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树德诊治尪痹学术研究
尪痹的概念
尪痹之名,是焦树德教授根据《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有关论述,结合临床体会,经过多年的反复推敲而创立的,于1981年首先提出并被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实用中医内科学· 痹证》所采用。
“ 尪” 字与“ 延” 、“ 延” 同义,都是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
身体赢弱的废疾而言。《辞源》中的注解是骨骼弯曲症,胫、胸、背的弯曲都叫“ 尪”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提到“ 诸肢节疼痛,身体旭赢,脚肿如脱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赢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的废疾。“ 痹”即《内经》痹论所谈的痹病。旭痹即指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病。对于肢体变形、关节肿大、僵化,筋缩肉卷而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病,古代医家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统一的名称。有的根据其关节变形、活动不利称为肾痹、骨痹,“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有的根据其疼痛难忍、缠绵难愈称为白虎历节、顽痹,“ 其遍身走痒,彻骨疼痛,昼静夜剧,发如虫啮者,谓之白虎历节” 。有的根据其关节肿大、游走疼痛称为鹤膝风、鼓槌风,“ 两膝红肿痛者,名曰鹤膝风” 。焦老经过多年对中医经典的研究和继承,参考近代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这种痹病的因、证、脉、治,进行了归纳整理,统称为“ 尪痹” 。这一病名专指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便于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找出其他的诊治规律。
从临床实际看,尪痹不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而且可以包括现代医学中很多存在
关节变形、关节疼痛的疾病,如骨关节炎、大骨节病、结核性关节炎等,其中以类风湿关节炎多见。这一类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多发病、难治病。由于关节疼痛、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疾病的发展,受累关节的增加最终将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影响全身其它器官,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重症。因此对尪痹的研究和辨证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尪痹的病因病机
尪痹是痹病的一种,因此,其具有痹病所共有的一个病因病机,也就是正气不足、
感受外邪、痹阻脉络。但是,由于尪痹的特殊的病情,其病因也相对较为复杂。
一、“ 合” 字三义
痹病的基本的病因病机是《内经· 痹论》中的“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寒、湿三邪是六淫之一,均可分而单独致病,但不是痹病,痹病的发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风寒湿三种邪气的混合错杂而至,合在一起而致病。
焦老认为,“ 合而为痹” 的“ 合” 字,除了上述的意义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
义:①痹病不仅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侵入而为痹,而且还要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的形气相“ 台” ,才能为痹。因有各种不同的“ 合” ,故形成各种不同的“ 痹” ;不能与三气杂至相合者,则不能为痹。②风寒湿三气杂至不但可与皮肉筋骨血脉脏腑之形气合而为痹,并且还因与四季各脏所主之不同的时气相合而为不同的痹。《内经· 痹论》“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这里的“ 其时” 就是指四季各脏所主之时气。③合字还有内舍于五脏之“ 合” 的意思。《内经· 痹论》中提到:“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因此,“ 合” 字的三义的全面理解,对于分析痹病的病因病机和进行辨证分析有重要的作用。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致病的邪气,也要看到邪气与周围环境条件以及人体五脏、五体的相互影响,从而在治疗中注意治病求本。
二、从化理论
中医学的从化理论认为,邪气侵入人体后,常常会发生“ 从化” ,“ 从阳化热,
从阴化寒” ,从而使病证发生了转变。这一理论源于《内经》,仲景首先运用于临床,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指导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尪痹虽然是寒湿之邪深侵入肾,但是并不一定见寒证,或者湿邪入侵却现寒甚之象。这就可以用“ 从化理论” 来解释。患者的体质寒热各不相同,素体阳盛者,虽感受寒湿之邪,邪气入内之后,从阳化热,从而不见寒象,反而出现热证。素体阴盛者,虽然感受湿邪或寒邪不盛,却是一派寒胜之象,这是因为邪气入侵之后,从阴化寒,更加重了自身的寒象,因此,在观察、认识和理解尪痹的病因病机与发生发展、证候变化时, 不但要注意深入理解“ 合” 字的深刻涵义,还要注意运用“ 从化理论” 去辨证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尪痹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变化特点。
三、尪痹有别于其他痹病的病因病机特点
尪痹是痹病的一种,因此它具有痹病所特有的总的病因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但是,由于尪痹病变的特殊性,它也有自身的、有别于其他痹病的特点。
( 一) 素体肾虚,寒湿深侵入肾
尪痹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遗精滑精,房室过度,劳累过极,
产后失血,月经过多等而致‘肾虚。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肾虚则髓不能满,真气虚衰,三气之邪趁虚深侵入肾。肾为寒水之经,与寒湿之气同气相求,更易痹阻经络,血气不行,使经脉失其所养。由于肝肾同源,肾虚不能润养肝木,筋骨失养成骨松筋挛,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几成废人。
( 二) 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气应之,寒袭入肾
《内经· 痹论》说:“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时” 指
五脏气旺之时。也就是“ 合” 字的第三个含义,与四时之气合。肾旺于冬,‘寒为冬季主气,冬季寒盛,感受三邪,“ 肾先应之,寒邪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疼痛彻骨。肾水无以涵木,则筋骨失养,久则关节变形,而成虺赢之疾。
( 三) 复感三邪,内舍肾肝
痹证迁延不愈,反复感受三气之邪,则邪气可内舍其合而逐渐深入,加重病情。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冬春季节,寒风气胜,内舍肝肾,筋骨同病,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脊柱伛偻,难以行走。
( 四) 督脉不足,肾督相联,寒湿深侵,肾督同病督为阳脉之海,起于肾下胞中, 肾督相联。三邪入侵,如督脉不足,不但寒湿伤肾,而且可伤及督脉,肾督同病而致腰痛,腿髂不利,行走不便,渐致脊柱弯曲、僵化、俯仰不利,甚至“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
