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粮票的故事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花花绿绿的粮票成了人们攥在手里的宝贝,因为它关乎吃饭的大问题。人们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行。于是,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那么,粮票是如何出现的呢?这还要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

1952年的工业车间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战乱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形势和粮食供应不足的局面,政府采取了发展生产、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措施,1952年全国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值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农民粮食消费水平提高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用粮和工业用粮都有很大增长,加上投机粮商囤积居奇等原因,粮食购销矛盾在1952年下半年已趋于紧张,到1953年下半年已十分尖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

1953年的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命令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决定改变只依靠市场收购粮食的办法,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四项基本政策。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对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严格管制,严禁自由经营粮食,由中央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同年12月,除少数偏僻地区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随后,国家又陆续对油料、食用油、棉花、棉布实行了统购统销。

1953年排队购买粮食的人民群众

在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初期,国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统购上,保证了购粮计划的完成,但在统销方面放得太宽。初始实行凭证买粮,由居民自订用粮计划报有关机关审批。有的居民重复购买,套购国家粮食,一些城市对居民粮食供应几乎没有管理,导致全国粮食销量出现了不正常的上升,许多农村出现了要求供应粮食的现象。

1955年发布的《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哲行办法》

针对粮食统购统销的不完善之处,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和《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规定对各类粮食供应对象实行凭票证定量供应,在农村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城镇居民口粮标准规定为,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35至55斤,机关团体公教人员平均不超过28斤,大中学生平均不超过32斤,一般居民不超过25斤,未成年人按年龄规定供应标准。从此,粮票等各种票证便逐步覆盖了整个社会生活。

陕西省发布的粮票

从1955年到1982年,粮食部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还有军用粮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及下属县市也自行印发粮票,只限本地区使用。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往往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幕相似场景,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月的固定某几天,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内,粮店再发给居民。每逢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

1987年 小赵砦粮店 排队买粮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在那个年代,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如果你想到另外一个域市去找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否则,你就无法吃饭。

“大跃进”时照片

1959年至1961年,中国进入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因境,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库存减少。

60年代的中国家庭

全国上下都在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在严峻的形势下,党和改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缓解粮食困难,实行严格的口粮、副食品和其他生活物资的控制在所难免。1960年7月,全国最后一个不收粮票的地区一一北京也因粮油副食供应紧张,宣布饮食业将实行凭票供应。粮票变得越发珍贵了,甚至出现了最小面额为1钱的粮票。那是1960年南京发放的粮票。1钱能买什么呢?原来饭店卖炸油条,每根收3钱粮票,如果有人拿1两粮票买3根油条需要找他1钱粮票。

60年代中国妇女儿童

南京市发放的1钱粮票

后来,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江浙等鱼米之乡吃饭和买点心也可以不要粮票了但每斤要加两角钱。无价的粮票似乎变成了有价的证券,于是有人开始倒粮票赚取差价或换东西。农民往往拿鸡蛋跟城里人换粮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关于粮食统销统购的政策出现了松动。1985年元旦,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成定购,统销也逐渐变为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工业品以及油、肉、蛋、糖等先后放开供应。199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粮价,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放开粮价的改革。这样,粮票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全国通用粮票粮票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显得陌生而神秘,习惯了物质生活丰富的现代生活,粮票的那段时光年轻人已经无法深切体会,但对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而言,它却亲切而又沉重。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粮票带领中国人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就是因为有了粮票,国家才能够让原本就无法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粮食有计划地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中,让中国人免受更多的饥饿之苦。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共产党政权在不久的将来,会因粮食问题而垮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解决了粮食问题。

80年代家居

(来源:《新中国故事》 中译出版社2017年10月  作者:张翰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粮票的历史
国营粮店
上海市粮食凭“五证一票”发放
【记忆】粮票,那些年我们的乡愁
我所经历的“粮票时代”
历史回眸:粮油生猪统购统销政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