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太行晋豫咽喉——天平古道

'峰势峻极,上平于天也',是天平山的由来。

天平山位于南太行山系林虑山脉中段,距离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城区6公里,西与山西省平顺县接壤,主峰海拔1671米,山上的天平古道晋豫雄关十八盘(又名雹珠路),地势险要,是历史上河南彰德(今安阳市)通往山西潞安(今长治市)两府之间的重要要通道。

天平山地理优势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植被茂密,素有'北雄风光最胜处'之美誉。山上山谷到处是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就连悬崖和路径上的石缝中都是绿色,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灵兽,不胜枚举,知名不知名的动植物都在这里安然生长。区内清溪蜿蜒,水声潺潺。三步一瀑,五一步潭,青山、密林、繁花交相辉映,妙趣天成。

天平山人文气息浓厚,是众多圣人雅士,文人墨客游赏栖息之地。金代翰林学士王庭筠称'天平山为太行之脊'。宋代韩琦曰'为天下绝胜之景,实雄伟秀拔,不可图画,虽东南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宋代文学家柳开幕名而游,描写天平山'过衡岳远甚,山水之胜闻天下'……历代名士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他们命名的惠泉、环翠亭、昆阆溪、柳公溪、长老岩、羽衣轩、玩台、公庵等诸多地名都赋予了天平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平山神秘莫测,佛道渊源,甚称祖庭,成为许多仙释之徒挂锡驻足场所。南北朝时的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2年),僧稠禅师在此创建天平寺,古刹六峰环抱,被称为莲花佛国,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僧稠禅师以禅武创建为宗旨,被称谓少林武术之祖,天平山也成为林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绝壁悬崖上的小西天,既有佛教的佛殿、观音殿,也有道家的碧霞殿、西天老母石殿,其中西天老母殿是在绝壁的石灰岩上开凿而成,有一间房子大小,真正是石顶、石地、石壁、石门、石窗、石供桌,石窟洞宇香火缭绕,暮鼓晨钟,成为晋豫两地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

天平山古道是南太行林州段出晋入豫的重要咽喉要道,具有古代晋豫'高速公路'之称谓,更是历代兵家战略之要冲。二千五百年前,除晋将赵胜击溃齐兵于此外,其后石勒、高欢、高洋、赵匡胤、李自成都曾在这里屯兵驻守。

古道从市区向西,经西台村、二龙庙村、白杨洼村、桃源村、黄崖底村,登十八盘,过驮龙桥、断金桥至扑猪岭交界,长20公里,西接山西省平顺县西垴村,古称'雹珠路'。其实,历史上安阳山西无路可通,后来修通了天平山驿道,使彰德府与潞安府距离接近,物资周转比别处快,能抢个好价钱,人们说,从这条路走赚钱(珠宝)多的如天上掉冰雹一样容易,所以也起名叫雹珠路。

天平山古道高入天际,宋代张商英《游天平山扑猪岭诗》'玉皇不禁上天梯,半筑临崖与斗齐'。因其又在县境最西部,俗称'小西天'。古人称此路为'乃天下危险之极处,虽蜀道之难莫之苦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通往山西省捷径之路。相传春秋齐侯伐晋,'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驻兵于此'。旧志云'宋征河东时,尝积粮草于此,以兵守之。'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修雹珠路记》载:'自亡金屯戌天平,取其守御之易,毁其路'。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山西省长治市长井村晋贵捐助修筑。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洪水冲毁响水河石桥和路,往来商贾难行,林县各村贤德人士捐资财重建响水河石桥,修通道路。清康熙50年(1711年),桑园村崔某率众开山凿石整修。

