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长城‖密云墙子路“V字长城”初探

乘密16路在关上站下车,沿公路走的时候,就见公路北侧,关上村北的低山岭上,一道残墙横卧在山脊之上。这就是从其他驴友游记里读到的墙子路长城关上段的一段支线或支墙。由于本次行程所遇见的支墙数量众多,且在本文中称其为支墙1。

对于墙子路“V字”长城,早有耳闻,非常有特色,但对那一带长城的位置、交通、轨迹均不熟悉,缺乏足够的认识。

 

(距离起点0.00km 当前海拔358m)

 

此次探访墙子路V字长城,是响应骆驼的提议。

上周去庄户,未能登上箭扣长城,只简单走了一段响水湖-旺泉峪长城,看满山花开。次日起再进响水湖前马方台那条沟薅野韭菜(薤白),竟然在公路上就被拦了下来。对爬山走长城已经不敢奢望。另外怀柔似乎盘查得更加严格,怕是531之前上不了山了。

周五晚上骆驼问起是否活动一下,禁不住诱惑,问他有什么主意。于是就来了墙子路这段长城。这段往南-东南,他基本上走通了。

根据上周走响水湖段的感受,我明白我的体力还需要适应性的恢复锻炼。

疫情期间,公交车的间隔时间应该是更久了,等车花了很长时间。不过,8:30多点,就已经到了关上村。

沿公路东行不远,往北进入村中。骆驼指给我看东侧的一段墙。

西侧也是一段墙。

 

东侧墙下有券门,不知是原来即未完全打通,还是后来堵塞,但高度较低,无法直立通行,因此怀疑为一处暗门。

 

城墙北面,一处木板遮挡处,也有一处券门,外侧也堵塞了,不知建造时即如此,还是后来堵塞的。

 

穿出巷子,来到墙外北面,可以看到三段墙体。后来才弄明白,这三段墙体的归属。

 

东侧墙体北端,有一块长城文保碑,为密云关上水关,即密云3号水关。我们刚刚经过的巷子,是水关墙体与城堡之间的空间,构成一处瓮城。

 

向南侧望,城堡南侧的山岭上,长城向南,然后向东南方迤逦而去。骆驼介绍,这段墙下的半山坡上,还有一段支墙(未纳入本次统计的第1段支墙),由此判断,可能是瓮城与城堡南墙相连接的墙体。

 

沿城堡北侧的水泥路西行,城堡北侧墙体基本保存完整,但高度显然低于原有的高度。不远处一座凸出于墙体的方形建筑,我以为是城堡的角楼,近前才知道是北门--还真没有见过城堡像样的角楼。

 

走到堡门下,见长城文保碑,知是关上城堡,即密云2号城堡。文保碑曰:

关上城堡,位于大城子镇北沟村委会关上村内,是明代长城驻兵城堡。城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修,属蓟镇西协墙子路长城防御体系城堡坐南朝北,东、南为明代长城。城堡设南北两门,北门保存较好,门洞及东北角外墙用城砖砌成,门上嵌“墙子雄关”石额,落款为:“万历季秋吉旦”。城堡随山而建呈不规则形......

由此来说,此城堡有2座城门,与一般城堡只设1座城门有较大区别。今南门已经不存。

 

墙子雄关石额

 

城堡北侧为清水河,水流清澈,水色幽蓝,清凉沁人,迎着阳光,泛着潾潾水波。

 

沿着这条低矮的山岭,是经兴隆县通承德的铁路。贴近山侧的铁路,修建了半明半暗的隧道,也恰好对山脊上的城墙构成了保护,历史与现实在同一个时空里相遇交织,穿越于春天的花海碧水之间。

 

城堡内部,老旧的民居,多以城砖筑成。不知是拆了城墙的砖砌成,还是有部分本来就是旧时遗物?

