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流发现6条"宝贝" 当地人不识版纳鱼螈以为是蛇
北流发现6条"宝贝" 当地人不识版纳鱼螈以为是蛇
http://www.gxnews.com.cn  2010年09月15日 06:36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字号:

  

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是世界濒危珍稀两栖动物,蚓螈目唯一代表物种,1991年列入广西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和云南少数地区,数量极为稀少。从2004年开始,玉林师院化生系副主任李桂芬副教授和她所带领的桂东南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研究所人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北流市找到这一珍稀物种。

  传说中的宝贝,在北流发现

  “第一次在野外找到时,我不敢确定这就是版纳鱼螈,对照资料图片很久才确定,我难以形容当时有多兴奋。”9月13日上午,李桂芬副教授在实验室里,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发现版纳鱼螈时,依然激动不已。

  李桂芬说,她还在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听老师提起过这个稀有物种,并称在玉林见过,但国内一些研究两栖动物的老专家都没有亲眼见过,更不用说研究了。对这个物种的描述,书上也只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说,版纳鱼螈是一个尚待研究的空白领域。

  老师当年的那几句话,勾起了李桂芬的好奇心,到玉林师院工作后,利用国内外仅有的一些资料,她分析认为玉林有适宜版纳鱼螈生活的环境,于是开始艰难的“寻宝”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年的野外“寻宝”,她终于在北流市找到了6条“宝贝”——版纳鱼螈。

  研究6年,报告震惊学术界

  “特意在实验室装了空调,热了开冷气,冷了开暖气,比‘伺候’人还要小心。”李桂芬说,将版纳鱼螈带回实验室后,她订做了一个大鱼缸,又去野外挖取泥土,模拟版纳鱼螈的生活环境,平时投放蚯蚓进行喂养,采回的“宝贝”就这样活了下来。此后,她和贝永建博士等老师先后赴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阳春等地找到了多条版纳鱼螈,带回实验室做对比研究。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鱼缸里有水有土,泥土上有很多洞穴,几条既似蚯蚓又像蛇的动物伸出头向外探望。“这就是版纳鱼螈,它们是一种夜行动物,白天多在休息,晚上出来觅食和活动。”贝老师从鱼缸里抓出一条告诉记者,版纳鱼螈是中国蚓螈目两栖类的唯一代表,体表呈棕褐色,从头侧至体末端各有一条黄色宽纵纹,头部略扁平,前端两侧有一对鼻孔,嗅觉灵敏,头、颈区分不明显,四肢和带骨均退化消失,体表富有粘液腺。

  “当地人不知道这是珍稀动物,以为是蛇将其打死,这些是我们收集的尸体标本,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贝老师说,当地村民打死这些版纳鱼螈后,他们去找了回来,解剖后进行研究,解密了版纳鱼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今年8月,在桂林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学术研讨会”上,当李桂芬和贝老师将版纳鱼螈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在大屏幕上做报告时,全国研究两栖动物的专家惊呆了,北大一位教授感叹:“我研究了一辈子动物都没有亲眼见过,你们竟然找到活体并且做了几年的研究,了不起。”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

'); //-->

  “找到这个东西,我们的研究方向明朗了。”李桂芬开着玩笑说,她一直没有找到研究方向,找到版纳鱼螈后顿时觉得学术上有了“人生目标”, 研究多年来成果颇丰,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很多论文,目前她领导的研究所是国内研究版纳鱼螈的唯一权威机构,但在对这个物种的认识方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中科院国家动物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动物标本馆里的版纳鱼螈标本都是我们赠送的。”李桂芬说,在桂林开会后,国内很多动物学专家向他们索要版纳鱼螈的标本或照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动物学杂志》对他们的研究做了专题报道,并用他们拍摄的版纳鱼螈照片作为2010年第5期的封面动物。

  “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稀有动物。” 李桂芬说,版纳鱼螈是玉林的“宝贝”,从政府到民众都应该自觉地加以保护。(赵劲松 张秀娟)



编辑:王文英  作者:赵劲松 张秀娟  【打印】');//-->
相关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最怪异的十种动物【组图】
十大濒危两栖动物排行榜——娃娃鱼最长寿最奇特最濒危
谁能给我讲述一下人类的起源
世界上最丑陋的20种动物(组图)
爬行动物什么鬼之通俗版
全球最丑20种动物都长啥样(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