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辑是良师
                                       华广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在家乡周营镇上小学,那时祖父己年近八旬,长年订阅了《枣庄日报》、《参考消息》等多种报纸,可以说我从小识字是从读报开始的。那时的《枣庄日报》是四开四版的小报,我最爱看通常在第三版的文学副刊,她先叫“山花”,后来改称“采菽”,再后来又称“榴园”,至今未变。这张报纸触动了我这个小小乡村少年,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份报纸,也从中知道了一位名叫李华丰的散文作家。



(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前留影。左起:刘向民、王展、马运葆、陈忠、李华丰)
       

           1982年秋,我随父亲到枣庄读书,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经常有机会读到《枣庄日报》。做完作业,我模仿李华丰散文的风格,描写一些周围见闻。1992年秋,我已是有6年工龄的企业工人了,业余时间,我报名参加了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文学创作班,没想到主讲者竟是我崇拜己久、早就有心结识的李华丰老师。初见李老师,是在文化宫一间简陋的堆满书刊和稿件的房间里,李老师身材魁梧,穿着朴素,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听着我做了自我介绍,并对我1991年10月9日发表在《枣庄日报》上的处女作《两幅对联的故事》,作了首肯。随后在近一年的创作班生活中,李老师给我们谈学习、谈生活、谈创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吐心中之情,感身边之事,真情实感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期间,我们把李老师发表在《枣庄日报》上的“世象杂谈”、“感情的树”、“街景笔记”等一系列文章,当作范文来精读学习。令人从中读出了精彩的世界、五味的人生、繁杂的世象。当时李老师还请来了著名作家梁化乐来创作班授课,他讲的“走近梵高”课题,使我们开阔视野,汲取了营养。那时在李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设身处地的观察生活,写出了具有工业情感的报告文学《一位普通工人的奉献》 和《工人歌手韩建伟》等。李老师对这两篇作文的评语是“文笔朴实、感情真挚、写出了普通人的可贵处。”其中《工人歌手韩建伟》由枣庄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发表在《枣庄日报》上,后又被多家报刊选登、转载。创作班结束时,《枣庄日报》己扩为对开四版大报,李老师于是从文化宫调进报社,成为“榴园”文学副刊编辑。


          “文学,总应使人变得美好,总应对社会有益。”二十多年来,我记着李老师的教诲,并以此为创作目的,凝聚着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多方位的观察、多元化的思索,写出了有关“水杉树”、“统战之花”、“家史夜话”等系列文章100多篇。记得2001年3月10日《枣庄日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水杉系列中的《名人与水杉》,当时我由于头部囊肿,需要做切除手术,那天早晨在进手术室前,父亲急匆匆地从家里赶了过来,并带来了载有我文章的当天的《枣庄日报》。我怀揣报纸,躺在手术床上,心中格外高兴,原有的恐惧感竟然消失的无影无踪。未等痊愈,我头缠绷带,骑车来到李老师的办公室。刚进门,李老师就拿起桌上的报纸,指着《名人与水杉》说:“好的!好的!你创作纪实方面的文章无可挑剔。”李老师并嘱咐我要好好养伤。另一篇《华敬灿与水杉的故事》,全文6000余字,由李老师担任责任编辑,发表在2007年5月12日的《枣庄日报》第三版上。这期报纸寄到全国各地和国外,均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其中江西庐山植物园汪国权教授来信说,《枣庄日报》将华敬灿先生的治学和为人全面衷恳地介绍给读者,也为枣庄乡土人文掌故,增添了重要内容,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回忆往事,从李老师作品启蒙我对文学产生兴趣,到后来有机会与李老师相识,得到指教,选择了文史写作的道路,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以文结缘的。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文的载体——《枣庄日报》,是她和李华丰等编辑老师们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我深信,《枣庄日报》土沃花香,会留下枣庄人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惊艳世界的《中国日报》海外版,你读过吗?
留言有礼丨插画师李旻,不一样的中国风,忍不住想收藏的惊艳报纸【第106期】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副刊编辑何其神圣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荣华丰老师论“腰先动”
李润波老师收藏的老报纸中报道的冠状病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