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文修 ‖ 英雄许国不谋身


六月的河北,粗粝的风吹拂着塞外亘古的荒凉,这里是历朝历代耀武扬威的戎戍之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任时空变换,抹不去斧钺铿锵的英雄豪情!《诗经·无衣》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屈原《国殇》言:“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汉代崔骃《安丰侯诗》云:“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三国曹植《白马篇》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道:“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北朝民歌《木兰诗》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近三百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繁荣,把唐诗推向了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登峰造极的地位,正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中边塞诗又以自身豪迈雄劲、壮怀激烈的气概成为唐诗中最为耀眼的艺术明珠。有学者统计,《全唐诗》中边塞诗就占去两千首以上,而军事、军旅题材的诗篇更是难以计数:有的写军营生活,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的写惨烈牺牲,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的写政策建议,如“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在这林林总总的边塞诗中,张说的诗作可谓承前启后,开盛唐气象之先。


历史上的将军很多,将军中的诗人是少数;历史上的诗人很多,诗人中的将军是少数。张说就是这“少数”中的将军诗人。自武后时代起,张说(667—731)历仕四朝,三秉大政,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既是社稷重臣,又是安边名将,同时执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他曾经这样概括自己的大半生,“早以书生射策,载笔圣朝,晚以军志典兵,秉旄乘塞”。他一生多次从军边塞。早在神功元年(697)时,张说即有边塞经历,前往解决与契丹的纠纷。其后在开元六年、八年两次总戎边塞,立下赫赫武功。开元十年(722)闰五月,张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职往朔方巡边,玄宗诏百官祖饯郊外,亲制《送张说巡边》诗以示恩宠。王翰、张九龄、贺知章等十七人作《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诗,从帝王到卿相,从故知到亲信,他们共同掀起了一股巡边诗的创作热潮。这首《巡边在河北作》就是创作于此次巡边期间。
其实《巡边在河北作》并非七律,而是七言歌行。这首诗前两句使用了仄声韵,并且中途换韵,第二联和第三联也不对仗,读来惟觉凹凸奇崛,与律诗中颔联、颈联的圆美流转感觉完全不同。但是这首七言歌行写得豪放而不觉粗率,表现出鲜明的英雄性格和倜傥意气,这正是盛唐诗歌最显著的精神内涵,无愧为“燕许大手笔”。


一、二句“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明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西河”一说即今山西省汾阳县,北河可能指桑乾河,即今永定河;西河西指朔方,北河北指幽州(治今北京市)。一说“河”统指黄河,西河指黄河上游的一段,北河指黄河内蒙古以下的一段支流。“西河”“北河”已然远离长安,然而还要再往西,再往北。“西河西”与“北河北”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诗人领兵边塞,两年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真实的时间可能不一定都是六月,真实的地点可能也不一定就是西河西、北河北,但却充分地表现了戍边将士长年征战奔波、几度南北东西、风餐露宿、饱经风霜的艰辛。
三、四句“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中“碛路”是指沙漠中的路,为什么要长年不辞艰辛在沙场大漠中奔波,就是为了实现军人巩固边防、以身许国的抱负和志向。“何为尔”三字问得自然平缓,“知许国”三字却答得铿锵有力。李唐王朝从立国初期,就感受到来自北方和西北方向强敌的包围和侵略;与此相应,大唐社会从武德(618年-626年)初也就开始了反包围、反侵略的边塞战争。而作为社会脊梁与精英的张说,每当边塞报急、朝廷召唤之际,自然会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走向大漠边关。“沙场碛路”的萧索和寂寥比不得崇山峻岭的峭拔,茂林修竹的隽秀,但那隐隐然流露的气魄却不得不让人们低下头来静静地与天地对晤,谦逊而虔诚地牵引出生命中的勇敢与这气魄相互契合。将军本色的诗人即使曾经纠结于世俗的繁文缛节,即使曾经因平仄格律而煞费苦心,一旦面对眼前的荒漠瀚海,胸襟便多了一份疏朗,一份豪情,一份洒脱,随口一吟,只觉壮怀激烈。重气轻生”并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诗人看重的是忠诚、坚贞、无畏、果敢的英雄气节,诗人胸中充溢的是壮怀激烈的锐气、纵横四海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

张说的族孙张九龄撰写的《张说墓志铭》
五、六句“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从前两联叙述自己的巡边经历转入抒发人生感慨。“发如丝”是指头发已白,诗人虽然也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感叹,但他感叹的并不是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是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是正当壮年头发已白,为国尽忠还有几时。人生道路正如戈壁中的车辙,有时坦荡,有时却扬起沙尘;世间众生正如大漠间的行旅,有时欢愉,有时却痛欲断魂。诗人把自己的热血和汗滴洒在边塞,把自己的年华和梦幻铸在边塞,这种报效国家的责任感、紧迫感,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动。
 
七、八句“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抒发了一种豪情与气魄,更抒发了一种信念,一种风骨。这种风骨既宣示了诗人视国家安宁为第一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更奏出了傲视八方、万国来朝的大唐强音。“会待”作“定将”解,“封山”即是“封狼居胥”。西汉元狩四年,四战全胜、马踏匈奴的霍去病在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举行汉人的祭祀,不仅是表现其誓灭匈奴的决心,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宣示主权的行为——这里将成为汉人祭祀的圣地,这片草原从此归汉家所有,魑魅魍魉,休得放肆!由此,“封狼居胥”不仅成为后世武将们毕生追求的荣耀,而且是华夏成语词库中雄性而承载丰富文化内容的个性载体。封建王朝,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报皇恩与报国恩是一致和统一的。诗人表达的、将士在意的,并不是对长年在外征战的奖赏,而是何时能打败敌人,使边境得以安宁,那时壮志已酬,再论功行赏也不迟。诗人用典收住全诗,充分表现了将士骄虏未灭、何以请赏的博大胸怀。


《巡边在河北作》成诗于一千多年以前,虽然今天还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但当年边塞的人喊马嘶已成为远去的历史声音,兵戎相见的各民族已经成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义有忘身之勇,忠为社稷之术”的张说也早已化为泥土,融入大地。但以《巡边在河北作》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却随着时间的久远,愈加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永远属于未来。今天,当我们看到古代烽火遗迹时,可能会穿过时空的隧道,重现当年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喧嚣,激发出“重气轻生知许国”的冲天豪情。所以,虽然跨越千年时空,我们今天仍能感受到那股刚健豪迈的时代激情,和边塞诗人们一起歌唱,一起感怀,一起奋斗……
——End——


作者简介:宋文修,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滕州一中语文教师。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热爱学校,2007—2016年间连续10年教高三语文,2014年和2019年两次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在语文高考备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曾获得“滕州市骨干教师”等荣誉。作为主要负责人选编的校史资料《教苑生香——精彩绽放的滕州一中》,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诗人生平小集
隋代文学
唐代封侯诗人——高适
谁能看下图写诗?
边塞诗人有哪些
边塞诗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