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觉悟 境界 能力
管理技术学院杨春甫老师再次接受素质拓展班同学的邀请并放大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的恳谈会。恳谈的话题为人生境界与素质培养。

话题中的第一个命题是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种心灵认知,是我们在一生的学习和实践中对人生领悟的程度或觉悟的高度。孔子的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孔子一生在不同阶段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个命题老师侧重于用中华传统文化各家的观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解说,可以概括成一个十字结构来描述。

话题中的第二个命题是素质培养,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有有时又指能力、资质、才干等。培养中的培与外在教育有关、培养中的养与内在自养有关。内在自养有关。这个命题我想总结当代各种观点,用一种塔型结构来表述。所以今天谈的一个是十字坐标结构一个是七层塔型结构,如此而已。

高境界推进高素质、高素质展现高境界。这个话题中的两个命题是相互联系的。为了便于把握,杨老师分成两个方面来讲,杨老师还谦虚的说:命题宏大,较难把握,诚惶诚恐,旨在相互交流、相互勉励、见仁见智、共同提高。

一、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境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对“道”的追求。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认为,道是宇宙生成的起点,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然,古代科学不发达,古人并不知道宇宙演化的真实具体的过程,他们只是推断:宇宙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必有一个起点,可以将这个起点称为道。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但请注意,当我们说道的时候,它所指的不是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心灵对宇宙本源的感悟。所以中华文化中的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宇宙本源,称为本体;二是指心灵认知,称为境界。在中华文化中,本体和境界是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本体是境界感悟中的本体,境界是探求本体中的境界。因为古人对本体的认识,不是用形式逻辑分析、更不是用科学实证方法,而是用物我合一的体认方法,说到底,本体乃是一种境界体验。因此,“道”最根本含义是一种境界。

中华文化学派很多,所谓诸子百家,但无一例外都是对道的探求。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都只解决一个问题---宇宙人生问题。用今天的语言讲就是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是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然而各家各派各有其关注的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释家牟尼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伏義、周文王为代表的易学文化。归纳起来,这四家所追求的道都关乎宇宙人生的哲学,是大智慧、大境界。其中:

1、先讲儒家,儒家之道主要是人生与社会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入的哲学。在所讲的十字型文化结构中是那一竖的上半部份,儒家的人文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尊敬的敬;孔孟教化我们的全部可归纳为九个方面、那就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这九个方面又都近义于一个敬字。比如对父母不敬的孝只能称为养、不敬的礼只是虚伪之礼、不敬的智只是欺诈、不敬的忠是心没有摆正的偏心,不敬的恕是心的歪曲不能将心比心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进入社会做人做事不能不敬。敬有很多的扩展意义、如尊敬崇敬、敬爱敬畏,这里重点说说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畏天命是核心理念,在儒家观念中,人对天命的敬畏是培养人格的开始,因为敬会有所为,畏又会有所不为。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上,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作恶,而是会从中体会到自己人性与天地相通后的神圣感。这种神圣的感受,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孔子还说:天生德于予,认为自己接受了天的使命,正是这种神圣使命的天命情怀使他遭遇再大的逆境也是安祥而平和的,不会因此丧失原则,更不会有功利主义和为非作歹。这一点,在西方更作为具有普世意义的情感资源,圣经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敬是对生命价值的态度,而畏则意味着对生命的警示和自省。他们从小就传承了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获得了共同的为人处事之道德基础,自然生成而并不一定依赖某种教育的灌输。又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我一生最敬畏的两件事,天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用我们的说法就是最大的遣责:天的谴责和良心的谴责。

2、再讲道家,道家之道主要是人生与自然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出的哲学。在所讲的十字型文化结构中是那一竖的下半部份,道家的人文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安静的静;老庄思想中的无为、顺其自然以及守柔、持下、不争。都与这个静字相连。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心灵世界一尘不染,无拘无束、高度自由、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这样才能见到永恒之道、复归生命本根。是为返朴而归真。学会放弃乃至将自己归零叫坐望心斋。静才能专注、才能养气、才有智慧、才能见道。去浮燥、存宁静、虚杯若谷、体道入微。

