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乒乓球技术贴

乒乓球技术贴

击球有理(上)
——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击球的五个环节:判断、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距离和调节球。这个内容我的师傅岑淮光以前讲过,《乒乓世界》也发表过,但这么多年我还是有一些新的体会。我和他写的题目一样。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础性道理,希望能够对选手潜力开发、加强理论知识有所帮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凭感性打球,而是用“理”来打球。

“判断不好,踩着凳子也压不下去”

第一个环节是判断。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的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递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出指令到你的四肢。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
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的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
判断分两种,一种叫预判,一种叫盯球。判断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据个例子,原来日本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法太快了。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两条直线打得好。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打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又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就能打。他的线路非常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
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如果我发球发的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我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球。再比如,我发长球,对方回来的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发球的位置,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再说盯球。顾名思义,盯球也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板触球的一瞬间。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回球吃转,这是盯球的方法有问题。
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的反应和动作还慢,其实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
盯球的方法,只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间,盯对方对球的摩擦方向、旋转和快慢。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盯对方击球的位置。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队有个队员叫何志文(现在仍代表西班牙打球)那时他高抛发球扔的特别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打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的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的那么老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球板。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
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使劲?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劲是下旋。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也可能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向哪个方向使劲。
再次是盯球速。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打,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球可以练到把不转球和转球的路子发得很相似,这种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真正打比赛时还要盯球出不出台。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甭管到哪打比赛,他到了比赛的地方以后先看新球台的反弹性能。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者球打到哪个位置球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球不出台。
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盯球是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就是睁眼瞎。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
选手训练中判断练得不好,比赛时就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的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问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一大块儿。
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球,比赛中没有这种球。我比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发力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

“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第二个环节是击球位置。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
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
就身高来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稍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的也最多,这个位置就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为她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除了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比如发力比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
站位是要有调节的。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台比较近,就可以加快速度。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很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这就务必要退出来。
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比如北京队原来有个人打直板正胶,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人。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来——站位太近了。
站近了会怎么样?
人在移动的时候,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次之,最慢的是由前向后跑。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向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比较多,二是发不出力。
再说取位。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为一个三角形。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
一般教练教球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另外一点,打球时手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身体重心。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
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需要有两个同一性: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球打的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因为他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腾空,没有支点就把球挑出去?
在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很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所以往往用反手乱甩一板。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来调整。小碎步用的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
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拉的例子。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这一步就往正手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之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
再讲一下取位时的重心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上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像王励勤这点就做的比较好,他拉球能拉住劲儿,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地面的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

不要“假快”,要“真快”

第三个环节是击球时间。
击球时间是个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
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如果在这个击球点算快的话也是“假快”。好多的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王励勤的反手问题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
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的旋转还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王皓的这个点打的就比较好,是“真快”。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打的。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
第三个是最高点期。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网高的多,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球的旋转出来的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
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和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要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我再介绍一下接弧圈球的诀窍,也跟击球时间有关,分三个部分:第一,对方拉得比较转,防守的点要和网一般高;如果我想发力回击,就在一个半网高或再高一点的位置击球;如果对方的球过了两个网高的高度,那它的旋转就全出来了,王励勤也难压住,只能直接打。
第二,有时控制球的弧线,不能完全靠压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压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边了。其实我们不用压那么狠,要把弧线控制好,一是靠击球时间,二是靠身体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帮助手往下压。身体重心的作用有好几个:稳定上下肢;帮助发力;帮助调节手型。光靠手有时控制不了弧线,而重心对控制弧线长短、高低的作用特别大。
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时候,要学会往下横向发力(以右手握拍为例)。现在好多人教球时经常说反手动作应该往前,但是动作太往前就容易往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接弧圈球的时候反手其实是往右用力,这样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和反弹就容易得多。
(此文由本人选录于《乒乓世界》,是国家队教练李晓东为男二队的授课,由张凡、姚远整理)
击球有理(下)
——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打什么样的球就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第四个环节是击球距离。
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就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控制。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如果遇到机会球,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打球大概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虽然我说的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分。
这里有几个窍门要说一下。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有重心的作用。拉球为了让球转点儿,要“点”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挡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劲在肩膀,脚底下是空的。就像胖人只是身上有肉,发不出力。正确的触球部位应该在板头,一是有力量和旋转,二是球打在板头,弧线出来很好。
第二,打什么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发球在借上力的点最舒服,接发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御借上力好压------不光是借力,有时还借旋转。
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时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觉要好得多。搓球、发球、推挡也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出手集中。原来曾传强指导讲过,打球要“吃重”,讲的非常好,尤其是在出手集中这一下要“吃重”。
“0.9是北京台,0.91就听不清楚”
第五个环节是调节球。
调节球的感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涵,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看动作好不好看。
调节球时,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点儿。比如王励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马琳的台内球好。
大球和无遮挡发球规则实行以后,对选手的力量要求比原来高得多。小球与大球相比,旋转下降了将近1/4,控球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像孔令辉、老瓦的风格打小球还行,改大球以后受了很大影响,速度、力量不够。拿卧推来说,刘国梁、孔令辉当初推50、60公斤就费劲儿,现在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励勤能推100多公斤。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项素质越来越重要,起码你要跑得够快、力量够“杀死”对方。
乒乓球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精细,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杯的比赛王励勤对柳承敏——我说过好几回,如果王励勤的反手再弱一点儿,第一板的质量再低一点儿的话,对柳承敏就该输了。
我们处理每个球都会想到,怎么样让反手更冲,正手更凶,搓球更转,防御更顶,但要想命中率和质量有保证,就必须要调节和控制,不是什么球都能搏杀。
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当然也有重心的用力。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更快。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的就疼。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邓亚萍就打得准,她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第二个是板形调节。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的少,这两年谈的稍微多一点儿。压着板形打台内球能打吗?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所以接发球中想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儿板,,挑不转的球就要“立”一点儿板。
真正通过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当然这也有技巧。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儿板,转的就稍微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的球发力多。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第三个是力量调节。我把力量分成五种: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就没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60%、70%的力就差不多。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在一块儿。借力中发力好像是打回头,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对方用60%的力,我也用60%的力?我觉得用这么大的劲儿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还大。
借力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御和积极防御中,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卸力多用于摆短和发球中。有时候用生胶或正胶接弧圈球也是卸力。学任何新东西,掌握任何新技术,首先要学会发力,学会发力以后再学调节球就容易的多。拿发球来说,不能想发短球就不敢使劲儿,轻轻碰一下。虽然球短了,但对方可以随便打。我要先使劲儿,使完劲再忍,再往回收这股劲儿。
第四个是节奏的调节。现在速度是发展的核心,更确切的说是速度加旋转。光旋转强,速度慢,威胁不大;光速度快,旋转不强,威胁也不大;纯速度和纯旋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速度、旋转、力量三者结合起来威力才最大。目前来说,三者结合的最好代表是王皓,王励勤也在往这方面努力——相对来说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转还差点儿。
节奏的变化与旋转是相辅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过就加转,转的适应了就加快,这是一门功夫,讲究套路。
节奏说白了就是快慢,我们常说打球“一下一下的”。什么是“一下一下的”?王涛是生胶,我教了他九年,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正手近台快带——这不是我发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过是大家偶尔用,他是经常用。第二个是反手生胶的快拨,北方人叫“快扒拉”,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节奏跟力量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跟绕口令一样:“敌重我重”,就是对方发力我也发力,这种情况用的不多;“敌轻我轻”——这种用的也不多,就是对方轻的时候我发不了力,就再回一个轻的,这叫积极地控制和反控制。用的比较多的是“敌轻我重”和“敌重我轻”——分别是对方轻打的时候我发力,对方发力的时候我防御。在这里,我们要争取“敌轻我重”。
节奏上也是,一个是“敌快我快”和“敌慢我慢”。“敌快我快”相对容易,“敌慢我慢”很多人慢不下来。同样的道理,“敌快我慢”和“敌慢我快”与力量调节一样,快慢相互制约。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
  • 搓球也疯狂(马凯旋)


    几乎所有业余选手,都在为改进接发球而费尽心机。其实,接发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搓球的好坏。初学者练球,往往都是从正手攻球开始,然后直拍反手推挡、横拍反手快拨,年轻球迷甚至快攻练习的过程很短,很快就过渡到拉球的阶段。许多人练球到“痴迷”的程度,看电视转播、技术录像,读技术文章、专家指导,再悉心观察身边“高手”如何打球……问题在于,即使是这样的投入,与专业训练相比,也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大多数人都喜欢练板爆冲,看上去既潇洒,打起来又过瘾,然而,在实战接发球中,这种爆冲的机率其实远远低于搓球。

    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新手上路
    1引拍

    初学者要掌握的搓球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看见球要引拍。使用进攻性技术时,引拍、挥拍大家比较好理解,可现在电视媒体这么发达,中国人又有福气,看到的都是顶尖高手打球,一看高手好像手搁那儿没引拍球就搓过去了。可是,你要知道他或许是练了十年才形成那样的动作,他刚一开始练球也是一板一眼搓过去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员都知道,搓球有个别名叫“小削球”,原因就在于它要引拍,像削球一样。假如没有引拍的动作,没有充分练习过慢搓,无论直横拍,你都不容易加转,因为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手腕手指的配合还不能掌握得很自如,就模仿高手在手臂几乎伸直的情况下“捅”着搓,这样既没控制,旋转也没变化,下面的接发球更连谈都不要谈。

    2缓冲

    搓球跟攻击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摩擦加转时要有缓冲,要有“送”的感觉,大臂要跟着前臂送出去,这样搓出去的球你才能有控制。要自己能感觉到“吃”住球,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够长。以直拍为例,食指和中指在“送”的过程中,你完完全全能感觉到制造下旋的摩擦,它不是紧急制动的那种摩擦,而是要跟进一定的长度。你搓出去的球不是像炮弹“当”地一下撞出去的,而是有摩擦有缓冲的,是“软中硬”的,这样才具备了搓球的基本要素。缓冲与引拍也有关系,要求引拍时学会放松,尤其在练习搓球的过程中,由于球速慢,你能比练习攻球更好地学会放松。假如没有缓冲,直接练“捅”着搓,开始看着也许还行,一过初级阶段,碰上中级对手了,你接发球不是“冒”就是“吃”。

    3节奏

    很多时候,初学者知道要引拍了,可是掌握不好挥拍的节奏,往往不是慢的多,而是早的多,节奏太快。这是因为在搓球之前练的是攻球,是上旋球的节奏感觉,于是球还没到,拍已经挥了,有效的动作根本没用上。这时候,就要盯球,只有根据对方回球的速度来决定你引拍的速度,引拍才有的放矢,搓出去的球动作才协调。只要引拍的时间对上来球的时间,你的搓球就对一半了。在节奏掌握比较平稳之后,也不必像业余体校的小孩那样一搓上百板,只要能连续搓七、八板以上,击球点比较固定,而且能加转,弧线也不太高,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了。

    4拍形

    拍形后仰具体多少度为好?不能规定那么细,大概30度左右。初学者有时候搓球太靠底部,优点是容易搓转,缺点是不好控制,容易冒高。30度左右的倾角,利于你发出力,纯粹搓底部不容易发力,对手腕手指的要求太高,所以,接触球体中部偏下就好。具体的角度,因来球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手上感觉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拍形就比较立。只要有旋转、能控制、能搓转不转、弧线够低,就是好动作,就是合理的搓球,而不必斤斤计较于多1度还是少1度。无论直横拍,正手搓球的难度都比反手大:直拍牵扯到三个手指如何调整拍形的问题,搓正手的时候假如食指和中指握得太紧,拍形容易朝天,所以要手腕外展;横拍主要调节好食指,手腕要能打开,拍头不翘就好。
    5站位

    无论直横拍,我们都建议用通常的基本站位,以右手为例,用不着左脚在右脚后面,否则以后再衔接进攻技术,腰全让右脚顶住了。

    练习路径

    1反手搓斜线

    先搓反手斜线,单线练习,掌握基本动作。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则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加大摩擦。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练方不容易掌握击球时间。你想,喂球方是慢搓过来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练方什么时候挥拍啊?太痛苦了!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练方偏反手一些(别到中路),以促使主练方不自觉地接触球体的偏左一点,这样有三个好处:主练方肯定是回斜线,利于线路稳定;容易加转;用力方向想错都难,因为你“捅”着搓时肯定不是接触球体偏左。如果你找不准节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开,让球在台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挥拍搓球,再拿一个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连续,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须一球连上一球,就是为了培养节奏感。熟练之后,再把球拿开,徒手挥拍,体会搓球的动作。

    2反手搓直线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觉之后,搓斜线学会加转了,再练习反手搓直线。不会搓直线,你身体不用动,只要把接触球的点向球体正中间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没问题了。
    搓球练习,要有一定的板数。搓球看上去像匀速运动,其实不然,中间是有节奏变化的,只有动作比较协调放松,才能再体会中间那一下变化——既要发力又要送,“慢中快”。刚开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过去,动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数之后,慢慢才能体会到摩擦的感觉,才有神似。先不说旋转,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线任何一个点上,才能叫学会了搓球。

    3搓转不转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转,就要开始体会搓不转球。从理论上说,搓不转球触球时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级阶段,你还是要有摩擦的动作,但其实不发力,只是做给对手看,过去还是不转球。通过练习搓不转球,你会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有感觉。
    练习搓转不转时,最好是借助多球来喂球,给出的球不要太长,否则主练方会不知不觉容易离台,而人一离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儿搁。

    多数业余选手没有多球练习的条件,只能采用单球练习。那么,主练方练搓转不转,一板转一板不转,陪练方在应对不转时,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点,而且动作要有缓冲,假如是“捅”过去的,主练方下一板就没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线太平,快改推挡了。先是板板搓加转,再板板搓不转球,再是两板转、两板不转,最终过渡到一板转、一板不转。

    4正手搓球

    反手两条线(斜线、直线)都会搓之后,甚至会搓转不转之后,再练正手搓球。因为正手空间太大,动作变数太多,不易正确定形。同时,过早练习正手搓球,难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识的培养,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术中杀伤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须先练攻球再练搓球。
    正手也有搓转不转之分,但如果练习时间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转的球,只要稳定、弧线低即可。你也可以借助发球练习来强化正手的搓球感觉,因为搓球与发下旋球的原理是互通的,两者必然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既为练习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初学者可以正手先练一板发转不转球,再练侧下发球,最后练侧上发球。

    正手搓球的练习可以比反手少很多,甚至1比10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会,否则日后你正手接发球时肯定会后悔。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你一上手就这么练并不会觉得很难,如果等练了两三年已经形成某些基本习惯之后,你发现自己正手搓球不行,再回头来补课,还不如你刚开始痛苦两月呢。

    正手没有反手搓的转不要紧,只要能搓出长度,弧线比较低、比较稳,单线能搓上四五板,对大多数业余选手就够用了。正手搓球不像拉球,拉球动作快,需要你全身的配合,尤其正手拉球,动作复杂得多,空间很大,搓球就比较慢,易干掌握,所以它是你正手学会制造旋转的重要手段,不可缺省。

