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长城||北京密云县古北囗营城的墙台

全面记录古北口营城的墙台,始自于独善其身老师。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录了古北口营城的主要角台、战台,但没有全面记录附墙台(马面),因而是不完整的。如下图所示:

 

古北口营城,根据文保碑,这座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城呈不规则形状,四垣不正,跨山连谷。其99东门靠近南垣,南门靠近西垣,西门靠近北垣,现在的西门,实际上是历史上的北门。

城南垣长620米;

东垣长845米;

北垣长599米;

西垣长765米;

城周长总计2829米。
 

2021年2月17日,与活力的荒野老师把营城全程走了一遍,也有一个记录。考虑对台的分类难以准确,因此没有进行细化,统一作为台记录。

 

南门南侧有路径可以登城。

 

登上城墙之处,墙体略嫌陡峭,荆棘与酸枣枝扎人。

(距离起点0.10km 当前海拔188m)

 

登城处上方,当为一座角台,类似南门北侧的角台。
(距离起点0.13km 当前海拔204m)

 

眺望北侧的角台。

 

南侧第2台,从这个角度看,只是体形略大些的土堆。

(距离起点0.23km 当前海拔234m)

 

从上方回望的南侧2台,体形还是挺大的,考古报告应对应战台1号。

 

前方南侧3台。

(距离起点0.43km 当前海拔271m)

 

从上方回望这座台子,似乎是空心台,或者是附墙台。台体垛墙上有箭孔。

 

沐浴在晨光中的墙体。

(距离起点0.44km 当前海拔276m)

 

墙体上出现的水泥工事,或为抗战的单兵坑道。

有关古北口营城上的抗战掩体工事,参见《看长城||踏着如血如锈的晨晖,寻找古北口抗战的遗迹——密云古北囗营城》

(距离起点0.60km 当前海拔321m)

 

单兵坑道的水泥工事。

 

南侧4台。凸出于墙体外侧,规模较大,应是考古报告的战台2号。

(距离起点0.60km 当前海拔321m)

 

回望南侧4台附近墙体。
(距离起点0.63km 当前海拔316m)

 

前方南侧5台。这应当是一座附墙台(马面),呈狭长状。

(距离起点0.68km 当前海拔305m)

 

回望南侧5台。

(距离起点0.71km 当前海拔292m)

 

前方南侧6台。

(距离起点0.72km 当前海拔292m)

 

前方南侧7台。

(距离起点0.80km 当前海拔282m)

 

回望南侧6台。

(距离起点0.80km 当前海拔281m)

 

南侧8台,也是一座附墙台。

(距离起点0.88km 当前海拔280m)

 

南侧9台,像是一座附墙台。

(距离起点0.91km 当前海拔271m)

 

回望这一段墙体。

(距离起点0.91km 当前海拔271m)

南侧10台,也似一座附墙台,从下侧拍摄。

(距离起点0.99km 当前海拔243m)

 

这座台与南侧9台相连,据守墙体转折处,也可以看成一座角台。考古报告分类为角楼。

从下侧看这两座相连的附墙台或角楼,转角处分别对外凸出。

东门外南侧,有一片台地,下方的坡为石坡。上次即怀疑,是否曾经有瓮城?但考古报告并未提到。

 

台地近南侧城墙处,确实有石墙,再一次怀疑是否瓮城墙体?但如果是瓮城墙体,台顶宽阔,不像是一道墙,又是何因?

(距离起点1.14km 当前海拔213m)

台地顶部有死砖,会是原始的遗存吗?还是村民对城砖的再利用?如果是再利用,似乎又不是成型的设施。总之,还是令人起疑。

 

东门外南侧的一座台子,凸出于墙体,不知是否与可能存在的瓮城有关?

