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旬阳
卷一 建置  第四章 县城及区乡(镇)概况  附 古代建置纪略 

附 古代建置纪略
 

    雍正乙卯年(1735)《洵阳县志》辑补本简称“雍正本”,乾隆癸卯年(1783)重修《洵阳县志》简称“乾隆本”,光绪癸卯年(1903)续修《洵阳县志》简称“光绪本”。“按”为本志编者所加。
    旬 关
    光绪本:旬关在县南洵水上,郦商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颜师古注:旬关,旬水上之关也。(《汉书·郦商传》)南蔽夔、陕,西接梁、洋,为控扼之地。(《地理通释》)
    伎陵城·木兰寨
    雍正本:县治东南隅有故城一堆,年深倒削,犹高丈余,相传以为伎陵城,城内即木兰寨。
    光绪本:木兰寨。在县城东北隅,今为洵水冲崩无存。《水经注》:“汉水又东迳木兰寨南,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之木兰寨”。吴军救孟达之所。
    按:旧志以伎陵城和木兰寨均在汉江北岸,胡三省以伎陵城即木兰寨,皆非。据《水经注》原文及近年文物普查:伎陵城并非木兰寨。木兰寨在今旬阳县城东南的汉江北岸,伎陵城在今旬阳县城东南方的汉江南岸陈家坎。说详张沛《伎陵城并非木兰寨》(见《地名知识》1986年第3期)。
    平阳戍
    乾隆本:平阳戍。《水经注》:旬水北出旬山,东南流迳平阳戍下,与直水支分东注。迳平阳戍,入旬水。按,直水北出子午谷崖岭下,在今长安县南百里,戍当在其下。但《汉志》(《汉书·地理志》):旬水出县北山。恐汉县当日竟至山下,亦未可定。
    按:据《水经注》行文,平阳戍当在旬河上游某地,不会下于旬河与乾佑河汇合的两河关。又,乾隆本据《汉书·地理志》,旬水出县北山,疑西汉旬阳县曾北接长安。此言有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即持此说。
    兴晋旧县
    乾隆本:兴晋旧县,《水经注》:汉水又东,左得洧溪。兴晋、旬阳分界于是谷。
    按:洧溪即今之蜀河,旧址当在今之蜀河口东。
    驴川旧县
    雍正本:县西三十里,即闾河铺。
    乾隆本:在今闾河口旱坝川,其地平广回环,风雨和会。土人云,街衢基址犹存。
    按:驴川县,一作闾川县。系以水得名。县治当在汉水边的闾川口(今吕河口)。旱坝川远离汉水、闾川,又无充足的水源。乾隆本谓旧县在旱坝川,似不合情理。当以雍正本为是。
    洵州旧治·洵阳郡治
    乾隆本:洵州旧治,当在今县治。洵阳郡治,亦当在今县治。
    按:王仲犖《北周地理志·洵州》云:“梁置洵州。土豪杜清和据其地,自称巴州刺史。西魏复改日洵州。《隋书·地理志》金川县下云:又后周置洵州,寻废。按,隋志于北周之洵州,不系于洵阳县下,而系于金川县下。隋之金川,即今之安康。盖以洵阳郡治洵阳,而洵州不治洵阳,其洵州故城,隋世并入金川,故系此洵州于金川也。唐武德元年,置洵州于洵阳县,七年废,此唐洵州城,即在洵阳。与西魏、北周时所置之洵州州治台不在洵阳者,又宜分别说之也”。(见《北周地理志》卷四·山南上)此说可供参考。
    洵城旧县
    乾隆本:洵城旧县,无考。
    按:据唐初洵州所属洵阳、驴川、洵城三县布局看,洵城县约辖今旬阳县境的旬河流域,县治当在旬河下游沿岸某地。
    淯阳郡治·淯阳县治
    乾隆本:淯阳郡治。县治当附此,在今蜀河铺。晋于此置洧口戍。
    黄土旧县
    乾隆本:在今闾关铺,壤堞犹存。
    按:据《太平寰宇记》:“后魏大统十七年,于晋淯口戍改置洧阳郡。又于郡西三十三里置黄土县,居汉水南黄土山之西为名。后周保定二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三年郡废,移黄土县于淯阳郡
为理”。可知黄土旧县先后有二:一在今蜀河口以西33里(一说32里)的汉江南岸展园村,一在今蜀河口。王仲