    笔者认为,正手搓球练习不必像反手那样搓“跳起来就出台”的球,因为日后实战中正手几乎碰不到那种球——可以直接拉而不必搓了。所以,就练习搓第一跳后几乎不出台或刚刚出台的球。

    5摆短

    搓长练好了,再练摆短,先练中路、反手的摆短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对练摆短难度很大,有条件最,好是借助多球:陪练方站在网前喂球,刚刚过网,不用劲,便于主练方发力。实在没有多球,可以陪练方发球,主练方摆短,摆完之后,陪练方把球抓过来再发,如此往复。

    以搓为矛

    1优化动作

    双方都有一定能力之后,可以试着让搓的动作短促一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讲究一点。练习摆短,不期望像国手那样摆过去在台内跳三下、四下,但至少练到跳两下。这时候,重心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一定要稳。有了这些之后,再讲究击球点,最初你搓的可能是来球的高点甚至下降期,现在要提前,在来球的上升期触球。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长球那么转,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这种摆短其实很忌讳拍形平着上前,因为特别容易搓长。你球拍立着一点,接触球的部位偏球体中心,这样过去至少弧线低,否则容易冒高、摆不短、加不转。为什么我们最初练习搓球的时候拍形要稍微后仰一点?因为那样容易加转、搓长。但随着练习程度的加深,技术越来越熟练,击球时间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对方来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么平了,平了反而麻烦。这时对球的控制,就靠你发力更集中,对缓冲掌握得更好,对触球部位的精确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还能加转。
    开始练习摆短,只要弧线够低、够短就行,旋转有就行。对专业队来说,摆短肯定必须得转,但我们还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够转,我们强调的是你要够短,摩擦发力之后,用李晓东的话说,要有“忍”一下的感觉。要求得再多一点,就是动作始终要放松,这样以后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转的功夫再补上。业余选手常见的误区是,一碰到带旋转的技术,就喜欢把旋转放到第一位,其实不尽然,对乒乓球体会深一些的人就知道,这种理解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当然,在最初练习搓(长)球时,还是要搓得转,否则什么都是空话,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术来弥补旋转的不足。也许会有人说,我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上来就要练摆短加转,也不一定不对,但笔者的理解还是摆“短”第一。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直拍摆短时拍形可以纵着一点上前(即拍面与手臂一顺),不必横向打开太多,这样的好处是动作有“根”。假如拍形过于横,尤其是直拍,容易失控。而且,你脚下也是纵着上去的,球拍与脚步同向,用力更自然流畅。

    2凝炼套路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急于求成,这种问题在业余选手里非常普遍。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概念,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不少乒乓球理论,就觉得自己也能使用那许多技术了,于是太过追求那些高精尖的技术。但他实际所掌握的东西,跟他的理论素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说,意识超前,而技术达不到。笔者并不反对业余选手练一些高难度的技术,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不是凭空起高楼的。
    你要循序渐进这么练,打好了基础,再往深练,容易。业余选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下旋打起,你说你搓球好占不占便宜?哪怕你不会摆短,不会快搓,只要能把长球搓到底线,能搓转不转,控制得特别好,弧线够低,已经算是业余很棒很棒的了。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当然,下一步你可以练习综合技术了——发完球抢一板,或者对方发球我搓一板,再抢拉……练好了这些连接技术,你手里就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就可以晋升中级了。以劈长为例,劈完长不可能还接着搓。无论对方是搓回来还是拉过来,来球一定不会太转,无论你是拉也好、打也好,总之要学会进攻劈长之后对方回过来的这板不转球。甚至,假如你的劈长不够快,对方抢先拉起来了,你还要进入相持甚至有点防守的状态,当然,这不是单纯的被攻,而是你先控制对方,对方看似挂起来了,其实你是上风,怎么打都可以,这些套路都是需要练的。

    又比如,先练习搓完侧身拉,连续练习一段时间,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再练摆短后上手,反手挂一板,台内打一板……甚至可以要求你的练习伙伴,“现在我摆短之后你可以搓出台的,我两边上手,练连接。”这才能让你的搓球摆短比较快地进入实战的轨道中。
    另外,可以有意让对方发带侧旋的球,你练拍形的控制,对侧旋的控制,如果你接发球都能搓到一个落点上,就证明你具备了控制侧旋的能力。

    3直横有别

    直拍搓球与横拍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拍的拍形变化比较容易而且动作小,所以横拍选手练习搓球时握板最好不要太紧,略松一点较好,否则很容易造成正手接发球出现问题,那你在对手的发球面前就翻不了身了。当然,横拍搓球也有自己的优势——反手力量大,容易加转,横拍的英文是“Blade”,意为大刀,大刀可是砍过去的,而且横拍反手搓球是顺着转腰的方向用力,直拍这方面就有所不及。所以,在练习路径的选择上,横拍东西不要太杂,练精一点,直拍要么是拍形变化多,要么是那几下特别精,要根据本人特点,是以转不转为主?还是以变化为主?或者就是一个不转摆短?千万不要练成全会但全都不精,那就麻烦了。

    4掌握绝活

    从初级到中级之后,如果有条件,不妨再练一些从搓球派生出来的技术: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对方边线大角,又如撇着搓、抹着劈,其实都属于搓球的范畴。只要借好来球的旋转,搓过去的球既有速度,还不容易出界。对中级阶段来说,正是丰富自己搓球“武器库”里武器种类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搓球。如果条件更好,身体够协调,脚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练点侧身晃接。

    但是,中国人打球,说到底,还是突出一个字,“巧”。业余高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业余相当不错的,并不是基本功有多么扎实,就是发球、接发球以及之后那两三板,特别精。短球怎么处理,反手怎么处理,侧身怎么处理……他处理的那些手法,从业余水平来说,要么技术质量很高,要么变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比如接台内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摆短,摆的是不转球,但摆得特别短,特别精。或者搓长球,就是常规的搓转不转,只要旋转反差特别大,也是高手。乒乓球运动里,不是哪项技术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才叫高明;不是说一个人会81种技术才叫高手,他就会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让对方没脾气,这才叫高手,精。比如我的技术特点是希望尽快把球变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别有把握,因为我变线特别好。那么,发完球,或者接发球,从使用搓球技术开始,就要围绕自己的特长来展开——对方发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长到对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对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须让对手回出上旋。我撇着、抹着搓,对方必须把球“拱”起来,只要一“拱”起来;就到我的球路上了。或者我摆短,就摆不转球,这样对方也不容易加转,球一回过来,我反手“拱”起来特别快,一下到对方中路,对方变不了线,还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对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后我侧身给他一下,搓球的时候就要讲究了,要么旋转有变化,转不转差别特别大,要么是连续搓他中路。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转、速度很快,他很难变线,至少难以大角度变到你正手位。这样,我就用我所有的接发球技术控制住对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无论搓转不转、快搓慢搓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这时你的搓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了。也只有这样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体现它的内涵。

    又比如对阵横拍,其发球很少有纯粹转不转的,都是侧上、侧下旋居多,这时,搓球的好坏还涉及到搓侧旋的问题,既要判断上、下旋,又要判断左、右侧上、下旋的侧旋程度,这对拍形的掌握、火候的拿捏,要求很高。比如你同这个横拍打了两局后,知道这个人爱发内侧上、下旋,你就可以撇着接(顺着接容易出界)。你既要控制他的发球,还要令下一板他不好打、你好打。这样的搓球,即便不能直接得分,也是与自己的技战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再如碰到长胶,就不能采用常规搓球了,你得挤着搓,拍形立着搓,只要你能把球搓长、搓转了,长胶就只有半条命了,因为它最喜欢的是半长不短的球,一搓你就冒,它不是“捅”你就是“拱”你。如果你发球特别转,紧接着一板搓长追身,顶着长胶,它一碰就下网,你用搓球就搓死它。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怪拍对手(长胶、生胶、防弧),就是检验你搓球水平的试金石。

    业余选手总认为搓球是一项中性技术,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视它。错了!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对方彻底“钉”在那儿动不了。马林跟金择洙比不了连续,跟柳承敏比不了快速扑正手,为什么还能成为顶尖高手?他台上那“十八下”太厉害了,折腾得对方找不到击球点,所以他总能有正手那一板后续进攻。笔者举出马林的例子,并不是给大家提那么高的要求,而是想说,业余选手到一定“段位”也应该有些追求,不是单为了赢球,还得有境界,这样球才越打越过瘾,越有味道,有学问有讲究。
  • 发球抢攻论(李晓东)

    谈发球抢攻,首先要明确方向,也就是明确发球抢攻的一些规律,还要有宏观的指导和正确的选择,了解发球抢攻的技战术与整体打法的形成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发球抢攻的主要得分手段。

      发球抢攻,注重发球是第一位的。发球是乒乓球各项技术中惟一不受对手的制约,能够自己主动发动,体现自我个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技术。发球,包括发球抢攻,都是以我为主的。所以,发球可以体现一个选手自己的思路和能力,对于这样一项“先手”技术,我们要下更大的功夫钻研它。

      发球的目的有二:力争让对方直接“吃”发球是第一位的,创造抢攻机会是第二位的。当然,高手对决当中,“吃”发球的频率一般不会太高,因为双方的技术能力、判断能力都很强,而且彼此交手的次数很多,往往相互都非常了解。这时候,发球抢攻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励勤、马林在打得不好的时候都总结:当自己拿到发球权时,发完球上不了手,或是抢攻质量不高,或是抢攻失误比较多,因此直接影响了整体发挥。反过来说,如果发球的质量高。那么对方接发球后,发球方自己的压力就会减小,抢先上手就会更容易。这里面也有一种辩证的关系;如果第二板或第三板的抢攻能力很强,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很多好手在比赛中吃发球,并不是由于对方发球的质量特别高,而是因为顾忌对方的下一板抢攻,所以接发球时想拼命地搏杀,想拼命地变化,想拼命地控制,结果超出了自身的技术能力,这时就容易导致失误。所以,在练习发球抢攻时,既要完善发球的质量,同时也要完善抢攻的手段,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
    因人而异

      那么,如何确立和选择自己发球抢攻的手段呢?是发长球还是发短球,是用正手抢攻还是反手抢攻,作出选择时必须准确到位。要根据自己的打法特点、技术能力来选择,并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发球抢攻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打法、风格特点,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比如自己正手进攻能力很强、步法很好,就可以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球,这样自己取位、衔接比较容易,主动上手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步法的移动还是重心的调整,都更轻车熟路。如果反手能力强,或者相持能力强,那么可以站在中间位发球,发右侧旋转,这样正手、反手都更容易上手。马林也好,王励勤也罢,他们的正手优势都比较明显,因此多为侧身用正手发球;而像萨姆索诺夫、普里莫拉茨,则是反手能力强,所以用反手发球的机率更高。这里顺便说一句,目前国内用反手发球的人为数不多,而且发球的质量不高,这样并不利于中国乒乓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因为我们遇到的多是欧洲强手,他们不少人用反手发球。如果我们自己反手发球的水平提高了,那么接反手发球的水平自然会相应提高。

      打上旋球好,相持能力较强的人,在发球抢攻的时候,可以发多侧上旋或不转球。如果你发下旋球,那么对方接发球时更容易摆短、劈长;如果你发一些不转球,对方接发球时就容易冒高。如果悉心分析,我们会发现,发侧上旋或不转球,也是一种大势所趋。尽管发球的旋转林林总总,但真正回顾其发展轨迹,不难看出,目前很多发球好手,都特别擅长发侧上旋球,这样更利于自己的抢攻。相应地,对接发球来说,接好不转球比接好转球更有意义。

      再者,发球抢攻时,如果自己擅打变化、擅打搓攻,那么应该多发一些台内球,假如发长球过多,一旦形成对攻,自己就会很被动。最后,对职业选手而言,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亚洲选手,特别是中国人,在发球和接发球时,处理转不转球比较好,而欧洲人在比赛中很少出现转不转这种球。所以,对欧洲选手时,中国人发转不转球比较多。

    以变为魂

      目前,我们对发球抢攻的原则和精髓,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即:直接抢攻只是发球抢攻的一种,积极地控制与反控制,同样属于发球抢攻的范畴。发球抢攻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技术,只有同一种技术、同一旋转、同一落点,目前看来显得太单调了。应该掌握一套发球,有长有短,有左有右,这样自己一抬手就能潜藏着许多变化,对方就难以准确地判断,就会心虚。

      目前的发球主要有3种落点:正手短、反手长、中间不出台,各有各的作用,这是练习者首先要掌握的。要让对方站不住位,比如对方反手搓球好,那么就以发他正手位为主,相反,若对方反手位搓球一般,那么就多发他反手位长球。发正手短,发球线路短,难度大,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正手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衔接能力,但对方想挑打这个位置的球也不容易,因为在移动过程中击球难度比较大,而且容易漏出空当。发长球,尤其是上旋球一定要过关,要急、要快,要考虑对方上手的能力,通常对方会直接发球抢攻,自己就要有反拉、反撕上旋球的能力。反手位短球在发球中运用较多,因此对方接这样的球也较多,如果对方是中国选手,发球者首先要破对方的加转摆短,假如对方是欧洲强手,由于他们的台内进攻能力强,发球者就要做好反拉的准备。随着乒乓球的发展,横板选手渐多,中间正手短球对于横板已然是个弱点,所以面对横板时,以这个点为主再辅以其它落点变化,效果会比较好。

      配套的精髓在于变化,变化有很多种,一种是借助手形的变化,还有一种就是旋转的变化,这些变化至关重要。选手应该结合自己的打法能力选择自己的发球,确定发球抢攻的技战术。当年的邓亚萍,说到打关键球,就表示“我刚开始打短的,但关键时刻我打长球”,这样效果更好,关键时刻一定要变化。变化是一种意识,它是乒乓球的灵魂。根据对方的打法,灵活变化发球和抢攻方式,这是制胜的一个重点。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在训练发球抢攻时,我们就要有的放矢,有意识地结合实际来配套组合,这样在实战中才能令对方无所适从。像王励勤,一定要加强台内的控制,这样才能打出自己的相持特长,否则接发球不占优势,自己的优势也就无从发挥。

    心有蓝图

      很多人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在赛前就会练习发球抢攻,但是练习的方式有问题。有些选手一上来就是练全台不定点,看似接近实战,其实效果不好,练习双方打不起来,无法找到真正的比赛感觉。因此,具备一定基础后,在训练中要对自己今后的技术发展有一张蓝图,这一点很重要。首先,要把球台分成9个区,或者6个区,根据自己的打法和能力,确定哪个区域是实战中使用最多的,定点练习一些球,尽量去上手,自己去设定发球抢攻的套路,确保设定的每个点都能进攻。比如两面上手能力强的人,正手、反手偏底线的几个区域,就是自己的特长。通常来说,正手位进攻比侧身位难,那么侧身位以前冲为主,配合拉加转,而正手位以拉加转为主,配合前冲。台内球一般以晃撇和挑打为主,线路上要注意变化。这些方面,要既能目光超前,又要着眼实际,既兼顾了全面,又能突出特长。如此一来,发球抢攻自然会更加全面。在练习时,击球的力量也要灵活多变,对于不同的球,应合理采用不同的力量。这样,我有我的优势区域,有基础线路,有基础力量,就个容易占据上风。

