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李仲愚临床经验》★医论医话
二、针灸核心,经穴疗法

针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手段,遵循辨证施治的规律,对疾病进行预防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络上的一定腧穴进行适当的刺激,从而起到激发经气,鼓舞正气,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理各脏腑组织器官、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正常的功能状态,使疾病得以痊愈。李氏对经络和腧穴在针灸疗法中的作用更加重视,视为核心。


(一)经络概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气血运行,周流出入,形成了子午流注,换言之子午流注为经络的代名词。由于经络在循行过程中呈现阳生阴极,阳极阴生的作用,故起到“决生死”的作用。为什么称为“子午流注”而不称“卯酉流注”呢?其实要称“卯酉流注”、“丑未流注”、“寅申流注”等都是可以的,这是由于“经气”的“盈、虚、消、长”而形成的“对待”。

“盈”是“满”的意思,“虚”是“空”的意思,“长”是“加”的意思,“消”是“减”的意思。人体精、气、神的运转有其一定的时间,满时为盈,空时为虚,正如月之圆缺一样,圆时为盈,缺时为晦,上弦为长,下弦为消,在盈、虚、消、长中产生了“数”,“数”是相差的意思,即阴阳消长,阴多阳少,阳多阴少的差异。

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禀受五运六气而生成。五运六气的运行而产生了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等,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活动与自然界五行的相互关系即产生了经络。因此,经络是人体五脏六腑精气运行的通道,联络人体的网络。


(二)经络的治疗范围《灵枢》中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在临床上,根据《灵枢》精神,应重视患者体表的某些部位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由此可明确地辨证为何经、何脏腑的病变,为针灸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将十二经的主治范围列表如下,以作为辨证的依据。
手经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脏腑器官及淋巴系统疾病。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
足经足太阴脾经:主治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妇人经、带、胎、产等疾病。
足少阴肾经:主治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脑、髓等疾病。
足厥阴肝经:主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脏腑器官等疾病。
足少阳胆经:主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淋巴系统疾病。
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督脉经:主治阳经的疾病。
任脉经:主治阴经的病证。

在临床上,只要掌握经络的主治范围,对经穴的主治病症就能从经络的主治范围中去推测。


(三)经穴的治疗作用经穴即腧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部位。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经络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络的根本。”这种譬喻是非常中肯的。枝叶无根本就会凋落,根本无枝叶就会腐朽,根本吸取地气,滋养枝叶;枝叶吸取天气,培补根本。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经络寓于脏腑之内,脏腑含于经络之中,互为依存,故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全身疾病都可通过经络的联系表现于体表或五官九窍,或体表一定的经穴上。针灸通过对经穴的刺激就能达到调节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李氏在长期针灸临床工作实践中,总结了经穴的治疗作用归纳如下:

1发散表邪(解表)

一切热性疾病的前驱期,都出现有表症,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发疹、面部浮肿、皮肤发痒等都属表证。临床上可取大椎、陶道、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后溪、申脉、足临泣等穴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每次可选2~3穴,表热用针,表寒用灸,表虚用补,表实用泻。

如疟疾取大椎、外关、陶道、后溪,感冒、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取风池、风府、大椎、曲池等,都能起到发散解表的作用。

2消炎抗菌刺激经穴能起到消炎抗菌的作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经穴能调节机体,使之能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同时能使病邪(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在人体中失去生存、活跃的条件而致消失。因此,刺激经穴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是十分科学的。如人体内脏的炎症疾病:如肺炎、肾炎、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胃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等等,常可选取受病脏腑的俞穴、募穴、原穴、络穴、郄穴、五输穴等治疗。一切病毒、疮疡在未溃脓时,刺激经穴可使之消散;已溃脓时,可使之加速愈合。常遇冷脓包(骨结核、骨髓炎之类)病证,经常采用刺激经穴的方法而治愈。如急性腮腺炎选颊车、翳风、外关、足临泣等刺而用泻法,能取得满意效果。