 

城门内侧

 

离开城堡,绕过清水河,沿河边的低山岭北侧东行。为避免引人注意,我收起了相机。路口有戴红袖箍的村妇与人说话,我们目不斜视地走了过去。

行不久,一个宽敞的路口,出现一块长城文保碑:磨刀峪水关遗址,即密云4号水关。此关属于道路宽漫,通众骑,极冲的通道,据史料记载,蒙古骑兵曾攻破此关。虽然外侧是高峻的雾灵山及其附属的山,但在靠天吃饭的农耕与游牧时代,为争取最好的生存条件和生存机会,甚至直接抢夺粮食与人口,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屡屡突破险峻的群山,以铁骑和冷兵器向中原发动血腥战争,大肆杀伐。

 

磨刀峪水关南侧,墙体从山顶垂直跌落至谷底,早已消失不见踪影;崖下沟谷,干涸无水,早看不出过去关口形制。

 

关口北侧,低处的城墙损毁严重,外侧包砖多已不见,留下鲜明的茬口;城墙附近,散落着砖石碎渣和大量三合土白灰。

这段长城,主体城墙呈南北向,跨越磨刀峪、清水河,在两个水关之间的山岭上即是上关村处的支墙,呈东西走向,继续向东,延伸至断崖而止。这段墙体本次并未涉足。

 

长城之上,杏花盛放,时有微风吹送,芬芳四溢;天色湛蓝透彻,如同一张纯色的幕布,阳光明媚,和煦温暖,好一个人间四月天。

走过的第一座敌台,密47敌台。

 

向南回望,骆驼介绍他走过的向兴隆-平谷延伸的挂弓岭段长城。据说在远处的那段山岭上,也有一段支墙(未纳入本次统计的第2段支墙)。

 

密云48号敌台,这几座敌台包砖都已不见,应当是附近村子的居民活动的结果。现在已经无法分辨是实心敌台还是空心敌楼。

 

密云49号敌台,保留了部分砖墙基础。

密云50号敌台,台基以上,只余土堆。

 

这一段山岭地势较矮,但墙体修建的规格并不是太高,应当是连续的山地,远处是雾灵山附近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可供骑兵通过的道路、条件并不是太好,防守的等级略低。

(当前海拔423m)

 

密云51号敌台,只剩下一个土堆。

 

密云52号敌台,包砖完全不见。

 

密云53号敌台,保存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修建的规格质量更高,敌台上保留了部分券孔墙体,明显是空心敌楼。或者是自此向北,敌台的规格、质量更高,以空心敌楼为主。

 

53号敌台面向东侧的券窗,封窗的墙体单薄,是修筑的质量较低吗?还是此处本就是一处暗门?

 

密云54号敌台,保存较差。

向东有一截支墙,长度很短仅数十米而已。此处为本次行程的第二段支墙,支墙2。

支墙尽头,是密云55号敌台。
(当前海拔431m)

城墙两侧,多层梯田的挡坝,均以城砖修砌,用砖量很是庞大,所以这段墙体内芯的石材裸露在外,伤痕累累。

 

墙体越过一个小山包,有一个急骤下降,呈现一个小V字形态。下方横向的山口为夹城沟,纵向的公路为关北路,由于向东有一座地势较高的小山包,因此修了一段长约300米左右的支墙,支墙上有密56号敌台。 

 

支墙,本文按顺序命名为支墙3。

(当前海拔416m)

 

远远地看见公路上设了关卡,有戴红袖箍的村妇在路口端坐,于是从城墙外侧,兴隆县地界绕下去,重新绕上沟北侧的长城。

 

此关隘口,应为一处关口,不知是否有文保碑予以提示。下到公路,小心在沟底绕行过去,果然发现一块碑,小心绕过去瞄了一眼,是北沟长城的碑文。

 

重新走上城墙以后,风渐渐大了起来。收紧了遮阳帽的带子,省得被风吹走。

密云57号敌台,墙基尚好,上方结构不见。
(当前海拔455m)

 

密云58号敌台 ,残破不堪。

 

密云59号敌台,只有残台,不见上方结构。

 

