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战时期的沂蒙农村剧团


        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较早得到了共产党像太阳一样的照耀和温暖。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诲、领导下,这里的民众面对强虏纷纷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村自卫队等群众团体,义无反顾地拿起大刀长矛、鸟枪土炮,汇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奋不顾身地走上驱逐鞑虏的战场,对敌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即文化战线上的宣传鼓动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农村的文艺活动,迄今仍令那些亲身经历者和知情者赞叹不已。

        1940年7月,山东省文化救亡协会总会在青驼寺成立。文协成立后,为了广泛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各级文化团体在抗日根据地大力提倡发展农村剧团。但1942年以前的农村文艺活动,只是在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有所开展,新年、春节期间能活跃一时。那些常年生活在闭塞山乡的农民,只知道世上有大戏,听过一些地方小戏;对于话剧、歌剧、歌舞剧和各种曲艺舞蹈等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1943年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尔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到基层农村,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山东省文协及各区文协、剧团的帮助、推动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农村文艺活动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地开展起来。

        当时,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戏剧普及与大量组织农村剧团为重点。在这一工作开展得最活跃的鲁中区,沂南县是最活跃的两个县之一。当时全县有321个行政村,而农村剧团则发展到 110个,约占全县村庄的三分之一。

        沂南农村剧团演员的构成,大多是农村中比较活跃的男女青年,以青年学生、教师为骨干。演出的戏剧种类很多,有话剧、歌剧、小调剧、秧歌剧、锣鼓快板剧、京剧、弦子戏、活报剧、杂耍剧等。最普遍的是秧歌舞,包括打花棍、打花鼓、跑旱船、木偶戏、抬赃官、踩高跷、老婆舞等形式。演出活动经常是在春节及各个纪念日举行,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性表演,也有为庆祝、欢送、欢迎、祝捷等活动举行的各种农村剧团的联合会演。1943年的元宵节,沂南县举行了第一次联合会演,三个区到了九个农村剧团、十多个村庄的杂耍。观众达4000多人。岸堤区兴旺庄剧团的一个女演员的母亲跋涉了30多里路也赶来参加,亲自为女儿化妆。演出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方才结束。

        沂南农村剧团演出剧目的来源,大多是靠各文化部门及各戏剧团体的帮助,有的剧团能创作或改造适合他们的自己口味的剧本。岸堤剧团利用旧形式改造和创作了《战长沙》、皮簧《战济南》、梆子《辞母抗日》等。兴旺庄男女两个剧团,在一年春节前的10天内,排练了七幕戏,并创作了《老李参军》等三幕剧。常山区(今马牧池乡)横河村剧团在刚成立的时候,用生产业余时间排演了三幕剧,两年内创作了三个剧本,两个杂耍。南瓦庄剧团的领导人孔老道,60多岁了,还创作了10多个剧本。

        不要以为抗战时期的农村剧团都是因陋就简成立的,很粗放;演员又大都是庄户土老帽,没有什么演技可言;但是,沂南县农村剧团不仅把群众斗争的故事编成戏剧和活报剧演出,而且演出也很有水平。1944年,沂南县举行第二次联合会演时,界湖、横河、马牧池、南寨、上高湖等五个农村剧团演出的话剧《铁牛与病鸭》、小调剧《归队》、梆子戏《两个错字》、快板剧《慰劳》、小调剧《劝郎参军》等,由于剧本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演员良好的表演水平,观众为之赞叹不已;尤其是从敌占区里来的开明绅士和青年学生们,甚至怀疑是八路军部队剧团以农村剧团的名义演出的。为了证实是泥腿子庄户汉演的,第二天,这五个农村剧团的演员又在舞台上立了一个大合唱。当这些绅士们亲眼清晰地看到台上既有小脚放成大脚的年轻姑娘,也有面色黝黑、粗布衣裳到处打着补丁、腰里别着旱烟袋的庄稼汉时,这才相信是真的。1946年元旦,沂蒙地区五县农村剧团在临沂联合公演,沂南县南薛庄剧团演出的《归队》,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在抗战时期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沂南县农村剧团还创造发明了很多的演出道具。横河村剧团用泥铸成钢盔模型,兴旺庄剧团用葫芦头作胡琴,有的剧团燃烧干木柴代替灯光,用十多个学生手拉着手,站在前台当作前幕,开幕后分向两边,代替边幕;并且在幕间唱歌,活跃会场。尽管这些道具都是很简陋的,但是,在当时演出中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沂南农村剧团的文娱活动,往往都是配合当时农村的各项工作来进行。在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反奸诉苦、动员参军、开展冬学运动、支持妇女解放等工作中,都能看到剧团所起到的良好的配合作用和表现出的热情。

