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只有一个王德惠”

王德惠雕像

3月4日下午,连绵春雨难得暂息,天台县平桥镇峇溪村王德惠书画馆前站满了访客。

突然降临的阳光让青山流水明媚动人,但人们脸上尽是沉重、不舍。

生于天台峇溪村的知名画家王德惠先生,于2024年2月24日19时1分在杭州家里逝世,享年102岁。

3月4日,他的追思会在王德惠书画馆举行。

01
一心不改绘画梦

“王德惠书画馆”牌匾,题词者是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刘江。刘江和王德惠曾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同班同学。对于王德惠,他曾如是说:“王德惠是班长,人品很高。天地人成就了一个天才,就是王德惠。他的油画极有个性,又有民族感和时代感,和别的画家都不一样,既是王德惠自己的面貌,而且又很具有时代性。这样的画,过去没有见过。”

每一位访客跨入书画馆大门,都会诚挚地向王德惠老人的遗像鞠躬。相片虽是黑白照,但王老那一张感动、温暖过无数人的标志性的笑脸,让人看了心中漾出五彩回忆。

各界人士送来的挽联

尽管生前叮嘱不要挽联花圈,来自各地的挽联还是挂满了书画馆两面展板。这些来自书画界以及其他领域友人的笔墨,写下的是人们的哀思,同时也写出了人们对王德惠的敬重、爱戴。

绝无仅有、只此一家、独树一帜,这是很多人提到王德惠时都会用到的词。这些评价既因为王德惠坎坷曲折的人生、艺术之旅而生,也和王德惠做人、作画都已臻化境的崇高品质密不可分。

仅从王德惠书画馆中展陈的书法、绘画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学贯中西的深厚功力。2014年,王德惠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震动画坛,人们为他深厚的画功、独到的画风所倾倒。一个画家能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是至高荣誉,也是最强肯定。

然而这样一位大画家,淡泊名利,甘守清贫。他的画,只有捐和送两种方式,终其一生,他没卖过一幅画。他曾笑着说:“我从书画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已胜过一切。”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画家,正式走进中国美术学院时已是25岁的大龄青年。而在进入中国美院学习前,他已经当过洗染店学徒、翻砂厂学徒、剃头匠,遍尝人生疾苦。

面对好不容易获得的学画机会,王德惠又主动放弃。1950年,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进校才一个学期的王德惠抱着为国尽忠的质朴思想报名参军,如愿以偿地进入部队。

1955年,王德惠从解放军空军第13师复员。1955年的秋天,他再次报考美院。待到1956年,他被美院中国画专业录取时,已经是32岁青年。因沉稳老练,他担任了班长。

此后王德惠辗转内蒙古呼和浩特、温州两地,在内蒙古建筑学院、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教师。1983年,退休之后的王德惠回到杭州,参加了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的建立与教学工作,从1983年一直干到1996年,为学校作出巨大贡献。

从浙工美术学校退休之后,王德惠已是古稀老人。而他的艺术生命力,在70岁之后开始蓬勃生长。

1994年,他前往加拿大进行了4个多月的艺术考察。1999年,75岁的王德惠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

这些经历唤醒了一个全新的王德惠。因为可以专注于学习、创作,他不断汲取西方艺术语言和技法,与自身具备的中国画素养不断碰撞、融合,终于形成了后来被惊为天人的“王德惠风格”。

“只有一个王德惠”,是人们对他作品的赞叹,也是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王德惠人格魅力后的由衷敬佩。

02
一尘不染天台人

提起王德惠,西泠印社社员、《美术报》编辑、记者蔡树农这样说:“我认为,王德惠老先生是浙江美术界的个案现象,独一无二。”

在蔡树农看来,一个画家艺术风格中途改变不稀奇,难的是变化后还能被业界普遍认可。“旅欧归来后,王德惠老先生的画风可以用'巨变’来形容。他的油画画风有别于中国美院的学院风格,国内少见。他将中国国画的诗性美感融入到油画中,他的油画作品,表象是欧洲手法,内在是富含东方韵味的诗性的笔触。我认为王老真的非常厉害,首先他有一个大画家的思想性,进而他有一流的技巧和一流的才能,如果没有技巧和才能,画家的思想性就体现不出来。”

王德惠的国画作品

对于王德惠的国画,蔡树农同样给予极高赞誉:“王老的中国画创作,代表作之一是他的戏曲人物画,这些作品显示了他深刻的人文情怀。看他的戏曲人物画,你可以看出他非常懂戏,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他听懂了戏的内核,听懂了'戏文’在唱什么,而不是停留在戏曲的好听好看上。这样的理解力,让他的中国画和书法饱含中国式的'悲’的精神性,悲悯而深沉。”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外事处副处长的郭培建先生,对王德惠老人的评价是“一个好人,一个了不起的人”。

王德惠戏曲人物作品

“今天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从杭州赶来,我们缅怀王德惠老先生,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深切怀念的人,无论从画家、同事、朋友任何一个身份,他都是我认为的一个了不起的人,说起他,没有人不敬重。”

在郭培建看来,王德惠其人如其画,都让他肃然起敬:“大家都知道王老两次考上中国美院,但你知道吗,他第一次考上中国美院后,是从天台步行到杭州的。这就是他对艺术的执着之心,一直到他晚年都没变过。因为这样的执着,让他在古稀之年后仍然能用作品说话。”

2008年,瑞典古城卡尔马准备举办“相见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要从中国挑选5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要求必须具备5个条件才能:富有创新意识,拥有原创成果,颇有中国特色,具有艺术造诣,负有业内声望。

“我当时是在中国美院外事处工作,我确定的第一个人选就是王德惠。艺术博览会开展时,卡尔马市市长和市政府首席执行官等人在一幅一幅认真地欣赏王德惠的画作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中国艺术家,也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迷人如此独特的中国艺术作品。这位老画家是'中国的毕加索’'中国的梵高’!”郭培建激动地回忆道。

“我觉得王老很有福气,102岁仙逝,但我觉得他更大的福气是受到所有人的爱戴、敬重、怀念。王老作画时感情奔放自然,做人却极为质朴低调。我觉得他是真正的潇洒之人,我向他学习作画,同时也向他学习做人。”郭培建说。

一生名满天下,但骨子里,王德惠从来没忘记他是天台人。

对于这位乡贤,峇溪村党总支书记王林辉充满深情:“2013年开始,峇溪村开始文化旅游建设,王德惠老人听说我们要办王德惠书画馆,无条件捐献了很多作品给村里。王老虽然回家次数不多,但一直心系家乡。”

2014年,当王德惠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时,王德惠给画展起名为“赤城霞·王德惠画展”。之所以起名赤城霞,是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的故乡,记得赤城山上灿烂的霞光。

“我们村能拥有王德惠老人这样著名的艺术家,是我们最大的荣誉和骄傲。这些年来,许多学美术的孩子都会在假期来我们村打卡、写生创作。我们相信在王老这样人品艺德极高的艺术家的影响之下,将来我们这里会走出更多的书画家。我们永远缅怀王德惠老先生。”王林辉深情地说。

追思会结束后,家人、亲属和乡邻、弟子奉送王德惠先生骨灰至小凤凰山公墓入土安息。

埋骨家乡,青山更好。这一次,游子王德惠永远不会再离开他的故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憨山:不辞日暮重抖擞
张辉作品欣赏
顾杰花鸟画作品欣赏
剖析国画十步走|画家李羿
当代书画 扶不起的阿斗
中国书画投资热点人物·樊海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