      我们提倡重点突出特长,其它技术则要基本过得去,不能有明显漏洞。作为中国选手,必须注重上手的突然性,上手的落点变化。同时,要注重加强衔接技术,自己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关系要处理好。此外,还要讲究基本的训练方法,能力才是基础,多球练习是练套路,单球练习则是要消化这些套路,毕竟实战中还是要打很多不定点的球。训练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练习最基础的东西,在练习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根据发球,把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有了基础的感觉,再练习综合技术,然后再到实战中去检验,这样的练习才堪称扎实。

      历经多年的训练实践,中国乒乓球点在前述的基础上,还逐渐摸索出一套更为强化的方法。即,对某一个队员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就通过技术录像,把这个队员自己的发球抢攻分项截取出来,分析己方发什么球,对方如何接发球,然后自己采取什么方式来抢攻,或者控制,在控制中又如何能积极主动。这种分析更为直观,更容易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在训练中,我们既要有特长训练,也要有特短训练,练习每一种套路,都要考虑到对方各种可能的接发球方式,然后设计自己可以采用的进攻方式与控制方式。

    意识先行

      打乒乓球,必须要有意识。有了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技术更先进。意识体现的是你对乒乓球的理解、认识和追求。

      首先要有主动意识。我们对于技术了理解,应该是立体的,而不能是局部的——能上手则上手,如果直接抢攻的难度很大,那就要积极地控制与反控制,给对方施加压力,让对方也难受,目的就是为了下一板能够进攻。这一点,很多优秀选手都具备。但是,不少女选手,往往立足于打来回,这种意识十分消极。

      要争取主动,第一板抢攻的上手质量非常重要。中国选手的小球比较好,但对于长球,第一板的上手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更高层次来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我们还要精练自己的特长,抢攻不能有死角。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打法的潜力,这一点尤需深思。平时练习任何套路的目的,都是强化自己的特长。在深化主动意识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衔接,特别是衔接中的变化意识,打球不能过于单调、呆板。当今乒坛,一锤定音的球少之又少,所以要从旋转变化、落点变化上做文章,以整体的战术套路战胜对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刻。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发球抢攻然后连续进攻,或挑打后连续进攻,环环相扣,衔接紧凑。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忽视第一板抢攻的威胁性,恰恰相反,我们提倡的是:要在有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衔接的连续性。假如一个人拉球的摩擦少,那么稳定性就差,但加了摩擦,威胁又小了,那么在摩擦的时候,如果加点侧选,球性就会有所改变。不同的旋转,后续的衔接也不同。快攻打法的衔接相对容易,而反胶的变化较多,处理球的手法多,衔接的方式也相应多一些。作为最高水平的选手,在衔接中要抓住“快、准、狠、变、转”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蔡振华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时,曾经高屋建瓴地提出“接发球一体化”,虽然针对的是接发球,但对于发球抢攻的衔接,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最后,以下面七点总结笔者对发球抢攻的认识:
      1、发好不转球,发好侧上旋球,更有助于抢攻;
      2、加强发球抢攻的意识和上手能力,要扩大进攻的区域,如反手的台内拧、弹和正手的挑等;
      3、目前为止,中国选手发短球抢攻的能力比较强,而发长球抢攻的能力相对较弱;
      4、第一板的上手质量不够高,会直接影响下面的相持;
      5、要加强反控制环节的判断、衔接和调节能力;
      6、精练自己的特长;
      7、深化意识,对自己的打法系统要有宏观的认识。
  •  
  • 郗恩庭谈发球

    十五年前,在我获得第32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后,有人说我有“三件宝”:“推挡、弧圈、发球好。”此话有些过奖。不过,我对发球挺有信心,我的发球在当时能占些便宜倒也是事实。
      记得张燮林近来对年轻选手讲过这样的话:“发球主要靠自己去琢磨。没有哪一位优秀选手的发球是教练把著手教出来的。”我同意这种说法,在当运动员的时候,我对发球的研究曾经下过很大气力。担任教练后,我对年轻选手的发球技术仍然格外重视。在此,分五个方面归纳自己对发球的认识和体会。
      我国发球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5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刚起步,水平还较低,发球也无大特色。
      60年代,我国的乒乓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发球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比较突出的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徐寅生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球和直线急上旋球,及庄则栋的反手侧上、下旋短球。他们的发球多以近网为主,不仅动作上近似,旋转差异大,而且能配合抢攻,所以威胁较大。容国团发球后,侧身能拉一板侧旋:徐寅生的发球能与侧身发力抢攻相结合;庄则栋则用两面起板作为发球抢攻手段。他们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对夺取比赛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顺便提一下,在第26届世乒赛后,我国山西队发明了一种合力发球:把球上抛与球拍撞击、摩擦,产生较大的旋转力。国家队曾请山西队李崇明来传授发球技巧,王志良等在第27届世乒赛中,运用了这项技术,很成功,27届后,发球规则作了修改。该发球被禁用。
      70年代,我国的前三板技术有了新发展。发球技术也有了突破。许绍发的侧身高抛发球、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我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并配合一些侧上、下旋球,以及郭跃华的高抛发球都是有代表性的。许绍发的高抛发球在第32届世乒赛时,曾引起国际乒坛的轰动。记得中国队与苏联队男团比赛出现了4比4的对峙局面,在关键性的第9盘,许绍发的发球大显神威。使对方“吃”发球接连不断,他用发球打开了局面,为取得这场比赛胜利立了奇功。刁文元发球后,能侧身抢攻。有时配合反手发力打,颇有威力;我的发球以中路短球为主,配合发两角长球,发球后主要用侧身抢拉、冲,郭跃华主要是发对方反手位,并配合弧圈球抢拉抢冲。张立、张德英等女将的发球也有独到之处,她们主要运用侧身高抛发球。
      进入80年代,发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显得更为重要,何志文、范长茂、谢赛克、江嘉良和陈龙灿在发球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前三名运动员都擅长侧身高抛发球,以何志文最为突出。他的发球角度大、速度快、突然性强,并有长短落点变化,发上、下旋球的动作比较相似。发长球时,直线有急下旋球,配合上旋和不转球,然后侧身快攻,争取主动。发斜线球时。对方提起到反手、他用推挤使对方出高球;如果对方拉球速度慢、弧线高,他便用侧身发力打。他发短球时,也能靠抢拉争得主动。
      江嘉良以侧身发侧上、下旋球为主。反手也有一套发球,落点有长有短。发球后能配合拉、攻。陈龙灿靠侧身中抛发球,另外,他反手发的侧上、下旋球也有一定质量,发球后抢攻有较大威胁。
      女运动员中。曹燕华、戴丽丽、焦志敏和孪惠芬的发球较有代表性,她们以侧身高抛侧上、下旋发球为主。速度快,动作近似。抢拉抢攻技术也衔接比较好。尤其是曹燕华比别人多了一板反手高抛发球,更显得技高一筹。
      由于充分发挥了前三板球的威力,我国在世界乒坛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所以,外国运动员纷纷效法前三板球技术,目前,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南朝鲜的金浣、和曰本的宫崎发球均有独到之处。瓦尔德内尔主要是侧身半高抛发球,其特点是:手法隐蔽  球板接触球时用身体挡住对方的视线。出手快,线路活,落点多为近网中路偏左或偏右,发球后抢拉两大角的意识强。他的发球在欧洲首屈一指,给我国选手造成了很大威胁。金浣和宫崎则以反手侧上、下旋发球见长。金浣使用的是生胶皮,他发不同旋转球的动作相似,出手快,旋转差别较大,落点以中路短球为主,左半台用反手发力抢攻,有一定威胁。宫崎用反胶皮,发球的特点与金浣类似。落点主要是对方正手和中路位置,抢攻手段有侧身抢攻直线和正手走位抢攻等。
      为什么我国运动员的发球不如过去
      衡量发球质量优劣的标准有两点:一是看能否直接得分,二是看能否为后面的进攻创造条件。我们的立足点显然是在后一方面,因此,发球质量的好坏与抢攻有直接联系。一个好的发球除了能直接得分或为抢攻创造机会外。还能破坏对方接发球的节骤,使对方难于进行接发球攻抢。
      1987年全欧乒乓球赛的前四名:佩尔森、林德、库哈尔斯基,格鲁巴他们的发球种类比我们多,也比较活,而且与后面的抢攻成龙配套。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路子越打越窄,发球的质量和效果不如以前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抢攻技术与发球衔接得不稳定,缺少固定的发球抢攻套路,单凭场上的情况或自己的经验去抢攻,影响了前三板的质量。二是抢攻一板质量不高,有时靠发球出了机会。但抢攻时没有威力,把机会错过了,同样没有显露出发球的作用。从世界比赛来看,由于外国运动员重视前三板技术,提高了接发球的水平,无形中使我国的发球威力减弱了。
      从发球种类看,我国选手现在的发球种类确实不如60、70年代的老运动员。如前所述,自70年代起,我国运动员基本上以高抛发球为主。近年的全国比赛中,选手不分男女,握拍不分直横,发球时统统把球抛到天上,由于大家都”抛”。使得发球种类单一,互相之间也很容易适应,这也是发球效果下降的一个因素。记得在第35届世乒赛时,外国运动员破了我们一个运动员的高抛发球,便破了全体中国选手的发球,使我们前三板的优势难以发挥,丢了男子团体冠军。这个教训应该记取。
      提高发球质量的秘诀
      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有几套好的发球,但一些运动员练发球时急于求成,缺乏恒心,短时间内见不到效果或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继续钻研了,这是很可惜的。
      要练好发球,我认为首先要有恒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发球作用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对发球的兴趣,有了兴趣,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它。我当运动员的时侯,训练之余,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练习发球,这对我提高发球技术大有帮助。如果运动员不喜欢练发球,靠教练员逼著练或陪著练时间再长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练好发球的首要秘诀,是必须对发球有浓厚的、如魔一般的兴趣。
      有了兴趣,还必须经常自觉地开动脑筋去琢磨,千方百计地去练。过去,我常在宿舍的床上铺一块塑料布,自己发的上旋、下旋或侧旋以及旋转的强弱在塑料布上都看得很清楚。能够检验自己发球的质量。我在发球方面有许多窍门便是在宿舍里先体会出来的,然后上球台,很快就练出来了,空余时间多比划发球动作等于增加了很多发球训练时间。我当初有一个习惯,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宿舍、在食堂,一有空手就不停地比划,琢磨发球动作,时间长了,发球动作也就熟练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发球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发球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持拍手在触球前要放松,使手腕有较大的灵活性,以发挥前臂、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加快球拍碰球时的摆速。如果握拍太深、太死,就不利于发挥手腕的灵活性,这样摩擦球就不能充分。
      2、引拍时,手臂与身体要拉开一些,不要靠得很紧,使整个发球动作舒展些,以便充分发力摩擦球。
      3、击球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在球下降的不同时刻击球,发出球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在练习发球时体会到,击球位置总有一个最佳点。在这点触球。便能产生最大的合力,这个位置随每个人的身高、力量和发球动作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在腰部位置上下。只要能”吃”住球就行了。每个人多练习,多体会,才能把握其规律。
      4、击球部位。一组好的发球,不仅要求上旋、下旋或不转球之间的差距要大而且发球动作要近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击球部位上做文章,因为击球部位相近,发球动作就可以类似,这样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效果就好。所以。要尽量在球同一部位的左、右或上、下接触球,并发出不同旋转性质的球。这样的发球就容易迷惑对方。如果发上旋时击球上部,发下旋时击球下部就很容易被对方识破。
      一般来说,发不同旋转的球,接触球的中后部附近比较理想。练习发转与不转球时,先在中部左右触球发出转球,直到基本掌握为止,然后练习在同一部位触球发不转球,如触球时推或裹球等。待球出手的一刹那,作出发转球的随后动作。动作熟练以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吃”球程度、击球声音和发力的动作等方面不要有明显差别,以增加对方判断的难度,发侧上、下旋球时,都需要摩擦球,摩擦部位也在球的中后部附近,只是触球瞬间,动作一个往侧或往上勾,一个往下切,随后动作要力求近似。
      5、球拍接触球时,应注意两条:一是发力、二是摩擦。其中,发力更为重要,光有摩擦而没有足够的爆发力。是发不出高质量球的,当然光有力量而缺少摩擦,球的旋转程度就差。
      发球时出手动作一定要快。因为发不同旋转球,不管动作如何近似,总还是不一样。如果出手较快,即使对方意识到有点不同,但心里会犹豫。这样,在接发球时就不会很从容。发上旋时,球的弧线要低。这样与下旋球的弧线接近,既能迷惑对方,又能限制对方进攻。对方一旦察觉来球是上旋,由于弧线低,进攻起来也不容易。
      发球时,身体、前臂、手腕和手指要协调配合,使发球动作既稳定又放松,发球的第一落点要准确、稳定。如发长球第一落点要靠近端线。发球力量要大;放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手腕的灵活性,以加强对球的摩擦。有些运动员不敢用大力去发球,怕球发出界,其实不必有此顾虑。只要第一落点稳定,用力去摩擦球,就不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手臂向后引拍时,最好配合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向前挥拍击球时,身体也随之前移,并在移动过程中加速挥拍击球.
      要想提高发球质量,还应注重手臂力量的训练,提高手臂的爆发力。上文中所述都是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手臂肌肉力量是实的东西,因此,要加强训练。一般来说,做些引体向上、俯卧撑和跳绳等,对于发展手臂力量是有好处的。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能提高手臂肌肉力量。如以前我曾做过一个握力橡胶圈,弹性很大,握一会儿,前臂及手腕、手指的有关肌肉群就累了,天天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手腕、手指小肌群的力量,陈龙灿也采用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加强手腕、手指的力量。再如,在哑铃上拴一根绳,绳上系一根很长的木棒,然后双手转动哑铃,通过绳子在哑铃上的缠绕,把木棒提上来,然后,再做反向动作,把木棒放下去。放时,手腕做伸的动作,更累。这样做上几组,手就酸胀得很厉害,但效果很好。
      手腕柔韧性的好与差对于发球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我常做一些手腕柔韧性练习,以致手腕做伸的动作时与前臂的夹角可以小于90度。由于手腕的柔韧性较好,因此在发球时,手腕摆幅大,发力足。
      1、多球训练:这是发球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它对于摸索发球规律、提高发球质量是很有效的。运动应每天坚持这种练习20分钟。练习时一定要结合自己比赛战术的需要,不要为练而练。
      2、单项战术。练定点的发球抢攻,把发球与抢攻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发球和抢攻的配套,提高发球的效果。练习时,对接发球一方可以提出要求,比如,自己要练习发侧下旋球与近网点球技术相结合,即要求对方摆短到近网接球为主,适当配合一些其它接发球技术(落点有时也可变化),自己发球后,即练习近网点球技术,这样,既练了发球,也练了发球抢攻,即使定点练习,也要求有点判断,是一种符合实战需要,比较活的训练方法。
      3、实战训练在以上两种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面的实战训练,如记分练习、比赛等,以检验发球和发球抢攻的实效。进行这种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大胆运用自己已经学会的发球和抢攻技术。
      4、制定一些指标、数量。在发球或与抢攻结合练习时,还可以根据队员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些指标或数量要求。如:练习单个发球时,要求队员发球质量要高,命中率达80一90%。国家乒乓球队对发球与抢攻结合性技术要求多一些,我们要求运动员要带著实战观念练习发球及发球抢攻技术,不断提高抢攻的命中率和落点的准确性,逐渐加大抢攻的力量,提高发球抢攻的威力。
      综上所述,我国运动员现在的发球种类不如从前老一代运动员,好的发球技术也没有很好继承。相反,外国运动员倒学会不少我们的发球,而且有相当的质量。以高抛发球为例,现在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发得比我们好;反手发球,曰本的宫崎和南朝鲜的金浣质量较高。欧洲人“吃”得不少。所以,我们现在的发球质量并不是很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落后于外国选手。
      要说完善发球,实际上也不难,无非就是在发球种类、旋转和落点上做文章。目前,发球的主要问题是发短球太多,发长球太少。这是有几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基本功比较差,运动员总想发完球后对方搓过来自己抢攻,而怕发长球后被对方抢攻。其实,你的发球如果有质量,有长、短落点的变化,对方即使抢攻,也是很勉强的,主动权仍在自己这一面。二是抢攻一板质量不高,或与发长球配合不熟练。这是目前大多数运动员的薄弱之处。所以,当前主要应在发长球上有突破。要解决这个技术难关,首先应重视它,不要怕被对方拉;其次,要掌握发球的几个关键环节,这在前面已经讲到了。第三,发球后的抢攻一板要有质量,特别是要提高侧身抢攻的能力。我们的反手推挡、正手快带和快点技术也要配合协调。
      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发球普遍单一,没有成龙配套,很容易被对手适应。以现有的发球来看,一般每人都有正、反手或高、低抛等两种以上的发球。只是变化太少,水平不高。如能把这几套发球在旋转和落点变化上加以创新、提高,威力就大多了,这也是完善发球的一个重要方面。
      至于发球种类,现在还不算多,其中高抛发球占的比例很大,从国家队到地方队,选手不分男女、年龄不论大小,都把高抛发球作为自己的主要发球,而对它是否适应自己的打法特点和个人情况等考虑得很少,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这并不是说高抛发球已经过时,而是说有些队员不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盲目学高抛发球,以致降低了发球效果。另一方面,大家都发高抛,也容易被对方适应。我觉得,现在的发球还没有达到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各级运动队应该重视它,并开动脑筋,努力提高发球效果。从发球种类来看,最低限度也应该把以前我国老运动员的一些特长发球学到手。如:徐寅生的正手转不转发球、正手急上旋球;庄则栋、刁文元的反手侧上、下旋发球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把它们加以完善。

