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源自黑教

道教源自黑教

 

徐江伟

 

道教源自蕃苯黑教,本质上是一种已汉化了的萨满教,这就是笔者研究道教得出的结论。

殷商时代傩祭中的主角叫“方相氏”, 从《周礼》可知,当时贵族葬礼中跳神驱魔的主持人也是方相氏。曰:“大丧,先柩,及圹,(方相氏)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方良就是魔鬼。古人认为隐藏着的方良会来吃掉死者的“肝脑”,鬼魅都好食此物,一看见尸体就会蜂蝇般而来。没有了肝脑的灵魂就得不到安宁。道教流行后,逐室驱魔的职业都由“道士”代替了。

《周礼》记载,殷商时代,举行宫廷傩礼前,巫师要先为王占梦。《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用星辰占六梦之吉凶……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傩驱疫。”大傩前,巫师向天神请得吉梦以献王,王“拜而受之”后,巫师就把一些嫩叶抛向四方,以安慰和警告那些想来构噩梦的疫鬼。道教出现后,古老的“占梦术”就变成道士的“周公解梦”,但在观念上它们是无缝衔接的,手法上也是一以贯之的。

道教就是这样在全盘吸收萨满教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道教与巫傩历史上也一直处于藕断丝连的状态中。道教不但全盘吸纳了萨满教巫术意识,同样以阴阳五行为自己的基本理论。道学又称“玄学”,本义就是“黑学”。《道德真经》:“玄牝(pìn)之门,是谓天地根。”玄就是黑,牝指鸟兽的雌性。道学和儒学都是以男女交媾生子现象去比附天地万物,并以人伦关系去臆会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它们有完全相同的尊卑贵贱伦理观。

道教元素包括鬼神体系、神仙观念、方术符箓,无一例外地都从巫傩中延续而来。道教也始终以祈神禳鬼、逐室驱邪、堪舆风水为主要内容。在中原内陆,道与巫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巫傩所用的法器、唱本、道具、纹饰等,都与道士所用的相同。

大约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民间傩礼打道教某支系或宗派旗号活动的情形,正宗的巫傩跳神驱鬼反而退避到偏远地区去了。元末明初,汉族民间傩事的主角就已经全部换成道士,巫师的傩礼和道士的打醮完全合流了,许多地区的道观开始对庙会傩戏班子发度牒,收“阴阳税”。

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最后都被锺馗、白泽、城隍、阎罗等道教神祗取代。能与傩公傩母对应起来的道教祖先神是“神荼”(tu)和“郁垒”(又叫东方鬼帝)。再后来,传说中的五道大神、五道将军、泰山府君、三危圣者之类都被道教吸纳,道教神灵体系终于能与现实社会全面对应起来。道教还有儒生最需要的蓬莱七贤、南山四皓、文曲星之类,这些都是从庞杂的傩神队伍中收编而来的。

十八世纪西藏土官(吐谷)活佛著《土官宗教源流镜》就把汉地道士叫作“恰闻”,藏语意为“汉地的苯教徒”(藏语把“宗教”读作“恰”)。这就是藏人活佛对蕃苯与道教渊源关系的看法,论断是相当精辟的。

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认为,道家哲学来自先秦巫傩玄学,曰:“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具体点讲,一种巫教。”闻先生的这个直觉也是很正确的。

其实“道士”称谓就从阿尔泰语中来,锡伯族就把萨满巫师叫“道其”,锡伯语是“道人”的意思。满洲语把“礼”读作“道老”,意为祭拜、恭敬,也与“道”的本义契合。

道士的自称“老衲”是“老黑”的意思。“纳”实是藏语黑的读音“na”的汉字注音。并非指道士贫穷,衣衫褴褛,穿着用许多块破布缝缀起来的衣服。这是一种讹传。“衲衣”就是黑衣,道教尚黑,故穿黑衣。“百纳衣”则指精心缝制的衣服。

 

