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有两座山,状元张謇也曾爱不释手

在南通,张謇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有人说是濠河,因为他把自己的别墅修建在了濠河边;也有人说是啬园,因为那里是他家族的最终归宿……但是,南通真正让他爱不释手的,却是两座现在已经有些不起眼的小山——黄泥山、马鞍山。在那里,从山脚到山顶,处处布满张謇的足迹。



黄泥山、马鞍山位于狼山之西,略成东南—西北走向,马鞍山在东,最高峰翠屏峰51.3米,黄泥山在西,最高峰狮子峰30.7米。两山绵延而西,长约1.5公里,逼近大江,南面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就是浩淼奔流的长江,江面较长江沿线其它诸山而言最为宽阔,为长江观赏江景最佳之山。北面亦多峭壁,且多洞穴,文化遗迹较多。黄泥山、马鞍山两山最近处百米不足,绵连不断似横亘在长江边的长城,从江上看峰峦起伏,婀娜多姿,又似横卧水边的美女。马鞍山得名于山形似马鞍状,黄泥山得名于山中多黄色土壤。两山皆多起伏的峰峦,皆都有黄泥分布。

明代起黄泥山被讹称马鞍山,而马鞍山讹称黄泥山,遂使山名互换,直至1981年地名普查时,方始恢复旧称,各还其原名矣。又以两山地理位置和山形极其相似,又相绵延,故现合称黄马山。


黄泥、马鞍二山在隋时就因隋炀帝征辽在此放马,而为世人发现。入唐后可能一度没于水中。宋时今黄泥山已定名为仙女山,马鞍山已定今名。元时漕运即由此山之西的通济闸入江通行。到明时黄泥山并因山顶建塔而称塔山,且已与大陆相连。



为纪念恩师山顶建虞楼

虞楼位于马鞍山上,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如皋人范栻海云庵诗云:

“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


后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龢,于1921年在此建造虞楼。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虞楼曾荒废多年,至2000年,按原状予以修复重建,楼内现陈列有反映翁张之间师友情谊及爱国行为的丰富史料。院门一联文曰:“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为书法家魏武所书。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两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及刑、工、户部尚书等职,在朝任职达40余年。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因支持维新运动而遭保守势力迫害,以致革职禁锢,抑郁而终。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赴顺天府乡试获中第二名,结识了翁同龢,知遇颇深。此后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受挫,未曾及第,翁同龢始终对其寄寓关心和同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謇落第后,翁同龢曾致函张謇说:“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表达了为国家遗失人才的惋惜之情。

光绪十八年试事中,各主考纷纷觅张謇试卷,以引为弟子,但阴差阳错,因另一人在卷中多次论及朝鲜,被误认为是张謇,而中状元,张謇反而落第。自此试后,张謇尽失功名之想,拟回乡兴办实业,而翁同龢虽有心将张謇罗至门下,但鉴于京城派系之争日趋复杂而同意张謇回乡,并致书江苏学政为之谋崇明瀛洲书院学正一职。


在光绪廿年,即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恩科会试中,张謇迫于父兄的催促借了试具赴试,会试复试顺利通过,殿试又得翁同龢的大力举荐,终于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由于他们两人的政治见解及政治立场一致,他们的师生情谊又得到发展和延续。翁同龢钦佩赏识张謇的才干,他在自已的日记中留下“此君是霸才”的评价,极力予以提携,并希望因此而壮大自己的门户。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实权在握,势力庞大;以光绪、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因积极推动变法,推行新政迫切需要人才,张謇的入揆,虽官位不大,但却壮大了维新派的力量。但是维新的活动与后党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翁同龢最终于变法前夕被以“误国”罪名开缺回籍,交常熟地方官严加看管。

张謇得知后即赶往翁宅,而翁同龢为避免牵连同仁,已闭门治装谢客。后张謇特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一首:“兰陵旧望汉廷尊,保傅艰危海内论。潜绝孤怀成众谤,去将微罪报殊恩。青山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烟水江南好相见,七年前约故应温。”


