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读刘禹锡《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秋词二首》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在中国,秋天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情,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于是,悲秋便成了古代文人诗歌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屈原的《九章》中,凛冽的秋风至少就有三处起于纸上:“欸秋冬之绪风”、“悲秋风之动容兮”、“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文的“悲秋之祖”。直至刘禹锡之前,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传统主题。
尽管众士诺诺,终于一士谔谔,“诗豪”刘禹锡一反悲秋之传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有足够的资格与充分的理由悲秋。他从风云聚会的政治舞台的中心长安,沦落到朗州这一僻远荒凉的下州小郡(只辖武陵、龙阳两县,仅有九千三百六十户,人口不足四万五千),而且一贬长达十年,其间结婚不久的妻子薛氏因病早逝,婴儿嗷嗷待哺,他自己不仅内心郁闷痛苦,而且因不服水土而多疾相侵,缠绵病榻。然而,他却以《秋词》二首,一以歌秋日晴空,一以颂秋日山野,空间由天上而地下,焦点由白鹤而红叶,色彩明艳热烈,境界开阔深远,表现了他乐观顽强的生命品格,也显示了他倔强的永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人格力量,
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秋日胜春朝”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象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
第二首: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指出秋色是明净清白的,有红有黄,略有色彩,不时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冷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度,令人肃敬。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清入骨”是他溶心境于秋色的切入点,也正因为“清入骨”,这才会看得透彻。
这两首《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第一首写秋日晴空,赞秋气,第二首写秋日山野,咏秋色。空间由天上到地下,视点由白鹤到红叶,白鹤与红叶两相对照,色彩对比强烈,色调鲜艳明快,生动地表现了秋日明亮清爽。第一首的结尾虽为景色,但不是止于景而是引申为意象;第二首的结尾偏重于对秋日的说明,那使人沉醉冥迷的秋色秋光是那样令人骨峻神清,具有凌凡傲俗的品格。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秋词二首》在构思上另辟蹊径,在艺术风格上又能独树一帜,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它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首《秋词》,主体相同,各写一面 ——读刘禹锡《秋词》有感
刘禹锡:秋词
《秋词》刘禹锡 | 别样的秋天!别样的诗豪!
《秋词》
6首高远的初秋诗词:林红叶初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很豁达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八字,读后心胸开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