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仲瑛瘀热、癌毒、伏毒(肝肾亏虚 营血瘀热)论治慢性白血病
周仲瑛教授瘀热、癌毒、伏毒学说学术思想探讨
( 一) 瘀热学说
周仲瑛教授( 以下简称“ 周老” ) 曾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必须根据中医理论,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针对形成瘀血的病理因素、血瘀的病变部位,采用具体的治法,才能显示中医活血化瘀这一治则的优势,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周老又在临床体会到凉血化瘀法与瘀热相搏证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广泛涉及外感内伤多种急难病证,并从《伤寒论》的“ 瘀热” 一词及“ 蓄血” 证的论述,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的创立,《千会要方》组拟的犀角地黄汤治疗蓄血、瘀血,《瘟疫论》所言“ 血为热搏” ,《温热论》提出的凉血散瘀法等,得到触悟和启发,将“ 瘀热相搏证” 及凉血化瘀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以“ 瘀热相搏” 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列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丌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术在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中瘀热水结证的提出,到后来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瘀热发黄证的发现、出血性病症治疗中瘀热血溢证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疗中络热血瘀证的提出,直到近年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瘀热阻窍证的确立。显示了中医以“ 证候” 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后历时二十五年,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论学术思想。
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 尤其是疑难病症)
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
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周老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 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临床疗效能获显着提高。
瘀热作为一种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医学有关理论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由于瘀热普遍存在于多种外感和内伤杂病过程中,尤其是急难重症的病程中。因此,周老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升
华和发展瘀热学说,形成系统的瘀热理论。有鉴于此,几十年来,周老率领课题组成员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将这一研究的成果整理为《瘀热论》一书,已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1.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以凉血通瘀
周老在前人有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首次在国
内提出“ 瘀热阻窍” 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并认为瘀热阻窍是风、火、
痰、虚等多种病理因素的基础,从而平内风、外风之争,统主火、主痰、主虚诸说
于一炉,从而使千百年来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认识更臻完善。在此基础上,
周老提出凉血通瘀法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基本治法。该法不仅有清血分之热、散
血中之瘀、折冲逆之势之长,尚有止妄行之血、熄内动之风之妙,并寓有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顺降气血之意。既不同于仅从局部病理变化着眼,迳予见血止血的治法;也有别于当日订过分强调瘀血,主张单一活血化瘀甚或破血逐瘀的观点。并研制成凉血通瘀注射液及凉血通瘀口服液配套制剂,分别对该制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凉血通瘀制剂由大黄、水牛角、生地、桃仁、冰片等药组成。方以大黄、水牛角为君,大黄清热泻火、凉血祛瘀、通腑泄热,是历代治疗中风主药之一,河间“ 三