而后不久,张謇也匆匆告别宦海离京返乡,离开了京城政治斗争的旋涡而返乡。刚到家,便又写了《寄呈松禅老人》诗一首表达共同归隐湖下的志向:“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虾未息机。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在翁同龢回常熟后,张謇曾多次前往拜望,并将自己在通开办纱厂及开发地方事业的情况详情告之。翁同龢甚感欣慰,并为大生纱厂的开工书联一副“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翁同龢去世后,安葬在常熟虞山的白鸽峰下,民国十年(1921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张謇冒着料峭春寒专程前往拜谒翁同龢墓,并写诗记之。他在虞山之巅隔江望见南通五山,遂心生一念,就在马鞍山东岭卓锡庵旧址建造虞楼,以期透过江烟雾霭,看到虞山,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他为虞楼的建成题写了《虞楼匾跋》和“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的对联。他在匾跋文中叙述了建楼的原因和意图,并感叹“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謇常去虞楼望江,待客,并留下了多篇诗文。其《宿虞楼》写于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三日,诗云:为瞻虞墓宿虞楼,江雾江风一片愁,看不分明听不得,月波流过岭东头。


为怀念挚友依山建梅垞

民国初年张謇在黄马山一带营造“西林”,在黄泥山西的镶山种植大量的梅花,称为“梅垞”(垞Cha意为低矮的小山丘)。他在《西山闲行》一诗中写道:行山回曲处,山外似山中;川势纡徐合,林荫窈窕通;迎人惊石好,劚地有憎穷;尚拟营梅坞,逍遥养浪翁。


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孤高自赏,不畏权势,圣洁脱俗的象征,“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文人雅士都愿通过赏梅咏梅赞梅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张謇在这一带广植梅花,还驯养了一群梅花鹿。张謇建造此梅垞不仅有寄情山水,超然凡尘之意,同时也是为纪念与梅兰芳先生的交游之谊。张謇一生十分爱梅,留下许多与梅有关的诗文,如“无限含春意,朔风吹未开。不知残雪里,已有暗香来”。这首短短的小诗,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乐观豁达的为人。


在梅垞建成之后张謇经常在此地吟诗会客,休憩,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如“明日复止西山庐,儿来问疾翁作书。书罢还寻梅垞宿,千株隔水新条绿。溪鸟飞来呼且鸣,殷勤相慰忘幽独。”


1982年,现代人依托张謇遗留下来的“梅垞”,在黄泥山上修建了观江景点“梅林春晓”。


为铭记挚爱山下建墓阙

沈寿墓位于马鞍山东坡,墓门朝东南,横额上书刻着“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汉白玉墓碑,向阳面刻有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向阴面刻有沈寿遗像。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因慈禧七十寿诞,沈寿丈夫余觉临摹家藏古画《八仙上寿图》等作为蓝本,沈云芝亲自绣制,历时三月完工,进献慈禧贺寿。慈禧赞为“绝世神品”,亲题“福”、“寿”两字赐给余觉夫妇,从此余觉更名余福,沈云芝更名沈寿。


1914年8月,余福夫妇应张謇之邀赴南通。1921年6月8日,沈寿在南通病逝,终年47岁。张謇《记为沈雪君哀辞灵表之缘起》中指出,沈寿“遇人不淑,幽忧抑郁,感疾而至于死。”沈寿认为“人谓名誉为第二生命,我谓为第一,身体乃第二生命耳。不幸我成为传人,与其不名誉而传,曷若无名誉而不传,故孰牺牲我名誉者较牺牲我生命尤为酷烈!”

据当日《张謇日记》所记,他与夜里十时入睡,十一时三刻忽然醒来,再睡,忽有人来报沈女士不吉:“急起而遽逝之报至矣,时方子正。抚尸尚温,怆痛不可言。幸后事先期已备,遂嘱小殓于房。忆雪宧(Yi) ……连病随愈随病,随病随愈……先后五年,生活与药为进退,而中医西医药方几厚二寸,迄不获救。哀哉,世安得更有是人也!”