    从“对方反手拧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谈台内“多元化拧拉技术”

    从“对方反手拧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谈台内“多元化拧拉技术”

    熊志超

    本文是原文,经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专家组评审已被会议录用,录用论文将被收录进由世界学术出版社出版的《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摘 要:反手拧技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从《乒乓世界》杂志看到原国家队教练曾传强指导在向国家乒乓球女二队运动员介绍“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对手难以适应。当时很多人对这句话难以理解,笔者经过深思并且尝试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终有所触悟:对方运动员 “拧拉”出“违反常规”的下旋球其实就是常规的搓下旋来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其它种类的拧拉技术(多元化拧拉技术)。
    关 键 词:乒乓球;旋转轴;科贝尔式香蕉球;王皓式拧拉;对方拧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直板正手背面台内拧拉
    引言
    反手拧拉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捷克的运动员科贝尔最先在大赛中使用,马琳、庄志渊、郭跃等人也用得比较早,基本上沿袭了科贝尔式的加转“香蕉球”, 主要立足于把下旋球变成上旋球。在科贝尔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拧拉技术。例如:王皓的前冲式台内拧拉把原来的控制球变成对攻球,然后再结合个人的打法形成衔接,使用率和成功率相当高。在王皓的基础上,当今乒坛,张继科在使用反手拧拉时加入了更强的旋转,使该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得分又得势的主要手段。有些人能用直板正手背面拧拉正手小三角位的球,形成直板真正意义的四面攻。甚至有些运动员可以拧拉出让人们误以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为什么会拉出这种“违反常规”的下旋球来呢?
    1.拉球的本质
    1.1科贝尔式拉下旋来球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围绕上下旋转轴运行的是侧旋球[1]。当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拉加转“香蕉球”(接来球)的过程是在对方原来左右旋转轴的基础上改变为上下旋转轴。这样侧拧过去的球是侧上旋球(即拉下旋来球→侧上旋回球,不可能是侧下旋球)。

    1.2王皓式拉下旋来球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围绕左右旋转轴运行的是上下旋球[2]。当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拉上旋球(接来球)的过程是在对方原有旋转的基础上制造旋转(顺旋)[2]。由来球前进方向的左边看,对方击来的下旋球与本方拉回的上旋球都是顺时针旋转的。这样拉过去的球还是上旋球(即拉下旋来球→上旋回球,不可能是下旋球)。


    2.搓球的本质
    2.1搓下旋来球的过程
    如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接球用搓球。由于胶皮与球表面磨擦力的作用,会首先使得来球的旋转被抵消,从而成为不转球,然后才产生本方搓出的下旋球[3]。由来球前进方向的左边看,对方的下旋球是顺时针旋转,而本方搓回的下旋球却是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说本方搓下旋来球的过程是在反转对方原有旋转的基础上制造旋转(反旋)。这样搓过去的球是下旋球(即搓下旋来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
    以上三段分析可见,当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拉球是侧上旋球(科贝尔式),其后双方对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拉球是上旋球(王皓式),其后双方对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对方的来球是正下旋球时,本方使用搓球接,搓出去的球是下旋球,其后双方对搓就形成下旋球的相持。那么,有些运动员为何能拧拉出让人们误以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呢?为何人们都把它当着上旋球来打(推或拨下网),而吃亏之后又感到他“拉”出“违反常规”的下旋球来呢?接着便来分析这个问题。
    3. 对方台内“拧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的技术分析
    反手拧技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从《乒乓世界》杂志看到原国家队教练曾传强指导在向国家乒乓球女二队运动员介绍“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对手难以适应。当时很多人对这句话难以理解,对方运动员拧拉下旋球时,为什么拧拉过去的球不是上旋球而变成下旋球了呢?对于这个非常有趣且具挑战性的问题,笔者经过深思并且尝试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终有所触悟并熟练掌握了该项技术。
    根据本人在练习中得到的体会,对“曾传强教练所介绍的对方运动员拧拉过来的球为什么是下旋球”作进一步技术分析:
    首先脚入台迎球。当球跳至已方球台时,持拍手已等在台内,注意手臂应保持自然弯曲,持拍手自然下垂向内轉180度使拍面(反手背面)与球的右切面平行。此時肘关节朝外略上扬(有利於手腕內旋)並高于手腕。
    其次,击球。当球从己方球台弹起时,在球台上升后期或高点期,球拍背面(拍头)摩擦球的右後侧中下部。手腕先横向接触球产生侧下旋,再翻腕。动作要一气呵成,此时肘关节的位置即刻朝下,手腕朝上,完成整個技术动作。
    其实拍头与球摩擦这个部位(右後侧中下部)就是正手发下旋的部位(摩擦方向和旋转效果兩者都是一样的下旋球,不同的是一個球拍背面,另一個是球拍的正面触球。)只不过对方很难看到产生下旋球的动作(前半段动作),能看到的只是(很像上旋动作的)上旋球的翻腕动作(后半段动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误认为对方运动员“拧拉”出“违反常规”的下旋球的原因(其实就是常规的搓下旋来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这种拧拉方式相当隐蔽、突然,令对手一时难以觉察,从而破坏对方的前三板,达到争取主动、甚至直接得分的目的。这种球较短,威胁性极大。因球落台后不往前拱,对方借不了力,如若推当或快拨球就会下网。
    破解的方法只有正手侧身发力前冲效果最好,反手迎前发力拉次之。请注意协调性和突然性。最关键的是上手前的预备动作:即充分向内扣腕的同时抬肘(朝外)作好预备,仓促迎前去拧命中率会低很多;其次是握拍要松,要有“吊拍”的味道,充分运用手指的灵活性调整好拍形,这样才能更好地展腕发力。最后一点,触球瞬间感觉跟发下旋球很相似(磨擦较薄)。

    4. 科贝尔式台内拧拉過来的球是侧旋球與直拍正手台内背面拧拉過来的球是上旋球的技术分析
    4.1手腕“弧线”与手腕“直线”拉球原理
    我们在观赏科贝尔式台内拧拉下旋球时,发现运动员的球拍立起去拧拉下旋球,挥拍运行轨迹是“弧线”呈香蕉型,拉球技術是球拍在台面围绕着来球的右后侧引拍(大约两个球拍面积距离),然后以一个香蕉弧线挥拍摩擦球的左侧中部靠近旋转轴之处。而正手台內背面拧拉手法不一样,它通過手腕挥拍运行的轨迹是“直线”,拉球技術是摩擦球的右侧中部。從兩者手腕的挥拍运行轨迹看,一個是由球的右后侧往球的左后侧中部划“弧线”,另一個是由下向上的“直線”。根据物理学原理v=r·ω(线速度=半径×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转的过程中,离旋转轴越近的部位旋转越弱(线速度越慢),反之,离旋转轴越遠的部位旋转越強(线速度越快),“弧线” 拉球技术摩擦球的部位就是离旋转轴較近,“直线” 拉球技術摩擦球的部位离旋转轴较远。所以前者的旋转较弱,后者的旋转较強。假设当来球下旋的強度一样时,“弧线” 拉球技術比“直线” 拉球技术更省力。这就是运用旋转轴原理避开强烈旋转提高拧拉台内下旋短球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以上分析可见,科贝尔式台内拧拉下旋球由于“弧线” 拉球产生侧旋后会改变原来下旋来球的左右旋转轴,成为上下旋转轴。对方回击时如果按照回击上旋的方法击球的中上部——刚好是球的旋转轴附近相对较弱的部位,球就容易下网。而正手台內背面拧拉下旋球是 “直线” ,拉下旋球后旋转性质变为上旋球,对方回球时较易出界(其旋转轴没变,还是左右旋转轴)。
    4.2“弧线”与“直线”拉球技术
    4.2.1 科贝尔式台內“弧线”拧拉
    笔者对科贝尔式拧拉的手、步技术打法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脚入台迎球。根据来球落点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脚,正手位入右脚。当球跳至已方球台时,持拍手已等在台内,注意手臂应保持自然弯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于挥拍。肘关节朝外,高于手腕并与身体保持一段距离。手腕自由下垂(球拍立起)。
    其次,击球。当球从己方球台弹起时,在球台上升后期或高点期,以前臂带动手腕为主,球拍背面向球的左側中部摩擦(以右手持拍为例),拍与球接触瞬间要有爆发力。挥拍运行轨迹呈內弧形的香蕉狀,摩擦方向由球的右后方向左前上方呈香蕉弧线。
    4.2.2. 直拍正手台内背面“直线”拧拉
    根據本人在練習中得到的體會:
    首先,右脚入台迎球。当球跳至已方球台正手小三角位时,持拍手以正手握拍的预备动作开始迅速向外翻腕180度(以右手持拍为例),形成直板的背面自然下垂状(与台面呈略大于90度)的拧拉预备姿势同步迎球。
    其次,击球。当球从己方球台弹起时,在球台上升后期或高点期,以手腕向內迅速翻腕,拍头由下往左前上方的方向挥拍(中指和食指為主大姆子為辅磨擦球並把直板的背面控制在与台面呈45度左右),接触球的右侧中部。
    这种拉法能拉出落点在对方球台边线上的刁钻上旋球(它是受球拍角度和拧拉方向所決定的),既丰富了直板的打法(成為直板四面攻),又解決了目前最流行的反手拧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都无法处理的台內正手近网小三角位下旋来球(台內死角球)难打的局面。
    这种拉法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单打的优点是突然性较强,稳定性优于传統正手挑打,常用于解決单打中的正手位小三角位下旋来球及调右压左战术。双打的优点是更容易上手(因规则限定了对方只能发我右半台),常常令对方两个队员相互碰撞。缺点是只能斜不能直线且受制于单打的落点,离开了小三角位比较难上手。

    5. 王皓式台内拧拉過来的球是上旋球的技术分析
    5.1王皓式台內拧拉原理
    我们在观赏王皓台内拧拉下旋球时,发现他的球拍角度前倾去拧拉下旋球,手腕向内弯曲很大;挥拍运行轨迹较长(有半个圆的周长),拉球技術是通过手腕先屈后伸的动作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挥拍方向由后向前。根据物理学原理v=r·ω(线速度=半径×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转的过程中,离旋转轴越远的部位旋转越強(线速度越快),反之,离旋转轴越近的部位转轴越弱(线速度越慢)。由于,“王皓式” 拉球技术是摩擦球正中上部,是离旋转轴最远的部位。所以旋转是最强的,也是最难的。当拉到对面台时,这种强强对抗的结果是质量必然更强(对方常常吃转出界),因为板形前倾向前发力必需要有强烈的旋转来克服强烈的下旋,所以王皓式的拧拉技术是打法越难,产生的质量就越高。它是成正例比的关系。
    5.2王皓式台內拧拉技术
    笔者对王皓式拧拉的手、步技术打法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脚入台迎球。根据来球落点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脚,正手位入右脚。当球跳至已方球台时,持拍手已等在台内,注意手臂应保持自然弯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于挥拍。肘关节朝外,并与身体保持一段距离。手腕向内弯曲大(拍头指向腹部),板形压的较前倾(几乎与地面平行,接触球时板型会自然立一些约30-45度左右)。
    其次,击球。当球从己方球台弹起时,在球台上升后期或高点期,以手腕為主前臂同时迎前发力,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上部摩擦(以右手持拍为例),拍与球接触瞬间手腕要有加速度,前臂几乎伸直。挥拍运行轨迹略大于180度(半圆周长) 左右,摩擦方向向前为主(不是向上),球尽可能与拍接触时停留时间久一点,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转,使弧线更低,从而使回球更加稳定。这样拧拉出来的球旋转很强,是目前最先进、最具威胁的拧拉方法。
    5.结语
    综上所述,台内拧拉技术其实就是台内拉弧圈球,技术原理与出台拉弧圈球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前者以手腕(手指)发力为主,后者以大臂和前臂发力为主)。因此球拍与球接触的位置也基本相同,主要有三个。其一,中間偏上。王皓式拧(球的后面),球拍角度较前傾30-45度左右。其二,中間。科贝尔式(左面)及直拍正手台内背面拧(球的右面)。球拍角度立起略大于90度。其三,中间偏下。“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球的右侧后面偏下)。
    由此可见,各种不同位置,可产生不同的打法。如果理解了旋转軸原理,王皓式拧拉及“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打法就不难学了,前者是目前最先进、最有威胁、稳定性最好的打法;后者动作小,稳定性较高,隐蔽,突然,令对手难以适从;“科贝尔式台内拧拉”可把下旋转变为上旋,然后衔接下一板的进攻。“直拍正手台内背面拧”的打法稳定性较高和容易学习,可以制造落点刁钻的上旋球。以上多種打法的技术含量各有千秋,以王皓式的台内拧技术最为先进,其它反手台内侧拧技术可作为该技术的一种补充。
    这种多元化的接发球抢攻和发球抢攻技术不仅能提高接抢和发抢的威力(节奏变化令对方难以适应),还是一项尽早地将比赛引入到相持阶段的技术。甚至可以直接得分。使该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得分又得势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建军主编 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 37页)。
    [2] 李永安 从“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谈“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页.
    [3] 李永安 从“对方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谈“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页.
  • 无处不在的撞击——马凯旋