道学最重要的概念是“气”,也不是道家的发明,而是原始萨满教固有之。满族学者富育光《萨满教女神》认为,古代萨满巫师就有“气为万物之源”的观念。认为天地间充塞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神秘莫测,但能作用于一切东西的“气”,灵魂也是由“气”构成的,认为气为神之形,神行则气动,气散则神离,而神秘之“气”的活动就是神兆和神示,这些只有萨满巫师才能看见,这也是巫教关于神祇的最核心观念,巫师就是凭借这种“气”来祛病除邪、通神禳鬼的。

《礼记·月令》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古人为四季转换也是神灵之气活动的结果。晋代郭璞《葬书》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就是说人的灵魂也以气的方式聚散、漂移。这些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并非由道教独创。

道教借鉴佛教后推出了自己的最高神“玉皇大帝”,以此统摄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诸神,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宗教化历程。至此苯教固有的“天祖”概念隐藏起来了。道教的玉皇大帝明显是现世帝王的翻版。道教的“三元”(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天界、地界、阴界)也从萨满教“三界”宇宙观中继承过来。此外道教的“诸真科仪”都未超出方相氏原有的功能,如“荡秽科仪”就是方相氏的逐室驱魔,“财神科仪”就是招财,“药王科仪”就是祛病,“送子科仪”就是求子。至于道教的神祗(zhi)叫“真人”,笔者推测,来自甲骨卜辞对巫师的称谓“贞人”。




   道士在傩礼中走“禹步”。这是道教祷神仪中的常用步法,相传为夏禹所创,又叫“步罡踏斗”,其实是模仿猴子用罗圈腿走路


   

 

   “禹步”并非道教的发明创造,青藏高原和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傩祭傩舞中都能见到这种禹步。上图为黔西南彝族傩舞中的“禹步”场面


   

   

   “禹步”是羌藏类游牧民族固有的猴祖观念的产物,道士走“禹步”也是道教由巫傩发展而来的明证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享有“国教”的地位。根本因为是道教与萨满教声气相投,而隋唐皇帝都是突厥背景,都从陇西军事集团中出来,在入主中原前都信奉萨满黑教。

唐代特别推崇道教,还因为“老聃”(老子)姓李,唐王顺势就把他尊为自己的祖先了,上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俗称太上老君) ,这为其血统的神圣性又添一道光环。唐代是“道大佛小,先老后释”,佛陀也被说成是“真人”老聃的一个化身。五代十国时期,唐武宗还一度推行过全面废除佛教的政策。

在唐代,原本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老子》5000字被尊为《道德真经》,又把《庄子》尊为《南华经》,《列子》尊为《冲虚经》,《文子》尊为《通玄经》,《庚桑子》尊为《洞虚经》,有关“玄”和“气”的著作都被网罗一起,都成道教的经典,完成了从无经典到有经典的转变。

我们应当注意这样一种历史现象: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初,无一例外地都热衷巫傩跳神,直到清代情形都是如此。当他们逐渐汉化之后,对巫傩的热情就下降了。而汉人背景的曹操就不怎么信鬼神,曹丕更是厌谈鬼神,废弃了所有宫廷傩礼,认为天道不出问题就不必磔禳,即使有大灾大难也应祭祀天地山川,而不是磔禳鬼神。当大江南北有两个王朝并存的时候,傩祭必定呈现出“北盛南衰”的局面。在北朝磔禳永远是兴盛的,在南朝总是消极的。《魏书》记载,北魏每次举兵前都要“大傩耀兵”,场面盛大而恐怖。而当时的陈朝却把巫傩磔禳定为“淫祀”而予以禁止。这些其实都与统治者的民族心理特征有关。

我们也应当看到,道教虽由巫傩演变中来,但道教一开始就摈弃了萨满黑教固有的杀牲恶俗,因为农耕定居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嗜血好杀的族类。在道教中,即使曾有过一点点磔禳之礼,也不过是杀一只鸡之类。这是道教属于汉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的根本标志。

 

有人认为神仙观是道教的独创,这也是错误的。笔者已经指出,史前时代的贺兰山阴山岩画中就有猴鸟结合体的存在,就是神仙的起源。

在巫傩黑教中发展出神仙崇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长生不老、死后升天、逍遥自在也是奴隶主统治者的共同需要。秦始皇派徐福浮海扶桑,汉武帝命遣张骞出使西域,他们的重要目的就是去寻找神仙,求得长生不老之药。道教的历史上第一个被奉为神仙的是黄帝。

