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链”融合典型案例·平台篇丨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发挥“飞地”优势引入创新资源

“人才飞地”是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高地,也是产业孵化的重要平台。去年以来,德州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秉承“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工作理念,在临近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关村核心位置,实体化打造5500平米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集人才引育、项目孵化、协同创新、宣传对接于一体,实行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专业运营,构建“精准对接—评审入驻—飞地孵化—德州落地”全流程闭环体系,完善跨区域产才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机制,“零距离”链接首都科创资源,“嵌入式”推进京德协同创新,走出一条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跨域融合的新路子。2023年4月份运营以来,已入驻项目33个,其中清华、北大、中科院背景项目超过60%,吸引人才(团队)160余人,目前已有12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德州。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

建立“北京研发、德州转化”协作创新模式。聚焦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局视角谋划,市委、市政府主导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题会议研究、专班协调推进、专项资金保障,凝聚整体建设合力。坚持市外建“飞地”、市内建“基地”模式,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健全完善人才项目筛选、招募、评审、入驻、退出等全链条服务管理流程。组建入驻评审专家库,通过运营机构初审、行业专家复审,全面保障入驻项目的产业匹配性、创新引领性、人才集聚性、市场前瞻性,吸引“超视计智能显微镜”等33个项目团队入驻孵化。围绕落地项目孵化育成,在市内建设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化工等中试转化基地,吸引浩笙微电子、伯桢生物等12个项目团队携带人才、技术、资金到德州组建企业、落地转化,其中合成生物制造联合研究中心6个优质项目在德州投资新产线。推动“人才飞地”实体运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区域几何中心—海淀区中科科仪园区内选址建设创新中心。统筹考虑项目孵化、人才对接、综合服务等功能配置,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微型综合体”。

建立“双向链接、互补互进”校地企合作模式。发挥创新中心桥梁纽带作用,双向链接在京高校院所和德州园区企业,打造“京德对接沙龙”,发挥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招院引校阵地作用,精心组织高层次人才创享汇等36场“京德沙龙”。建立人才共引共享机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常态联系,与中国人才协会、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入驻中心,培育培训优秀青年人才360人。支持德州食品加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链7家链主企业入驻建立研发中心,成功集聚100余名工作生活在市外、成果贡献在德州的人才,助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加速孵化,助推德州产业升级、提质发展。

建立“人才共享、项目共育”互通互联模式。建立政策互通机制,将德州市人才政策4.0版拓展惠及至创新中心,对入驻研发孵化的人才项目,给予租金减免、人才科技专项支持等政策。提供同城待遇保障,对创新中心全职聘用人才,视同在德州工作,在重点工程申报、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同等享受德州政策待遇,支持人才便捷生活、自由流动。搭建产才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德州人才需求目录,定向推送北京人才技术供给,促成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马光辉院士团队等77名专家人才,通过“假日专家”“离岗创业”“双向挂职”等方式到德州开展合作。建立项目落地对接机制,双向链接北京产业项目和德州园区企业,举办创享汇、德才技术发布会等20余场“京德沙龙”,组织10余场“德州行—县市区专列”“北京行—产业链专列”对接活动,组织项目对接80余人次。

建立“专业辅导、专题培训”发展赋能模式。建立常态化创新辅导体系,定期邀请知果果产权、华路人力资源、凡德投资、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等专业机构上门辅导。定期组织举办创业培训、创投路演、融资对接活动,打造全方位创业服务生态体系,加速项目创新落地孵化。建立成果接续转化机制,在德州天衢新区规划建设283亩人才创新园,在县市区设立绿色化工、空调装备、生命健康、纺织科技等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精选“飞地”在研项目转化为德州产业项目,为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配置“一站式”产业发展要素。

建立“德州印象、德州发布”城市融合模式。常态化陈列“德州造”“德州味”“德州宴”系列展览,情景式展示德州特色产业、政策环境和开放形象,持续擦亮德州品牌、放大德州声音、提升德州影响。打造在外人才之家,挂牌设立京津冀德州籍博士联谊会、驻京青年工作委员会等,梳理编制《德州籍在京高层次人才名册》,灵活多样开展“感知家乡”“青鸟筑梦”等乡情联谊活动,包括9名德州籍两院院士在内的1300余名德州籍在京高层次人才,经常到“家”走亲访友、洽谈交流。积极承办协办“北大校友路演专场”“未名四季路演厅”和“中关村火花”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调研考察,全面系统推介德州城市、环境和政策,吸引16位院士关注支持飞地及入驻项目,向60余家企业、机构重点推介德州。

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在发挥专业力量作用推动“四链”融合方面,探索了有效做法、取得积极进展,为相关机构推进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引入外部创新资源,赋能本地高质量发展?“人才飞地”提供了一种生动实践。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的市场化“人才飞地”运营模式,实现“有为”政府主导、“有效”市场驱动、“有机”主体协同,为人才吸引能力弱、资源虹吸效应差的地区,探索出了新路径。二是灵活开放引才用才。坚持以用为本、效益为先,构建“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引才用才机制,让国内外科创资源、人才智力、技术成果通过“飞地”实现价值更大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引导技术、项目、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跨区域融合,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互动发展生态。坚持服务至上,完善政策互联互通、人才共育共享、成果接续转化等机制,对“人才飞地”采取同城化待遇,是对飞地人才和入驻项目的最大诚意,构建跨域协同、融合发展的生态格局,激发人才效能最大化。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先凯 李子路 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昌青山湖区:筑巢引凤人才聚 赋能发展产业兴
为何要在上海设立“科创飞地”?
浙江创新招商方式优秀案例20个
聊城高新区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飞地”,也有“反向飞地”,杭州的飞地经济有新意
2021长三角地方治理创新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