    绕不过的撞击

    历史地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乒乓球的攻击性越来越强。乒乓球在欧洲起源时,削球是主流,那时没有海绵拍,光胶皮拍,一场球打上一两个小时很常见,以至于国际乒联增加了一条12板之内定胜负的规则。现在你甭规定,比赛很少能打到那个份上,要真是能打到12板,那球得多好看!在此演进过程中,中国人要在世界乒坛上脱颖而出,如何突围?如何去理解和开展这项运动?我们最终选择的道路是:第一快,第二灵。这两个重要因素促使我们去研究“我怎么能把球控制好?”因为不管是快也好,灵也罢,球打不到台子上全是白搭。日本的乒乓球杂志时常请一些欧洲教练撰写技战术文章,在笔者看来,其中思路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中国人肯定难以接受,因为我们不会那么练。这就好比要德国人像巴西人那样踢足球,别说再过50年,就算再过500年都不可能。因为巴西人脚下对足球的那种感觉是全球独一份,同样,中国人手上对乒乓球的那种感觉也是举世无双的。
    这种感觉怎么练出来的?这就回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撞击”了。初学乒乓球建立技术动作时,大家都知道第一要学会放松,第二就是要学会撞击。有人会说:我打乒乓球几年了,没练过撞击,照样打得不错。甚至还能找到一些例子,部分很有天分的孩子能打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数数,近二三十年来,真正站到乒坛巅峰的职业男子选手,没有一个是以旋转为主的。再就绝大多数习球者而言,先掌握撞击,进而建立良好的手感仍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弧圈球的风靡,以撞击为主的进攻技术似乎已踪迹难觅。其实撞击从来都没有过时:现代弧圈讲究的是“打摩结合”,我认为,中国初学者第一课仍然是快攻……撞击,今天仍是无处不在,无法绕过。千万不要把撞击与旋转(摩擦)对立起来看,而是要统一起来,因为撞击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建立手上感觉。
    中国人一直没有丢掉“快”字,所以到今天仍屹立于世界乒坛巅峰而不倒。这种“快”不仅仅是击球时间上的快,还有方法上的快——也就是撞击的合理使用。笔者一贯认为,在中近台的争夺中,撞击技术仍有生命力。而且只要你想打好乒乓球,就得解决这个问题。适当地在撞击上花一些时间,既可以保证出球速度,又容易合上对方来球的力量。引申一点讲:容易合上力也就容易发出力。初学时用点儿功夫建立撞击、快攻技术的基本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后,再改练任何打法,掌握不同打法的高级技术,包括练削球打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正手攻球

    1、先易后难
    业余爱好者练球,刚开始打对攻都会有困难,双方很难打出一定的回合,因为来球“拱”着你呢!不妨先练习攻推挡,你攻,同伴推挡,而后交换练习,你推,同伴攻。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后,再尝试着近台稍微发点儿力,比如匀速、匀速、“叭”,三板中有一板加力。待双方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进一步过渡到正手对攻。因为正手对攻可以说是基本功里的核心技术,而攻推挡(包括横板快拨/直板反面拨挡)无论速度多快,出球的性质与正手对攻还是不一样,没有那种“拱”的感觉。
    1.jpg

    2、徒手起步
    开始最好做些徒手的练习。徒手→上台→徒手→上台,慢慢就把动作结构打出来了。这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有人可能会认为直接上台练习就行,但我仍然认为徒手挥拍还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非常非常有用!尤其当你要学习、建立新技术时,徒手练习不可或缺。因为徒手练习不用你过多去想动作,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击球中的感觉。举一个非体育类的例子来说,中国孩子为什么数学那么好?一是确实聪明,二是基础训练扎实,口诀背得熟。国外孩子很少背口诀的,过去都是掰手指头,现在都是用计算器。
    业余爱好者做徒手挥拍练习,不容易像专业队,动不动三、五千次地挥,但基本的感觉要在挥拍过程中找到,比如重心交换、身手合一。在此基础上,把身体打松,能够放松之后,再要求自己做到各个技术要点。假如刚开始就上台打,很多人无形之中就会感觉受到球台和球的制约,甚至不少人动作会立刻变僵,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搁了。只有借助于徒手的单一重复,才容易建立动作定型,或者说肌肉记忆。
    2240362z3003667yww9e2y.jpg

    3、简化动作
    刚开始上台练习,站位基本合理,将手臂放于身侧,台面上就行了。你可以少关注前臂,多注重腰胯。你甚至可以觉得前臂没怎么动,一转腰,球拍就顺势挥出击球了。这主要是建立身前、迎球的感觉。不是球撞到你拍子上,而是你用球拍去“找球”——初学阶段,你对“迎前”这个术语概念可能感到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体会,就是“找球”。笔者的意思是,一定要把动作简单化,挥拍就是走直线,最简单也最容易合上力,动作也干净。所谓动作不合理,不外是翻肘、耸肩、吊腕……种种不合理,都属于多余动作,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其实只要动作简洁,走直线就好。匀速情况下,正手攻球能连续二、三十板不失误,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练习了,否则手上没有感觉。

    4、先推后收
    正手攻球,引拍、迎前、转腰、收前臂……这些教课书上都有,不必多说。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正手、反手,你的技术都是一套系统,在当下,进攻技术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上旋球(弧圈)。那么,你知道现在的教练员们怎么为初学者形容乒乓球的正手攻球动作?叫“先推后收”(也有部分人叫“先迎后收”)。与老式正手攻球相比,引拍时前臂位置要稍高一些,向前击球的成分明显得多一些。
    一个“推”字,惟妙惟肖,腰一带,拍一迎,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推”出去的。教练员们为什么改用这个词,我的理解,其潜台词有“平挡”的部分含义在里面,板型不能太压,才可能有“推”的感觉。假如板型太前倾,要么是压,要么就变成了“盖”。另外就是稳定性好,整个手臂与身体的一体性强烈,对付弧圈球更有利,不像老式动作过早、过多地强调收前臂。板型越前倾,接触球的面积就越小,摩擦相对就“薄”,回球可能也较稳,但你发不出力。当然,防弧圈时,位置步法来不及调整,偶尔为之可以。
    从根本上说,我还是更推崇触球早一些、板型“亮”(与压相对)一些。这样接触球的面积大,手上对球的感觉就愈发强烈。其实我们不妨看优秀选手近台回击弧圈,凡回球威胁大的,板形都不会太压,这样才会有速度,而不只是旋转。像反剃弧圈球这种技术,回球快,你以为是自己快呢,其实是借对方力的快,是对击球时间合理判断产生的快。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你先“亮”着板型来“推”球、学撞击,和你一开始就压着板型“干蹭”对付弧圈球,进而再试图打开板形,绝对是两种结果。如后者般先蹭后打的,我几乎没见过成功的例子,而像前者那样先打后拉的,成功者比比皆是。
    224042ze34gy8wo8rox433.jpg

    5、把球打长
    如果你练正手攻球时习惯性地用手腕“勾”球,或过早过多地收前臂,致使球在过网太近的话(换句话说就是球打的线路太短),你可以放一个小物件在对方球台距底线适当的距离处(适当有点高度的任何小物件),量化的话距底线50公分左右,每板球都力争越过它,这样你想不打长都不行,而且非得用重心配合动作把球“推”过网不可。仅仅把球打过球网是远远不够的,要打到底线去,宁可出界算好球!但不能下网,因为下网肯定不对,而出界往回调容易。这样练习,你打出的球有弧线,还够长;练一段,击球时向前多一点,摩擦少一点(弧线相应低了),直到不再需要借助障碍物。

    13.jpg


    6、以退为进
    越站近台,球往往容易打得越快,而成年人往往在越打越快时,惦记着发力,但是,只是上肢过多过早地发力,动作极易变得发僵。这样,你根本就无法体会到最重要的重心交换!适当的时候,不妨站位退出去,两脚更开,纵向感更强,左脚更偏前一点,膝盖往里屈,重心放膝盖上,含胸收腹。在退出球台击球时,你必须借助重心转移的力量去把球打得够长,而且刚开始时,不必发力,就用腰带手,荡秋千似地把球荡过网去。贴台站,你可能靠手臂就能把球“糊弄”过网,站位离台越远,越得靠重心,靠蹬腿转腰。这就跟打网球似的,网球为什么不可能只靠手打,你打出的球到得了网前吗?乒乓球与此同理,中近台打熟练了,然后挪回近台,还是这感觉,站位略作调整,动作幅度稍小,重心交换的感觉不就出来了吗?
    其实,这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根据站位的远近、来球的具体情况,可以较自如地改变动作外形的幅度。成年人可以早一点练习这个计划。这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日后的实战需要。从步法的合理性来说,前后步法的运动方向也是斜上斜下更合理一些。
    练习动作的幅度,跟身体尺寸比较,肉眼看大约1.1比1合适,就是说,看上去动作偏大一号,至少半号。这样才能保证日后的击球质量——你打比赛时,由于紧张等各种原因,动作幅度一般会缩小。这样,刚开始建立动作时,不要觉着外形上看有点笨拙,有没有内在感觉自己知道,合理就行。我们不能只看“白天鹅”那段,还得先经过“丑小鸭”这段呢。
    2240496gx6n2n2gza06606.jpg

    7、逐级换挡
    同伴最初给你“喂球”,用“喂”这个词是很传神的形容,利益是均等的,你也会花相同的时间精力陪同伴练。刚开始时,最好是多挡少推,纯粹借力,别发力。假设同伴是直板推挡,他的前臂甚至都不用有动作,这样过来的球不拱,便于你还原和下一板的连接。如果他前臂伸出或突然加速发力,你往往会被来球顶住。如果同伴水平够高,最好能在挡的基础上,根据你掌握动作的能力,把喂球的速度力量一点一点往上调,领着你打。每一次都比你现在能接受的速度恰恰快那么一点点。具体快多少没法量化,你们可以去试,过快了往回调,慢了往上加。合适了,就把这速度保持一段时间,不要无休止地加速加力。当你对这个级别的速度力量适应了,再练习一段时间能掌控自如了,再往上加。
    其实,能够保持住某个节奏稳稳地慢慢地连续打上20-30板,就证明你对这个速度有了基本的控制能力。这个指标性的要求非常重要,否则就不是你能掌控的速度。一快就乱,一打比赛就变形,更遑论发力了!以上说的练习内容,基本上是强调借力为主,顶多是借力中发一点力。不能合理地借力是无法更好地发出力的,说白了,就是不能过早纯粹靠自身的发力来练习,结果肯定不会好。这是铁律!
    224057f2fry1ox1y5mcxfo.jpg

    8、打出节奏
    让同伴把速度适当调整,保持在一个你能完整交换重心、动作可以100%地挥动为尺度的状态。此时可以更进一步,以三板或四板为一组,前两或三板匀速挥动击球,第三或第四板突然加速,变成:1、2、“叭!”,或1、2、3、“叭!”。“叭”的那一板在速度和力量上与前几板要有反差。这里有个问题要特别提出:前面的两或三板球,动作幅度一定要和最后一板球一致,不能小,不能凑合!
    最后一板球击球时间不变,但要在触球前瞬间加速,就是在最后触球前的30公分左右的距离内瞬间加速。随后放松还原,准备下一个循环。这样你的动作就不容易僵。否则,动作没打开,只想去发力,是基本功练习时最不可取的。同样,支撑这个练习的首要因素还是重心交换。
    瞬间加速的那一板球,要顶着球打。这有两层含义:来球跳到最高点,是你触球发力最好的“点”,更是你可以借上来球之力最多的“点”;而只有带着重心交换做动作,那个“顶”上去的感觉才出得来,这既是合力,又是迎球。这种训练对日后前臂、手腕手指在击球时要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前期铺垫。为什么不要求板板都发力,一是程度问题,初学者不宜;二是练你的击球节奏。但我不想掉书袋似地照本宣科,而是用实际练习来体现。同样的击球点,你不能全用一个速度打。这既练了发力,节奏也出来了。从三板对一板,到两板对一板,最后能练到一板对一板的时候,正手的威力就开始显现。然后,你可以站位退出半步,双腿站得更开一些,重心再低一些,击球时由后向前的感觉再多一些,每板都能发个7成力。这时,你正手的速度力量可以说基本建立了。

    9、死球活练

    起步阶段,往往是以借力为主,这样易于动力定型。但要注意,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越打越贴台,结果动作越打越小,而现代乒乓球对力量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笔者的建议是,近台攻球手法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后,不妨练一练带前后步法的连续正手攻球。1/2台就够用。先站在你平时练正手攻球的基本站位上,打两板,然后左脚往斜后方退一步,右脚肯定要跟着往斜后方迈,同时转腰摆手、转腰击球,也是打两板,再回到原来贴台的位置上,打两板,再退,再两板……这样就变成了斜前后方的两板两板交替练习,这种斜向的步幅如果能越走越大,你在中近台也就能正手攻球了,你的正手动作就打开、打活了,能大能小,收放自如。

    224105ghhl41l7hmzshg7l.jpg

    10、尽早侧身
    实战中,中国人一般还是强调多一些使用正手,其中用得较多的是侧身位正手攻。所以,我们不妨早些开始练习侧身正手攻球。在正手位攻斜线时,很多教练会强调触球时要打在球的纵轴线偏右一点,但在侧身位攻斜线时,就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尽量击打在球的正面纵轴线上,否则会变成“勾”着打球,球速既慢又乏力。这条线还有一个现象,给人的感觉似乎比正手斜线要长。其实这是侧身造成的,所以,打这条线时,还要更多地向前打,争取把球打到对方的底线,否则,威胁和杀伤力会小很多。
    (注:练习侧身斜线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正正手位练攻斜线,我一般要求重心要完整地从右脚转至左脚上,但侧身斜线略有变化,一是向前打的成分多一些,二是重心交换时,右脚还要吃住一点劲,不能100%转至左脚上,否则不是打不长就是角度打不开,球总往偏中线方向跑,这不同的两条斜线得打出不同的感觉才行!)
    224117tlxazepg9hmzxaeh.jpg

