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邓华带兵离开一分区时的蔡铁根

 邓华带兵离开一分区时的蔡铁根

 

我是讲述和评论蔡铁根故事较早的人,起码在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吧?那时的国内互联网才刚刚起步,现在要找到当时的文章,怕是非常难了。在最早讲述蔡铁根的故事中,我创造了一个名词:“钱权不动”。意思是金钱收买不动,权势威吓不动——软硬不吃。

 

抗战时期在平西,我父亲和蔡铁根都在平西挺进军,蔡铁根在宋时轮带到平西部队组建的九团,任团政治处副主任;我父亲先在挺进报当编辑,以后到挺进军司令部当参谋,相互有过来往。据说,我父亲第一次从狼牙山一分区到平西,就是蔡铁根带过来的。

 

蔡铁根是蔚县人,蔚县塔头村,这个地方靠近平西挺进军的地盘,属挺进军两大主力之一的九团的控制范围。蔡委心被安排在九团、而不是他更熟悉的邓华老部队七团,但任团政治处副主任,我分析跟蔡委心最熟悉的家乡在九团的管辖范围之内有关。

 

                                                                   蔚县县城、西合营、塔头村


一提到蔚县人,比“蔡铁根”这个名字还要出名的,还要属“狼牙山五壮士”的班长马保玉。但无论蔡铁根还是马保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人的骨头都是硬的,宁折不弯,宁死不屈,所以他们二人的归宿也有着相似之处。

 

193710月,当聂荣臻带领一一五师政治部,从大营过五台山到达台怀的时候,杨成武也正好要从山西雁北的广灵县带兵进入蔚县。杨成武带领的独立团,是当时聂荣臻即将成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唯一武装力量,岂能不重视之?

 

于是,聂荣臻派出邓华、陈正湘为首的干部班子,就是为了要加强独立团的集体领导的力量。向邓华布置完,聂荣臻接着说: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科的干事中,有一个蔚县人蔡委心,半年前参加的红军,还是个大学生。你带他一同前往,他对蔚县的情况非常熟悉。

 

半个月后,晋察冀军区与下属四个军分区同时宣布成立,但当时只有第一军分区机构健全,其他三个军分区的机构及干部还在筹建筹备之中。在邓华负责组建的一分区政治部中,蔡委心被宣布担任一分区宣传科负责人。

 

在有关一分区的历史上,一直都传言一分区政治部第一任宣传科科长当属蔡委心无疑,在独立团时期的团政治处,仅从陕西三原改编到山西灵丘的这一路上,沿途积极参加八路军的知识青年有几十个,这些知识青年都被安排在了罗元发的团政治处。

 

这些知识青年中最有名的,一个是易县人高良玉、以后改名高粮;另一个是繁峙人宫呈祥,一分区第二任组织科长,1955年大校,曾是八一厂演员胡敏英的丈夫。和这些人相比,蔡委心虽然早几个月参军,但却占得先机,属于“红军干部”。

 

但我疑似蔡委心当时并不是晋察冀军区正式批复任命的宣传科长,而只是一分区政委及政治部主任邓华的临时任命。为什么?因为蔡委心由于“地主”这个剥削阶级成分,当时并不是党员,蔡委心是后来到平西之后在邓华的亲自关照下被发展成党员的。

 

邓华离开一分区后,杨成武同时担任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于是任命一分区政治部新任宣传科长钟蛟蟠。19395月,钟蛟蟠升任晋察冀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带着一分区在大龙华战斗中缴获的大量日军文件,去了延安,在日军对延安的一次轰炸中不幸遇难。

 

1937年的11月、12月,邓华在蔚县两个月后,收归赵侗抗日国民军为晋察冀八路军的一部分。此事一处理完,邓华立即从蔚县到涞源县,带领由原独立团二营改编成的一分区三团,东征易县、满城县、完县、唐县,沿途当地的知识青年纷纷投奔邓华的部队。

 

以后在平西工作的许多人,大都在挺进军政治部、十一军分区政治部、冀察军区政治部的青年干事,55年授衔大校、上校的许多人,都是邓华这一次东征时带到八路军的。这些人也是1942年把黄寿发拉下马、1948年把黄寿发送上不归路的主力军。

 

邓华东征的时间是在1938年的1月份,历时一个半月,中途折回。如果不回来,继续东征,邓华再发展出一两个团也不在话下。邓华为什么要中途折返?是因为接到了来自延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要他带领部队,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中的邓华支队,进兵平西。

 

有关邓华离开一分区,带兵前往平西的过程,在迄今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是淡淡一过,没有任何高潮迭起的激动故事,而在当年,邓华要带兵去平西,杨成武不准许,两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吵了一场。

 

在涞源县最南端的走马驿,现在的走马驿镇往北,有一个五门子村,不知道修建走马驿大桥和保涞公路之后,这个村子还在不在?当年,这个小村子是1938年初的一分区司令部和政治部所在地,杨成武、邓华大吵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我翻看1938年底,一二〇师副师长肖克离开一二〇师,到平西组建挺进军,基本是“净身出户”,肖克夫妇连同警卫战士在内,不过十来个人。而在1938年初,宋时轮奉命组建支队到平西,他那个支队千余人离开一二〇师时,武器尽被收回,每连只有一二十支枪用于护身,其余战士每人两颗手榴弹。你能说贺龙“抠”吗?