《北周地理志》于此已考证极确:“黄土县旧治在汉江之南,黄土山之西,西魏迁于淯阳郡城,即今之蜀河口也”。旧志谓黄土旧县在闾关铺,非是。所谓犹存之“堞壤”,实乃明代闾关巡检司之旧址。
    长冈郡治·长冈县治
    乾隆本:长冈郡治。长冈县治亦当附此,俱洧阳郡所改。
    甲口镇城
    乾隆本:甲口镇城。《唐书·地理志》:在洵阳东,应在今甲河关。
    按: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甲口镇,在县界,旧为戍守处,宋《九域志》洵阳县东有甲口镇。唐宝应初,襄邓防御使裴戎与山东节度来瑱相攻,为瑱所败。追擒于申口,即此”。“申口”实为“甲口”之误。甲口,又称夹口,即今湖北省郧西县夹河口,唐时属洧阳县,宋时省淯阳县入洵阳县,故为洵阳县地。乾隆本谓在今甲河关为是。
    鹘岭关·清风关
    乾隆本:鹘岭关,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鹘岭上,与秦岭相连,地极险要。宋绍兴和议成,于鹘岭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
    按: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旬关”条下云:“清风关在县北乾佑河之上,南宋时为戍守之所。又有鹘岭关,在县东北,亦宋金分界处也”。可知鹘岭关和清风关均为南宋时宋金分界上的重要关隘,二关亦均在当时洵阳县境之北,故有是载。鹘岭关在今山阳县南。清风关疑即今镇安县之青铜关。
    红岩关
    乾隆本:红岩寨,在县南一百里,相传郭继宗御红巾处。
    按:红岩疑即今赤岩。乾隆本《洵阳县志》云:郭继宗,元末守红岩关,御红巾“贼”之乱,保障桑梓。可知红岩寨,亦即红岩关。
    闾 关
    光绪本: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明置巡检司,今裁。坯堞尚存。
    按:闾关在龙家河与蜀河汇合处,即今闾关铺村。
    两河关
    光绪本: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西接洵河,东接乾佑河,北通镇安县,明置三岔巡检司于此。
    按:两河关在乾佑河与洵河汇合处,即今两河关,据《清史稿·偏图传》:康熙“十八年十月,大将军(图海)令(偏)图总统绿旗官兵攻取兴安。至两河关,贼阻河结营自固,(偏)图出其不意,策马径渡,连破其七营,斩获无算,众一时解散。败将韩晋卿望风遁走,遂复兴安,并收取汉阴、石泉”。此役是清朝初年清军扫荡吴三桂“叛军”,收复兴安州的关键一战。三岔巡检司置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废于清初,现已倾圮。
    七里关
    光绪本: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接竹山界,为秦楚要冲。以铜钱关孤山难守,移镇于七里沟,关名因之。向有守备营,今移县城。又云:七里关守备官署大门三间、官厅三间、库房二间、字识科房四间、仪门三间、大堂三间、二堂三间、东书房三间、厨房共五间、马房三间、火药局三间。自嘉庆二十二年守备营移驻县城,今七里关仅驻外委马战兵一名,守兵六名。官署大半倾圮。把总官署已圮无存。营房四百余间多圮。旧设栅栏壁垒,周围七百余丈,今半圮,敌楼七座无存。
    按:据清钟仪杰《建设七里关路碑记》:“王师定鼎,削平海内。‘流贼’余孽郝永忠(即郝摇旗)、李来亨等,窜伏竹、房间,出没汉水以南,岁无宁晷。大府建议设守备一员,马、步兵三百名,驻扎御防”。由此可知,七里关之设,纯系为了扼制李自成余部的抗清斗争。关址在今太山乡七里沟口,建筑物均已倾圮无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卷一百六十
历史上唐代的大基县、河清县范围及治所
程溪祖庙
王玉亮、金久红:安次县治未迁崧州城考
清河县境内古城址考(转
中国云南省县级名称全收录(2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