前方又一段支墙,为本次行程的支墙4。支墙尽头有密云61号敌台,残留有部分券窗,明显分辨出是空心敌楼。

 

密云60号敌台,连同所连接的这段墙,均低矮不堪。此处靠近北沟村,应当受人的活动影响较大。

 

支墙上的密云61号敌台,掩映在娇艳粉白的杏花与妖娆热烈的桃花丛中。地势低缓,是这段长城修筑了多段支墙的理由。有支墙的方向,往往连接着一处小山包或一段小山岭。

 

墙下数株梨树,花开得晶莹剔透,如同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当前海拔459m)

 

继续向北,墙体如同巨龙一般在山岭上蜿蜒。“V字”长城就应该在这段山上,不过,此时尚且被山体遮挡,墙体到达东北方向的高点以后,折向西去,在两山之间的山谷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V字。

 

回望密云62号敌台,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连绵的群山之上,是腾跃于山巅的长城。这段长城,绕着密云北、东、东南三个方向兜了大半圈,其修建的原则,就是在燕山的内侧构筑防线。比较明显的是怀柔方向,在海拔不足百米的平原之上,燕山海拔直上千米,因而长城就伫立在燕山面向平原的最后一道山岭上,在京承高速上就可以见到。而在密云、平谷、兴隆交界,由于燕山过密云东北方向之后,向西南凸出一个角,因而长城北京河北天津之间,像飘带一样飘忽不定。另外,在这段长城附近,还散落着一些烽火台、城堡,以及更早时期的长城。
(当前海拔465m)

密云63号敌台,难以辨认。64号敌台,匆匆而过,没有留意、记录。
(当前海拔467m)

 

前方65号敌台,山势渐为陡峭,行走开始吃力。两个多月不动,想不到身体素质下降如此严重。

右侧又是一段支墙,本次行程的支墙5。这段支墙是本次遇到的最短一段支墙,其上方大致与上坡平齐,东侧尽头与山坡高差也不大,似乎无法起到防守作用,意义不大。或许原本不是这种状况?

 

密云66号敌台下,是本次遇到的第一截障墙。不过,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旦攻破长城防线,应当是快速攻入平原,往高耸入云的山巅攻击是何道理?此处附近可能被游牧民族骑兵攻破入关的,应当在夹城沟口、磨马峪口,以及西侧的泉水河口,不可能在高耸的山岭之上;在冷兵器时代,地势这么高的地方,即便布上火炮,射程也无法达到山下的夹城沟、泉水河口等处,那么,此处设置障墙,有何意义?面子工程?为争取修墙经费而虚设?

 

密云66号敌台。地势越高,敌台保存越好,应当还是远离人的活动区域的原因。

密云66号敌台东侧,有一处券门,通向长城之外。这应当是和平时期方便边民往来之用。

 

此处恰好可以完整地俯视“V字”长城完美的造型,笔直的线条,陡切的坡度,简直是神来之笔。在缤纷的山花丛中,充满美感。

城墙在“V字”东起点上,有一条支墙继续向上方延伸,此为支墙6。

 

密云67号敌台,看不出上层结构。

在此处观察这段城墙的时候,与骆驼有一致的看法:长城是否应当经上方更高的山脊线向西呢?如果是这样,则不需要同时修建那道支线与“V字”墙,只需保留地势更高的墙即可。当然,这样一来,运输成本会增加很多。

连接“V字”墙与支墙6的,是密云68号敌台。

 

68号敌台下,是第二段障墙。此处障墙,亦觉没有必要。

 

68号敌台西侧,有一券门,券门下方,山体陡峭,现在已经没有了路,如果是上兵道,其与“V字”墙体紧挨在一起,并无必要。不知这段V字形城墙,与上方的支墙,是同时修建,还是有先有后?如果是有先有后,则可以合理解释此处券门,当为一处上兵道,在修建“V”字墙后,占用了上兵道的通道,从而舍不得此券门废弃--如是,则最早的长城主线,当沿支墙6的走势,沿山岭更高的脊线折向西延伸才对--现有墙体,应当是戚继光主持蓟镇改建空心敌台之时重修,在此之前,主线长城的走势,会在更高的山脊上吗?