( 五) 湿热为害
湿热之域,阳性体质之人,因热贪凉,风寒湿深侵入肾,从阳化热,湿热蕴蒸,
耗伤阴精,肝肾受损,筋骨失养,渐成旭痹综上所述,可见尪痹的发病机理较一般的痹病更为复杂、深重,风寒湿三气台而
入侵人体,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骨损筋挛。由于本病病程较长,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经络闭阻,气血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发展。久痹亦可化热,则更为复杂。其中“ 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 是虺痹不同于其他痹证之处。” 说明尪痹是痹病后期,正虚邪恋,不仅是关节问题,而是全身脏腑的亏虚,邪气深侵,影响到脏腑。
尪痹的辨证论治
一、尪痹的临床表现
尪痹除了关节疼痛、肿胀、重著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所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
其自身的特点。其病程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 其痛彻骨,如虎之啮” 。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曲倦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常见脉象是沉弦、沉滑、尺弱等。
二、旭痹的证候分型
治疗尪痹,同样重视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进行辨证论治。根据旭痹的病因
病机和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焦老将尪痹的基本证型分为如下五种:
( 一) 肾虚寒盛证:
腰膝酸痛,疲倦乏力,喜温恶寒,关节疼痛肿胀,局部无红热,晨起僵硬明显,
筋挛骨重,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之象。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最为多见。
( 二) 肾虚标热轻证:
关节疼痛昼静夜剧,自觉得寒痛减,但很快又怕冷而疼痛加剧。时有手足心热。
疼痛严重时关节局部可出现轻度肤温升高,但无发红。口干便涩。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细略数。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证。此证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 三) 肾虚标热重证:
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
红。虽患处喜凉而久则作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象常为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本证从临床表现结合病因病机考虑是本虚标实之证。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与一般的热痹不同。后者没有关节变形,患处红肿热痛。本证临床上较肾虚寒盛为少见,多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经过治疗后多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四)肾虚督寒证:
此证主要表现为脊柱僵硬、腰脊疼痛,或项背僵痛,或腰胯疼痛,两腿活动受限,
喜暖怕寒。甚者出现“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而成尪废之疾。舌苔薄白或白,脉多沉弦或弦滑,尺脉多小。
( 五) 湿热伤肾证:
此证多见于我国南方,由于湿性粘滞,故病程较长,关节肿痛,身热不扬,一或下
午潮热,膝腿酸痛无力关节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变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
沉细数,尺脉多小于寸、关。此证多见于气候潮热地域,根据“ 从化理论” 看,也 会有一些寒证,但在湿热地域,确是湿热证多。
三、尪痹的治则治法
尪痹的治疗大法是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肝肾
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且能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祛瘀通络可祛瘀生新。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逐渐恢复功能。
总之,在补肾祛寒这一治疗大法的基础上,随证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
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若邪有化热之势,则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若己然化热,则应暂投以补’肾清热法以先治其标,待热象已除,再用补肾祛寒法以治其
本。
( 一) 焦老治疗尪痹的经验方药
焦老集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尪痹的治疗大法,并根据这一方法处方用药,
形成了针对各个证型的经验方药。
1.补肾祛寒治尪汤:
补骨脂9-12g熟地12—24g川断12—18g
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10—15g
知母9-15g羌独活各10-12g防风l O g
麻黄3-6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6-10g炙虎骨9-12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因虎骨已经禁用,焦老经验可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6g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而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
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术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l O g;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g,乳没各6g,皂刺6;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g、杜仲12g,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1-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 生苡米30—409、木瓜9-129、茯苓159、白僵蚕9-129;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狗脊40g、鹿角胶9g、白僵蚕12g,羌活改为12g;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g,七厘散( 每次19) 随汤送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g、藿香l O g;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l og。
注意事项:①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要服用4-6周才开始出现疗效。②显效后,
可将本方研细末,每次服3g,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
2.补肾清热治旭汤:
生地15—25g桑寄生20—30g桑枝30g地骨皮10—15g白芍15g威灵仙12—15g
