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晓涵 步玉秋|“讲好山东文物故事”获奖作品


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四届“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守护齐鲁文化根脉”征文、短视频大赛活动于2021年8月20日正式启幕。本次大赛题材取材于山东地区,围绕山东文化符号,以内涵丰富的历史文物、红色文化资源或优秀的齐鲁文化为创作内容深入讲述历史文化背后的故事,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据悉,自大赛启动以来组委会收到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新疆等近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及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华人参赛作品共5318件,其中征文4397篇,短视频921支。评审由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投票占比20%,专家评审占比80%。由我省一流的文学专家、文物专家、影视传媒专家组成的评审团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了认真、专业的评审,最终评出征文类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100名;视频类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30名;最佳传播奖10名;最佳人气奖10名(征文类、视频类各5名);最佳组织奖10个。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讲解员赵晓涵在本次征文比赛中的参赛作品《瑶池湖畔的邂逅》荣获三等奖,步玉秋的参赛作品《门环轻叩 岁月悠悠》荣获优秀奖。

赵晓涵  获奖·作品「瑶池湖畔的邂逅」

瑶池湖畔的邂逅

散文 / 赵晓涵

曲曲荆水潺潺流,巍巍滕蕃悠悠史。从刀耕火种的北辛文化,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汉代,这里孕育了蕃、薛、合乡、戚、昌虑、橐、湖陵等县,这里就是中国四大汉画像石出土地之一的滕州市。

汉石有语为世惊,书写汉风泱泱情。有记载显示,滕州汉画像石馆馆藏汉画像石3000余块,在画像石上,既可以看到描绘我们先人现实生活的农耕、纺织、冶铁等场景,还可以欣赏到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女神形象。为什么西王母会出现在汉画像石中,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滕州境内出土带有西王母图像的汉画像石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后及无残。传说西王母法力无边,拥有不死之药,为长寿富贵的保护神,所以她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是汉代最受人尊敬崇拜的女神。

《周穆王拜见西王母》汉画像石-滕州市官桥镇出土

该画像石在滕州市官桥镇出土,弧面浅浮雕,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人物画像和历史故事,下层为周穆王拜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这里所刻画的西王母,既非《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也不同于汉魏以后的仙女形象,而是一位和善友好、雍容大度的西方女国君,体现了汉代先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圆满和完善。

静观这些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神像时,内心肃然起敬,霍然感受到古代西域文化与中土文化的交融,亦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穆天子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周穆王在瑶池举行一个答谢宴会,与西王母二人吟诗诵句,相谈十分投机。临别之际,西王母作歌赠之:“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之间。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这不仅表达了西王母对周穆王不惜艰辛千里迢迢来访的感激之情,也流露西域羌人对中土之国的精神归依。周穆王则表示,等到万民达到平均富裕的这一天,他会再来见西王母,并承诺三年内他将重返这片原野。这个故事表达了西域对中土绵绵眷念和中土对塞外的悠悠情愫,用神话的方式描绘了古代中华大家庭的交流与融合。

泱泱汉风,荟萃一石;璀璨遗珍,聚于一室。汉画像石是无声的史诗,可观的史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是考察中国绘画发展到绢本、纸本出现之前最重要的遗存。汉代画像石艺术不仅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成就,同时它也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滕州汉画像石以发展脉络完整清晰、雕刻技法丰富多样、画像内容包罗万象和祠堂画像石精美绝伦等在中国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块块汉画像石上,讲不尽的神话,叙不完的故事;一幅幅汉画如流淌的时光,刻写着汉代先人们的智慧与勤劳,凝聚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见证了滕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赵晓涵,山东滕州人。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讲解员、社教部主任。曾荣获中国汉画协会举办的“中国汉画讲解大会”三等奖、山东省文旅厅“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征文三等奖、枣庄市文旅局“鲁班传人”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等荣誉。策划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社教活动80余次。




步玉秋  获奖·作品「门环轻叩 岁月悠悠」

门环轻叩  岁月悠悠

散文 / 步玉秋

汉画像石,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用一种朴野古拙的力量,于无言中留下了千古证言。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故事。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像,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听到古人的声音。

在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带有《铺首衔环》的图案,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寓意呢?