(距离起点1.47km 当前海拔224m)

这座台子从高处看更为显眼:

 

东门水关。

水关或城门内凹,两侧的墙台增加了攻击面,与瓮城所起的作用类似。南门的形式亦如此。

(距离起点1.63km 当前海拔214m)

从东门南侧仰视北侧墙体,城门上方有三座台子,分别是北侧1台至北侧3台。其中左侧偏下方是北侧1台,中右部依次为北侧2台、北侧3台。

 

仰视北侧1台。

 

从上方俯视北侧1台。

(距离起点1.87km 当前海拔261m)

 

北侧2台。

(距离起点1.89km 当前海拔272m)

 

北侧3台。

(距离起点1.94km 当前海拔284m)

 

北侧2台与北侧3台也是两座连体台,构成一个U型防御体。

 

邻近东北侧,是一座内侧坍塌的台子,考古报告分类为角楼。

这座台子内壁上,有水泥工事,亦为古北口抗战遗迹。

 

墙体上塌落的一块空间,显露出内侧墙体,也是一个整齐的立面。这是原为块石筑墙,后来包砖,两修筑的结果。

 

紧接着的一段墙体,墙顶明显有外侧包砖、内侧旧墙整齐立面的界限痕迹。

 

 

此处利用地势,可以成为一处天然的墙台,但并没有刻意修筑墙台的痕迹。且按其功能,编号为北侧5台。

 

东北角上,是一座角台,为北侧6台。这在考古报告中,编号为L5。

 

墙体折向西偏南行。

一处小高点,顶部平坦,可以布置铺房,亦可以利用地势,作为天然墙台,但没有刻意修筑台体。此暂编为北侧7台。

台顶有坑,应为抗战掩体工事。

 

第三处没有明显台体,但顶部宽敞的高点,暂编为北侧8台。此处情形与北侧7台类似。

 

此处高点与北侧7台、北侧8台类似,没有明显台体建筑,但右前方稍下方有对外凸出的附墙台。此为北侧9台。

 

北侧9台的台顶,亦有单兵坑道,并且有水泥工事,为抗战遗迹。

 

对外凸出处,有附墙台,为北侧10台。

 

垛墙下,有大量人工开挖似的坑,应是掩体工事,抗战遗迹。

 

北侧11台。

 

回望北侧11台。

 

北侧12台,这是一座附墙台,接近地面处台体塌断。

 

前方北侧13台,占据了一整个山头。

 

有一段,沿墙不太好走,沿景区修筑的便道下行,到达北门城楼。错过的那段墙体,不知是否有墙台。

从城楼东侧,可以看到连续2座附墙台。此为北侧14台、15台。

 

北门外西侧有瓮城残墙。东侧墙体估计被药王庙、龙王庙、观音庙叠压,这几座庙或为清代建筑。

此瓮城,考古报告未作记录。

 

北门西侧,是北侧16台。

 

垛墙内侧大面积的水泥块,亦为抗战工事遗迹。

 

北侧17台,是一座内跨的台子。

 

这座台从下方南门方向看到的情形如下:

 

北侧18台。

 

回望北侧18台。

 

在城墙上远眺潮河河谷与卧虎山长城。

北侧19台是西北角台。这座台规模较大,高大的台基上,还有建筑,或为一座空心台。

 

北侧20台是附墙台。

 

北侧21台是南门北侧角台。

 

从下方仰视的北侧21台。

 

北侧21台向下延伸的墙体,由角台向内侧凹进去一段。墙体包砖被剥,只剩下残破的夯土墙芯。

 

复建的南门口,位置大致与角台平齐,凸出于前述角台向下延伸的夯土墙芯。是南门也有瓮城吗?还是复建位置有偏差?

 

西北角楼再向西,是大花楼,保存非常完好。这座楼在遗产网中被分类为烽火台,其实是古北口南线长城的敌台。

 

关于古北口南线长城,参见《找回失落的边墙,颠覆认知的发现--探古北口双线长城之南线》、《看长城||古北口再探潮河五寨,发现疑似潮河川营堡墙,推测潮河一寨位置》等篇。

 

以上共计墙台33座.扣除没有明显台体的利用地势的台子以及属于南线长城的大花楼,共计有台29座。

2021-2-17,23日补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的月见草
摄影:冬天盛开的蔷薇花(1)
潘长宏教你做一道美菜-----【甜辣回锅肉】
摄影:美丽中国村寨(4)
2023年南京老门东看灯(6)
2023年立春之日去南京老门东看灯(7)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