须我妈妈出场才能终止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又急又恼比痛苦还要强烈。也就是说,我不但要忍受身体的痛苦,还要忍受又急又恼、再加上绝望的心理痛苦。但,显然,这个过程是安全的。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我主动要求跟爸爸玩这个儿游戏。原因很简单,雏鹰展翅恨天低,感到自己力量长了而且无穷不尽。不用说,又会经历一次身体和心理的剧烈痛苦。

 

另外一件事儿。我在小学的时候打架,有输有赢,有时候跟比我年龄大很多的人打架,输了,被欺负了,被打了,哭着回家。我妈妈问了过程,就要去找对方家长理论。我爸爸这时候一定会拦住我妈妈,他每次都不惜代价成功的拦住了我妈妈。然后,他给我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不会打架,我可以教你;第二,不准哭着回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哭着回去。上了初中以后,我打架再也没输过。在我所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学阶段不被欺负,能够安心学习,有体力有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必须的。这都得益于,我爸爸让我独自暴露在危险之中。

 

今天回忆起来,我对我父亲当年的做法是何感想?

 

当然是,无尽的感激......

 

回到文章的主题,这个世界当然不是由孤儿统治的。

 

“身处绝境,练就奇功”,包含着刻意练习的痛苦法则。

 

或许,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懂得刻意练习的民族。

 

 

参考文献: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关注我的订阅号“核聚”。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你就加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朴槿惠:人生如果再选择一次,我宁愿死!
父亲节的七句话(附音频)
好运设计 史铁生
不励志、不温情、不鸡汤,在绝境处拷问人性
害怕儿女失去他
他是一个孤儿,但是他找到了母亲,感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