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事:也来“咂摸”!

  《也来“咂摸” 》(随笔)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每次到凉州,和补丁畅谈。说起民俗风情,他总要提一提刘一达。他说刘一达写北京,那味儿才地道。刘一达的书,我没读过。他书中的味儿,地道到何种程度,我说不出。后来几次进书店,我就找刘一达的书,可惜,没影儿。

  2002年暑假,我在凉州耽了一个多月。一日,在他新装潢的书房里,浏览书架上的“存货”,居然一眼就看到了刘一达这个名字。

  刘一达的书,名叫《咂摸北京》,书不太厚,印制的档次也不太高,但封面设计却别有特色。我抽出来翻了一下,放在一边。走时对补丁说,刘一达的《咂摸北京》,我带过去看一把。补丁慨然应允:你想看什么,尽管拿!

  《咂摸北京》,“咂摸”二字,按刘一达的说法:“咂摸”是北京的土语,本义是品尝食物的滋味,以后引申借喻为思考。他说这词儿本身就有嚼头儿。

  细细想来,我们河西,虽不用这词儿,但望文生义,也确是这样。他还说,北京是六朝古都,各类宝物遍地,只要你随便到北京现存的小胡同转一遭儿,看上去很寻常的的一个门墩、一株老槐、一块砖、一块瓦,保不齐就有百年的历史。

  刘一达的话其实很有道理,六朝古都么,自然文化的沉淀就厚。这沉淀厚了,它的味儿不就多了。你一辈子能“咂摸”够?

  在凉州的一个多月里,我别的书不看,专门就“咂摸”这本被补丁看好的《咂摸北京》。你别说,这个刘一达,还真有点儿邪门。

  书中的文稿,长的,字不过几千;短的,也仅仅有数百。他说的都是北京的事儿,写的又都是北京的人。我是先“咂”了两遍,再“摸”了几番。说白了,对于北京,他“咂摸”的什么?

  他“咂摸”的就是北京的历史,他“咂摸”的就是北京的人。他的每篇东西,确有味儿,确有嚼头儿。他“咂摸”北京,确是“咂摸”出了一种难得的京味儿。

  《咂摸北京》,我特别在意刘一达的“豆汁儿”。他说豆汁儿并不是值钱的东西,它只是用做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的。做淀粉或是粉丝,得先把绿豆泡上,泡到豆子的皮能脱掉,然后捞出来,加水磨成细浆,倒进大缸时发酵,沉到缸底的是淀粉,浮在上面的是豆汁儿。

  发酵后的豆汁儿,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再用小火温着,随吃随盛。豆汁儿是发酵的东西,所以,你喝着就有了一股酸里巴唧的味儿。只是这种“酸里巴唧”的东西,据说在辽宋时期就成了民间的大众食品。

  而到乾隆年间,它居然还进了皇宫,成了御膳。更相传,当年风流潇洒的乾隆皇上,就特别爱来一口。老北京有首《杂咏》:“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怪不得在老北京,甭管朱门大宅的贵人,还是引车买浆的草民,都好这一口儿呢!刘一达说,梅兰芳在上海二十里洋场,见到弟子特意捎来的豆汁儿,乐得像个小孩子。

  而香港有位叫胡金铨的导演,竟说了这样一句话,谁不能吃豆汁儿,谁就无资格谈论老北京!

  豆汁儿引人,就因为它的味儿。什么味儿?老北京的风味儿呗!刘一达的文字,篇篇都是这样的“豆汁儿”。不信,由你去读!

  “咂摸”北京,初在书上,后来就“咂摸”到了凉州的街上。这也难怪,民以食为天嘛!补丁的家里,我没少“光顾”,家常便饭,他是随叫,我就随吃。

  凉州人的好客,足见一斑。出了补丁家门,我就在街上窜,凉州人的消闲,凉州人的娱乐,凉州人的吃喝,还真让人有些“咂摸”之处。六朝古都,自有六朝古都的“豆汁儿”,五凉古都,也自有五凉古都的“豆汁儿”呀!

  一晚,和补丁闲聊。我说,刘一达“咂摸”北京,你手头有那么多的资料,你为何不“咂摸”一把凉州?补丁谦逊地笑笑,等等吧,还需要加点味儿。

  味儿?我突然间就想到了一本我编的有关家乡民俗风情的书。那些总是不能活泼起来的文字,它的味儿,又能让谁去细细的“咂摸”一番呢?


  刘新吾:中学高级教师。自由写作者。省作协会员。在市县内,有几枚头衔,比如说主席、副主席、副会长、副社长、副主编之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不过,后面这些,都是临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好手艺——咂摸京味儿
北京暴食~只有南锣部分+大栅栏+雍和宫青旅附近
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儿--李俊玲
老北京的味道还在吗?海外北京孩子的回乡感触
老北京传统小吃:豆汁儿
第458篇.老北京豆汁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