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定点排队买菜到“生鲜联合国”,国民的菜篮子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1983年除夕,浙江杭州章家桥菜市场前排起买菜的长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的居民需要凭票购物,菜市场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中国恢复了农贸自由市场,但物资还是相对短缺。摄影 吴国芳(组图来源:人民画报中国专题图库)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过冬的蔬菜经常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只能吃到应季蔬菜。在当时,大白菜曾是北京人冬天的“当家菜”。这是初冬购菜高峰时期,连宝宝的“座车”也成了市民运菜的工具。摄影 李明放

1989年,菜场经营权的市场化,最大的受惠者是老百姓。农贸市场菜贩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品种丰富的各类蔬菜。摄影 李长捷/人民画报

1989年,上海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后,禽蛋、猪肉、蔬菜的供应量大幅上升,做到了淡季不“淡”,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图为装满蔬菜和肉类的菜篮子。摄影 李长捷/人民画报

1994年,东莞的农业是全国星火高效示范的样板,开辟了生产与旅游于一体的农业新技术综合开发区。图为蔬菜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可收获的无土栽培蔬菜。摄影 李志昭

2006年,众多顾客在超市选购蔬菜,清洁和稳定的质量是超市食品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摄影 绍先

2013年,北京市集上,有机绿色的蔬菜水果得到消费者青睐。 无论是回归传统耕作,还是拥抱现代科技,对“绿色”的追求成为南北耕作者的共同选择。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2018年,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这里从澳洲龙虾、意大利香肠、法国红酒到马来西亚榴莲、墨西哥牛油果、日本晴王青提……数不胜数的全球食材汇集,被人戏称为“生鲜联合国”。它见证了一段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历史记忆,蕴藏着舌尖上的“开放基因”,如今成为备受北京城里中外“生活家”们追捧的“朝圣地”。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开启市民网上买菜新生活
生鲜超市欲做“社区厨房”
长江市场园农贸市场31日前彻底关停
我国为什么能实现蔬菜自由?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美日韩望尘莫及
寿光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厉害了!嘉定首家“菜篮子工程”挂牌企业就在新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