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煅铜錾花手炉
煨火取暖,是由古以来的流传。最初,先民们在陶器、火盆内燃火取暖,渐渐地演变,就有了手炉。以铜制炉,始于大唐,手炉在明末时期行至巅峰,红铜(即紫铜)为上、宫廷用之。黄铜、白铜则多流传民间。手炉纤巧、一掌在握,旧时,人们常将它填满香灰或尚有余温的灶灰,窝入点燃的炭,掖在衣袖里暖手,因此它又有了许多文雅的名字:袖炉、手熏、火笼......
传世手炉款型众多,方圆、六角、瓜棱、海棠...... 炉身、炉底、炉柄、炉盖...... 匠人技艺无处不用。最惹人喜爱的、莫过于炉盖纹饰,炉盖镂空雕凿錾刻,一为散热、更是吉祥纹形的充分表达。
宫廷皇家、富贵官宦多用手炉。贫穷人家享用不起这既需精工打造、又需炭火维持的手炉,便用铜锡锻造出一种另器皿、灌上热水以温手足,这就是民间多见的“汤婆子”。黄庭坚有诗云:“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说的便是这平民汤婆子。汤婆子较之手炉,究竟是差了一些,清代有文曰:“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入被中,可以代炉。然终有湿气透露,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 ”旧时中国,贫富殊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各设取暖之道,挨过一样的凛冽严冬。
制炉匠人,名最盛者,当属明末嘉兴人张鸣岐。张氏工于铜器、善制手炉,匀净的红铜在他手中千锤百炼,如遇神工。鸣岐制炉不动銲铸、全凭锤锻,炉壁平整厚实,任凭炭炽火热,却绝不烫手;炉盖的纹饰纤巧细腻,却足踹不瘪;传世至今数百个年头,张氏手炉仍通体光润、无锈无蚀,盖身密合不松动,堪称一奇。赫赫之名,后世蜂拥仿制。
文化的印记,会在任何一件传世旧物上粘附,一柄小小的手炉,清晰昭见历史传承的脉络。宋代之前,唯有纯铜与青铜,青铜不宜制炉,因而宋之前的手炉多为纯铜质地。而宋代文人当道的世态,则造就宋代手炉的炉身多素面,雅致高洁,更有显贵之人在手炉中放置香草,燃后幽香四溢、极尽风雅。在文人手中,一柄手炉的玩赏性已远超实用功能。清代,黄白二铜始现,白铜在先、黄铜在后,凭借对铜质的判断,多少亦能佐证手炉之年代。清代之中国对外开放,西方美学理念源源输入,那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物件都沾染上繁复花妙的气息,家具如是、瓷器如是、手炉亦如是,清代手炉一改往日素净面貌,由简入繁,千刀万刻、满工錾花风行一时。
旧物蕴气质。手炉虽属日常器物,却掩不住其沉稳、内敛与儒雅之格。历经岁月磨洗,多少掌心摩挲,这份气韵,过目不忘。
张鸣岐款铜手炉
铜花卉手炉
清代 / 铜錾花瓜棱手炉
清代 / 铜手炉
清代 / 竹节柄铜手炉
清中期 / 仿张鸣岐款铜手炉
清代 / 白铜手炉
清代 / “渔樵耕读”白铜錾花手炉
清中期 / 铜胎掐丝珐琅团鹤纹手炉
清代 / 铜胎掐丝珐琅手炉
《高士图》铜手炉
清代 / 云龙纹铜手炉
清代 / 白铜手炉
清代 / 铜胎画珐琅开光手炉
清代 / 白铜烧蓝山水纹手炉
清代 / 铜嵌银丝手炉
清代 / 鱼化龙纹铜手炉
民国 / 红铜人物雕刻手炉
由手炉简化而来的汤婆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炉为昔日暖冬神器 今日成收藏雅玩
古人的暖手神器 手炉近年来在市场上炙手可热
赏遍古玩【历代铜手炉(三)】
明手炉名家张鸣岐手炉,来自藏友liuxiongf-铜器-地摊交易-华夏收藏网
手炉鉴定(四)
古人的暖手神器――手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