化汤” 中即有该品,《本经》谓其能“ 下瘀血、血闭寒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水牛角功类犀角,有清热凉血之功。两药相合互补,更能加强凉血化瘀作用。生地为臣,滋阴清热,凉血宁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疗营血热盛的代表药物;古方“ 清营汤” 、“ 犀角地黄汤” 等均含本品。《本草求真》说“ 生地黄……凡吐血…… 蓄血,其证果因于热盛者,无不用此调治” ,可见其效之佳。佐以桃仁活血祛瘀润燥,助大 黄泻下瘀热,是治疗蓄血证的代表药物,古方“ 桃核承气汤” 、“ 复元活血汤” 等含有本品;《珍珠囊》称其能“ 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肠,破蓄血。” 使以冰片芳香走窜,开窍醒神,引药上行以达巅顶。《本草纲目》说:“ ( 冰片) 通诸窍,散郁火” 。诸药配合,共奏凉血化瘀,通腑泄热之功。临床和实验证明,该制剂有促进脑
内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改善瘀热阻窍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等多种作用。临床
研究表明凉血通瘀注射液和凉血通瘀口服液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制剂稳
定,使用方便,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适应抢救危重病人的
需要,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注射液的研制,更能体现中医治疗急症的特色,
填补了国内空白。
2.出血热急性肾衰治予泻下通瘀
周老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针对出血热急性肾衰蓄血、蓄水及易于伤阴的病理特点,提出出血热急性肾衰的治疗大法以泻下通瘀为主,兼以滋阴利水,从而达到泻下热毒、凉血散瘀、增液生津、通利二便的目的。周老认为在出血热少尿期,无论其发热与否,儿见到小便赤涩量少,欲解不得,甚至尿闭不通,血尿或尿中央血性膜状物,大便秘,小腹胀满或拒按,心烦不寐,神志烦躁或不清,呕恶频繁,面部浮肿,舌质红绛,苔焦黄,或光红少苔,脉小数等症者皆可用之。方宗《温
疫论》桃仁承气汤及《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伤寒沦》猪苓汤、《千金》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出入。药用大黄、芒硝各10~15g( 便秘者可重用之) ,枳实、桃仁各10g,生地、麦冬、猪茯苓各15g,白茅根30g,怀牛膝10g。若水邪犯肺,喘咳气促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行水;血分瘀热壅盛,加水牛角、丹皮、赤芍等凉血化瘀;津伤明显,舌绛干裂,口干渴,可合入玄参,取增液汤全方以滋阴生津;小便赤少不畅,可再加阿胶、泽泻、车前子等滋阴利水;瘀热阻窍,邪陷营血而神昏,可加犀角、黄连清心开窍;邪陷厥阴,热动肝风而抽搐,可参入镇肝熄风汤意。概言之,泻下通瘀法它包括下热毒、下瘀毒、下水毒等几个方面,通过与滋阴生津法配合,可具备增液通腑、通瘀散结、滋阴利水的功能,起到通大便、利小水,“ 急下存阴” 、凉血止血、祛除水毒,使津液归于正化等作用。
3.治血证创瘀热血溢证
历来中医对血证的认识,强调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为其基本病机,
在治疗方面,以治血、治气、治火为基本原则,组成了许多名方良剂。周老在总结
前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瘀热血溢证这一特殊证候类别,突出了瘀热相搏:络损血溢导致出血的重要性,强调凉血散瘀为治疗瘀热型血证基本大法。
临证应用时,周老强调首先要明确外感内伤,其次要辨别瘀热的轻重,同时还应详察兼证变证,从而突破了仅把这一方法视为外感温病血分证治法的局限性,发 展了血证理论,充实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体会到凉血与化瘀联用,可以
发挥清血分之热、散血中之瘀、解血分之毒、止妄行之血的作用。据此研制的丹地
合剂和地丹注射液,由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制大黄、山栀、煅人中自、紫
珠草组成。临证时灵活化裁,常收捷效¨ 引。
4.重症肝炎治以凉血化瘀解毒
周老认为重症肝炎在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由于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
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形成瘀血,血瘀又可郁
酿化热,而致血热愈炽。瘀热郁于血分,常易促使黄疸迅速进一步加深,持续难退,病程超过十天至二周者,标志病情的恶化、难治。正如仲景所说:“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同为期,治之十同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于此可知瘀热发黄与一般单纯的湿热发黄轻重差异极大。为此,周老提出应采用凉血化瘀解毒法进行治疗,并据此研制成清肝解毒静脉注射剂,经临床观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治疗效果,动物实验亦证明,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止血等作用。
