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还是杂病?(转帖)

作者    宏志

温病还是杂病
,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大,但是在临床上某些方面还是应当详加鉴别,以免诊断失误或者延误治疗。我在临床上碰到一些有温病特征的病人在别处服用相应药物后,效果不明显或未治愈。

这点引发我的思考,对医者而言,谁都不愿意耽误治疗或者误治。温病和杂病确实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不好区分:比如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发热或恶热、大汗、失眠、身上瘙痒、起疹子等等,但单凭这些指证不能说明就是温病,因为温病有温病不可或缺的指证。

既然称为温病,不管是风温、春温、伏气温病,秋燥等,它的病因都是温邪,易耗伤津液。因而温邪有一个火热之象。湿温是温病中稍微特别的,除了热像,中焦有湿邪为患,这与温热夹湿一样,有湿邪存在,但部位不同。

所以我认为温病第一指证是火热之像,但是不能单凭此点就断为温病,杂病有火热之象比比皆是。温病大家说的很清楚:新感温病是温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其传变是按卫、气、营、血顺传或者从卫分证逆传心包,出现热扰心神谵语。

因而,从季节而言,新感温病在春天容易多发,而且是以风温和春温居多。其特点从口鼻而入,首犯肺胃因而具有口干、鼻干、咽喉干痛、皮肤瘙痒甚至出疹子的情况,这些也与病人体质有关,素体虚阳上亢或阴虚有热容易春天温热病表证,并非每个人到春天感受回春的暖风都会如此。

误诊一:风温春温与杂病

风温、春温的多发季节是春天,春季为一年之始,一年之“表”。这个季节尤其要注意区分新感温病和杂病。如有以下症状要按春温风温来治疗

症状:口干、咽干痛,或伴有目痛、夹杂皮肤瘙痒或起疹子

病位:在上、在表,在肺卫

治疗:轻清辛凉、疏散风热,病邪在上焦,用量要轻:“治上焦如羽”。

以此类推,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热与湿邪夹杂,湿邪在表或在中焦,相应治疗。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这些病名与季节关系强,说明带有这个季节的特征,实际上也暗示了用药的特征,符合这个季节才能对症治疗疾病。

误诊二:伏邪温病与杂病

伏邪温病是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既然以里热为主,就有口渴、烦躁、热伤津液、热扰心神的症状。但很多时候这些症状也不是单一的。

此时,舌象很重要、也容易误诊。舌质绛红少苔我碰到过不少,初看是津液亏虚不足,很容易马上想到温病。如果仅仅凭舌头去看,就有点马虎和草率了。这时候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是热邪所伤?还是中焦湿郁致使上焦热邪不能得降所致?又或者是下焦阳气不足,虚火上灼津液所致?又或者上有虚热、中有湿热,另加下焦寒湿阳气不足?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各异。这绝不是一个舌象能匆匆定论的。

误诊三:发斑和发疹

这两者区别很大。我们所学温病热入营分就有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这样的症状。热入血分就会迫血妄行,有出血症状,而且斑点更明显了。血分营分都有发斑。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里头是斑点或者叫发斑,杂病里头是疹子。已经有医家纠正了温病里头“斑疹隐隐”是“斑点隐隐,不包括疹子”。斑,片大,不高于皮肤,只是色变,按压不褪色。疹,个小如粟,高于皮肤,通常发红发痒。

如果发疹按温病的热入营血分治疗肯定是不妥的。热入营分的治法是清热凉营,透营转气。热入血分的治法是凉血散血或是清热凉血。总之,误认为疹子是热入营血分,而采用凉血的方法,势必会使热郁于血分,不得发越,对治疗和预后不利。

斑疹是邪热外达的佳象,是正气抗邪、驱散病邪的一种途径。历来中医看病都是要使得斑疹顺利透发。疹子一定要发,让邪气外达。而斑呢,不是一味凉血,也要透发。吴又可说邪在血分,解以发斑。他把发斑看作是邪气外达的一种表现。

我在临床也见到过杂病里出现腿上发斑的情况,但不具备热入营血的症状。

误诊四:病位的混淆

新感温病或温病初期一般在肺卫表,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

而湿热一般在脾胃中焦。湿性缠绵重浊,与热夹杂,如油裹面,因而病程迁延,不能快速治愈,病程较长。

两者病位不同,用药各异。湿在中焦要化湿、利湿或燥湿。热在表要辛凉解表,热在里要透热,热重则苦寒直折。

病例一

首诊20139  30

皮肤干燥,胳膊、脖子及头发处疹子多而痒。眼下及唇周皮肤干燥起屑。平时皮肤易起疹。畏风。入睡不易。口淡少阴,喜热饮。月经量少、色深,首日痛经,不著,冬季小腹喜热捂。性急,眼干涩。大便日一行,时稀时软。不饥少纳。

舌尖红苔薄白

病人自述:服中药大青叶、水牛角之类三月。服附子类三月。

脉象:左关虚软略浮,有关郁实,左尺弱,右尺郁滞,右寸细,双上跃

处方:姜半夏12 白豆蔻当归10 炒白芍10 泽兰10 沙参10 茯苓10 荆芥黄连薄荷钩藤12 五付

复诊:昨晚转知饥,白天不饥。晨乏困睡至十点,胳膊红疹已不红,已经不太痒,但每天晚饭后脸上有点痒,不厉害。唇、眼干燥减。昨大便转成形。精神转好。

此病人长期熬夜,阴血不足,同时阳气不足,火不足则土不暖,脾胃消化慢。体内已经有风象,既有血虚生风也有阳郁上焦而生风。加之之前用药错误,导致药毒在体。治疗不易。在我手上治疗初次用药便有好转,但稍用药配伍不适,就身痒,告知病人痒并不可怕,是邪气外出之象。十次治疗也未彻底治愈。

病例二

首诊201411  20

口干大渴,饮水多而不解渴。心烦。恶热。入睡尚可,梦多。睡起后腰疼背痛。左肩胛内侧痛。纳健,大便三日一行,不畅。舌质绛红无苔。脸红皮肤干。

脉象:双上跃,双关滑(左软<右郁),关下郁滞,尺尚可

处方:生栀子黄芩苏子10 炒莱菔子10 白豆蔻10 荆芥炒枣仁15 灯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要发现:90年代医书中的“治春温病”处方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二章)
从温病学看「六经传变」的规律
温热病证治精华,一条一条都是精选的干货,绝对值得研读收藏
深度|《温病条辨》话舌诊(全)!
赵绍琴学术思想探究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