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州府城——中华经典风水城池

台州府城——中华经典风水城池

201155日)
 
杨齐聪    郑瑛中

临海位于浙江中部,适处台州各县市的地域中心及水陆交通要冲,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搬迁椒江,千年台州府城临海一直是台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何时,史书与方志均无确切的说法,唯南宋临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叙山》中载:“大固山,一名龙顾山,在(临海)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按旧经,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记序》云:‘隋平陈,并临海镇于大固山,以千人护其城。’则得名旧矣”。很显然,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辛景在大固山上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台州府城奠定了基础。可以这么说,台州府城墙的雏形就在那时形成的,只是当时规模较小。唐代进行了扩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全部被拆, 约三十年后的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重建。熙宁四年(1071年)又将原在东湖以外的东面城墙移建于东湖以内,从此规模一直未变,但历代均有修缮,唯瓮城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城墙规模旧志载为:“周回一十八里”,实测6286.63米。现城东面已无存,西、南二面基本为宋至明清的旧物,北面大固山上则系九十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目前仍保留着四个城门与瓮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府城。

台州府城称中华经典风水城池,这主要体现在选址、规划布局、水资源利用和防洪等方面,十分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水学说,在全国城池建设中独树一帜。

一、选址

1、台州府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位于浙东第一大山括苍山(主峰1382.4米)东侧山麓,地处大田盆地,俯瞰犹如被一条盘曲着的括苍山龙所抱,四面环山,藏风聚气极佳,五水聚汇到堂(府城)。

“四面环山”,即北有大固山为玄武、东北有白云山为祖山,东及东南有曾祖山支脉王加山和桐屿山等为青龙卫护,西和西南有太祖山支脉面长山和伏龙山等为白虎怀抱,藏风聚气极佳。藏风,指风力弱,少风灾,每当强风来临,域内风力将会减半;聚气,指变温迟缓,每当冷暖空气来临,域内降温和升温都要晚于外界一天,变温的幅度也大打折扣,有利于市民增强适应天气变化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五水聚汇到堂”,即西和北有来自仙居的永安溪、天台的始丰溪汇聚府城西郊三江口;东北的大田港和东来的逆溪汇聚府城东侧流入灵江,西南的义诚港绕至府城东南两水村流入灵江。出水口(地户)在府城东面约4公里庙头村附近灵江,即由石大人山(237米)和马角山(153.7米)两山交错夹水之处,然后通向东海。五水聚汇到堂,利于地下水积聚,使得盆地内的台州府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地下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冠于台州其他县市。

 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明临海人王士性在《广志绎》曾说: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岩插天,虽鸟道亦无。”府城东临东湖,北依北固山,西、南濒江,城郭雄险,易守难攻,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堪称江南一绝。这些环境完全契合“择中五方”、“中商”、“设险防卫、易守难攻”等择城风水理论。因此,山环水聚的优势,造就了台州府城成为古今最为宜居之良地。

2、台州府城的太祖山括苍山(1382.4米)位于府城西侧约19公里,它先西伸至缙云大洋山(1301米),再往北至大磐山,然后东折至三门湫水山(882米)为曾祖山,西南回转至府城东北方的白云山(703米)为祖山,并以横锋出剑的大固山为座山玄武,面朝巾子山和小固山为前案。灵江右水弯环流向左环绕于城池西、南两面,属典型的阴水阳龙格局,水上交通直达台州各县,是台州的水陆交通中心。府城东北有祖山——白云山发源的水磨坑溪水入城,东有人工开挖的东湖紧靠城墙东侧,构成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完美格局。这一切均符合“负阴抱阳、依山傍水”、“居高无洪涝之虞”、“依山川,近水便用”等建郡设州的风水条件。

3、台州府城位在大田盆地的西南隅,盆地呈东北西南走向近于长方形。自西南小溪(筱溪)至东北格溪,长约24公里,宽约8.5公里(自双桥至滩溪),平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可谓地广、土肥,这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可称得上是一块善地。地域范围虽达不到“大聚为都”的标准,但足以满足“中聚为州郡”之要求,十分符合“度地卜食”、“体国经野”择城风水学说。

二、规划布局

台州府城总体规划布局分内外城,据宋《嘉定赤城志》载,内城周围四里,其门有三:南曰谯门,东曰顺政门,西曰延庆门。内城位在今台州医院周边一带,即井头街以北和文化路、爱国巷西侧一带,北至市机关幼儿园、市委党校等地,西至西城墙,实为州署衙门的护卫之城。临海县治设在州治的东南方(即今巾山西路临海中学附近),地址紧挨州治,这为州县两级政府互为沟通带来方便。

台州府城的外城是御敌兼防洪之城,周长十八里。北面、西北和东北三方均依逶迤曲折的山脊建城,雄险壮观,居高临下利于御敌;西面、南面是沿着环绕的灵江岸边筑城,将御敌与防洪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东边城墙是沿东湖的西岸修建。

北宋时,台州府城的外城共设七个城门,西、南二面各有三个城门向着灵江,即西北的朝天门、西面的括苍门、西南的丰泰门和南边的镇宁门、兴善门及东南的靖越门。这六个城门,一是为经水路来临办事经商等客货船登岸入城之便,二是利于引江面上来的阳气入城,以利城内市民健康。府城东面城墙只开一个崇和门,门外设一吊桥,白天放下,夜间起吊,一是方便经陆路从东而来的民众、客商等往来,二是便于夏季迎东南风或东风入城降温解暑。