 

连接“V字”墙与支墙6的三岔结点,是一段圆弧形的过渡墙体,线条优美,像着旗袍的腰肢一样舒展自如。

 

支墙6上有一座敌台,密云69号敌台,驴友称其为高尖楼。高尖楼的特点,是二层保留了中间的楼橹的部分墙体,而女墙尽失,因此从远处看,有一个类似教堂钟楼的尖顶。

 

密云69号敌台

从支墙上俯瞰“V字”墙西侧,射孔、拔檐砖规则排列,墙体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不曾有一丝懈怠松动,简直是上等的艺术品。这是这段长城的精品之作,用心之作。

 

沿支墙6上行。如果推测没有错,这应当是早期长城的主线,重修时,只砌了与现行墙体相连接的部分,修筑质量与66-68号敌台之间的墙相比稍有些潦草。

(当前海拔676m)

 

支线墙体以石墙为主,选取的石材还是很整齐的。女墙为砖墙。

 
支墙尽头,应当是自然形成的山头。

(当前海拔738m)

 

地面散落着数块城砖,和大量砖石碎块,最早此处应当有一座墩台,但现在的官方长城地图上并未标记。

 

北侧越过一个低缓的垭口,不远处有一个地势更高的山包,遮挡了视线。按其位置、地势,至少应当在上方高点设立一座烽火台。目前官方长城地图也未标记。查看路网轨迹,往那个方向确有驴友足迹记录,并且那条线路的走势,正与之前所妄测的,如果主线长城从上方山岭主脊线上走,会更加合理。

 

从支墙上下撤时,在女墙内侧发现一处文字砖。据说这段长城有三处文字砖,由于观察不够仔细,我只拍到这一处。

沿“V字”墙小心下行,虽然远看比较陡,砖石风化严重,但下行并无风险。只是我的体力有些跟不上,担心腿软,走得慢了些。

墙上有人遗落一杆长枪,操持在手,好不威武!

 

下到“V字”沟底,吃点东西补充能量。

墙底有排水口,小巧一点的人可以钻进去。

(当前海拔631m)

 

休息以后,向西“V字”墙的西侧上行。上方是密云70号敌台,敌台下也有障墙。

 

西侧城墙上看“V字”墙全貌。

 

沿主线长城西行。越过一个山头,西侧是一处幽深的沟谷,城墙直落千丈,从上方看下去,深不见底,有惊心的感觉。还好,墙体在山坡上折了一个方向,并没有过于惊险。

 

沟谷东侧应有密云71号敌台,不过,损毁严重,几乎无法识别,没有记录。

绕下墙体,下到关口,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是河北所立,一块是北京所立,此处为泉水河水关,即密云5号水关。沟谷东侧,即是关北公路,通兴隆县。

 

泉水河水关西侧,墙体垂直下降到沟底,早已塌断,崖壁上残留有部分墙体痕迹。如今沟谷也是干涸无水。

水关西侧上方,是密云72号敌台。

(当前海拔507m)

 

绕过水关,从南侧的小路绕至水关西侧,寻路上行。沿途饱满的杏花、不知名的花骨朵不绝于途,争相斗妍。

 

水关西侧的墙体,除关口附近有少量砖墙外,以石墙为主,毁坏严重。

 

回望走过的“V字”墙段城墙。

 

密云73号敌台,保存尚好。

前方密云74号敌台,下方的墙体,外侧垛墙保存稍好,宇墙坍塌严重,几乎成了单边墙。

 

74号敌台前方,山险墙与石墙相间,时有小断崖挡路难行。
(当前海拔647m)

 

回望72、73、74号敌台。这一段的走势,让我联系到大榛峪西侧的墙体走向,当时也是觉得更加合理的走走向,应当在更高的山脊上。也许,明长城早期的走势,都有这种可能。

