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 慧 | 龙泉塔相关文化探讨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文明的象征。古代建筑凝聚了先民的聪明智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塔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矗立在滕州龙泉文化广场的龙泉塔,见证了康熙七年8.5级剧烈的大地震,1938年悲壮的滕县保卫战,经历了数次维修维护。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龙泉塔再次进行保护性维修,周围环境同时进行优化提升,修缮后的龙泉塔成为滕州悠久历史的重要标志。
 
一、塔的起源及发展阶段
 
原塔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称作婆坡(梵文 STUPA),原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婆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
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中国古塔从建筑形态上来分,大体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塔等。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的主流建筑,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古塔类型。密檐式塔的数量仅次于楼阁式塔。二者加起来则占了我国现存古塔的绝大多数,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古塔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到唐朝初年,是印度佛塔与我国建筑形式不断磨合的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唐朝经两宋到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三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阶段,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及结构再无更高的突破。从元到清六百年间,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塔刹比例的变更。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大大减少,审美价值不及以前。
 

二、龙泉塔的建筑结构
 
龙泉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层,高43.35米,塔基周长37.6米,基座直径9.2米。采用青砖砌筑,风格古朴,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之上配有须弥座,比较简朴,须弥座高80cm,自下向上分别为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一到九层,层高逐层递减。塔的一、二层出平座,平座采用斗支撑,这是宋代沿用唐代的流行做法,它可以给人们提供近距离精巧的建筑视觉效果。一、二层塔檐采用筒板瓦做法,三至九层均为一层一檐的做法,不再施平座。塔檐采用叠涩砖做法,一到九层均使用斗悬挑出檐,斗为宋代风格,斗底有䫜,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在塔壁各层券门内外与塔内梯道券顶及叠涩砖上均施柏木过梁,这种砌筑方式可以增强塔体的结构强度。
龙泉塔塔身共设置十五个券门,七间塔室。塔室即是塔内的房间。塔室的形状一般是依据塔的平面形状取形,龙泉塔的塔室大小不等,平面为正方形,上为穹窿顶,原有供奉的佛像,现无存。一至四层的塔室与塔内阶梯不能互通,五、六、九层的塔室与塔内台阶相连通。龙泉塔正门设在北面塔座之上,一至四层每层设置两个券门;五至七层每层设置一个券门;八层无券门,仅在北面内部塔壁上设置壁龛;九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个券门。龙泉塔采用了在塔身隔层45度建券门的结构方式,券门基本上只开在塔梯方向,形成隔层错角分布,使塔体的结构避免上下开裂,增强了塔身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按塔层改变结构方法,是宋时佛塔改变砖塔结构的创新。塔内一至九层的台阶为青砖垒砌,共118级。一至二层为穿心式,自二层向上沿塔壁顺时针方向螺旋折上,这种“壁内折上式”塔体结构也是宋代砖塔特有并广泛使用的形式。
由于龙泉塔塔刹损毁的久远且无历史记录,无法看到原来的塔刹具体式样。宝瓶是塔刹上的一种装饰,为唐宋砖塔的常见做法,1984年重修龙泉塔时,铸造了铁制覆钵和宝瓶塔刹,与山东汶上、兖州、金乡、邹城现存砖塔塔刹相似。至今在龙泉塔塔檐上仍保留了部分初建悬挂塔铃的环扣。清代诗人王政的《浮屠峙玉》诗文中对龙泉塔塔铃就有“风过金铃音袅袅”的描述。阑额、斗、叠涩藻井、塔室内至今还留有赭红、石绿、朱红等彩绘装饰,色彩非常艳丽明快。
 

三、龙泉塔的建造施工方法
 
龙泉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又是怎样施工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施工时使用堆土的方法。修完一层,用土将塔的四周堆平,再修第二层,层层施工,层层堆土,将塔修完后,再把土清除掉,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传说,既没有史料证明,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二是采用脚手架修建。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北魏时的河南嵩山嵩乐寺塔,塔壁上保留了当初建塔时的插杆洞眼。据考察从北魏到清代保存的古塔都是运用脚手架修建的,只是每个时代架子的搭建式样有区别。据宋《营造法式》中可知宋代脚手架的名称叫“鹰架”,施工时,架子周围用帷幕遮挡,和我们今天建筑工地施工时用的安全防护网相似。在龙泉塔的塔身上同样保留了整齐的插杆洞眼,洞眼位置左右对称,上下相对,距离适当,偏于上部,上排的洞眼设在阑额上,比较隐蔽;有些面目前正在看不到明显的洞眼,可能在历代维修时为了保持塔身平整而把洞眼封堵原因。
 