A、道家是自然之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遵循地的法则、、、、。这是个递进层次结构,为之四大。其中的自然在最高层也最大。自然的含义有三层,一是本意自成自如,二是递进自然而然,即天地法道,而道法自然,则天地也法自然,以自然而然的状态存在,三是引申到人顺其自然,即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实际上,世上所有的善恶、对错、好坏都可以用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合不合符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从最高层面而言,法自然就是遵循自已的本原或本然状态。有自法自成、原来如此之意。人是自然之子,但会逐渐地画地为牢,丢失自然本性,会越来越不自然,真我逐渐变成假我,如小孩子被家长逼迫学这学那被逼掉兴趣、逼走快乐,这都有悖于自然,道家认为你丢失的是最宝贵的。

B、道家是自由之道,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中说:乘云气,衘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道家追求一种心灵的精神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痛苦,不自由,是因受到现实世界功名利禄,贵贱贫富,是非祸福的困扰和限制,是人们有所依赖、期待、追求而造成的。这叫做有待。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超脱名利、小我的精神解放。当今社会,人们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实在要学庄子。

C、道家是自悟之道,老子提出了一个与学知识截然相反的求道门径。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知识的获得在于学、是做加法,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而道的获得在悟,是做减法,减少再减少,最后以至于无为而任其自然,任自然而无所不为。你看天有为否?地有为否?天地在无言无语无所作为中滋生万物,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是顺应自然的大作为。当今的教育让人有一个一个的知识而缺一个整体的智慧,有一个一个的技能而无一个整体的文化。因为为学和为道是不同的。当今教育只为学不为道,形而下的器多,形而上的道少。我们要转识为智,重知识更重人文。学习道家智慧,可不是杨老师今天所讲的这点点,杨老师建议我们去百家讲坛中看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淦铭所讲的老子。

这一竖中的儒道两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讲行动起来有所作为和追求、一个讲静下心来有所不为和放弃;两家都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境界分寸,而作为现实中的我们,做事要多学一点儒家思想,例如我国的知识份子都遵循儒家所提出的那一个著名的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做人要多学一点道家思想,仍拿知识份子为例来说,作学问应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以,两家虽视角不同但绝非矛盾。

3、再说易家之道,易家之道主要是人生与生命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生的哲学。在所讲的十字型文化结构中是那一横的右半部份,易家的人文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竞争的竞;易家的思想文化体现在一部易经之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解开宇宙密码的宝典,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经伏羲八卦起、进而文王六十四卦和孔子十翼组成的一个关于宇宙进而人生问题的经典。

这里杨老师还给我们指了一条学习易家学说的入门便捷之路,那就是百家讲坛中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解的易经。只需弄明白下面这三句话即可,千万不要太重细节,所谓五十不读易、以免陷迷进去变成神经我就不负责任了。这三句话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何谓太极?太极是宇宙一切一切生长的平台或共同的基因,太字由一个大字和一个小点组成,太极可说大到极致,叫做其大无外;太极可说小到极点,叫做其小无内。太极在道家那里称为道,万物从道中生化出来。何谓两仪?阴阳谓之两仪,阴阳互合生化万物,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何谓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谓之四象。例如一年中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何谓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谓之八卦,分别对应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大自然现象。比如乾卦意为天、天为阳,天的变化无穷,发散永不停息。卦辞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坤卦意为地,地为阴,地的变化不大,内敛宽柔德厚。卦辞为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天刚地柔,天动地静。天公地母。有人(刘仲林中国科技大学)将易家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叫做竞。生生之谓易,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进化过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学好易家可让我们的人文素养中多一种营养素,那就是生命情怀。多一种如何生存的考量,那就是竞争意识。