 

邓华离开一分区,杨成武的意思也是如此。聂司令调你来一分区,又派你去平西,你是净身来的,也该净身走才对。你招募的人可以带走,我不留一个,但由原独立团扩编的三个团,你不能带走一个,这是规矩。从贺龙对一二〇师的管理政策来看,杨成武没有错。

 

尤其当时涞源县正处于敌我双方军事争夺的高峰时机,双方在插箭岭、浮图峪几个地方激烈战斗。一分区八路军由于兵力不足,连赵侗五支队都被调到涞源参加浮图峪地区的战斗,如果此事邓华带一个团走,无疑“釜底抽薪”,给一分区八路军带来致命打击。

 

毫无疑问,邓华与宋时轮不同,他没有自己一手带领的基本部队,你要他带自己招募的那几百人去平西,其中还有一百多非战斗学生,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他只有带杨成武管辖的部队走,而且至少一个团,才能在平西打开局面,又不被当地武装所吞并。

 

杨邓双方各持一理,大吵,五门子村巴掌大点地方,邓华招募的百来学生都留在政治部,此时在墙外聆听,不管谁对谁错,总之都是八路军部队太少的缘故。但是从此后分家的态势和这些学生兵后来的态度来看,邓华似乎在“道理”上更胜一筹,更得人心。

 

当年在邓华招募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叫李炎,满城县人,55年上校,六十年代晋升为大校,其态度很具代表性。此人19382月跟邓华一起去了平西,以后一直在平西,组建邓支队后下部队,从七团参谋到团参谋长。解放战争从二十兵团、华北军区都在杨成武手下工作,但抗美援朝邓华主持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声召唤,李炎立即赶赴志愿军司令部效力。

 

再谈杨邓吵架,政治部干部院外旁听,但没有一个敢多嘴者。唯独一个莽汉,听着、听着,竟然闯进院子给邓华帮腔。两年之后,几位在场者,杨成武警卫班战士,都是老资格的红军资历,为一位新来的参谋周自为描述当时的吵架经过。再以后,周自为给他的两位湖北老乡,一位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和一位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又讲起这段往事,乃传至今天。

 

当年警卫班战士为周参谋谈起往事,以为杨成武在屋内午睡,谈得高兴,不由声大了许多,只听得屋内一声咳嗽,原来杨司令并未睡着。战士和参谋在私下里议论首长,为军中大忌,只见杨成武推门出来,朝众人微微一笑,就此过去。众人于是大为折服:杨成武的确是干大事的人,度量之大,皮毛小事是从不放在心上的。

 

几十年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正在撰写个人回忆录期间的杨成武,对一分区众干部又谈起这段往事,他首先自责说:那时年轻、气盛……。

 

19382月,杨成武二十三周岁,晚年有所反思,坦诚是“自己不对”。读史读到这里,连我都不禁惊呼:杨成武,知过能当众承认,乃神人也。

 

这次争吵的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当时由聂荣臻出面拍板,邓华带部队走,起码三团这个主力团被邓华带走了。三团团长季光顺,杨成武长征时任红二师四团团政委的一营长,以及团政委张襄国,都跟着邓华一起走了。跟邓华一起走的,还有二团副团长肖思明。

 

肖思明是独立团渡黄河时,刚被派到独立团来的,在独立团二营季光顺手下任副营长。此时二团副团长邱蔚被派出去跟肖峰一起组建新部队,他派来接替邱蔚的副团长职务。但一听说邓华要带三团到平西去,他立即返回三团,跟邓华一起走。

 

他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走的。看55年少将张英辉的回忆:“我的老四连大部分人跟邓华的部队走了,留下我和几个班、排长作骨干重新组建了新四连,我任四连连长兼指导员。”张英辉所在的“老四连”是原独立团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长林必元,三连连长宋玉琳。

 

独立团升格为独立师的时候,愿独立团的十二个红军连队,有六个被划进一团,但这个最信任的一团也有跟邓华一起走的。当然,这与老营长曾保堂、新任一团团长陈正湘在杨成武和邓华之间选择“亲邓华立场”是分不开的很多原红一师老兵不顾一切要跟邓华走,由此可见,邓华当时在部队中也是很得人心的。

 

邓华走,还有一个人不识时务,非要跟邓华一起走,谁?跟邓华一起来到杨成武部队的蔡委心,何况他还旗帜鲜明地站在邓华一边跟杨成武顶撞过,他当然不能留下,铁了心要跟邓华一起走。但他属一分区政治部在编的中层干部,跟一般干部的政治部干事们不同。

 

听到政治部汇报说蔡委心跟着邓华一起走了,杨成武勃然大怒:你是聂司令派给我一分区的干部,不是派给邓华的私人干部,岂能由你如此随意。杨成武当即命令身边的二团副团长黄寿发带一个营,无论如何,追回蔡委心。据说二团团政委袁升平听到后,不放心,随即追赶上去。