        在根据地开展的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中,常山区横河村的某地主看了剧团演出的《减租》后,急急忙忙找到村干部说,“你们不要再演这个戏了,我照减就是。”很多村子在减租减息运动开始动员的时候,排演了京剧《谁养活谁》,群众看过戏后,争着找地主讲理。有的村在进行“查减”的时候演出《明减暗不减》佃户们原来是不承认地主的明减暗不减,看过戏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地主愚弄了。于是,纷纷积极地行动起来,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彻底地进行减租减息运动。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许多农村剧团都排演了根据莒南县的劳动模范郑信的事迹编写的剧本《郑信开荒》,以歌颂劳动光荣,推动大生产运动。马牧池剧团配合扫盲运动,演出了反映不识字害处多的《两个错字》。该剧说的是某村父子二人在外地做买卖,开了一处小商店,给家里人写信说,生意很好,每天能赚不少钱,“并雇一人”。只因识字太少,把这后一句写成“病故一人”,引起在老家的婆媳二人的误会。婆媳在老家里悲痛欲绝,并披麻戴孝哭着去城里处理后事,上演了一出闹剧。演出时,其中扮演儿媳的女演员演得悲痛动人,观众也跟着落泪,都感受到了不识字的害处;暗暗下定决心要多识字,学文化。

        为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有的剧团排演了鲁西梆子《老婆婆的觉悟》、有的排演了《王大嫂翻身》。许多刻薄的婆婆看了以后对媳妇的态度就有了改变。

        当时沂南县许多农村业余剧团,就建在日军和伪军据点的周围,村庄和据点只有一河之隔。如岸堤区兴旺庄每一次演出时,都会吸引一部分敌占区的群众偷偷渡过汶河来看戏。看完了戏,再渡过河去。回去后,便长吁短叹地说:根据地就是好。咱们这里哪有这个福气!河东和河西好比是天堂和地狱啊!

        信鬼神思想,在当时的农村是比较普遍的。通过文娱宣传和冬学、识字班、小学内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后,情况都大有改变。不少村子里的土地庙和其他的庙宇中的神像都被农民掀掉了,有的村子干脆把庙宇变成了冬学、小学和民兵自卫团的值班室。许多村子还办有读报组、黑板报、街头识字牌等文化组织与活动形式。农村中的“庄户学”、“识字班”(青年妇女学文化的组织)、抗日中学和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剧团在1945年秋季解放军向敌占区大进军的时候,也走上了前线。他们在城郊、在炮火下、工事里以及民工的行列里,用戏剧和歌舞,直接为战争服务。有的农村剧团在临沂解放前的一个月的战斗中,一直活跃在临沂前线;其后,沂南县南薛庄、北薛庄等村庄的秧歌队,其中多数还是妇女和儿童,到了包围伪军王洪九的阵地。尤其在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前时,沂南人民担负了极为繁重的支前线的任务,农村剧团又组成了支前随队剧团,面向战士和千百万支前民工,进行宣传鼓动。他们以真人真事为题材,随编随演,“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演什么。”还有的做什么演什么。“有一刻演一刻,走到哪里演到那里”。农村剧团以及由他为基础、为骨干的随队剧团,在支前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不仅培养了和锻炼了更多的文艺积极分子,而且推动了民工的进步,在广大民工的行列里,涌现了大批的立了功的英雄和模范。

      ——(2007年10月3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沂蒙红嫂红色教育基地---精彩讲解词(转)
说说沂南的来历
山东一个县,诸葛亮出生于此,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五一假期,山东沂南体验式特色旅游引领新风尚
琅嬛文集之《印象沂蒙山》发行座谈会在沂南县召开
安学武原创散文丨汶河游记,朗诵:李克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