4、最后讲讲释家,释家之道主要是人生与心灵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灭的哲学。在所讲的十字型文化结构中是那一横的左半部份,释家的人文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干净的净;佛教发源于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位于今尼泊尔境内的释家牟尼。佛家修道是以缘起为背景,以止灭缘起为修道的方法。缘起缘灭就是离苦得乐。佛教认为世间是苦海、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一切皆苦。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之最大者为贪嗔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还有慢疑见等诸多烦恼。苦和苦的原因及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四方面组成佛家四圣真谛。即知苦(人活在世上就会有烦恼)、断集(烦恼是由人的执着造成的)、证灭(要放弃烦恼和执着)、修道(走在正确的修行道路上)四大真理。修道的最高境界为涅槃,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家修行灭苦的方法有三:一为戒律、二为禅定、三为智慧。楞严经中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一个扫荡净化的过程。最著名的偈(计)(弘忍、神秀、慧能。)颂语为:菩提(完美的智慧)本无树,明镜(照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皆空)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故此,佛家用一个净字勉可概括。 

这一横中的易释两家,一个是主生的生存竞争哲学、一个是主灭的心灵净化哲学,一个讲生命关怀,一个讲生命超脱。一个讲人如何适应外部世界而适者生存,一个讲人如何一心向善而觉行圆满普渡众生。两家都是讲人生的内外修炼。现实中的我们外修要多一点易家思想,活着要象天的刚健而自强不息,象地的宽容而厚德载物、为人处事重天时、地利、人和。内修要多一点释家思想,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即一切烦恼都已止息,并能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生死之中救度众生,逐渐迈向最完美的成佛境界。易释两家对于人生的解读并非相反,而是和而不同。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发现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宗教和哲学一样,都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所以,中西文化之差异,从根本上说,导源于中西哲学和中西宗教的基本精神之不同。正是基于此,有些学者把中国文化称为“儒家文化”或“儒教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基督教文化”或“两希文化”。因此,考察中西宗教精神之差异,对于认识中西文化之异同、吸取西方文化之精华、促进中国文化之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中西宗教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是神变人,东方是人变神。 

以上四家的学说共同构架成一个完整的十字型中华文化结构,各位同学都知道,我们学校各个教室的黑板旁边,都贴有三个同音字,这三个字除了字面的表层含义即尊敬、安静、干净之外,还应有如康德所说的对天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的敬畏之心,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感悟和洁身自爱的愿望。我在此还想再补充送给同学们三个字,禁止的禁(概括以韩非子、商鞅为代表的法家)、竞争的竞、进步的进。寄望于每位同学在面对社会或市场时,牢固树立起法治观念,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再加上敬畏之心、宁静之性、洁净之质并且以虔诚态度和踏实行动去努力实践它、实现它。我想,我们的人生境界一定能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入(儒家)

社会

灭(释家)               生(易家)

心灵                   生命

净                     

 

出(道家)

自然

人文化成天下

儒家—敬—人生与社会---入世哲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静—人生与自然---出世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家—净—人生与心灵---普渡众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易家—竞—人生与生命---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的素养品质是多方面的,具有层次性,可用一种塔形的结构来描述,从塔基到塔顶或可分为七层,从上层到基层排列如下:

                          意志品质

根本观念

思维方式

人文素质

职场素质

文化素质

身体素质

人们可以单独地评价一个人某方面的素质,如张三身体素质很不错、李四文化水平比较高、王五的意志品质比较差。但是,如果不作综合评判,选这三人中一个作你的某种职业伙伴或生活伴侣,你选谁?假如身体好的张三文化水平和意志品质一般;文化水平较高的李四身体和意志品质较差;意志品质较差的王五身体和文化素质较高,我认为很难选择。而这仅仅只是已经作了明确界定而化为相对简单的选择。所以,素质这个词虽可单独使用,但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人们谈论素质还是得咪着眼晴来点“模糊数学”式的综合量化。这就是综合素质这个词产生的原因。不过毕竟综合还是各方面各层次的综合,要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得从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开始。下面分层次讲点个人认识,仅作参考。怎样综合,那就各依所爱!