慢性炎症患者,疗效虽缓,但只要坚持治疗,疗效仍然是满意的。

3透疹止痒刺激经穴可起到清血和营,透疹解毒,止痒的作用。最常见的过敏性荨麻疹,可取大椎、曲池、劳宫、足三里、血海、神阙(灸)等穴,每次选2~3穴,急性者用针,慢性者用灸或温针,常获良效。其它如麻疹、猩红热、脑脊髓膜炎等所出现的斑疹,经针刺经穴后亦可很快消失,疾病向痊愈方向好转。

4疗瘫起痹疗瘫起痹更是经穴治疗的特点。脑血管意外疾患(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脊髓灰质炎及周围性神经疾患,面神经麻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肌肉疾病等,出现的半身不遂、面瘫、截瘫、关节肿胀疼痛、肌肉疼痛等,都可以用经穴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李氏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别选用相关的经穴治疗,如病变在颜面者,取上关、下关、颧、大迎、颊车、头维、阳白、地仓、迎香、人中、承浆、睛明等穴效果为佳。患于四肢者,上肢以巨骨、肩、肩、会、曲池、肘、少海、外关、后溪、合谷、内关、尺泽等穴为佳;下肢取环跳、阳陵泉、风市、足三里、髀关、伏兔、阴陵泉、绝骨、血海、梁丘、解溪、中封、商丘、申脉、照海等穴为优。

病在四肢者,可同时加用督脉经经穴和夹脊穴,如大椎、陶道、神道、身柱、灵台、至阳以及大椎穴到至阳穴这一段的夹脊穴(即每一椎棘突下旁开五分处),对恢复上肢瘫痪疗效较显。至阳、筋缩、中枢、脊中、命门以及至阳到命门这一段的夹脊穴,对腹肌和肠道及腰部的瘫痪多有帮助。命门、腰阳关、腰俞以及命门到腰俞的夹脊穴,对下肢瘫痪、麻痹和疼痛都有显著的疗效。

脑血管意外所致的肢体、颜面瘫痪、口眼歪斜等,可加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头维、上星、通天、前顶、后顶、风池、风府等穴,其疗效更加显著。

5兴奋强心临床上若遇见大吐、大泻、大汗亡阳、心力衰竭等急症,用经穴治疗,能回阳返本,强心固脱,显效迅速。解放前,抗日战争胜利时,我国因霍乱流行,出现很多四肢厥冷,面色晦暗如尘蒙,肤如紫靛,腹部凹陷,脉伏,形如骷髅,奄奄一息的危重霍乱病人。李氏以肉桂、胡椒、公丁香、吴萸、干姜、附子各等分为末,用少许填入脐中,上盖以炒干的食盐,盐上再盖一层姜片,然后在姜片上放艾柱灸治,每次七至四十九壮,常能起死回生,使吐泻停止。如心衰明显者,再加食窦穴、虚里穴艾条悬灸,常能使心力恢复。虚里穴是胃经的大络,在左乳下脉动处,虚里穴无脉者死,应急灸之。以上方法普遍适应于阴寒证出现的心衰亡阳症状。如系热性病出现心、肺及周围循环衰竭时,李氏经验用内关、心俞或膻中、虚里,浅刺3分,行补法,有兴奋强心作用。

6镇静安神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情绪易于激动,癫、狂、痫症发作,以及癔病哭笑无常等病证,都可用经穴治疗以镇静安神(养心安神),其效显著。

常用的镇静安神穴位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大陵、神门、间使、厥阴俞、心俞、百会、神庭、印堂、手鬼眼、足鬼眼等穴,每次选2~3穴,寒证用灸法,热证用针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其中鬼眼穴对癔病和阴癫证有明显效果。手鬼眼穴为两少商穴,足鬼眼穴为两隐白穴。无论取手、足鬼眼穴,必须将艾炷放在爪甲和肌肤之中间,燃烧时要四处作火,方可生效。