清肝解毒注射液由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合方加减组成。方中水牛角、茵陈、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化瘀,共为君药。水牛角“ 凉血解毒、止衄,治热病昏迷…… ,
吐血、衄血,血热溺赤” ,实验证明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计数增加。大黄为“ 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厥阴血经血分药” ,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通利结毒” ,“ 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 。治疗重型肝炎,主要作用是保肝利胆、解除微循环障碍,抗病原微生物和抗内毒素、止血、调控免疫,几乎可作用于其病理机转的各个环节。茵陈“ 除湿散热结” ,“ 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有利胆、保肝、解热、抗病毒和促进肝细胞生长等作用。生地、赤芍、山栀共为臣药,加强君药凉血散瘀止血功能。生地清热凉血生津,“ 能消瘀血,凉血补血有功” ,“ 血热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 。实验表明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赤芍能“ 行血破瘀血,散血块,以散血热” ,山栀清热泻火凉血,能利胆、抗肝损伤,与茵陈配合则作用更为明显。《本草思辨录》谓其“ 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黄疸
之热,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清
热解而疸以愈” 。丹皮、煅人中白加强凉血解毒,是为佐药。丹皮入肝经,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滇南本草》谓其“ 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 ,《本草经疏》则称其“ 味苦而微辛,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 。煅人中白咸寒而能清热除火消瘀,善解热毒。全方组成特点是:凉血而不凉遏,活血而不破血,解毒不妨币,止血不留瘀,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瘀、止血、利胆、保肝、养阴等多方面作用,体现了凉血化瘀解毒的基本大法。从而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5.络热血瘀证治以清泄络热、凉血化瘀
周老认为络热血瘀证每由肝肾阴虚所致,可兼挟湿浊、痰、火,是瘀热相搏证
范畴内的重要子证之一,病变深在络脉,特别是微小的孙络。其为病具有广泛性,外而体表四肢百骸,内而脏俯组织,可表现于多种慢性久病,如心脑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等。周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脂血症与络热血瘀证病机病证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以升降散为主方通过病证结合研究已初步显示出络热血瘀证的实用价值。
( 二) 癌毒学说
由于癌的致病性与难治性,周仲瑛教授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从而提出“ 癌
毒” 学说。
1.立论依据
(1)邪气猖顽,正气难御癌邪一旦伤人,则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虽体质强健
者,也难免病情同趋恶化。如肝癌,癌毒阻隔经络气血,气滞血阻,血液瘀结,成
为积聚,留于胁下,日渐增大。继之血瘀水停,脾失转输,水聚大腹,发为鼓胀。
瘀结水停,同久蕴热,湿热相蒸,外溢肌肤,则为黄疸。内扰营血,迫血妄行,则
吐血、衄血、皮肤赤缕隐隐等。
(2)易传多途,伤五脏六腑,耗气血阴阳癌毒一旦蕴结,不仅阻隔经络气血,且掠夺水谷精微以自养,导致血脏六腑失却气血津液濡润,机能低下或失调。肺虚则短气、咳嗽:脾虚则消瘦、体乏;肝虚则目涩、爪甲不荣、月事不调;心虚则心
悸、怔仲;肾虚则水肿、小便不利等。五脏之衰,终致大骨枯槁,大肉下陷,面色
萎黄,发枯神惫之恶候。
(3)常规辨治,难以奏效癌毒蕴结,阻隔经络气血,局部形成有形之结,但一般化痰软坚,散结消肿药却难以奏效,肿块依然同渐增大;且掠夺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以自养,致机体失养,故屡用滋养药无效。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癌毒暴戾,药力难疗;二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药力难达病所;三是胃气衰败,化源乏竭。