(一)身体素质

关乎同学们身体素质的问题我认为有三点:概言之为不迷、不染、不暗。

1.作息能自控、不沉迷、不自残,谓之不迷。不沉迷于网、不迷恋于情。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用三四年刻苦换三四十年快乐1比10。而现实中令我忧心的第一条是:学生沉迷于网上游戏而废钱荒学伤身。第二条是迷恋于谈情说爱而天小人少伤神。第三条是迷失于虚幻沮丧而失志厌世伤心。三条中的无以复加是伤命。

2.生活好习惯、讲卫生、爱体育,谓之不染。少点不良习惯、不良嗜好。

3.心理善调适、入社团、很阳光,谓之不暗。做人要有朝气、要有朋友。

(二)文化素质

走入社会用得最多即最能直接体现你文化素质的是:

1.写得出一笔准书法家水平的好字。

2.拿得出一篇准学者水平的好文章。

3.做得出一场准政客水平的好演讲。

建议:提高文化素质不妨从这三处入手,好字、好文、好口才。这可不是一种低级别的要求。特别可贵的是它主要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自觉的学和大规模的习才能达到的,这其中大大激发了自学热情和增强自学习惯,对终生学习、自我认识和提高都大有裨益,大学期间课内课外正是磨炼这三个方面的黄金时节。也许有人说这三条将文化素质限于很窄的范围,但我认为足够了、是很大的范围和很高的期待了。有些同学一进入大学就很迷茫,甚至感到无所事事,或者想提高自己却感觉无从下手,我想,我的学生若能够做到这三好,保你忙得没时间瞎想。

(三)职场素质

将学和习统一起来,重学更重习,学习好专业及相关课程,在专业技能上将来能胜任职场要求。在此基础上,大学期间应当思索、实践、有意识地培育自己三个方面的职场素质:简称为三心即心安、心欢、心服。

1.责任意识的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细节决定成败。有责任心的人使人心安。

2.团队精神的生成。一个是虫,一群是龙别反了。有团队精神的人使人心欢。

3.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会答问的学生更要做会提问的学生。有创造能力使人心服。

让老板心安、让同事心欢、让众人心服。最高境界莫过于让自己心爱—爱自己的职业、爱与自己一起做事的人、以博爱、仁爱之心爱人。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四)人文素质

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而言,其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求真,给人以理性;艺术求美,给人以感性;人文求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修养来之于学、用之于心、得之于悟。大学在社会中发挥着“引擎”的作用,不能忘却精神家园的责任。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应当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具有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人,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社会本领的人。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是指与人和人事相关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天文”相对应的。出自《周易·贲卦·彖》篇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态度、思想、观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儒家的思想学说。中国人文精神提倡礼义仁爱、天健地坤、崇德广业、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人文中的“文”;西方人文精神追求人的价值、人道主义、高扬人的个性、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强调人文中的“人”。现代的人文思想应视为这两条主线的契和重构,表现为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对人的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教化、成就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关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建议同学们:

1.读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著。也可直接去看百家讲坛视频、如姚淦铭的<<老子>>、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诸子百家>>、曾仕强的<<易经>>等。

2.读一些反映西方人文思想的经典论著。我特别向大家推荐约翰?洛克的<<政府论>>、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3.养成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的处世态度和习惯。

4.讲礼仪、守规短、注形象、懂艺术、重气质。

5.有本事更要有境界、有实力更要有胸怀。强大与伟大是不同的。

 (五)思维方式

一生中对人对事、做人做事,思维方式是极其重要的。高素质、高智慧、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评判得准、拿掐得有分寸、符合事物自身运行规律。认识自然与社会运行中的哲理、物理、事理、数理、心理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重要的是五条。

        实事求是---不要主观地看问题

        一分为二---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相互联系---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动态发展---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深入本质---不要表面地看问题

(六)根本观念

广阔博大襟怀、自由快乐原则。

人活着要看得远一点、眼前的事要看得开一点,达观、洒脱。谁都知道世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快乐来自于有心胸、有睿智、豁达开朗。有力量的态度是,处难为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为之人要有志而无言。一般应对可奉行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八字方针。但八字也不可滥用,故其下再辅之又有:在重要问题上,既不自以为是、又不随波逐流;在人格尊严上,既不可有傲气、又不可无傲骨;在人生奋斗中,既有飞天梦想、又能脚踏实地;在生活旅途上,既要有追求、又要懂放弃;在处世环境上,穷不倒志而独善、达不颠狂而兼济、、、、、。阿Q也罢、心理暗示也罢、学会快乐!