    11、多练直线
    直线与斜线的练习比例,我建议不能少于3:7,肯定是斜线多,但也不能一味斜线。基本技术动作较自如后,就要加大直线的比例。我观察过,很多业余球友侧身几乎只会打斜线。其原因固然是斜线好打,但更为关键的是小时候或学球阶段斜线练得太多了。要知道,乒乓球比赛中,会打直线才是真正的高手。你可以观察职业选手尤其是老瓦的经典赛事,正反手打直线使用频率之高,超乎你的想象。
    侧身打斜线,站位时左脚前插会多一些(右手为例),打直线则不然,左脚不能前插太多,站位要相对稍平。只有先把站位调整好了,整个动作才能合理,否则不是斜线好就是直线好——站太平了,打斜线好不了,要不然只能“抹着”打;左脚前插过多,一定是打斜线好,打直线容易“搂”。练侧身正手,我建议多练一点打直线,打直线好的人,斜线差不到哪里去,而只会打好斜线的,直线好不了,因为直线比斜线难打,线路短,下手得快,动作得更为紧凑。
    另外,侧身打斜线,要把前臂“收”的感觉变成多往前打。多往前打,少往里收,前臂“收”多了球长不了,而且撞击少了,会形成“裹”着打,绵软乏力。练习方式一般是:1、单一斜线;2、单一直线;3、复合线路。可以用2x2 或3x3的方法练习,即两板斜线+两板直线;或3+3,练到这个计划时,由打斜线变成打直线或者颠倒顺序时,脚下的站位要做小范围的调整,斜线时左脚偏前多一些,直线时双脚的平行感多一些,用小范围的垫步最好。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计划。手与脚协同,并碎步一体,希望大家试一试。(按,下图说明有误,原文是以右手为例,图示为左手)
    224129whocdzi10hi9hcw0.jpg


    二、反手技术

    1、别立拍头
    初学横板反手技术,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就是,拍头横些好还是立些好?我的观点是:拍头稍微高一点可以接受,但不能完全立起来,否则以后台内技术不好练,球拍伸不进台内,就是进去了也无法很好地用上手腕手指,损失太大。拍头立一些当然也有好处,比如以后防弧圈方便,但你只能“贴”,你发不出太大的力,这样的板形就像帖雅娜的反手那样,借力很好,发力就差多了。这里想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建议:初学建立动作阶段,要想到以后的发展,要考虑日后往下练的时候能掌握更好更深一层的技术。所以,你的正反手技术动作要练成一个合理的系统,而没有太多外型上的变化,这样,掌握起技术来容易、合理。不能反手拉球时这样,快拱时那样,三、四种变化,练习新技术难度高,使用起来更痛苦。只有刚开始时设计合理,以后往上加技术才容易。

    2、由轻到重
    开始以反手平挡为主,少点摩擦,要建立“顶拨”的概念,就是身前、上升中后期触球,不能让球顶住你。反手的空间小,后退更困难,这个关键概念不建立,以后的反手技术会处处被动。业余爱好者很多都看技术文章,喜欢直接就练快拱、快带、弹打……不是不行,但最好还是先有快挡、快拨的基础,然后练反手攻,再进而练习弹打、反手拉球。其过程应该是从借力过渡到发力,太激进反而欲速则不达,所以刚开始不能上来就练发力。
    224137ukeusz5y6yvykssy.jpg

    3、合理供球
    同伴配合你练习时,球要打到你身体纵轴线稍偏左一点,但不可太多,太偏反手位你就发不好力(这是近台技术,不是反手中台发力拉),而且近台贴挡、快带弧圈球时容易时间过晚,被来球顶住而发不出力。同时,喂球别太短,当动作挥到手臂完全展开距离的70-80%左右,是最好发力的位置,过了80%就变成了“够”着打,那就失去了对动作的控制,低于50%则会被来球顶住了,无法发力。
    224146v6wrmwv02ji8v525.jpg

    4、切忌翻肘
    由平挡过渡到练习快拨技术时,肘不要翻动太多,而要有点撑住的感觉,用外在的形态来保证你动作的稳定性。如果不自觉翻肘太多,我的思路是矫枉过正,宁肯直前直后的出手、还原,也不接受翻肘,不能用肩去支撑动作。所谓翻肘,其实是用肩来支撑,到最后是肩酸,那就不对了。刚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做机械运动,没关系,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紧凑,再把触球时的动作往右斜前方挥动,就会越打越开,看上去受用了。

    5、留出空间
    此外,一定要有还原,刚开始还原要做得夸张一点,这对以后保证反手技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原引拍时,前臂不要太贴近胸前,因为反手不像正手有那么大的回旋空间。如果太贴身,以后防弧圈时很容易被来球顶住。
    224153nkof5lajs25narqo.jpg

    6、手背微拱
    横拍初练反手技术,有了基本外形之后,不妨刻意让手背略微拱起来一点儿,这样手背与球板成一平面,更容易建立“贴球”的感觉——从前臂外侧,到手腕,到手背,建立这种一体的感觉。由于反手位技术受身体结构的限制,特别是近台技术没有正手那么多的空间去施展,这就要求肢体结构要紧凑,体现在近台挡拨、快拉、弹打时既能保证速度,又可以发得出力。手背微拱及与手腕手指的配合使用的好坏,将在挡弧圈、快拉快拱,特别是弹打发力时,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王涛的反手弹打为什么天下第一?笔者曾跟他交流过,问他“发力怎么发?”他说,“手背拱起点,到出球的最后瞬间这儿跟出去,拱一下,叭!然后马上放松。但也不能完全拱出去拱到僵,否则也发不出力。”坊间一提反手发力就用一个“甩”字,那样练出来的反手几乎一文不值!

    7、略为往右
    关于迎球时的挥拍方向,借用李晓东的话说,反手挥拍时别只强调向前,稍微向右挥一点,其实就是向前。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单纯向右,必定是向前。我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这样会使动作结构更经济、紧凑、合理。
    224200hgr658qdqzpj6fuu.jpg

    8、先斜后直
    刚开始还是练习打斜线。反手技术与正手的最大不同是击球时间,一般是上升期后段触球。所以,节奏上的感觉是快多了。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同才产生了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越打越往前赶。就是越打越早。绝大部分初学者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还原太快。
    前面我们讲过,反手空间小,正因为这一点,特别是练单线时,还原变得似乎容易了,再加上刚开始的拨挡等技术结构相对的简单,还原过早就形成了。初学者这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看上去就成了拍子挥出去,动作几乎做完了,才碰到球。这时,一定要换个方式,看对方的球拍,也就是盯球。动作还原之后是无法把手放在那里等球的,肯定是就势再挥出去。所以要慢引拍,根据球的速度还原,对着来球的轨迹迎球打下一板。只有对上了来球的节奏,你练出的动作才值钱,否则就是假快。
    斜线能打十几二十板就可以适当练习直线了。打斜线向右挥的成分多一些,触球的部位为球体纵轴线偏左一点,但打直线时,首先手腕要向内多屈一些,外观上看就是手背拱起多一些,触球点向中心线靠,动作简单,然后向前挥动多一些,直线打得越直越好。


    三、直板推挡

    1、重心稍高
    从站位上讲,其实横板也是一样,但直板更要特别强调一下,打反手或推挡时身体重心应该比正手稍高一些,这样才发得出力。直板推挡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业余选手尤其如此,就是由于动作和击球时间的错误,无法在合理的范围打到球,总觉得自己个子矮,于是就耸肩架胳膊。这里,除了站位合理之外,要强调盯球后的引拍和其后的前臂伸出迎推,再有就是一定要在上升后期触球,晚了一定被顶住,多高的个子也没用了。直板打正手靠的是拇指及中指的配合,食指搭在拍肩上,而推挡时,拇指要放松,靠食指中指击球,特别是中指,要倚仗它来传导力量和控制落点。这也正是打中国式直板时,主要由三个手指互相配合、协调工作的难点和精华所在。
    2、动作有根
    直板推挡纯粹往前推的感觉会多于横板动作,横板(斜线)实际上是要求往斜前方挥动,而直板推挡,直来直去的成分更多。但要注意,还原时不能只往后拽胳膊,重心感觉应该是偏左腿支撑多一些(右手为例),而能做到这一点,还原时一定要用重心带手臂还原,再次推的时候,还要用腰把手臂送出去。否则,几板球下来,胳膊就吃不消了。每一次的推挡动作完成时,右膝和腰要有制动并支撑的感觉。如果重心运用得好,手就能放松,而且动作有根、快慢自如,技术提高就快。


    3、斜直变化
    开始练习推挡不必强调“盖”(压板型),平推就行。到一定熟练程度后,要练斜直线的变化,借助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来调整板型,这是打中式直板永远的功课,击球时尤其要体会、揣摩中指对落点力量控制时“顶一下”的那种感觉。直板推挡在推不同线路时,主要靠的是板形和球拍触球时那个点的变化来完成。


    《后记》:这是一篇几年前写的文章,确有不尽人意之处。这次有朋友索要原稿,所以稍作修订。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随着新一代运动员的崛起,对技术的要求有了相应的改变,就本人的能力水平,加以简要说明:
    1、如果说老瓦、孔令辉一代所代表的是横板的技巧派的话(我认为萨姆索诺夫、波尔亦属同类),现在却是张继科、樊振东一代更凶狠,力量、旋转兼顾的一代。所以,撞击非但没有失势,反而变得更有生命力了。因为当道的撞击+摩擦式的弧圈球就是这么要求的。
    2、塑料球挡不住地来了,根据试打效果看,旋转、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样,力量的地位就会明显升高、加大。而要发出更大的力,除了技术动作合理以外,离开撞击这个核心元素免谈。
    3、有一点需要和大家商榷:再现代的技术也是脱胎于前一代,甚至前二、三代的技术而来,没有无本之木那一说。所以除了细节上的改动、调整,动作的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只要乒乓球还存在,只要那个球台的距离还存在,撞击就永远也死不了!
    4、撞击比摩擦更能在早期训练中帮助习球者建立手感、建立发力机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至少在近期,仍然如此。
    5、反手技术的突变,使得原有的指导思想受到了冲击。至少在职业选手圈子内,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成为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一个运动员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这是在职业选手层面的现状。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建立较好的手感后,加强弧圈球的旋转成为必须。而现代理论对拉弧圈球时是有高要求的:先击实,后擦转,具体地说就是:上台→拉转→弧线低→拉死,拧拉更是要求:球到对方台上后要下沉、下坠,跳得越低越好!
    6、所以,有个说法请大家体会一下,那就是:每一板拉弧圈,力量都要串至板头,否则动作不能算是完整的。做到这一点,业余选手确有难度。但只要交换重心解决的好,动作放松合理,达到一定程度的追求是可以做到的。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什么技术,尤其是进攻技术,发力必得起自下盘。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出了毛病,一定要从下往上找原因。这是我们教学时几乎可以说是“定律”的东西。有的说法你一定听过,就是把力自脚(或腰,髋,交换重心等等等等)传导到上身,然后由收前臂来体现,庄则栋老师的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说你一定也听说过。举例说:拉半出台下旋,动作最后的最后,是要由食指带动板头向上加力来体现的,但反手近台反撕则是拇指内侧+手腕手背把力串至板头,用力方向是板头向下来体现的。这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身体里力的传导尽量同时同向地传至板头,这才算是尽善尽美了。只能是“尽量”,所以艺无止境,大家努力吧。
  • 直板反胶训练法(一)——怎样加强正手进攻能力



    作  者:国家男队教练吴敬平

      直板反胶打法是我国的传统打法之一,在我国运动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全国锦标赛中,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约占全体参赛运动员的21—26%。因此,如何面对欧洲弧圈球的巨大冲击,不断探索和创新直板反胶打法的发展方向与训练就成为国家队近年来训练与研究的重点之一。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如马林、闫森都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具备了与世界超一流选手抗衡的实力。但由于相持中的攻防转换能力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从整个打法上讲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因此,这也是我们今后训练中必须重点解决的课题。
      直板反胶打法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先发制人。主要以正手的大范围跑动进攻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这种打法的发展方向应摆脱传统的左推右攻和单面拉的模式,而建立一种全新的模式。
      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正手的大范围跑动进攻是主体技术,也是这种打法员基本的能力。正手进攻的杀伤力尤为重要。2、反手位是推挡和反面技术相结合,反面技术的使用率要高于推挡。因此,必须掌握反面技术。3、必须掌握一至两套以上的好发球。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打法,没有一至两套好发球很难站住脚。直板打法更是如此。只有在前三板上占优势,才能和横板相抗衡。 总之,这种打法的技术风格是以前三板为中心,以正手进攻为主线,积极主动,先发制人。当然,其不足之处在于相持中攻防转换能力不如横板,而最终的解决办法还必须依靠反面技术来解决。 正手进攻是直板反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正手进攻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因此,在训练中应占有很大的比重。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杀伤力的训练: 这是我国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和韩国运动员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的训练方法有关。我们训练中很少进行大发力拉冲的训练,讲究板与板之间的衔接,因而动作的幅度相对较小,影响了力量的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大发力的训练,并在动作结构上注意用力的合理性。乒乓球是一项圆周运动,它是以身体的重心为圆心,以手臂和腰为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当半径突然缩短时,就获得加速度,使击球力量加大。因此,动作结构应该是用腰带动手臂向后转,手臂自然下沉,前臂与大臂之间的角度应在130度左右,击球时用腰带动手臂向前,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而发出最大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在击球时前臂与大臂之间一定要有角度的变化。马林刚进国家队时,我们首先着重解决他正手发力问题。在多球训练中,采用中台喂下旋高球,让马林尽量用最大的力量拉冲。每天保持10—15分钟,主要是训练在大动作拉冲时大臀和腰上的协调用力。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马林在拉球力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解决了正手发力的问题。我认为这种训练方法解决正手杀伤力比较有效。
      2、抢冲两条底线下旋长球的训练 我国运动员普遍前三板球较好,特别是直板运动员的台内球更优于横板。因此,外国运动员在对付中国直板运动员时都是采用劈两条底线长球的战术。因而抢冲两条底线长球是直板反胶运动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对马林的训练中,主要采用了两种训练方法。一是在单球的发抢训练中,要求对方以劈两条底线长球为主,主要训练全台抢冲下旋球以及下一板球的衔接。在多球训练中采用一长一短的方法训练以侧身抢冲底线长球为主,配合抢冲正手位长球的能力。二是在多球训练时,注意加快长短球之间的衔接.加大训练难度。
      3、反拉弧圈球的训练 反拉弧圈球是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比赛中被广泛运用。它包括上、下旋的反拉和远、中、近台的反拉、快带。反拉弧圈球的训练既可以在多球训练中单独进行,也可以揉到每个训练计划中去。反拉弧圈球的重点是注意在反拉时接触球的部位。一般的运动员在反拉弧圈球时都是接触球的中上部,容易造成下网或出界。从力学的原理来讲,当弧圈球接触球板时,给球板一个向下的力,同时还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力,这两个力在接触球扳后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就是球的运行方向。对方拉过来的弧圈球旋转越强,向下的力就越大,通过球心的力就越小,那么球在接触球板后产生的向上的旋转就越强。反之,对方拉过来的球旋转越弱,向下的力就越小,通过球心的力就越大,球在接触球板后产生的向上的旋转就越小。因此,在反拉弧圈球时,只要我们自己的发力超过了球在接触球板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比较容易掌握回球的运行方向。所以,反拉弧圈时,我们只要接触球的顶部,在自己发力的同时也借来球本身向前的力,球就能比较稳定的反拉过去。特别是在近台快速反拉弧圈球时,接触球的顶部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球速太快,但球的旋转不强,摩擦不够就容易下网。 反拉弧圈球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必须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首先反拉好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球,可采用多球训练的方法进行。其次是近台的快速反拉、反带,可采用一点拉两点和多球的方法进行。再就是中远台的正手对拉。在反拉弧圈球的训练中,反拉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是训练的关键,只要这板球练好了,反拉上旋弧圈球就迎刃而解了。
      4、抢冲半出台球的训练 这是直板反胶运动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在比赛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前三板的争抢。这也是体现直板反胶运动员“巧”的一个重要技术。抢冲半出台球的训练基本上采用多球训练的方法进行。在发多球时,要注意发球的质量,尽量做到球刚好出台一点点,和比赛的球相似。

