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岗上之石——燧人取火

作大山扶木纪历,
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
始作山川百物命名。
———  燧人氏


 岗上古城南门外300米处有一天然沙岭,村民俗称“火石岭”。因岭顶有天然石英矿脉悬出地面而得名。据村民回忆,建国初期此处还可见浅坑底部悬出的巨大石英石,足有几十平方米。这里是孩童玩耍嬉戏的宝地,经常能在巨石旁捡拾到五彩的石头。也常有去东坡放羊的老者,在此地纳凉作短暂的休息。1958年,滕县保温瓶厂需要石英造玻璃,村里为增加收入,便在火石岭顶开采石英,前后长达十余年,今已成坑。


自岗上古城发现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致使岗上遗址又重回历史舞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70年时光荏苒,遗址已过暮年,而今人对其性质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岗上遗址也在慢慢被吞噬,遗址附属设施也在一点点的消失。然而遗址本身的根源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发人深思。今就岗上之石为题,寥寥数语,言表寸心。
 

01

刮削之器

 
岗上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主要遗存年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上限距今6000年左右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石制类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标志。以打制类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一种“细石器”类型的工具,其材质多数为石英质地。【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石英石其石英含量高达94%,石英晶体是自然界中硬度仅次于钻石的天然矿产,敲击时极易产生片状石叶,是先民优先选取的石器加工材料。岗上先民就曾开采此石加工刮削工具。
 


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分析,此类细石刮削器在岗上遗址经常可以捡拾到,尤其是早中期居址墓葬区发现较多,古代细石刮削器的作用主要是切割、拨皮、去毛甚至武器头等。由此可知在6000年前后岗上聚落形成初期,石英材质的细石器已然成为岗上先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形成于寒武纪时期岗上石英矿脉,为最初来到岗上遗址定居的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石器加工资源。可见吸引先民来此定居的不只是岗上依岭傍水的优越地理条件,还有加工石器的优质矿产资源

02

燧石之源

 
石英具有强烈的压电性,用力敲击摩擦时会产生火花,这也就是燧石取火的方法。《韩非子·五蠹》载:“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钻燧取火,无有疑问。然而,关于燧,有人说是燧石,有人说是燧木。正因有人说是燧石,才有了燧人氏钻燧取火之说。
 

传说远古的滕东一带布满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员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另一说 先民在加工石器时,用石英燧石给斧、钺一类的石器打孔,摩擦产生的火花,引燃了枯草。  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发明钻燧取火。燧石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被大量开采。由于燧石资源有限,后来就有了掌管燧石的官职,被称为“火正”。《世本》载:“契居蕃,昭明居砥石”。据王国维考证蕃地在滕,而先商始祖契就曾做过此官。

中国各地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而鲁中南地区就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远古时燧人氏钻燧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汉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氏族。《楚辞·远游章句》载'炎神,炎帝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管子·轻重篇》载:'炎帝作钻燧生火'《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死而为灶'等记载,可以说,'炎帝部族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从以泰山为天下之中的观点看,炎帝的活动区正是居于南方,由此也就产生了《初学记》卷九所谓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说法。岗上古城年代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中段距今4500年左右,正是处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初期,与炎黄传说的时代相近。在一个崇拜火的族群里,南门外的石英巨石,或许就是祭祀祖先炎帝的最佳场所。2020年岗上遗址发掘的南部大汶口晚期墓葬区正处在火石岭区域,此等巧合,不经令人遐想。


击燧石取火的方法从远古到解放初期,滕东一带的农村一直沿用,只不过先前的以石击燧石,到后来改成了以铁击燧石,名曰:“火镰子”。这也是岗上村民称石英为火石的原因。

  

03

他山之石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石本为极其坚硬的石头,莫氏硬度为7。古人琢磨加工玉器是一个及其困难,而漫长的事情。远古时代,古人解玉所用之物为“解玉沙”,其主要成分为石英。石英晶体是自然界中硬度仅次于钻石的天然矿产,其表面硬度可高达莫氏硬度7.5。可见攻玉之石为石英石。


 近年来,岗上遗址出土大批玉器,其风格既不像红山玉器那样绚烂多彩,又不像良渚玉器那样精雕细琢。而是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古朴简约的气质,这就不由的令人联想,玉器应为本地加工,才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玉从何处来,这是困扰专家学者的大问题部分学者认为远古时代玉石是以物物交换的方式,玉的独山或是蓝田运输而来笔者认为如果玉石是由外地传入,那加工技术和玉器风格势必受到影响,从而不具备本土性。此论断存在漏洞,需谨慎考证。


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岗上遗址出土玉器纯度较低,普遍具有石性。这是地方玉的特征,泰山本产玉,以墨玉居多。而岗上遗址所出青玉且有石性的原石会产自哪里?几经寻访在与泰山地质构造相近的莲青山东麓发现了玉脉。此玉产自大理石山体,近年来山亭的冯卯、店子一带大量开采此石,石材界称之为“山亭青”。玉髓与大理石伴生,且具有石性,与岗上遗址出土玉器极为相似。在四五千年前,岗上先民或许就曾在此地开采矿石,用岗上石英解玉砂切割加工玉器。据村民回忆1956年前后,岗上火石岭顶的石英矿脉还在一个浅坑中,周边还散落着五彩的石头,可见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古人便开始在此地开采石英矿产研磨加工玉器了。

04

科技之光

  
天然石英晶体是典型的耐火材料,其熔点高达1300度以上,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滕县玻璃行业蓬勃发展,一跃成为当时的玻璃之乡。1958年,了解到滕县城郊保温瓶厂需要石英造玻璃,岗上村为增加集体收入,开始组织村民在火石岭顶挖掘石英,前后长达十余年。


据当时参与挖矿的村民回忆,矿脉足有几十平方米,垂直向下,没扩大也没有缩小,几十年来挖了近三十米深,已见泉水,清爽甘冽。后来因矿井太深怕出危险就放弃了开采。矿井至今犹存,村民俗称“火石坑”。今已整改为农业水利设施,浇灌火石岭周边近百亩农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火石坑”也将不复存在。

石英矿脉

通过对岗上古城南门外原生石英矿脉的分析,可知早在6000年前后,岗上先民就开始在此地开采矿石加工石制工具,利用石英燧石敲击取火,研磨解玉砂琢磨古玉,或许在那个蒙昧的时代还曾一度被当做祭祀天地火神的场所。岗上古城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还需深入的了解论证。此文仅为一家之言,慎重参考!

传承中华文化,讲好岗上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燧石
第十八篇风姓燧人氏中华之最早获取人工火种石头砸石头史话中第一人类发明创造
关于古代玉器的雕刻工具与方法
第三講:玉雕工藝概論課題綱要(一)
喜欢古玉的人,不能错过的文章之浅谈红山文化!
7000年前石器时代的古人,是如何将坚硬的石头加工成石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