(七)意志品质

虽然你明白并认同了很多,但如果你是一个意志薄弱者,亦将在复杂的、艰难的、危险的乃至要命的境况下望而却步、功亏一篑,甚至离经叛道、走向反面。如此、一切岂不白费。所以,你真的领悟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段诗的含义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人们便会想起它的作者—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气氛下,“裴多菲俱乐部”又一度成为带有不祥意味的名词。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人们便可以知道那位匈牙利伟大的诗人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的诗作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

很多情形下,如果在本应坚持的问题上放弃,在本应亮剑的时侯退却,那么,如果他是一个男人,你对他冲击最大的一个问句一定是:你是不是个男人?

在特殊的环境下,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上述六个方面的任何一个,而就是意志品质这个方面。这方面孟子有精典的概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于当今常态社会而言,意志品质表现在于:

1.面对已有的选择:认准方向、一如既往;

2.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卓绝、坚忍不拔;

3.面对时间的考验:善始善终、绝不放弃;

以上所述七个层面中,身体素质为常言德智体中的体;文化、职业技能人文等为常说的智、里面还内含公关素质等;人文、思维、观念、意志为常言的德,里面还隐含着心理素质等。其实,换一个思路,公关素质、心里素质这两项是很重要的,但二者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与德与智与体都有关联,我讲的七层每层都有清晰边界,如果将这七方面都做好了、公关、心理素质自在其中。

时间不够,意犹未尽,希望你有所受益。

老师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发人深省的故事,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诠释了做人、做事的真谛,这激情澎湃,诗意盎然,字字珠玑的演讲,让我们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感谢杨老师对我们的真挚教诲!

我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听了讲座后,不仅仅是豁然开朗,更会紧跟杨老师的身后,努力去践行“十字形的人生境界结构和塔形的人文素质结构,脚踏实地,实现飞天梦想,追寻终极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杨老师的生命 似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似星晨,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我们素质拓展班非常荣幸邀请到杨老师从今以后作为我们素质班思想上的指导老师。 
 品牌创建是个刚性的长期战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务必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欲念,务必要断掉一夜成名的幻想

  不同的品牌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品牌可达成的不同境界,从品牌的成长所对应的“用权、因势、利人、精术、制法、明道”的过程来看,品牌经营的境界大体上可依次分为“出道、体道、知道、悟道、得道、化道”六个阶段和境界。与此同时,对品牌创建认知觉悟及其水平提高的过程,也相应的分为“迷悟、感悟、醒悟、参悟、顿悟、彻悟”六个阶段。

 
  这里所说的对品牌的认知“觉悟”,是指在对品牌创建过程中,由开始对品牌要义未知的迷惑,到了解认知、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提高的过程,类似于宗教中所特指的对教义真谛的领悟过程,即为觉悟过程。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同样,对品牌的体悟过程,亦关键在于内心深处的自省、自觉和自律,将品牌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使命,而非仅仅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

  出道,是刚刚涉入某一行业,懵懵懂懂,对品牌经营的概念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为“迷悟”状态,只能边干边摸索。因此,“出道”言外之意也就是不在道。

  这一阶段的活动也谈不上什么品牌战略定位、品牌形象塑造等等,仅仅是为公司的生存奔波而已。该阶段的品牌生存状态,基本上为无名品牌,只是拥有个经营商号、商标而已,所以为弱势品牌。

  体道,是指经过一段经营探索之后,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和经验,体验到了一些市场营销的规律,由此进入“体道”阶段。

  在这一阶段,初步感悟品牌塑造的初级知识,品牌不仅仅是要具有市场知名度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认知度。因为知名度并不等于影响力,只有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充分理解和认知,才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知道,是经过体道过程的磨砺,懂得了品牌的提升之道,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韧性。因为,打造一个知名品牌,通常最短也得需要两三年时间的积淀,而要构建品牌美誉联想度,将知名品牌提升为全国着名品牌,往往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懂得了这一道理,才算是明白或醒悟了品牌构建的路径。