 

上方的石墙,有数处立面,直立陡峭,不知砌了断面的墙体,与立面之间的墙体,有何区别,为何区别筑砌。这种立面,对于体力已经跟不上的我来说,攀爬会耗费更多体力,并且风险增大,时常需要绕行或者在骆驼接应通过。

  

海拔也越来越高,今天的行程,开始在300多米的地段行走的时候,感觉是太过于平缓,此时不知不觉已经在700多米。

(当前海拔740m)

 

有些地段,干脆没有筑墙。

一块倾斜的巨石,与另一块圆盘状的扁平的石块相互倚靠支撑。是天然形成,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天然形成,果然是大自然鬼斧神功,机缘巧合的造化,或许是仙人衣妆镜与镜架,无意遗落人间,幻化成石?一定有了灵性。千百年后,可否再记一部“石头记”,感天动地?

 

崖上的红花,年年花开,开在杳无人烟的深山,花开又凋落,周而复始,执着而坚韧。是怀着对谁的期待,不舍不弃?年年花开深山中,杳无人烟为谁红。当年知己今何在,崖上谁人落石镜。

 

我的体力下降得比较严重,本以为坚持一下就行,谁知双腿先后出现类似抽筋的症状,膝关节也变得生硬不适。为避免加剧这种症状,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挪;腰也酸痛,有时候想调整一下姿势,缓解腰部不适,却是脊柱欲折一样,换一个姿势都像拉伤神经一样不舒服。直到后来,把相机装到背包里,才改变这种情况,估计是相机的重量压迫在颈椎上,压力传递给了脊柱,从而感觉到的是腰不舒服。

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甚至双手扶着前面的山石,克服着大腿的紧绷,小腿的酸疼,膝盖的生硬。但时间还是耽误过去了。

密云75号敌台,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竟然也毁坏这么严重。

(当前海拔786m)

 

骆驼根据路网与轨迹,拟在密云76号敌台下山。从泉水河水关到76号敌台,其实只有6座敌台。但最后两座,看起来已经很近,走起来却是那么漫长。像数着剩下的时间,揣测着剩下的路程还有多远,近了一步,又近了一步。骆驼在前面探着路,时常是拉下我很远。

 

我查看了一下路网,76号敌台处,路网显示轨迹并不连续,无法直接在该处下山。及至离76号敌台越来越近,才发现敌台在山的制高点上,下山的路,一般在偏近垭口处,不应是直接从最高处直接下降。问了下骆驼,果然是。过了75号敌台以后,就在小心寻找下山的路标、路径,并反复对照轨迹。

果然,在76号敌台下方,发现了下山的路径。

(当前海拔840m)

 

下山的路,对于腿部肌肉极度僵化、膝盖疼痛的我来说,同样不轻松,仍然需要一步一步往下挪。到平缓处,才能走得快些。终于走下了山,已经赶不上公交车了。

夕阳斜照在山脊上,斜照在盛放的花树上的时候,如同天边的天霞,更加灿烂。

 

日落清水河,一河碧水,被染得五彩缤纷。

 

于是,打车返回。

 

此次初探墙子路,行前匆匆拜读了虫子的长城帖子《长城文化带旅行之密云段75/兴隆段28:V字长城》,有些内容并没有记住。回来对照了一下,发现其实还遗漏不少,包括密云1号城堡、密云3号城堡,密云2、3号烽火台,磨刀峪向东的支墙、密56号敌台所在的支墙等等。附近还有明代以前的长城遗迹。希望有机会重走时,可以补补课。

 

2020-4-11,14日补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金黄色的苦瓜花(摄影音画)
微距紫露草(花卉摄影)
好吃的生煎包,馅料鲜美,一口气可以吃3个,解馋更管饱
摄影:从摄影师的角度审美(392)
摄影:红梅入画图
摄影:雪下腊梅露脸庞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