7熄风解痉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如破伤风、脑炎、脑脊髓膜炎、痛证、癔病和其它脑血管疾病,都能引起抽风、搐搦。此外,感受风寒刺激引起指端及腓肠肌痉挛,精神过劳,再感风寒之邪,引起面肌痉挛,饮食寒热不调常会出现膈肌痉挛(呃逆)、胃肠痉挛(脘腹疼痛)。在临床实践中,常以大椎、身柱、陶道、筋缩、命门、长强、申脉、后溪等穴,对全身性痉挛有效,如破伤风、痛证、癔病引起的抽搐,均可选上述穴位以熄风解痉。脑炎、脑膜炎可选百会、头维、太阳、攒竹、十宣、十二井穴,皆可用砭疗法,有清热熄风解痉作用。腓肠肌痉挛可取承山、飞扬、丰隆等穴。手指痉挛可取后溪、中渚、合谷等穴。足趾痉挛可取申脉、足临泣、陷谷、太冲、公孙、涌泉等穴。面肌痉挛取风池、风府、睛明、太阳、颊车、下关、大迎、颧等穴。手臂颤抖取孔最、郄门、少海等穴。

下肢颤抖取风市、血海、阳陵泉。

8镇痛疼痛的原因很多,在人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五脏六腑的疼痛,可取受病脏腑的俞穴(脏腑在背部膀胱经上的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治疗。肢体、头面、五官部位的疼痛,可在病变部位和相邻部位取穴,也可循经取穴。此外,许多疾病的病变部位,并不出现疼痛,但每每在相应俞、募、郄、原、络、井、荥、输、经、合穴或本经其它经穴上出现压痛点或压痛感。在这些压痛点上施以针灸治疗或以按摩、薄贴、角、砭等法,都可使疼痛缓解,疾病随之好转,这些压痛点还可以帮助对疾病的诊断。如阑尾穴压痛可以诊断阑尾炎(肠痈),又可在此穴治疗阑尾炎。

9止血有些疾病,常有出血症状,如肺痨、胃肠溃疡、痔疾、尿路感染、鼻衄、齿衄、肌衄,以及妇人崩漏等。治疗此类疾病,常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为主穴,再配以患病部位有关穴位治疗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为什么要以这些经穴为主呢?血会膈俞,肝藏血,脾统血,肾纳血,选这些俞穴治疗,对出血症状均有改善作用。配以局部取穴,疗效显著。如鼻衄配以上星、印堂;齿衄配以大迎、颊车、承浆或地仓;痔疮出血配以承山、郄门;尿血及妇人崩漏配以中极、关元;胃肠道出血配以命门;肌衄(皮下出血)配以血海、三阴交。至于外伤性出血,一般应以外科处理。

10清肠通便清肠是指清除肠道炎症,通便则是调整大肠传导功能,使之恢复正常。肠炎、痢疾等疾病,可取天枢、归来、关元、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内庭等穴,既能清肠通便,又能清肠止泻。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炎症,常引起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状,常取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极、水道、太溪、阴陵泉等穴以清肠通利,多获显效。

11温中止泻急性腹泻、痢疾等疾病治疗或调养不当,则可转为慢性腹泻或滑泻不止。常选关元、气海、神阙、中极、天枢、水道、脾俞、肾俞、命门、次、长强、大肠俞、三焦俞、膀胱俞等穴,施以重灸,可起到温中止泻作用。在临证治疗时可选2~4穴交替取穴治疗,一般6次即可见效。

12消症散结,疗瘿消瘰肝、脾肿大,内脏或各部位的炎性包块,以及瘿、瘤、瘰疬等,经穴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尤以炎性肿块、疮疡、痈肿和瘰疬(淋巴结核)、痰核(囊肿)最为有效。一般以俞、募取穴法的循经取穴法为主,再配合病位治疗。常用神灯照、隔药大艾灸,再配合针刺与薄贴,治疗一些大大小小的包块,常获良效。

13降逆止呕呕吐这一症状,临床上经常见到。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用针灸疗法刺激经穴能和胃降逆,达到止呕的目的。除肿瘤、肠梗阻外,不论哪种呕吐都可选择膻中、巨阙、上脘、中脘、不容、承满、阴郄、梁门、膈俞、胃俞、内关、公孙等穴,每次选2~3穴,根据病情或针或灸,能收到满意效果。