  这一阶段的醒悟至关重要,这是品牌跨越初级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因为,从出道到体道两个阶段性的成功,主要是靠机会主义和创业者的胆量魄力取得的;当获得一定物质基础和稳定发展之后,即进入二次创业时,才能够真正体会并认识或意识到,人才、团队、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凝聚力,以及对消费者的研究、尊重、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管理和巩固等等,其一切经营活动只有回归人性、落实以人为本,才是企业、品牌、管理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这是一个“知道”和“醒悟”阶段。

  悟道,品牌的境界提高和觉悟过程,其实就是经营决策者的修炼提高过程,品牌觉悟和市场操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是坎级提升的。有时认知和觉悟水平虽然可以超前一些,但是培养企业的实力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理解美誉度和习惯偏好度,则是必须逐步沉淀和积累的,就像小孩子身体成长一样,其发育的时间是无法跨越和早熟的。

  这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悟道过程就是对品牌经营之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易经·系辞上传》)的不断反复深入、推敲琢磨、探究领会的过程,也就是参悟过程。这是通往高深境界的一个转折。而打造强势品牌、实现品类(概念)独占、跃居行业领导品牌地位,则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这一成果意味着品牌影响力的显着提升,产品利益相关度(即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度)正在逐步下降。品牌喜好、情感、精神等无形资产的利益相关度的提高,说明品牌的差异化程度正在大幅度的提升,这才是品牌构建最核心的要素。因为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只有培育和打造品牌的差异化,才是吸引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持久的核心利器。

  配合和支撑品牌差异化程度的提升,往往是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细分、强化和巩固提高。如服务模式创新、产品组合创新等。这里所谓的服务和产品创新,往往是指那些同一品类甚至跨品类的服务或产品的组合,比如嫁接、混搭、适度的品牌延伸以实现产品季节性渠道互补等等,这些也都是创新。

  得道,培养核心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产品创新,因为纯粹的创新是非常非常之难的,它不仅需要基础科学的发展,更需要相当长时间和艰苦的研发,通常不是某个公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所以,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品牌经营的流程再造,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稳定而持续的、系统的需求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大批品牌追随者以及忠实的顾客,培育品牌依赖忠诚度,就成了打造卓越品牌的关键。此为品牌修炼获得顿悟的“得道”阶段。

  得道者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无我”状态,只有得道者才能步入“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就是切实的将“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品牌消费者的关系之中,将品牌与目标消费者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品牌不仅成了目标受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他们自我表达、内心满足、炫耀和人生价值的标志,从而使消费该品牌成为一种依赖。

  化道,即成为“道”本身,就如同水是道的化身一样,水随地形和容器而变,遇圆随圆,遇方随方;进不为争名利,退不为避祸害,“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是个可修为而不可企求的境界,这一境界,品牌修炼臻于至善,这一境界品牌由外在的时尚、阶层和情感表达,转化而为目标消费者的精神和信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图腾。目标受众对其品牌就像宗教徒一样虔诚,顶礼膜拜,这就是大彻大悟的超级品牌。
 
 

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里中心学校校长谭明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师如果把教书当职业来做,说明你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如果把教书当做事业来做,说明你有一种人生追求,如果把教书当做文化来做,说明你的追求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对职业的觉悟,

    觉悟的来源取自于人类的社会知识财富及自身的经验积累,一个人积累的知识阅历越丰富,其觉悟程度就应当越高。但是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觉悟程度的高低也并非一如既往地能够得到正确的或充分的体现,所以才会出现具有相似知识层次结构却世界观迥然不同的人的个性差异。

    教师如何讲觉悟;热爱本职工作,对职业有追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职业规则,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讲境界----人生价值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以便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