  • 直板反胶训练法(二)——精雕细琢前三板
    作  者:国家男队教练吴敬平

      一、发球的训练 直板反胶由于受到自身打法的限制,主要的得分手段体现在前三板上,而前三板又主要是靠发球抢攻得分。因此,发球尤如直板反胶打法的生命线,没有一至两套好发球就很难立足世界乒坛。从训练的角度看,从小培养运动员对发球的钻研精神和意识很重要,等进入省、市或国家队以后再想练就一手好发球就不容易了。在国家队,我们已经认识到发球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练发球的时间安排也不少,可是收效不大。发球好的运动员会不断地去钻研新的发球,而发球不好的运动员总认为自己对发球没感觉,怎么练也没用。其原因就在于要改变多少年形成的习惯和意识很难。因此,要想练好发球,必须从小抓起。这一点必须引起业余体校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发球的种类很多,但近年来由于对发球的创新重视不够,运动员所掌握的发球越来越单调,基本上以左侧上、下旋、转不转为主。而且发球的旋转、落点变化也不够,很容易被对方适应。因此,在发球的训练中要提倡多样化,尽可能掌握与众不同的发球,特别要充分开发直板反面发球。刘国梁的反面发球,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转不转发球:目前欧洲运动员对接侧上、下旋的发球非常适应,但对接转不转发球却很差。因为随着接发球技术的发展,欧洲运动员喜欢采用侧身晃接的方法,侧旋球正好能借上力,而转不转球采用晃接的方法就容易下网或出界。因此,要提倡多练转不转发球。马林、闫森的转不转发球在对欧洲运动员的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发转不转球时,要注意落点的变化,比如正手近网短球、中路近网短球、反手小三角以及长球等等。  
    2、正手侧身发右侧旋到对手正手近网短球并配合反手底线长球:这两种发球目前被欧洲运动员广泛采用,而国内运动员现在能发这种球的不多,以至在国际比赛中我们的运动员在接这个发球时吃亏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发球。  
    3、直板反面发球:反面发球有两种方法,一是站在侧身位发对方正手近网短球、反手近网短球和直线长球。发出来的球是侧上、下旋球。二是站在反手位用反面发侧上、下旋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球,外国运动员往往不太适应,效果较好。希望直板运动员都应该去钻研和掌握这种发球。由于发球的种类很多,以上谈的几种发球只是一种补充,使发球更加多样化。  4、右侧旋发球:目前这种发球已被欧洲大多数运动员所掌握,而中国运动员却发得不多,以致在比赛中吃亏不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种发球的训练和钻研。 在发球训练时,首先在意识上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要想使自己的发球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对方在接发球时找不到第一时间,尽量使对方在第二时间击球,从而使对方的回球速度减慢,旋转减弱,给自己的抢攻赢得时间。这就要求在练发球时,特别要注意落点的变化。只有将落点和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出最有威胁的发球。  
    二、发球抢攻的训练 发球抢攻的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球后的抢攻。二是第三、五板后的衔接。  
    1、发球后的抢攻训练主要强调落点、线路的变化和抢攻的质量。传统的发抢训练都是围绕着左半台进行,右半台只是起到牵制作用。随着技、战术的变化,比赛中从右半台发起抢攻的使用率越来越大。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1999年45届世乒赛单项比赛上马林对瓦尔德内尔第四、五局的比赛中,马林的发球都是从老瓦的正手位突破而取得成功。在1999年日本公开赛决赛萨姆索诺夫对马林的比赛中,萨姆索诺夫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改变战术,发短球到马林正手位,由于马林接发球处理不好,被萨姆索诺夫抢冲得手而连输三局。因此,发抢训练必须加强发正手位短球后抢攻的训练,这是发抢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由于有反手位底线长球和小三角的牵制,接正手位近网短球时身体重心上不去,手在接触球时离身体很远,不好控制回球的落点,容易出机会被对方抢攻。  
    2、发球后第三、五板球的衔接是发抢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控制与反控制技术的发展,接发球经常采用摆短和晃、撇等方法来控制对方的发球抢攻,因而给发抢带来更大的难度。在对方摆短和晃撇不能上手的情况下,这一板球的处理以及下一板球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使发球抢攻技术更加丰满,不仅能够直接进行发球抢攻,当对方控制时也能通过反控制再进行下一板的抢攻。  
    三、接发球及接发球抢玫的训练 接发球技术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直板反胶运动员来讲,接发球技术主要体现一个“细”宇,而这个“细”字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内球的处理,主要是摆短和挑。接发球的摆短,最主要的环节是要抢到第一时间击球,在球刚刚起跳时就要击球。击球时身体重心前迎,用腰控制前臀,手腕在接触球的瞬间突然向下发力,和球往上跳的力形成合力。这样就使摆过去的球很转,使对方不敢轻易挑,只要对方回摆,就有机会抢冲。  
    2、封住半出台球,敢于抢冲。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对半出台球的判断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抢冲。因此,在接发球技术中敢于抢冲半出台球是关键,是训练的重点。比赛中处理摆短和抢拉半出台球时,在意识上要明确先是准备摆短,判断球出台时再收回手抢拉。如果先准备抢拉出台球,等判断球没有出台再去摆短,就没有第一时间了,摆短时就不容易控制球的弧线和落点,反而容易被对方抢攻。  
    3、接发球的落点意识。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更强调摆两个小三角短球的落点意识。  4、接发球以后与下一板的防守。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必须加强这个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它包括摆短以后的衔接、挑球以后的衔接、劈长以后的衔接、抢拉以后的衔接等等。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正手突破的意识更加明确,接发球直接给正手位的球会越来越多。因此,接发球送对方正手位以后的防守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

  • 直板反胶训练法(三)——如何提高相持能力
    作  者:国家男队教练吴敬平

      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要提高相持能力,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手进攻与相持球的关系 这是直板反胶打法的一对矛盾。目前直板反胶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正手全台单面拉为主,配合相持。这类打法由于正手的使用率高,在比赛中往往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给对手的压力很大,不足之处是相持和防守的能力相对差一些。马林、闫森属于这类打法。另一种是以近台相持球为主,配合侧身进攻。这类打法的相持和防守能力强,但正手的使用率不高,在比赛中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关健时刻对对方的来球更是防不胜防。王飞、秦志戬、韩阳等就属于这类打法。因此,我提倡以培养第一种打法为主,在充分发挥正手进攻的前提下,提高相持能力和攻防转换能力,因为相持的目的是为正手进攻创造条件。
    ●正手与反面的关系 直板反面技术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直板反胶打法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但是反面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带来新的矛盾,直板运动员往往会出现左来左打、右来右打的情况,像横板一样形成两面攻,这就失去了直板打法的特点。我认为反面技术的运用是为正手进攻创造条件,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正手为主、反面为辅。
    ●推挡与反面的关系 推挡是直板打法的传统技术,但随着反面技术的运用,推挡与反面技术在使用上发生了冲突。因此,必须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对推挡和反面技术的使用进行一些必要的规范,对什么样的球应该用什么样的技术去处理,应该心中有数。比如,在对马林的训练中,对推挡和反面的运用进行了一些规范:第一板防弧圈用推挡,变直线用推挡,关键时刻的相持用推挡,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挡(对方发力抢冲时)。相持中对方变线正手抢拉后回反手时用反面,第一板的防守用推挡后伺机转攻时用反面,推挡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用反面,相持中可以用反面进行相持,扑正手回反手时用反面。推挡球的训练 上面提到对推挡球进行规范的几点,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比如马林所运用的推挡已经不是传统的推挡技术,而是用“围”进行防守。传统的推挡技术在防弧圈和变直线时采用的是平挡或向前下方挤压,过去的球弧线往上走,容易被对方连续进攻。加力变线时容易下网或出界。而马林在第一板防弧圈时都采用了“围”的方法,效果很好。 “围”的特点是能够借上对方的力往前带,过去的球弧线低而且往前拱,给对方的连续进攻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把“围”斜线的特点运用到变直线上。过去在防守第一板弧圈球时推挡不敢轻易变线,怕对方正手拉冲两条线防不住。而现在防守第一板弧圈球时,特别是对方反手拉起来的弧圈球用“围”的方法变线,稳定性强,过去的球速快,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关键时的相持球中也采用了“围”的方法,在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用“围”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推挡,只是根据马林的特点进行的一些尝试。每个运动员的特点不同,是否用“围”代替推挡,应视情况而定。提出这种方法,只是供大家参考,多一种思路。另外推挡训练中还必须加强切的训练,增加节奏的变化。特别是对轻拉和轻轻快撕过来的球切一板,效果很好。反面技术的训练 反面技术的运用除了要掌握好“推挡和反面的关系”之外,在抢拉下旋球方面用得也比较多,特别是对方接发球侧身晃住反手位,自己侧不开身时,反面的抢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反面抢拉下旋球的训练中,一定要和侧身全台正手进攻结合起来,如果反面拉起来仅仅是为了进入相持,还是摆脱不了被动。抢拉下旋球时一定要注意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右脚上,拉完球后顺势侧身,调整站位,重心仍然放在右脚上,准备下一板正手的全台抢拉。不要反面—拉就往中间站,形成相持。 在相持中运用反面技术的训练要注意从平挡开始,平挡是基础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快撕、弹打的变化。在中台运用反面拉冲上旋球时要用中等力量,不要因急于发力而造成失误,反面拉的目的不是要把对方拉死,而是为正手进攻创造机会。
    反面技术的使用要尽量做到合理,因而必须分清层次:
    1、对方发力抢拉,旋转强、能借上力的时候用推挡;
    2、当对方发不上力或平挡时,可采用反面快撕;
    3、当对方的拉球旋转强、弧线长时可用弹打;
    4、在快撕转弹打或直接弹打后下一板的衔接要用快撕,因为弹打后对方防过来的球不往前走,再连续弹打容易失误。另外,反面第一板抢拉下旋球后下一板反面的衔接要借力快撕,而不要发力拉,因为对方防过来的球速度很快,来不及拉手。如果要想连续发力拉,站位必须稍稍往后退一点;
    5、弹打或快撕以后一定要加强侧身。 相持中攻防转换的训练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直板反胶打法在与横板法的相持中,横板反面的快撕占据了主动,直板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样,如何进行相持以及采用什么手段进行攻防转换,就成为直板反胶打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在马林的训练中采取了三种办法: 摆速 这是直板反胶在对付横板反手快撕两条线时所体现出来的相持能力。由于目前横板在快撕直线时速度很快,要求马林在定点训练时意识上要跟上节奏,推一板马上准备正手。在定点训练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不定点的快速封堵训练,正手位的击球要求到位、快速。这个训练计划在45届世乒赛以前练得不多,但在45届以后,横板选手(不管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外国运动员)在同马林比赛时都采用了快撕直线的战术,马林也吃了不少亏,所以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近台侧身快带 这个训练计划也是在45届世乒赛以后开始练。在马林与萨姆索诺夫的几次比赛中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方反手快撕住马林反手,马林在没有办法摆脱的情况下,采用搏杀的办法侧身近台反拉,但是没有把握,失误很多。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这个训练计划。这个技术在使用上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在对方球速非常快的情况下侧身反拉,过去的球只有速度没有力量,而且容易失去重心,对方一旦防过来下一扳衔接不上;第二是在对方快撕两条线的情况下侧身,需要很强的猜球能力。因此,在训练中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反复练习推一板后快速侧身,着重加强身体重心的调节,身体不要往后倒,而重心在击球后快速还原。同时注意击球点要在上升后期,击球时用腰控制手臂发力;二是在多球训练中让对方从下旋拉起,马林近台侧身反拉后扑正手。主要训练侧身时重心的调节以及下一板的衔接。从最近的训练来看效果不错,今后的问题是如何把训练和比赛中的运用揉到一起。 反面的反拉 这一点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谈过,在此就不在整述。

  • 直板反胶训练法之四——实用战术的训练
    作者:吴敬平
    直板反胶打法的战术训练主要是围绕如何发挥正手拉球的威力而进行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侧身抢冲下旋后扑正手时多拉斜线。扑正手以扑斜线为主,直线为辅,是为了争取形成正手斜线的对拉,再找机会拉直线。要想在比赛中运用这个战术,首先在心理上要相信自己正手的能力,敢于和对方比正手。
    2、正手位抢拉下旋后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这是直板反胶运动员很关键的—个技术。因为现在欧洲运动员对付直板反胶这种打法都是从正手位突破,主动给你正手,再防—板后进入相持。这种训练有两种方法,一是冲直线后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另一种是冲斜线后衔接正手拉直线,进入相持或正手全台抢拉。从马林同萨姆索诺夫、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比赛的情况来看,当对方搓马林正手位时,在能够发力冲的时候可以多冲直线或中路,位置不好的时候可以多拉斜线形成正手对拉。这种战术在比赛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推挡变直线后保正手反拉、反带直线。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不敢变直线,一是推挡加力变线容易失误;二是推挡变线没有质量又怕对方冲两条线防不住。在马林的训练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明明战术需要变线,就是不敢变。在这个战术训练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变线的质量;二是变线后的防守。在马林的训练中首先解决变线的问题,由过去的推挡变直线改为“围”直线,提高了变线的质量和稳健性。变线后的防守也由过去的近台防守改为退半步防守,对方拉直线用反面平挡,对方拉正手就用正手反拉。但目前这个技术在比赛中很难运用,因为过去常年形成的意识是用推挡防守,推挡和正手的转换比较快,而用反面挡时,反面和正手的转换意识跟不上比赛的节奏,因而在比赛中变直线后对方拉直线时,防守还是用推挡。我认为这个防守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要从小培养是能够掌握的。