四、龙泉塔的始建年代及历次维修
 
佛塔一般都建在寺院内,个别建在寺院外侧。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必然有塔,可以说“有塔必有寺,有寺不一定有塔”,目前我们常见的孤塔,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寺院毁坏的原故。据明、清《滕县志》中的插图可见,龙泉塔位于龙泉寺的西南方向。在道光版的《滕县志》县城手绘图中已看不到龙泉寺的标识,说明龙泉寺是在清道光时期已毁坏不存在了。
据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中记载:“龙泉寺在县东门外沙湾,元时建内塔高十层。”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中也有重修龙泉塔的记载:“龙泉寺一在城东一里许,创始无考。宣德间僧正玉重修,塔亦渐圮,而千户蔡首事,僧无文等募助重修。寺规制旧极宏丽,塔十层,高十二丈,根称是有教谕项理记文不录。岁于此,为迎春所,今两廊方丈俱圯,虽修之不及前远甚。俗传云,有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记录了1936年梁思成在山东考察古建筑的路线地点,其中就有滕县(现滕州市)兴国寺遗址、龙泉寺(明塔)的考察记录。当代著名滕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于1947年绘有《滕县兵燹》写生画,画上题写:“可爱的故乡古滕城,城貌庄严,城庄经三次兵燹,飞檐的城楼改成秃垒,断壁残垣,枯槐衰柳,满一城只有高塔影圆,高插在晴空”


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代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过重修。当初龙泉寺内碑廊里的碑刻和清代重修的碑刻均已无存。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昆庐佛像之记,这八通碑刻因修缮时镶嵌在塔身上,所以较好的保存下来。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多,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不能够完整的表现出塔的时代手法。参照志书,结合龙泉塔的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布局、样式都具备宋元时期的风格,取原古砖经北京史博馆作陶器粉化验,结论具有唐代特征,定为北宋为宜。
20144月至今,龙泉塔保护区域先后实施了龙泉塔保护性修缮及防雷工程、龙泉塔安防工程、龙泉塔周边环境优化提升等工程项目。本次龙泉塔的保护性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保留原形制、原做法、原工艺和原材料。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在现有的认知和技术条件下,力求真实完整的保存龙泉塔的历史风貌和特色,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同时对龙泉塔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栽植了黑松、桂花、腊梅、红枫等九种苗木。在塔体周围铺墁散水平台,与自然地面形成泛水高差,按照比例在塔体周边专门设计安装了石雕栏杆,硬化了相关地面,铺设了管道排水系统并引入市政管网,实施了视频监控系统、声音复合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地音探测等)、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等安防项目,同时对龙泉塔监控室进行提升改造,设专人24小时看护。
 

龙泉塔相关遗迹、遗物
 
据记载,龙泉寺建筑规制旧极宏丽,仅从目前龙泉塔的建筑体量及风貌也可推测历史上龙泉寺曾经的辉煌,寺庙至清代逐渐荒废。1996年,围绕龙泉塔四周建设滕州汉画像石廊,占地约1万余平方,院内除了四周围廊作为汉画像石陈列展示,为有利于龙泉塔的保护,院内只栽植了低矮的灌木类绿植。在历年的建设、保护性修缮及环境优化提升中,龙泉塔周边又陆续出土了一些重要文物,随着这些文物的不断发现,历史的神秘面纱逐渐清晰。
1978年进行基建时在龙泉寺遗址附近曾出土过一尊唐代石雕力士像(现保存滕州博物馆)。在2016年的保护性修缮中,在龙泉塔东部约12米新发现古砖井一处(现原址保护),古井由二十五层青砖和三层石块砌筑而成,井深3.40米,井口内径 0.94 米,砌砖外径1.35米,古水井整体呈筒状,井壁向下逐渐外扩,平底。井内清理出土了建筑构件、生活用具、残碑刻等遗物,其中建筑构件有筒瓦、板瓦、兽面脊瓦、瓦当、滴水。生活用具有盆、缸、碗、罐等残片,质地可分为红陶、灰陶、青瓷和白瓷,从砌筑井壁的青砖及井内出土的遗物分析多数具备唐宋时期的特征,根据古井的地理位置推测,龙泉寺遗址及龙泉塔与古水井有着密切关系,古水井的发现及出土遗物对进一步印证龙泉寺和龙泉塔的始建年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龙泉塔整体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端庄亦不失轻巧灵动之感。是目前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2014年通过对龙泉塔进行人工测量并结合全站仪测量,结论证明塔的稳固性非常好,这与当初建塔时塔体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材料、施工质量不无关系。
龙泉塔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千百年来,虽饱受风雨侵蚀,一直巍然屹立,是滕州的象征和标志,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滕州坚韧不拔人文精神的代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人与自然、古迹和谐共生,文物保护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群众。
 
——E N D——
 

作者简介:李慧,女,滕州汉画像石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汉画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在滕州市博物馆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历任滕州市博物馆讲解员、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副馆长、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支部书记、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馆长。工作期间,组织编撰出版了《滕州历代石刻》《官桥汉代考古发现》《汉人之魂——滕州汉画像石》等书籍,整理再版了《滕县金石志》,参与《滕州祠堂汉画像石》《染山汉墓诸侯陵发掘报告》等业务书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参加了官桥村南墓群、官桥丰山墓地、官桥后掌大墓地、官桥丰山墓地等数十次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寻访古塔之滕州龙泉塔
城市,因一座古塔而骄傲
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塔
在山东追寻那些古老的塔
你知道滕州龙泉塔里面长什么样吗?今天带你们看看!
中国古塔 | 滕州龙泉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