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笔记:热炕·拜外父

  《热炕·拜外父》(随笔)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热炕》

  乡村人家,户户有大炕。四合院里,除堂屋和库房不打炕,其它房间里,都有炕。有炕的屋,有两间的,有一间的。两间的叫舒房,一间的叫小屋。

  舒房里的炕,多占房屋面积的五分之二;小屋里的炕,又多占房屋面积的三分之二。乡下习俗,谁家盖房,打炕是最重要的。

  因为炕打好了,冬天不仅出烟利索,而且到处都热。如果打不好,烟倒涨到屋里,只热一点点,那就得拆了重来。

  当然了,这炕,冬天是打不了的。谁家的炕,刚打好,总是三番五次的试,直到满意为止。

生活不好的日子,不少家庭冬天可以不架炉子,但热炕却是家家都有的。热炕为了保暖,几乎所有人家,都在炕上铺展了被子的。

  大人们下工回来,首先要将冷手放在被子里焐上一回,才开始家务。孩子们上学回来,一进家门,也要把冷手塞进被子里。有时候,实在太冷了,就干脆直接上炕,把脚也塞进被子。

  没上学的孩子,早上起得迟,也不出门,大的哄小的,所有的活动,都在这一方热炕上。

  热炕有两种,一种是煨炕,一种是爡(ch‡)炕。传统的是煨炕,后来人家使用开炉子后,就有了爡炕。煨炕用的是粪沫子,以牛羊驴粪为最好。

  每天下午,只要弄一筐任何一种粪沫子填进去,让它慢慢儿煨着,这炕就能热到第二天早上。如果要白天也热,早上还得再接一次。

  有时候煨败了,填上粪沫子,得用麦草燎,点着后,待烟出尽即可。填炕,最忌讳的是用整的粪蛋子,粪蛋子着起来,火力太旺,弄不好就烫坏了炕上的席子,还会烫坏席子上面的毡。

  过去也听大人们说过,有人家炕太烫,弄着了席子,烧掉了房子,但是从没见过。爡炕是用炉子带的,城里人架炉子用烟筒,乡里人不用,让它通到炕里面,只要炉子不灭,炕就热。

  煨炕与爡炕,看上去一样,打法却不同。打煨炕,要留炕筒门,下面用土坯,上面用炕面子,里面基本上是空的。因为要用粪沫子煨,得有空间。

  土坯俗称土坎,是专门倒的。炕面子一米见方,是专门抹的。抹炕面子,为了牢固,泥水中间,还要加上少许麦草的。可是这个煨炕,要打到所有的地方都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爡炕也用土坯,也用炕面子,但它不要太多的空间,炕里面还要填上不少的土,只留出能走烟的通道就行了。

  关于这个爡炕,我爹另有设计。别人家的爡炕,都是用炉子带的,我们家的却不是。我爹的设计,是填炕的地方,取煨炕的构造,留炕筒门,里面有深一米五左右的空间。

  其它的,取爡炕的构造。这样的炕,我们叫它煨爡炕。煨爡炕的好处,就是每天只要填一次粪沫子,就热到第二天这个时候,还能接,不用燎。

  自我知道,我们家就架炉子,是洋铁皮的,也有烟筒。所以我们家的炕,改为煨爡炕后,一半是煨爡炕,一半是用爡炕。

  许是小时候睡炕惯了,考上大学后睡床,就是不能适应。以后每次回家过年,总是贪在热炕上,我觉得,那样的温暖,是这世上再好的床也不能给予的。

  其实,我爹改造爡炕,是另有原因的。我上小学时,我爹总让我读《三字经》、《小儿语》之类的。那里面的句子,我记下了不少。

  他教我用的书,就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工宣队抄家时,这些书自然是重点,结果我爹藏来藏去,就埋在了炕筒靠墙的一边。

  这一边,从来不煨火的。可是后来要取出来时,却发现什么也没有了。这几本书,是我们家最后的存货,每当说起这个,他总是懊悔得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拜外父》

  外父就是岳父,是乡村人的习惯称呼。可是一旦见了面,却叫姨父。为何这样,我后来追踪了许多老年人,也说不清楚。外父这样叫,外母自然也就这样叫了。姨父姨妈,其实是有歧义的。子女们叫妈的姐妹,也是姨父姨妈。

  有时候我在想,民勤人过去从不叫外父外母爹妈,或许是男尊女卑的缘故吧,也或许是不习惯的缘故吧。而这个姨父姨妈,除了女婿外,男方家的亲戚,见了面都这么叫。

拜外父的日子,是正月初二。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老人不出门,等着女儿女婿来拜。只让没结婚的子女们,去舅舅家。没有女儿,或者女儿没出嫁的人家,只要外父外母活着,就要举家去拜。

  那时节,乡村人走人家,全不像城里人那样讲究,买这买那的。条件好些的人家,炸一些油粿、筛儿;条件一般般的人家,用鏊熡些馍馍,或者蒸一些也行;条件不行的人家,拿几个鸡蛋,或者别的什么,只要能看过眼的就行。

  全不像现在,大包小包的,只怕搬得少了,让人瞧不起。

  女婿来拜外父,外夫家自然要认真招待。一般来说,羊肉、鸡肉或者猪肉,肉味是要见一样的。再就是拉条子,或者长面。汤饭一般是不做的,除非是家境贫困,实在做不出来的,才用汤饭招待。

  从现在的角度看,也就很随便的一顿饭而已。可生产队时代,这一顿饭,可就是招待贵客的了。有的人家,吃饭时还要把孩子们打发出去玩,直到女婿吃完,才有孩子们的份。

  再有一点,就是民勤乡下旧俗,招待客人时,女人和孩子们是不能上桌的,也不能同时开吃的。

  有一则女婿拜外父的笑话。某女婿外父家穷困,每年去拜,最多只能吃顿稀的,还见不上肉味。可这位女婿,一向话大气粗,从不在别人面前显眼。

  他每次拜完回来,就用早已备好的猪尿(suŠ)泡或者羊尿泡,在嘴上抹几下,然后走东家串西家,声称在外父家吃的什么肉。他这个把戏,一开始没人清楚,大家都特别羡慕。

  后来吹多了,有人就从他家孩子嘴里,套出了真实。他再说的时候,大家至多也就相互挤一下眼睛,弄个鬼脸,笑笑而已了。

  从拜外父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乡村生活好转的轨迹。文化大革命那阵,破四旧,初二日去外父家,基本上是走着去的。

  上世年代,有些进步,有些人家可以用上架子车,拿毛驴当脚力。一家子坐在架子车上,悠哉悠哉的,也很风光。当然了,架子车和毛驴是公家的,要用,还得把队长搞好些。

  上世纪80年代前期,乡村条件好多了,一到两辆自行车就可以解决问题。到了后期,农家三轮子多了,初二这天,路上跑的到处都是。到90年代,多的就是摩托了。

我们家姐姐们结婚早,我爹从没在正月初二这天出过门,都是我们小几个弟妹去的。我们每次去,外爷外奶都很热情。外爷家的条件很不错,一年之中,只要爹妈让去,我们都很乐意的。


  刘新吾:中学高级教师。自由写作者。省作协会员。在市县内,有几枚头衔,比如说主席、副主席、副会长、副社长、副主编之类。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不过,后面这些,都是临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暖暖的炭火
在银川有一种吹牛叫淌沫子,有一种调皮叫弯细···
【甘肃甘南】散文|那些年一起背柴|毛月玲
一种专烧兔粪的炉子
腊月二十三︱别样的寿诞
东北家乡遗留日伪灰房,80年仍住人,独立卫浴,揭秘下水为啥不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