      教师,是照亮学生内心灵魂的人,他在用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生命照亮学生的灵魂,是的,这就是教师的境界,可惜,我们不少的老师只是在用眼睛为学生寻找题目的答案,寻找要考试的知识点,用嘴巴进行纯技术性的讲解和纯空洞的说教,我们很少用心用爱用情用一生的力量托起还处于迷茫与黑暗中的一轮轮太阳。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很明亮,可我们的心暗着,我们的思想麻木着如何当好一个有境界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心境: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难,当一个有境界的教师更难!教师这个职业,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有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美誉。“为人师表”者,理所当然,要有很多束缚,思想的,语言的,行为的,生活的等等。但是,教师们又一个个生活在天地间,天地间的滚滚红尘,又不时飞入教师们的眼前心间。于是乎,教师们的境界也有多种了,从低到高算起,大约至少也有以下四种境界,它们是: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

    庸碌境界的教师为数的确不少,占有相当的比例,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只是一下子难得飞出这个圈子之外,或者一下子还难得飞进一个另一个更好的工作圈子。他们整天为自己“饿不死、胀不饱”的命运哀叹,艳羡着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的人们,天天得过且过,没有过多的事业追求,热衷于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上网聊天钓鱼唱歌炒股闲荡上;他们教学有现成的教参教案引路,无需动脑动心,无需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更不理会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还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他们教育起学生来,信奉“棍棍棒棒出好人”的古训,不走进学生心灵,不问青红皂白,靠自古以来支撑的“师道尊严”色厉内荏着,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的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看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教育新理念不关心教育界的日新月异,最多也只是在自视清高的讲台上、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发挥点自己特有的威力,有时还自诩为一个教育的成功者,认为再优秀的教师就那么回事,甚至还是一个傻乎乎的书呆子……

    良心境界的教师应该还是大多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着默默的贡献。他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虽然时常也有厌倦之意,也有不平之心,也有黯淡之境,但还是时常想着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学生,常常为几个“不成器”的学生,睡不好觉,吃不香饭,想方设法让这些弟子们不断进步,虽然也怀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名言,但始终不敢放弃一个学生;他们也曾在各类教育教学报刊寻章摘句,也曾在花花绿绿的网上寻找教育教学的灵感,也曾或激情满怀或大刀阔斧或和风细雨地上着自己满意的课堂,就是不想也不敢把教育的思考诉诸笔端;他们从论文里得到许多启迪,视论文为大家圭臬,不敢有所奢望,喜欢看教育杂志,也视杂志为教育知己,就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总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隔膜;他们也曾想把自己成功的教育故事告诉家人同事朋友学生,偶尔也会产生把这些做法变成美丽文字的想法,但一瞬间又会被家庭的琐事电视的诱惑无形的自卑消融了;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者。

    专家境界的教师是很有限的,正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懈地奋斗着。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着自己的教育探索,有着自己的教育反思;他们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平均分、成绩排名的,不屑于谈论解题思路、试题预测、应试技巧的,尽管他们的学生学习成绩远远超过别人;他们重视教育的内在规律,他们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人,研究革新,研究效率等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自成一派,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中,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他们淡忘了物质的贫困,淡忘了世俗的诱惑,把毕生精力都永不后悔地献给了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殉道境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了,可谓中国教育真正的脊梁。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不在于建立一家之言,更不在于成名成家,只想把对教育的热情播撒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快乐自由的教育土壤上健康生长;他们为教育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不为名,更不为利,教育是他终身的情人,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们抛弃了应该拥有的舒适,拒绝了应该把持的地位,远离了应该轰鸣的声誉。

  如何当一个有境界的教师;庸碌境界不可有,良心境界可为之,专家境界是目标,殉道境界是期望。



 

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里中心学校校长谭明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师如果把教书当职业来做,说明你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如果把教书当做事业来做,说明你有一种人生追求,如果把教书当做文化来做,说明你的追求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对职业的觉悟,

    觉悟的来源取自于人类的社会知识财富及自身的经验积累,一个人积累的知识阅历越丰富,其觉悟程度就应当越高。但是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觉悟程度的高低也并非一如既往地能够得到正确的或充分的体现,所以才会出现具有相似知识层次结构却世界观迥然不同的人的个性差异。

    教师如何讲觉悟;热爱本职工作,对职业有追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职业规则,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话说儒佛道
儒道人文智慧的辉光——《论语》、《孟子》、《庄子》
儒家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
道家人文之光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道
智慧与修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