羌独活各9g忍冬藤30g酒浸黄柏12g知母12g川I断15-18g制乳没各6g络石藤20-30g桂枝6—9g红花9g
骨碎补15—18g炙山甲9g炙虎骨12g
功能: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尪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的不同,有的
可以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象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本汤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痛,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脉小等。
组方医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合焦老的清热散痹汤加补肾强骨之品组合而
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驱骨风,共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筋,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共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络石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
可以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共为使药。
加减运用: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g:关节、筋肉痛
重者,加蚕砂10—15g、海桐皮15g。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加白僵蚕10—12g、木瓜l O g、生苡米30g、地鳖虫9g;上肢痛重者,加片黄9-12g。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g、地鳖虫6-9g;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g、连翘l O —15g、白芷6—9g;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g、桃仁l og、活血止痛散l g装胶囊,随汤吞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g、泽兰10—15g;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l og、酒大黄3-6g:口渴思冷饮者,加生石膏30g。
注意事项:①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补肾清热治旭汤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需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收全效。此时仍需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注意事项。②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咀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
3.补肾强督治尪汤:
熟地15—20g淫羊藿9-12g金狗脊30--45g制附子9-12g鹿角胶9g川断12—20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l og桂枝12—20g赤白芍各12g知母12—15g
地鳖虫6-g防风12g麻黄3—9g干姜6—9g
怀牛膝12—18g炙山甲6-9g草乌5—9g
功效:补肾祛寒,强督助阳,活瘀通络,壮骨舒筋。
主治:尪痹肾虚督寒证。症见腰脊疼痛,遇寒加重,脊柱僵曲,弯腰、直腿受限,甚或两髋关节疼痛,骶髋关节骨质受损,致两腿活动受限而腰腿疼痛,全身倦怠,乏力,舌苔略白,脉象沉滑或沉弦,尺脉多见沉细或弱。
组方医理:本方所治之本不仅肾虚,而且督脉也虚,肾与督脉均“ 贯脊” 而相联,
督脉“ 督一身之阳” 、“ 贯脊属肾” ,肾督阳虚,寒湿深侵肾督,督脉伤而气血痹阻,筋骨失养,故脊柱僵曲;督脉还“ 合少阴上股内后廉” ,故病情重则可致骶髂关节受损而腰、骶、大腿皆痛,甚至僵化,使大腿不能自由活动。因而本方除补肾祛寒外,还突出强督助阳之特点,以治病之本。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温,质重而沉,能补肾肝二经,生血填精,长骨中、脑中之髓,金狗脊补肾健骨,坚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脉,强脚壮腰,淫羊藿补肾阳,坚筋骨,除风冷,益气力,共为主药。鹿角胶能通督脉,补肾生精血,强骨壮腰膝,骨碎补补肾行血,壮骨接骨,善祛肾风,附片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湿,善医“ 拘挛风痹,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羌活辛温散风,入太阳、督脉二经,主治脊强而厥,刚痉柔痉,脊项强痛,独活善搜少阴肾经伏风而治脊痉湿痹,川断补肝肾、壮腰膝、强筋骨,共为辅药。以桂枝温太阳经而通血脉,赤芍行血散血滞,白芍养肝缓筋急,知母润’肾滋阴,能防辛燥之品化热,地鳖虫搜剔血积,接骨疗伤,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脊项强痛,麻黄散寒祛风,干姜逐寒温经,草乌逐寒搜风,善除腰脚冷痛,共为佐药。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络,引药力直达病所,合为使药。本方以伸师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补肾强督之品化裁而成。
加减法:腰胯疼痛、大腿屈伸不利,下蹲困难者,可加泽兰12一15g,白芥子6— 9g,苍耳子6—9g,苍术9g,五加皮9g:汗多可减麻黄;腰痛明显而以腰脊强痛为主者,可加补骨脂12g,制草乌3g,干姜6g;略见热象者,改熟地为生地,加炒黄柏12g,秦艽12g,骨关节受损者,可加寻骨风15g,自然铜9g。
4.加减补肾治尪汤:
生地15—20g川断15—20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 补骨脂6g酒黄柏12g制附片3—5g
伸筋草30g桂枝6—9g威灵仙12—15g
忍冬藤30g生薏米30g白芍15g炙山甲9g
络石藤30g知母12g羌独活各9g
地鳖虫9g
功用:补肾祛寒,化湿疏风,苦坚清润,强筋壮骨。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
组方说明:本方是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舒清之品,
但未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在临床上本方虽较补肾祛寒治尪汤稍少用,但仍属相对多用。肾虚标热轻证者在用本方清楚热象之后,仍应使用补肾驱寒治尪汤以治本。
5.补肾清化治尪汤:
骨碎补15—20g苍术12g豨莶草30g
威灵仙10—15g炙山甲6-9g川 断10-20g
地龙9g络石藤30g银柴胡10g生薏米30g
牛膝9-12g秦艽12—18g青风藤15-25g
茯苓15—30g忍冬藤30g黄柏9-12g青蒿10—15g防己l og:羌独活各9g
泽泻l O 一15g
功用:补肾清热,疏风化湿,通络活血。
主治:湿热伤‘肾证。
加减法: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姜黄l og,减银柴胡、防己;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9g,荆芥10g,去地龙;疼痛难忍者,可加闹羊花0.3—0.6g;肌肉痛者,可加蚕砂9-15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尪(wāng)痹及其诊治规律
类风湿关节炎从尪痹论治
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转载)
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
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