说起古道,不能不提坐落在山脚的桃源村。桃源村的由来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的三妹妹隆虑公主建墓于村西,由于她酷爱桃花,人们便在她的墓地周围栽了许多桃树,以致这里桃树成林,繁衍不绝,北宋时这里叫'桃林村'(见柳开《游天平山记》,宋王琉诗《游桃林》)。北宋开国时,修通了这里到潞安府的驿道,后来做生意的人多走此路,于是有人在此开设店铺,供旅客吃住,人们就叫这里为'桃源店'(金国、元朝的碑记都称之桃源店)。明朝时,右副督察史马卿(原籍林州河顺)认为这里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在诗文里便把这里称'桃源村',(村叫桃源村,亦作桃园村,谷叫桃源谷,溪叫桃源溪)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桃源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曾有'先有桃源镇,后有合涧集'的美称,从前一直是晋豫官道,商贸繁华之地。最著名的就是该村的'古门券',券上为'三仙圣母祠',券下为古街通道,特别是古门券上的生长了几百年的'骑门柏',成为商旅路上最著名的交通标志。有诗云:'西见峭壁入云间,南山北山一券连。武陵渔人不识路,骑门柏内是桃源'。

古道最有代表性的路段该属晋豫雄关十八盘(又名雹珠路),此处古道依附悬崖峭壁,蜿蜒盘旋顺势而上,数不清的布衣乡民和骡马商贾的足迹刻印在苍苍石板上,如今被碧绿的苔藓和风霜雨水的斑驳所掩埋,只留下淡淡的记忆。据说,古道上最险要的当属与山西接壤的小西天断金桥,它是林州境内一座海拔最高、地位最险的人工桥。据《宋史》和《重修林县志》记载,宋开宝九年(976)八月,宋太祖赵匡胤进攻河东(今山西省)北汉政权,曾派兵镇守此桥,使大批军用粮草物资得以通过。断金桥规模虽不算大,历史上却屡遭劫难。明嘉靖七年(1528),山西潞城人乐卿聚众数万造反,官军捕之多遭杀伤,朝廷谕旨河南巡抚潘埙配合山西巡抚常道合力围剿,当事者不知'据险守桥,可敌万军'之理,而采取了简单的断桥禁路之策,一举将桥炸毁。桥被炸塌之后,这条连接豫晋两地的黄金通道当即中断,行人怨声载道叫苦不迭。'断金桥'一名由此而生。1548年,善士宋庆北兄二人再次募捐重修,终将断金桥及绵亘两端的50余里官道修筑一新,使多年天堑又变成了通途。断金桥上依千仞悬崖,下临万丈深渊,窄处山道不足2尺,地位极其险要。明万历十四年(1586),时任林县知县张应登写的《险要图志》里,称断金桥是'险峻一桥,可渡一人,倘一夫当关,真万夫莫敌。'明宝丰进士、林县教谕王知思浏览此地后,有诗曰:'两山忽断外,一石凌空架,髂(溪)谷深无底,烟云时补罅(指缝隙)。'真实记述了此地的情况。

民国17年(1928)2月,冯玉祥派庞炳勋率两师兵力来林县(现林州市)剿灭天门会,天门会退守天平山区。为防止豫晋两军夹击,首领韩欲明令人再次将断金桥拆毁,把木桥改为铁板吊桥。林县解放后,当地人又将吊桥拆除,在原桥址底部挖基砌石,垒起了一道十几丈高的石墙,填平了低凹部分。流传数千年的断金桥从此名存实亡,变成了豫晋官道上的一段道路。目前,行人至此,不知情者已很难找到断金桥的确切位置了。

岁月流逝,往昔不在;历史变迁,古道依然。如今的天平山依托古道、古寺、古事,把浓浓文化情怀和现代的文化气息结合在一起,已经打造成一处国家3A级风景旅游景区,成为人们凭山访古,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平之西小西天,太行奇境藏古道
【经典】金灯寺,中国石窟的最后华章
山西的这条高铁终于通了,原来太行山如此之美
走马白陉,“七十二拐”山路穷尽处,中原在望!
古道幽思
20140531晋城陵川县马圪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