  • 直板反胶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 吴敬平

    《乒乓世界》编辑部给我转来一些读者来信和网上很多直板反胶打法球迷的提问,他们主要是想了解直板反胶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特别是很想学习马林的正手爆冲。很多球迷对正手拉球进行了技术探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且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十分专业。我看了以后十分感动,对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些年在训练马林和王皓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球迷朋友们进行交流。由于我们训练的角度不同,对正手拉球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可能一样。因此,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把我训练的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仅供参考。
    乒乓球基本上是一项圆周运动,正手和反手拉球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为轴心、以身体到身体重心的连线为半径进行圆周运动。因此,不管是正手还是反手击球都必须符合这个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手拉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力的传递。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总结起来正手拉球应注意四点:1、必须注意重心的交换,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2、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3、击球瞬间必须快速收缩前臂、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4、击球点必须保持在身体的右前方,击球点离身体越近,越容易控制球。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拉球动作,必须和你自身具备的身体条件相符合,只要不影响动作的发力就可以,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模式。另外就是在击球前,球板和球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尽量主动去击球,而不要让球来撞你的球拍,或者是球与球拍之间的距离太小,容易被来球顶住,影响你的发力。
    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对于我国大多数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讲,直板居多,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直板反胶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地是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对于很多曾经经过业余体校训练的球迷来讲,要想对正手拉球动作进行改变就更不容易。这是影响我国直板反胶运动员正手拉球力量不大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我对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中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马林和王皓的训练中,改变了以前的训练方法,特别强调了正手大力量拉弧圈球的训练,把这个问题摆在了直板反胶打法训练的首要位置来进行解决。把训练正手拉球的意识从动作小、速度快、连续性好改变为拉球动作舒展、跑动范围大、力量大,连续性好。强调了在大力量拉球的基础上提高拉球的连续性和杀伤力,在平时步法的训练中要求马林和王皓加大拉球的力量,练好大力拉球后的衔接。
    在实际的训练中我主要采用了发大力拉冲从中台发出的下旋球半高球,要求马林和王皓尽量用最大的力量击球,主要训练拉球时动作的舒展性,并让他们逐渐习惯发大力拉球,掌握发力的技巧,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发力协调起来,主要强调了腰腿的发力和身体重心的转换。其次是进行了全台发力拉冲上旋球的训练,主要解决发力拉冲后的连续性和步法的移动。通过训练,使马林和王皓的正手拉球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比赛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在这点上是成功的,这也是在直板反胶训练上的一点突破,打破了直板正胶训练模式的旧框框。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讲,要想提高正手拉球的杀伤力,就必须对过去打球的意识进行一些改变,尽量进行一些大力量的拉球训练。
    正手拉球的方法与技巧
    正手拉球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有近台拉球、中近台拉球、远台拉球,有拉上旋球、下旋球,有近台快带、反拉弧圈球,拉半出台球等等。不管拉球有多么复杂,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步法。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手拉球的命中率、力量的大小和拉球时的调节能力。要想练好正手拉球,就必须先练好步法。而在这一点上,是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最大的区别所在,业余运动员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步法训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击球的技巧。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1、拉好定点下旋球:拉冲下旋球是直板反胶最基础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时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外,要特别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在击球的瞬间是用手腕去摩擦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时还要根据来球旋转的强弱再加上一定的撞击。就是人们常说的又摩又打。拉冲下旋球旋转弱的来球要连摩擦带撞击,撞击可稍大于摩擦。拉冲下旋球旋转强的来球必须用力摩擦击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来球的旋转。在击球的瞬间要特别注意击球时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靠力量去硬碰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球”,尽量让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经常这样训练拉球,你对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拉球就会越来越有数,慢慢达到运用自如。训练的方法,在没有多球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球一方发下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让对方搓长球到侧身位,然后发力拉冲这个球。拉球时一定要注意用全力拉冲,不要考虑下一板球对方是否能够防过来。要的就是让你防不过来。经常这样训练,你的拉球力量一定会提高。在有多球的条件下,可让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侧身位,定点发力拉冲这种球。拉球时要掌握好击球时间,在对方来球跳到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最好。击球时间一定要相对固定,这样容易掌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调节。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在定点拉冲下旋球比较有数的情况下,再把来球的落点扩大到全台的定点拉冲,这样不断加大拉球的难度,拉球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2、拉好定点上旋球:拉上旋球和下旋球不同的是,拉上旋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上部,摩擦球要大于撞击球,击球的瞬间一定要往前送。训练的方法基本和抢拉下旋球一样,只是来球的旋转不一样,是上旋球。在推挡后侧身发力拉冲这板球,或对方变你正手位后发力拉冲,反复练习。有多球训练的条件,可以由对方直接发上旋球到你的正手位和侧身位抢冲,落点可以从定点到不定点,逐步提高击球的难度。
    3、练好反拉弧圈球:反拉弧圈球是一种高级技术,尤其是业余运动员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像如鱼得水,你就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因为一般的业余运动员在拉弧圈球时拉高吊弧圈球的时候多,你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技术,你就站在了比对方高一挡的层次上。反拉弧圈球的要领,首先要自己发力,尽量少借对方的旋转,用自己拉球的力量去抵消对方来球的旋转。其次是在反拉时摩擦球一定要薄,摩擦球的上部甚至顶部,既要借对方来球的旋转的力,还要自己发力摩擦球。越是自己发力反拉,命中率越高。越是怕对方的旋转去碰球,越是容易吃对方的旋转。训练的方法,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反手位,你搓球到对方侧身位,对方拉高吊弧圈球到你反手位,你侧身反拉,这样反复练习,等基本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规律以后,再把反拉扩大到全台和不定点反拉。
    4、近台正手快带弧圈球:这项技术是防守中很先进的技术,也是很难掌握的技术,是90年代后期才逐渐被采用的技术。在这之前人们在正手位的防守都是平挡,借对方来球的旋转把球挡过去,因而在比赛关键的时刻就很容易因紧张而造成失误,即使不失误,防过去的球也没有威胁,很容易被对方连续进攻。到90年代后期,中国的运动员把反拉的技术运用在近台的防守上,特别是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运用更多,加快了攻防转换的节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马林在这项技术的运用上是非常突出的。这项技术要求运动员的对来球的判断要非常快、准确,手上对球的感觉要求很高,因为有很多球是在失去身体重心或不到位的情况下,完全靠运动员手上的功夫去完成技术动作。我想虽然目前在业余运动员中能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不多,但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可以去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项技术的技巧主要在于掌握好击球时间和手腕的用力,击球时间尽量在球的起跳前期(上升期),当步法实在到不了位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球刚一跳起时就击球。击球时靠腰和手腕发力,接触球的顶部。接触球时既要借对方来球旋转的力,同时自己一定要发力去摩擦球,尽量摩擦薄一点,摩擦厚就容易下网,在摩擦球的瞬间一定要把球往前顶。训练方法可采用搓下旋球到对方正手位让对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然后正手近台快带。这样反复练习就会逐渐掌握击球的基本方法,在快带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进行推直线让对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快带上旋弧圈球的训练。这样,你就会慢慢掌握在防守中正手近台快带弧圈球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点是在击球时一定摩擦球要薄,而且自己一定要主动发力去带球。
    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项
    业余选手在练习正手拉球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收前臂:在正手拉球时一定要注意收前臂,大臂和小臂之间的角度一定不能固定,要根据来球来决定摆臂的大小。但要注意一点,收前臂一定要用腰来控制。
    2、转腰:由于乒乓球是圆周运动,击球时用腰来控制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击球时球拍的后引不是用手往后拉手,而是用转腰来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转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拉手。就是说,在击球前的摆臂是先转腰而不是先拉手。而我们好多球迷们在打球时都是先拉手,不知道转腰,因而在击球时经常出现身体不协调导致发力不集中或发不出力。
    3、击球点:击球点的最佳位置是在身体的右前方(以右手为例),要保持最佳的击球位置就必须学好步法,保持好身体的重心,重心的高低要根据来球来决定。马林经常使用的侧身倒地爆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方搓过来的球又低又长,拉完以后不可能再还原,只有搏杀。马林在拉这种球的时候重心低,但是击球点是球的最高点或下降前期。正手位大角度的球击球点要根据自己步法移动的情况来决定击球点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在球的下降中期和后期击球。
    4、手腕的运用:在拉球时,手腕要相对固定,不能晃动太大,击球瞬间用中指顶住球板发力摩擦球。另外手腕还具有击球瞬间的调节功能,比如在拉球时突然感到球的旋转比自己预想的要转时就靠手腕来调节击球的力量大小和摩擦球的部位。在不到位和顶住自己的情况下,就要靠腰和手腕来调节击球点。特别是在比赛中,很多球都不是很规则,来球的落点也是你最难受的地方,这时候就要靠手腕来调节,手腕的调节主要靠大拇指和中指用力来完成。其次拉球时板型的控制也要靠手腕来完成,有很多的直板运动员正手拉球时吊腕很厉害,这影响发力,一般情况下,手腕和前臂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球板把与手腕之间的角度在45度左右。
    5、吃球:我们看一个运动员拉球的好坏,主要是看他拉球时是否吃球。吃球就是球在球板上的停留时间比较长,而不是球一碰球板就出去了。要做到拉球时吃球,就必须每一板球都主动发力去摩擦球,在平时的训练中尽量少打借力球。拉球吃球的好坏,在平时训练中不是很明显,但在比赛中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球都是在你不到位的情况下要完成拉球的动作,就全靠你用手腕主动发力去摩擦球来调节,你习惯了主动发力拉球,就能在比赛中控制拉球时力量和击球部位的调节,拉过去很多高难度的球。
    6、抢冲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区别:动作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区别在于抢冲下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中上部,发力的时候根据来球的旋转可带点撞击;抢冲上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顶部,主动发力摩擦球,击球时身体重心也随之向前。特别是在反拉弧圈球时,摩擦薄反而容易过去,摩擦厚或带点撞击就容易失误。
    7、微调:很多球迷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在比赛中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这首先取决于你个人本身的球感,就是你手上对球的感觉。其次是在训练中不断地培养你对球的旋转的理解,要清楚地知道你打过去的球是什么样的旋转,对方回过来的球又是什么样的旋转。只有这样,你才会根据来球的不同,在很困难正常击球的情况下,在来球很不规则的情况下,在球落在边边角角很难回击的情况下,通过手上的调节把球回击过去。因此,对于业余球迷朋友们来讲,最主要的是去琢磨球的旋转变化,把这个规律基本掌握住了,你就具备了微调的能力。

  • 正手弧圈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拉好弧圈球的三个要素就是腿、腰、手;三者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弧圈球的最大威力。
      从弧圈球的风格上来讲,目前主要分为欧洲派和亚洲派。欧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撞击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飞行的过程中速度快,力量大,弧线低;亚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摩擦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弹起后的过程中速度快,旋转强,弧线低。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目前各国选手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并没有十分明显的风格区别,而是根据不同的球运用不同的技术。
      弧圈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拉好弧圈球必须要勤学苦练,才能是自己的技术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掌握基本的弧圈球技术呢?(以右手握拍选手为例)

      一、技术动作分解
      1. 准备动作:
      拉球之前,站位一定要合理。一般来说,站位距球台边缘1.5米左右。左脚前,右脚后,两脚间距略比肩宽,右脚尖于左脚脚窝的位置平齐,以两脚前脚掌内侧着地。两腿弯曲,含胸,重心放低,身体与球台边缘的夹角大概为45度左右。

      2. 拉球:
      拉上旋球时,右肩略微下沉,同时横向转腰,右臂自然放松,*横向转腰动作完成引拍的过程。此时,以右脚为轴,重心放到右腿上。然后,右腿蹬地,腰部横向回转,并带动右臂,注意此时右臂仍为放松状态。待腰转到基本与球台边缘平行的时候开始收缩前臂,击球。重心由右腿转移到两腿上,两肩持平。击球时,要找好击球时间。击球时间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上升期是指来球即将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下降期是指来球从最高点刚刚下落的时候。一般来说,来球位于右腹部前方一尺多的距离时击球感觉最好,可以发出力。击球时,要注意摩擦球,主要向前发力。击球后要注意大臂、小臂立刻放松,还原。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关于击球部位,对于以拉打为主和摩擦为主是有区别的。 以拉打为主的选手,击球的部位一般为B点或B、C点之间。以摩擦为主的选手,击球部位一般为C点。
      拉下旋球的动作要领与拉上旋球基本一致。只是拉下旋球时,右肩沉的更低一些,击球的部位一般为B点,且用力的方向向上多一些。

      3. 步法  
      拉球时,要根据来球的位置,时刻跑动来调节击球的最佳位置。跑动时要保证重心尽量平稳,身体不要乱晃。

      二、高吊弧圈与前冲弧圈   
      
      高吊弧圈一般是针对拉下旋球而言的。高吊弧圈以旋转见长,但是弧线略高,速度较慢。高吊弧圈的击球部位一般为B点,甚至是A、B点之间,这要根据来球的旋转而定。拉高吊弧圈,右肩下沉的较低,用力方向向上的比较多,先要制造一个高过球网的弧线,然后用力方向向前,再制造一个向前的弧线。如果一味的向上硬拉,则球很容易出界。前冲弧圈速度快,力量大,但旋转稍逊。拉前冲弧圈,击球部位一般为C点或B、C点之间。右肩略微下沉,用力方向向前比较多。若来球的下旋旋转很强,则必须增加转腰的幅度和前臂收缩的速度,以增大对球的摩擦力。

      三、台内弧圈球技术  
        
      台内弧圈球的技术难度比较大。首先要判断来球的位置和高度,根据来球的高度来决定引拍的高度。拉台内弧圈球,一般引拍的高度较高,往往与台面高度持平,甚至高于台面。击球部位一般为D点。由于摩擦球的部位很薄,因为对于下旋非常强的台内球,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而对于不太转的下旋球来说,台内弧圈球给对方造成的威胁还是很大的。拉台内弧圈球,要注意用力方向向上多一些,继而向前,要把弧线拉短。

      四、套胶与弧圈球
        
      进口套胶与国产套胶的性能不同,对于拉弧圈球的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欧洲人拉球多为拉打,因为欧洲的套胶胶皮黏性差,海绵偏软,但弹性好。使用进口套胶,球在接触到拍子之后,海绵被挤压的程度较深,海绵被压缩的行程长,这样就削减了来球的大部分旋转和力量,因此采用拉打的手法可以很好的控制来球,加之欧洲人身高马大,爆发力非常好。这样的拉球威力不小。 亚洲人拉球多摩擦,因为国产的套胶,如狂飙系列套胶,胶皮黏性强,海绵弹性非常实在,非常大。在球接触拍子的时候,胶皮给了来球很大的阻力,而海绵被压缩的程度也不大,这样就造成的脱板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摩擦,以旋转克旋转才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所以使用国产套胶对拉球的技术要求较高。 随着乒乓器材的发展,国内已经生产出很多新产品,兼具了国产与进口的很多优点,对于众多的乒乓球爱好者来说,又多了很多的选择。

      五、拉球的常见问题

      1. 重心后坐:
      重心后坐,自然使腿部力量不能发挥出来,使手臂的走向多为向上,削减了拉球的速度、力量和旋转。

      2. 手臂僵硬:
      引手的过程中,肌肉僵硬,大大降低了控制球的能力,并锁住了力量。击球后肌肉僵硬,使力量不能全部发挥出来,并降低了还原速度。

      3. 转腰不够:
      只用手臂拉球,速度、力量、旋转都有很大的损失。

      4. 抬肘、抬肩:
      使腿、腰、手不能协调一致,当力量从腿、腰传到手的时候,能量中断。

      5. 步法迟钝:
      等球,使击球点太低,使全身的力量用不到球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乒乓球正手接发球技术
乒乓技术
进攻中制造旋转开始
亚萨卡软防弧【乒乓网】
建议收藏——为您图文详解16种接发球技术!
乒乓球  自学教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