2.癌毒致病的基本病理
癌症病理过程,虽异常复杂,但总由癌毒留着某处为先。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
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或软、或硬、或峰硬如岩,附着某处,推之不移。瘤体一旦形成,则狂夺精微以自养,致使机体迅速衰弱或失调,诸症叠起。正气亏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益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同俱增,机体愈益虚弱,终致毒猖正损,难以回复之恶境。
3.治疗大法
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一则化痰软坚,逐瘀散结以消其局部肿块;二则培益气、血、阴、阳以复其体虚:三则调理脏腑功能以顾其兼症。本病以抗癌解毒法贯穿始 终。初期,正虚不显时,以抗癌解毒配合化痰软坚、逐瘀散结为主;中期,兼有脏腑功能失调时,可适当伍入调理脏腑功能之品;晚期,正虚明显者,则以补益气血、津液、阴阳为主,兼顾抗癌解毒,化痰软坚、散瘀消肿。因此,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3方面的关系:一是邪气与正气,二是局部与全身,三是机能失调与不足。
4.常用药及组方遣药原则
(1)常用抗癌解毒药白薇、蛇舌草、白毛夏枯草、山慈菇、制南星、土茯苓、炙僵蚕、炙蜈蚣、蜂房、漏芦、炙蟾皮、马钱子等。
白薇、蛇舌草:《中药学》认为具有“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之功。多用于
肝胆、胰腺、鼻咽等部位恶性肿瘤。
白毛夏枯草:《本草拾遗》载“ 煮服断血瘀。"《植物名实图考》载“ 捣敷疮毒。”
常用于鼻咽、肺、脑、肠道等部位恶性肿瘤。
山慈菇:《本草纲目》载“ 主疗肿,攻毒破皮,解诸毒。” 《本草正义》载“ 山慈
菇味甘微辛,能散孥消结,化痰解毒。” 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
制南星:《开宝本草》载“ 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攻峰积,消痈肿。” 多用
于鼻咽、胸部恶性肿瘤。
土茯苓:《本草正义》载“ 治一切恶症。” 常用于食道、膀胱、肾、骨等部位恶性肿瘤。
炙僵蚕:《本草纲目》载“ 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 一切合疮、疗肿风痔。” 《寒温条辨》载。以清化之品,涤疵疬之气,以解温毒,散肿消郁。” 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
炙蜈蚣:《本草纲目》载,蜈蚣可治“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 多用于肺、直肠及胸部恶性肿瘤。
蜂房:《别录》载“ 治恶疽附骨痈。”《本草汇言》载。散疗肿恶毒。” 常用于咽喉、肺、骨、脑等部位恶性肿瘤。
漏芦:《本经》载“ 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 多用于鼻咽、乳腺部位恶性肿瘤。
炙蟾皮:《中药学》认为“ 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肿毒、疳积腹
胀等证。” 多用于肝脏、消化道及脑部恶性肿瘤。
马钱子:《本草纲目》载,马钱子可治“ 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医学
衷中参西录》认为“ 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它药。” 多用于脑部恶性肿瘤。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以上药物,特别是某些虫类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治疗肿瘤颇有开发前景的一类药物。
(2)组方原则通常由3大类药物组成,一是抗癌解毒类,药如上述;二是化痰消瘀、软坚散结类,药如石打穿、八月札、莪术、炙水蛭、制大黄、海藻、炙鳖 甲、王不留行、炮穿山甲、桃仁、地龙、路路通等;三是整体辨证用药,即根据患者的其它临床表现,综合辨证论治,或调、或补、或顾及兼症。
(3)遣药原则抗癌解毒与化痰祛瘀、软峰散结药,必用、合用原则:因本病以癌毒为先因,以痰瘀交阻为前期基本病理,以局部肿块为临床主要特征之一,故
必须同时选用上述两类药物进行治疗。
辨证择药原则:在抗癌复方中,抗癌解毒药与逐瘀消痰软坚药的选用,应视病情而辨证择药,如热毒甚者,当选白薇、蛇舌草、山慈菇、漏芦;瘀毒重者,当用炙蜈蚣;痰毒剧者,用制南星、炙僵蚕等:病以血分瘀邪为主者,可逐瘀为先,伍用炙水蛭、莪术、炮穿山甲、桃仁;兼气分者,可配用八月札、路路通;肿著者,配王不留行、海藻等。
多用虫类抗癌解毒药:癌毒,致病暴戾,病情顽固,病势险恶,且必与痰、瘀
之邪相搏,以避机体正气与药力的搜剔,故非虫类搜剔解毒之品不能引药力达病处,收搜毒、剔毒、除毒之功。药如:炙僵蚕、炙蜈蚣、蜂房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营汤有什么用
癌症是一种毒(60年临证总结)
中医治疗肿瘤的十大内治法之扶清热解毒法
【中医方剂】仙方活命饮
【中药方剂】 仙方活命饮
常用单味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