14健脾和胃中医所论脾胃,实际上是指整个消化系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而脾胃还必须依赖命门真火的熏蒸和肝木的疏泄,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胃强则受纳旺盛,食欲就会亢进,但脾弱或肝的疏泄失职,或命门之火不能熏蒸,则消化食物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良,出现腹泻。吃得愈多,泻得愈多,造成营养障碍。如果脾强,肝的疏泄过旺,而胃的受纳不佳,又会出现饿得很快,但食欲又差的症状。使用经穴治疗其健脾和胃效果比药物为佳。临床上有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肝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肠炎等,当转为慢性时,经穴治疗常比药物治疗效果好。临床上可选中脘、章门、期门、日月、食窦、不容、承满、梁门、天枢、神阙、肝俞、胆俞、膈俞、肾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枢、脊中、公孙、照海、内关、足三里、内庭、太白等穴,任选2~3穴,视其疾病的虚实寒热,以确定针泻或灸补之法。

15镇咳祛痰《内经》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是肺中炎性分泌物,咳嗽又是肺部防御疾病的本能。一般镇咳药用得不当,便会使痰液咳不出来,痰液滞留肺部时对病症更加不利。使用经穴治疗镇咳祛痰就没有这种副作用。咳嗽与痰涎虽然在病因上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在病性上有寒热之别,在病势上有虚实之不同,但选用经穴治疗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针与灸的治疗方法和补与泻的手法操作不同而已。一般选大椎、风门、肺俞、身柱、中府、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乳根以及本经五俞穴中的经穴(经渠)都有镇咳的作用。中脘、丰隆、脾俞、胃俞等则有祛痰作用。临床时任选2~3穴即可,热病用针,寒证用灸,虚证用补,实证用泻,或根据病情酌用拔火罐亦可。

16调经活血气血不和,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症,月经不调常见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衍期、月经闭止以及崩漏等。临床上常选中极、关元、归来、气海、太冲、三阴交、合谷、血海、命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八等穴,每次选穴2~3穴,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分别施以针刺或艾灸,运用补或泻的手法。在具体治疗时还可配合相应的俞、募、原、络等经穴治疗,具有调经和血、固崩止漏的作用。

17固胎保产肝、脾、肾三脏不调,或正气亏损,以及七情横逆,常可导致滞产或流产。李氏治疗习惯性流产取百会、命门、肝俞、脾俞、肾俞、脊中等穴,每次选2~3穴,从怀孕后起,每周悬灸2~3次,可以避免流产。至于难产、滞产、胎位不正,则以灸至阴穴治疗,疗效可靠。合谷、三阴交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18活血化瘀经穴的活血化瘀作用,临床运用相当广泛。脑血管意外病变,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实证者,取百会、头维、攒竹、丝竹空等穴砭血;虚证者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灸之。经抢救治疗,急性危险期过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等,分别选用风池、风府、哑门、百会、太阳、神庭、上星、肩、曲池、肘、合谷、环跳、风市、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阴交、绝骨、阳辅、解溪、丘墟、昆仑、太溪等穴,每次选2~3穴,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常可使瘫痪、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等得到明显的恢复。

胸痹(冠心病)则常取膻中、乳根、食窦、虚里、心俞、神道、厥阴俞、内关、间使、郄门、阴郄、照海、公孙、足三里、丰隆等穴。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作用。常可改善心悸、胸闷、胸痛、脉结、代、促等症状。

19利水消肿肝脏病、心脏病、肾脏病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常可出现水肿,其中以肝脏病门脉障碍所致的腹水较为难治。肝脏病水肿常取肝俞、期门、章门、水分、痞根、三焦俞、神阙、曲泉、阴陵泉、水道等;心脏病所致水肿常取膻中、巨阙、虚里、食窦、水分、气海、关元、神道、心俞等穴;肾脏病所致水肿常取肾俞、三焦俞、膀胱俞、气海俞、关元俞、水分、水道、中极、太溪、阴谷等穴,每次选用2~3穴,随虚、实、寒、热确定针、灸、补、泻之法,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20强身健体经穴(包括经脉)有强身保健作用,内养家非常重视经穴的作用。炼胎息的人常能使任、督二脉实现河车运转,八脉周流。修藏密法者常能运转三脉五脏。此外在每逢大的节气(如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在自身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施灸,确能使人目明耳聪,身体轻健、祛病延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拿] “ 门 ”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临床应用(非常很好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陈玉琴循经指压疗法(3)
脏腑五俞穴功能详解
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
穴性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