这是汉代的一个墓门,上面雕刻的图案是“铺首衔环”,这个图案是由“山”字形冠、兽面、衔环组成

“山”字形冠与古代神人所佩戴的冠饰形状类似。兽面,是守卫主人的神兽,也可以为多种动物的融合。环部代表的是玉璧,死者灵魂可以上升天界与仙界的通道。

汉代墓室门上普遍刻有铺首衔环,一是起到了装饰作用,二是用铺首这一凶猛的图案来保护主人的阴间住所,以期达到镇邪、除恶、辟妖的作用。

铺首衔环、人物

此画像石为平面浅浮雕。画面中心为兽面像,宽边山字形冠,中冠上部呈三角形,面部两只圆形大眼睛,眼角上翘,T字形眉、鼻,面颊两侧飘逸胡须,脸下口衔一圆形大环,面目狰狞。画像左侧有二人,上面跪坐一人为女性,下一人站立,头戴高冠,右侧上有一鸟,下一人站立,头戴山字形冠,为男性。左右边框内饰垂帐纹。

在墓室之中用铺首,起源于周。据《周礼·夏官·司马》上记载,周时人死将葬之前,先让四人戴上面目狰狞的黄金假面具,蒙上熊皮,手持戈盾,进入墓室,用戈击四方,以殴厉鬼,然后摘下面具,放于墓门,意是永为死者护卫。

进入两汉时期,铜质缺乏,刻石之风兴起,所以在周时以镇墓的金属面具被改成图案,并刻于墓门上,此意是,墓门为阳界与阴界的区分线,人虽死,但灵魂尚在,灵魂出入此门,“铺首衔环”将为之保卫平安。

铺首最开始用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汉代时期已经非常盛行于将铺首装于王侯将相府邸的门户上。铺首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哀帝纪》记载:“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

汉代铺首的造型有很多种,如牛首、羊首、虎首、四象、饕餮等,兽面怒狰,露齿衔环,显得十分威严。上面说及的孝元庙殿门,其铺首为龟蛇,龟蛇之形,即为四象之北方的玄武。古时候,人们认为将大门上的铺首做成怪兽模样,可以防止妖魔鬼怪的进入,即“兽面铺首辟不详”。

实际上铺首与环为二物,铺首为固定在门上的底盘,环是把手,二者因一个“衔”字才联系在一起。现在大门上的门环也是由它演变而来,相当于现在的门铃及把手,主要是扣门和拉门用的,门环轻击铺首,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

因此,不仅有实用性,又起到了装饰和美化大门的艺术效果,又因其承载丰富的精神意义,而又被形象的誉为门的图腾。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将人们对美好平安生活的期待,展示在门面上,轻轻叩响镶嵌在老木门上的门环,开启美好的人生。

此画像石为浅浮雕。此图左为女娲,右为伏羲,中间为铺首衔环,伏羲女娲环内交尾。女娲梳发髻面向右,伏羲戴冠面向左,二人均双手拢于胸前。

汉画艺术是无声的史诗,是可观的史话,是浪漫而唯美的精彩瞬间。它们度过了重重的历史尘封,穿越了两千年沧桑岁月,就这样在我们面前绽放。

作者简介:步玉秋,山东滕州人。党员,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讲解员,主要负责社教活动的策划、开展、联络等工作,在工作中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以美育人”,普及和传播滕州汉画文化。

滕州汉画像石馆坐落在滕州文化广场的中轴线上,东依荆河,西邻龙泉塔,建筑面积近12500平方米,馆藏汉画像石3000余块,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12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物上的建筑构石,石面上雕刻了各种图像,既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汉画像石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

它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期,它将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幻想、原始图腾、儒家教义、神仙思想并陈共处,充满了对当下生活的眷恋和对未来世界的希冀,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汉画像石被称为“汉代社会的缩影”和“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滕州汉画像石馆
207. 滕州汉画像石馆
##《滕州地图、及记忆滕州》(3)23.5.28
山东滕州市赶集时间表,收藏!
杨爱国: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年代再思考
滕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