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老照片·泾州差役护卫(修订)

老照片·泾州差役护卫(修订)

 


        ·郭万仕·

 

     澳大利亚人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1910年考察中国西北时,2月1日从陕西西安咸阳开始出发,途经甘肃平凉、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出嘉峪关进入新疆,经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一路西行到达伊犁,尔后向南翻越木扎尔特冰川,经阿克苏到达喀什葛尔,后向西过乌恰,最后到达俄国的奥什(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中国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其中两张题为“泾州差役护卫”的照片,更带给我们泾川这块土地上百年前的诸多社会、地舆和民生的活生生的直觉信息。

 

 

 

  2月7日泾州差役护卫

 

 

    2月7日 泾州差役护卫

 

 


     信息之一:差役和护卫

 

    (1)、莫理循1912-1920年虽曾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应属政府官员),但在他考察西北时,还只是英国《泰晤士报》的驻华特派记者,在清末“官怕洋人”的政治氛围中,考察时有各级衙门的差官护送,就是极自然的事情了。

   (1)、清乾隆42年,即公历1777年,升泾州为省直隶州,领灵台、镇原、崇信三县。至民国2年,即1913年,泾州改泾县,因与安微泾县同名,1914更名为泾川县。莫氏考察西北时还在清未,故称“泾州差役护卫”。

   (2)、差役,旧指官府中供差遣的人。护卫,即卫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警卫或保安。但这两个名称都不见于清代官方编制。我家保存有一本乾隆19年,即1754年的《泾州志》,其中“吏役志”中并没有这两个名称,职责近似的有“知州衙役”中的:马快8名;禁卒8名;轿伞扇夫7名。“州判衙役”中的:马伞夫2名…看来,“差役、护卫”只是个泛称,到时派上谁就是谁——名付其实的“抓公差”,照片中的三个人来自那个部门,就不得而知了。

 


   信息之二:驿站

 


   (1)、我以为,为莫氐提供路途交通、食宿、差遣和保护任务的应该是驿站,因为在他的考察旅途中,拍有许多驿站的照片,如:陕西兴平“店张驿”;乾州驿站院内;今会宁县境内的“青江驿”;今榆中县境内“清水驿”等,这都是就近为之的缘故。


   (2)、驿站是古代传送公文或往来官员暂住或换马的处所,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招待所。据《泾川县志》载:泾川在乾隆18年加强了这一制度,计设3驿15铺,其中在今“西兰路”上的有两驿,即安定驿(县城)和瓦云驿(现飞云,另一处为荔家堡驿)。其中安定驿有驿马90匹,马夫45名;瓦云驿有驿马90匹,马夫45名,在驿站下还有铺递,设有铺司兵若干名。

  另据《泾州志》载:每个驿站都设有驿丞,在经费上也予以充分的保障,马有草料银,人有工食银,外设备修补马房、鞍屉、糟具、药材等项银两,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应急费。

  这样一个自行运转的庞大机构,内部各种司职一定是明细而又齐全的,莫理循在这样的一个体系护卫下旅行应该是最有可能的,也是驿站的份内之职。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驿站的运行方式是一段段接力推进的,这也为莫氐自西安至伊犁之行免去了配置专门护卫差役的烦琐(见下图:乾州驿站)。


  (3)、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清朝末年,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驿传、驿站制度,随着电报、邮政的出现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偏远的西北,这种古老的制度却一直被完整的保留着。据《泾川县志》记载:光绪27(1901)10月,泾川始设电报局;31年(1905)5月,设邮寄所,但直到民国元年(1912),才奉命裁撤安定、瓦云、荔堡三个驿站——这也是莫理循能够享受如此待遇的客观条件。


  (4)、从莫氐照片的说明词“护送我到平凉府的衙门差官”和我的分析看,照片上的人应是来自泾州瓦云驿或安定驿驿站上的“职工”,他们是接替了上一驿(应为陕西某驿站)的任务,护送莫氐到达平凉府,然后交给下一驿的。从照片看,内部还是有具体分工的。“双人照”中的两个年轻人,神态机警,身着习武人的装束,很可能是担任保安任务的,即文中所说的“护卫”。而另外一个则年龄较大,神情憨厚木纳,穿一件破旧的“工作服”(官府人员的像征),他应该是负责马匹、行李等具体事务的勤杂人员,即文中所说的“差役”——从相貌看,他们大概都是泾川籍人士。