 

事发时一分区的部队,主力三个团,邓华带走三团,一团由陈正湘带领,在插箭岭一带与日军相持,杨成武的身边只有一个二团,另在灵丘有一个邱蔚、肖峰正在筹建的团构架部队,即后来的三团(当时叫三大队)。

 

以后的事情如在场众人所回忆的,追上邓华大队的黄寿发,不善言辞,不是那些一分区政治部秀才们的对手,一言不合之后,便吩咐手下的战士动手绑人。当时与黄寿发当面争执的秀才们,以后都留在了平西,在挺进军政治部、十一军分区政治部工作。1942年站在肖文玖一边把黄寿发拉下司令员职位,1948年联名给到达晋察冀的毛泽东写信,要求将杀妻的黄寿发“杀人偿命”,骨子里都是跟黄寿发结下深仇大恨的这同一批人

 

俺家老爹作为司令部参谋,在黄寿发、徐德操手下工作过多年,他曾公开表示过,这两位“参座”作为老粗,毛病不少,很容易被念书人抓住把柄,逐项罗列上纲上线。但这两位“参座”骨子里都不坏,不过是劳动人民最常见的缺点在领导位置上的表现。你度量大,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你非要上纲上线,就不得了,这些缺点就成为“严重错误”,不可原谅。

 

黄寿发被执行死刑之后,步兵学校中的老一分区干部聚在一起,回忆这个给一分区留下并不坏印象的老参谋长。我母亲说,俺家老爹当时说:自古,当兵的都以为只有用刀用枪才能杀人。看不起手拿笔杆的秀才,所以“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当兵的从不把秀才放在眼里。这些当兵的哪会想到,自古,“秀才杀人不用刀”,用笔足以……

 

据说,那一次激起邓华身边的知识青年众怒的黄寿发,被随后赶到的袁升平化解,劝蔡委心先回到一分区,以后一切由军区聂司令定夺。据说,最后还是由聂荣臻拍板:“蔡委心是邓华带到一分区的干部,可以由邓华带走,到平西工作。”

 

其实,蔡委心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杨成武这个人之所以能深得人心,也是因为他身上具有常人不曾有的过人之处,就是“从不与念书人和下层人纠结记仇”,事情一过就忘记了。这种“选择性遗忘”,是一个人大度量所显示出的最大长处

 

位于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陵园,从建立到今天已经七十个年头了。据细心的工作人员总结,这七十年间,只有两个人的去世最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悼念,第一个是周恩来,第二个就是杨成武。一个武人能如此深得民众的人心,其长处及贡献是不能被抹杀的。

 

纵观这一段分分合合的历史,有一个特点:聂荣臻、邓华、杨成武,都是由政工干部来统管军事工作,即,政委出身来担任司令员。最鲜明的示范,当属聂荣臻,他同时担任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军队及政治大权一把抓,以免“分庭抗礼”的局面出现。

 

以后,这一招数被杨成武仿效,19382月邓华分兵走了之后,杨成武从此任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不再与任何人分权。随后,这一招数也被邓华所仿效,他先是任自己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19395月离开挺进军之后,被聂荣臻“挽留”在晋察冀,担任雁北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后又改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司令员与政委分权管理的最大坏处,是一旦起了内讧,往往是“口才好”的一方占据上风。看1942年的三大实例:

 

1942年冀中“五一大扫荡”期间的八分区突围,来自贺龙一二〇师的司令员常德善与政委王远音之间发生分歧。争论中,能言善辩的王远音压倒常德善的意见,结果,突围失败,司令员与政委双双牺牲。

 

1942年的平西十一军分区,司令员黄寿发与副政委(代行政委职责)的肖文玖发生矛盾,肖文玖将手下政治部干事们写的一纸诉状,上交晋察冀军区及八路军总部。此诉状,实际上是上告信,历数黄寿发的种种不是,最终,将黄寿发免去一切领导职务。

 

1942年的雁北指挥所,都是来自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高鹏与政委罗元发产生分歧,据说,罗元发“四两拨千斤”,将高鹏虽然担任一分区副司令多年,但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团、从未指挥过任何战斗的历史一谈,聂司令立即断定:高鹏难堪重任,即换韩伟上任。

 

晋察冀抗战八年,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因果关系”,即中后期晋察冀抗战成败与否的现状,往往可以从晋察冀早期的活动中找到原因。

 

所以,分析一条河流,就要从源头开始。我们对聂荣臻在抗战初期对独立团所作的人事安排进行分析,目的就在于此。

 

至于聂荣臻的这一次人事安排在晋察冀抗战史上所造成的最终后果,我们下一节再细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国大校蔡铁根缘何在1970年被处决
77年,邓小平怒斥常州市委:公审枪毙老红军,全国只有你们敢做
杨成武回忆录战斗在晋察冀一分区
八路军在三个主力师外,还有过一个独立师,师长政委后都成为上将|杨成武|邓华|晋察冀军区|独立团
罗学蓬:是谁枪杀了聂荣臻的德国大狼狗
从1941年春天一分区八路军的军事集训谈起(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