道教的直接源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方仙道”组织,乃是“方相氏”的异名。方相氏既然是一种世袭贵族,很自然就会形成一个祭司阶层或宗教组织。《史记·封禅书》曰:“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说明方仙道的特点就是追求长生不老及死后升天。在这种方仙道组织中的人俗称“方士”,乃是“道士”的前身。

其实道教在中亚还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祆(xiān)教”。又叫琐罗亚斯德教。此“祆”与“仙”读音相同,不会是偶然巧合。笔者推测,两者只是异写。



 

   殷墟出土的“见(xian)簋”,这个族徽由上部一个表示猴子的臣字眼,下部一个作猴蹲状人组成,这就是“仙”字的最早写法。造字方式与“琐罗·亚斯德”的含义契合,古代突厥语本义是“黄·大眼睛”,这些都是猴祖观念的产物

 

祆教曾是公元前7世纪初居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为供奉着一个圣火坛,又叫拜火教。它也以巫蛊跳神为主要形式,唐代敦煌傩歌残卷中就有“今夜驱傩仪仗,部领安城火袄”的唱词。

祆教神灵都是人头鸟身,有人的面容却长有鸟翅和鸟爪,故能在云中行走或空中飞翔。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这些都与道教的“仙”类似。不管是“仙”还是“祆”,其实都从苯教的“恰神”(乌鸦)崇拜中来。藏语就把苯教读作“恰”(与古汉字“雀”本义对应)。

祆教的遗迹之一:古代突厥贵族通用称号叫“颉(xie)斤”。此“颉”的本义是像鸟一样飞升,“斤”则是突厥语“人”的后缀音,颉斤的本义就是天人。在古代突厥贵族的石棺浮雕中,大贵人项颈上必系有向上飘起的两条绶带,意指此人能飞升上天,放在道教中就是“仙人”。此“颉”或许只是“仙”的汉字注音。中亚祆教与中原道教确是同一个苯教块根中长出的两条枝蔓,根源一也!

道教的发展趋势是,最后就与儒教合流了。晋代葛洪有言:“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此话似有不妥。因为道与儒是互为本末的。两者不但有共同的典籍《易》,还有共同的玩弄权术“为帝王师”的功利目的。要说区别只是《老子》比《论语》显示出更强烈的愚民倾向。最后合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为的是对抗佛教,佛教繁盛严重地威胁到了它们在思想领域的正统主流地位。

鲁迅在《小杂感》中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又曰:“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对道教的观察和感悟,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真切。

与道教相比,佛教、回教和耶教都是外来宗教,根基相对浮浅。特别是对一心奔功名利禄而去的儒生来说,佛教、回教、耶教的不便是实实在在的:里面都没有儒生最需要的文曲星和财神爷!吸引力和友好感自然远不及道教了。

台湾大学陈鼓应教授专门研究道家文化,在《道家哲学主干说》中说:“中国哲学是以道家为主干的,道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陈先生的观察也是很有深度的。但笔者以为,迄今为止的道家研究缺陷也很明显:他们都囿于传统华夏文明起源观,没有看到道教的根源不在中原,在青藏高原上。

传统文明起源观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道家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也就说不清道家文化何以成了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这些只有放到华夏文明起源的背景上去才能说个明白。

蕃苯又名“本教”,它确是名副其实的根本之教。汉字“本”有王者、源头之义,如“秦本纪”就是“秦王纪”。青藏高原上的蕃苯不仅是道教之源,也是佛教之源,印度教之源,耆那教之源,古代亚洲流行过的各大宗教其实都从蕃苯中演变出来。

当我们把道教这个“本土文化”的代表作一番抽丝剥茧的工作之后,我们再次看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深藏在华夏文化内核中的,确是一颗游牧文化之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禹与道家文化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浅谈道家内丹修炼流派形成及渊源关系和修炼方法
萨满教与道教的渊源
萨满教就是原始苯教
[转载]《八十七神仙卷》冠服、法器、仪杖考辨
2000年前的西藏岩画隐藏着野蛮祭祀?原始苯教与萨满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