台州府城历史上曾因洪灾遭过多次损毁和修复,每次修复都集军事、地理、水利专家的经验,一次比一次完美。特别是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空心敌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临江城墙又增筑了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门瓮城,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远望台州府城墙,城垣龙蟠虎踞,7座城门、城楼和四门瓮城,巍峨雄伟,雄跨一方,易守难攻,便于出击。

 

三、水资源利用和防洪

台州府城的地势是西北仰而东南卑,据有关史料记载,城中的州河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进入宝城巷斗门。因城内水源短缺常污涸,故又引后山之水(今后岭下坑水)经北固山北麓沿西城脚下流至括苍门(今望江门北侧)入城,再东流经杨柳巷,出宝城巷斗门。此时的州河水流方向仍是从右折向左,其流向与城外灵江流向一致,属阴水阳龙,并不契合阴阳相配之要求。因为传统风水学认为,内水流向应与外水流向相反才契合阴阳合配。

这种情形至南宋天禧中(公元10171021年)才改变。据《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三·山水门五》记载,期间,台州通判辛若济凿府城东北面的祖山白云山水磨坑水入城,先流经大固山南麓往西流至天庆观(今台州初级中学),然后分两支水流:一支沿今文庆街南下至宝城巷后东转流入状元池(现崇和门西南侧)再入东湖往南流入灵江。另一支从天庆观西南(今哲商小学)再分东西两支,东支沿今赤城路西侧向南流入南边灵江;另一支继续西流三百六十步至今文化路西侧南转,经爱国巷.友兰巷流至二元巷后再向西流向西边括苍门南侧(今望江门北侧)流入灵江。引源十多里的水磨坑溪水,“涝亦不污,旱亦不止”,既便于市民日常生活洗涮,又增强了活水带来的调湿功能,增加了城内空气的负离子浓度,非常有利市民的健康。

入城的水磨坑水属堂内之水,其流向正是从左流向右方去,属阳水阴龙,灵江水是从右流向左方去的阴水阳龙,内外水流向的相反恰好是绝佳的阴阳风水规划布局。

宋代,台州府城的地下排污、排涝水道已四通八达,流向西边灵江处建有一斗门,流向南边灵江的建有三个斗门,流向东边东湖的开有两个斗门,东湖自北向南直通灵江。每当台风洪涝时,趁灵江上游俗称“天仙配”的洪峰未到临海时(要待次日才来临),水磨坑水的当日洪峰已入城,便可经西、南、东三方六个斗门顺利排放。待台风暴雨过后的次日,天台的始丰、仙居的永安两支溪水的“天仙配”洪峰才到临海,府城周围的灵江水位开始快速上升,高于城内水位,影响到城内排涝,此时可关闭各个城门和斗门,以免灵江水倒灌入城。

台州府城内设有几十个坊市,坊市之间均以高墙阻隔,清代为能更好地起到了防火作用,在府城繁华街区修筑了墙高三丈一尺,其中拱门高一丈四尺的九堵公墙,大大消除了火灾的威胁。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为更有效地保护我们的中华经典风水城池,临海市人民政府依据现代科学原理,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先将百廿里路倒流水的逆溪筑了牛头山水库,以减少减轻逆溪洪灾时倒流入城的水量。其次将府城东南三洞桥处的长石山打通,修建排洪隧道,使义诚港上游的台风洪水能直接引向府城东南面地户(出水口)下游,直接减轻台风暴雨时括苍山上的洪水入城。

四、后语

台州府城成为中华风水学的经典实物,与历代风水名师和佛道大师都看重有关。

据野史外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4年)曾在临海盖竹山炼丹、种茶。风水鼻祖郭璞曾于公元323年的上半年,从暨阳动身经浙东临海时,观台州府城而赞美曰“台州中,五水会,风逶迟。”

相传唐初太史令李淳风奉诏前来“相度郡城”时,同时择了二十八口从不干涸的水井,形似天星列布,称“二十八宿”井。

唐朝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在龙兴寺住锡讲经,并在府城江下街码头启航。

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公元9841082年)是府城人,精通天文地理,是道教南宗派的鼻祖。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地理学家兼书画家杨必大(黄岩州判杨执中长子)在临海为葬父择墓址于后岭九株松。杨必大后隐居宁海松

元末明初的风水先师临海两水人周景一,是方国珍起兵反元的军师,人称国师,曾为方国珍在台州府城选址建造祭天台。周景一存世代表著作有《山洋指谜》。

明中期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公元15471598年),临海兰道村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著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等。其中《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此外,唐地理学家杨均松、宋代吴景鸾、元末目讲僧、明末蒋大鸿、清代章仲山等古代风水大师都对临海作过颂扬。

近现代,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光复军领袖人物的杨镇毅(1876-1960年)、建国后的杨玉昆师太(1915-2002年)、杨仲瑜先生及当今的秦兆虎(本杨姓,为杨镇毅二子仲峦之子)等在台州均是首屈一指的风水师,他们对风水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为保护台州府城献计献策。                

   总之,台州府城是古代风水学留给我们的实证宝物,是历代科学风水学说的结晶,值得有识之士给予重视和保护传承,更值得建筑规划界和环境工程学界人士的深入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台州临海的“江南长城”:它竟是八达岭长城的祖宗!
新华社特别报道临海的台州府城!
临海江南长城
歷史文化古跡——浙江臨海臺州府城墙(上)【圖文】
江南临海长城 (江南八达岭)
祖国风光(4638)台州府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