每逢七期,张謇必绕棺诵佛号三千二百四十声。五月四日,张謇主持了沈寿遗体大殓;五月八日,“至东奥住,为雪宧(Yi) 规划茔地于黄泥山东麓”。依沈寿遗愿,并未归葬苏州余家祖坟,而由张謇主持,安葬于南通市南郊马鞍山东南麓,墓朝东南。七月七日,张謇作《地卷》:“中华民国男子张謇,有地八十三方丈强,在南通黄泥山之东南麓,割为美术家吴县沈雪宧(Yi)女士墓兆。”七月二十九日,沈寿墓阙石料制成,准备竖立,张謇高温下亲临视看。民国十年九月初十日公葬沈寿,举行了追悼大会,张謇致悼词并介绍生平,之后,张謇先到墓地,检看墓穴。沈寿灵柩由三十二名杠夫抬着,于当日十时许抵达墓地,十一时一刻归窆安葬。由瞿知事主持公葬仪式,张謇朗读祭文,并与来宾相继行礼,然后掩土,张謇致答谢礼。送走来宾后,张謇又亲视三层墓塘掩盖后,筑起坟,又向沈寿墓三鞠躬而归。


笔有有亭

有有亭位于马鞍山东南麓,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九月(公元1774年),由通州人邵可捐资,刘名芳所建。《清五山志》云:

“玲珑孑立于石崖上,众石层层若莲花佛座载之出,四山罗列于前,一水横流其下,而海墺江屯云树烟柳映带回环,寺钟田鼓牧笛樵歌声音叶答,坐此宜雨宜晴宜月宜雪,榜以《有有》,盖取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仙有龙义也”。


后刘名芳又借壁题诗一首:

十笏方亭列五峰,云光岚气翠重重,

吐吞江海吟将尽,坐臣烟霞兴未慵,

柳岸钓船春尽笛,花村樵担夕阳钟,

不高山与不深水,上有神仙下有龙。


有有亭的命名,不仅是因此地风光绝佳,可看江观塔,更是因为狼山有神仙,长江有龙,即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有此亭名。


该亭建成后,引得四方文人前来此地观景吟诗。清安徽宣城王一楷在《题有有亭》一诗中写道:

孤亭悬绝壁,秀起一峰间,

寥阔天为盖,指撑柱借山。

张謇于1918年作《古有有亭榜铭》:

“山不必仙而名,水不必龙而灵。胡为而取刘之铭?顾亦既有之而名之灵之矣,何妨卿言佳而佳如卿。岭松亭亭,溪流渟渟,姑亭焉以适吾情。”


张謇又为有有亭题对联一副,以佛理引发“有有亭”的新义,其联云:“有有何有,未必非有;无无亦无,焉得谓无。”现匾为张晏所题,联为魏武书。


养鹿山麓旁

关于张謇在黄泥山养鹿的记载已经难寻,但是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张謇确实在黄泥山脚下开办过鹿苑,养过很多鹿。经过多方查证,终于在一些资料里找到一些线索,张謇先生在1916年7月,集资15000银元,在长桥濠河南原模范路开设了一家规模较大、设置完善的中药零售商店——“遂生堂”。而遂生堂又在黄泥山脚下建立了鹿苑。鹿苑所养的鹿由辽东省代办。


因为张学良与张謇之子张孝若同为民国四大公子,辽东省代办的梅花鹿都是通过张学良办理给南通的,其中有一对是张学良赠张孝若的,自此药店用的鹿茸、鹿角不必向外采购了。

至1937年,黄泥山鹿苑饲养的梅花鹿达四五十只,抗日战争爆发后鹿苑逐渐衰败。所以村里老人们的记忆并不为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通地名:山门巷、富贵巷、唐闸、狼山七房等
海德 | 狼山脚下“桃花源”
江尾海头第一山,南通狼 山
张謇与沈寿的一段情
沈氏玄空学——阴阳二宅录验·阴宅秘断计五十四条·09.施姓祖墓 酉山卯向 二运扦
【陵墓】亭山汉墓(山东曲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