 

  信息之三:驿道


   

  (1)、从照片拍摄的日期(2月7日)以及整体景物内容形态看,地点应是现今平凉的白水镇途中(说明词为“白水寺”,应该是当时的名称)。同天莫氏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最能作为参照物的是位80岁老妇和路旁的一只喜鹊(见下图)。

  (2)、据《甘肃省交通史研究》载:“清同治8年(1869)6月,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部由陕西进入甘肃,驻节泾州,组织军士整修自(长武)经窑店,飞云,太平到泾川县城,再经王村到平凉的驿道,通骡马大车”。可见这段驿道此前只能跑马,自左宗棠整修后才拓为“通骡马大车”的道路,照片中正是左氐开拓的这条驿道,路旁的大树(见下图“通往平凉的公路”)应为“左公柳”老百姓俗称“引路树”!


  (3)、从这几张照片中可以看出,百年前的“泾-平道中”和我记忆中的风物一点变化都没有:干枯的树枝,蓝褛的老人,甚至那一堵风化了的土墙……

 


   沉重的记忆

 


  (1)、上世纪50年代之初,距离这些老照片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王朝也已经由清末、民国而新中国之变革,但在我幼年的记忆中,老家泾川玉都镇上的人,还都穿着如老照片上“差役”的衣着:棉衣袖子长长的,讲究要没过膝盖——说是为了“防冻”,干活时要将袖子挽起来。而且棉衣很多年都不洗,皱巴巴的折缝里填满了黄褐色的尘土;而老照片上“护卫”的打扮,则是长途贩运的客商装束,多为河南陕西贩布的行商,逢集时常常能看到。

  (2)、新中国之初的泾川,已没了驿站而改为了邮政,但在距县城30华里的玉都镇,还只有一个代办所,地址在镇街的东边,娘娘庙的紧北邻,是家药铺,店主人姓白,人称“白先生”,胡子又长又白,带幅石头水镜。他得店面是当时镇上的“沙龙”,识文断字的人常在这里聚会闲聊,因为爷爷经常去,所以我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

   邮差赶着一匹骡子,驮着两个大邮包,三天来一次,将全镇的信件和报纸杂志留在白先生处,再将白先生处收寄的信件带走。白先生的年轻助手便将信插在墙上一个布制的“信插”里,等人来取。报纸则是搁在账桌上,等订报纸的用户来领,通共没有几份报。父亲当时订得有《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算是镇上的订报大户。《日报》一来好几份,都是一周前的消息,《画报》在镇上是独一份,1955年前一、两年的《画报》形式,我记得很烂熟。

    老家的历史车轮,转动的实在是太慢悠悠了……

 

 

 

 

 2月7日,白水寺附近80岁的老妇

 

 

 

 2月7日,距离25英尺处的喜鹊

 

 

 

 2月7日,(泾州)通往平凉的公路

 

 

 

 2月7日,(泾州)通往平凉的公路

 

 

2月2日,乾州(今陕西乾县)驿站院内

 


 ————————

莫理循·1910年从西安到兰州更多照片浏览,点击下列地址

http://gws945205.blog.sohu.com/143599062.html

 

 

 

 

…………………… 

更多 故乡的故事:http://www.plxww.com/blog/u/guowanshi/index.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老照片】--5493-- 1910年甘肃老照片,历史沧桑
晚清老照片:那些游街示众的囚犯,多数都是无辜
1910年的西北风情:从西安到甘肃,一如既往的荒凉与沧桑
100多年前从西安到兰州,他拍下这些罕见老照片
平凉人必看的视频】佛宝道源西望平凉:探密泾川大云寺。
1910年莫理循西北行拍摄的西安到兰州【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