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点 | 一位个体书店老板的选书之道

所谓组织货源,就是搭配品种结构吧。因地制宜来说,还得看我书店开在什么地方,因此就有什么样的品种搭配比例,或者人文类多一点,或者生活类多一点。

世界上无非就四种人的需求,女男幼老。我的书店起初定位为女性书店,这样保险些。第一次取名叫“天天悦读”,有朋友在报纸上说,此名“说实话并不高明,读书是辛苦的事。就算做爱,天天做也快感不起来。”我觉得太有道理。但做的太少认知有限。

以女性为主的书店,在杂志期刊上来切题是容易的,无非就是《时尚》《瑞丽》《昕薇》之类,杂志比图书有更清晰的市场定位,直指人心。

记得我的书店是会员制模式,引人入会总须噱头,所以在品种搭配上,就必有很吸引人的部分。我常常对初次进店的顾客这么说,像《时尚》这类风尚期刊,观赏性质成分比较多,不可能像《红楼梦》一样令人百看不厌百感交集,而且事后不好打理,许多顾客家里一摞摞过期刊物堆积如山,当废纸卖不甘心,堆起来也无必要。只要有看此类刊物的女性朋友,大多数能身同感受。

所以我的书店提供租赁服务,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得到了不少认可。当时制定的消费模式是每本每日一块五,两日起租,按会员等级有相应折扣。如此就可以让读者少得多的钱读想读的刊物,对于每月都定期购买的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家书店。

而这种模式意在循环使用,重复微收费。所以对经营者来说也有利可图。一般一本《瑞丽》单月可以借阅15次左右,总计40元,进价15元,毛利润260%。所以,一个书店如何以更有力度的方式把商品销售出去,比较关键。

当然,像《瑞丽》这种期刊是龙头产品,但你的杂志架上不可能只有《瑞丽》这一种吧,总得有拖后腿的,没法不拖,只有一两种杂志在货架上会给人一种忽悠消费者的感觉,那么诸如《ELLE》《时尚芭莎》就只能是一种必要的摊低利润的品种了。但我计算过,按我的收费标准,单种杂志,租上7次就回成本,那我就陈列可以达到月租7次的品种,其他尽量砍掉吧。

而租赁模式对期刊来说不比图书,一本期刊两天足够,一本图书未必如此。那么租赁图书的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试读模式,如今很普遍的一种销售模式。

而对于图书来说,试读模式就更显重要性。图书,据我后来想,不比其他商品直接易感,不是一件服装,穿在身上就能明白是否合适,图书总是一种即时消费品,只有当你翻看到很后来的后来,你才能判断此书是否对自己有价值。

当然,很多读者总有一种看几页就搁下的习惯,但那只是说你对此书无兴趣,而非此书本身注定对你无价值,对何事有兴趣跟何事对你有价值不是一回事,这一点要分清楚。往往我们没有兴趣的事物,才能对我们产生很大价值,未知决定已知。

而我看来,读一本书的成本,最大的体现在耗费时间上,而非价格。那么在读书这一范围来说,怎么样才能稍显有效地判断其价值呢,那即是,试读。

其实,这样的理念是产生租书模式的基础,所以这样的理念必定也贯穿在我书店所有从业者的脑中。但我们也碰见很多只买不租的读者。这么看来,在消费方式上,如果读者行为只能分为租和买两种,那么不管是哪种,最关键的沟通基础就只是在于“荐书”这个问题上。如何以一种行之有效,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荐书,就是卖书者生存的关键。

出版社有其方式,豆瓣有其方式,当当有其方式,实体书店也该有它自己的方式。

而如何荐书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我也想提供一点有用的经验,哪怕再微不足道。

从采购一开始,我以为,就已进入荐书的进程。作为小书店,寸土寸金,没有足够的空间资源,就只能优化配置。把哪些书陈列于你有限的书架上,其实已经是一种荐书方式。后来我把很多销售环节都交给了店长,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这一环节,每本书都是亲手从市场上挑选回来,再分发到各店,分店多了,便聘请采购协助。

我很注重书籍的封面设计,视觉上的东西很关键,至少一开始很关键,形式即内容,让人都没拿起它的欲望,就很蛋疼。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先忽略内容,只看封面。拿下面三个封面可以稍稍说明一下,从采购的角度,我一定会先拿起《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而非《性的起源》,

但是也非说封面五颜六色有图画的书就好卖,《佛性与般若》这种设计风格让人很舒服,有欲望。书名和采用的封面图片相得益彰是好设计。

而《中国神话传说》和《白雪公主》在比较保险的范围,不突出。

《相遇是比爱更美好的事》与《阿克拉手稿》我就不知其美工在想什么了。

先不讨论书名指示的内容跟与之注定的封面图画的搭配问题,就从同一话题的书来看,我倾向于这么选书:

1.有强烈色彩对比的,优先。

2.有图画的,优先。

3.有腰封的优先,因为腰封上有出版社经过细心琢磨的推荐辞。

以上三点之后才是内容上的,而所谓内容上的,也是视觉感觉上的,比如开本、正文字号大小、整本厚薄,这里作者和出版社因素暂不讨论。也许开本、字号和厚重等问题大家都认为没关系,但我也觉得至少可以提提,就提提而已。因为,当一本书拿在手中总是一种感觉,既然我们卖的是实体书,何谓实体书?

其次,我看书喜欢先看看作者和出版社,有成功作品的作家跟出版社相对来说保险些。但这也是相对来说,名家也不是唯一,我们只要明白任何作家都有巅峰跟低潮期,任何出版社都有灵光一闪和不知所措,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选书总是可以的。但单作为一个卖家来说,推荐名家及大出版社的书总比不知名的来得容易保险,这就看书店经营者的喜好或者水平了。在这个问题上书店经营者渐渐分化开来,品位跟价值一跃眼前。

在我经营的年代,人文领域我主要关注译林、人大、广西师大、三联、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等出版社,对出版社的了解是书店经营者的必修课。而作者就不说了,太多,要赚钱就拣火的来,毕竟这是商业社会的共行法则,出版社也部分采用明星体制,大家带小家,他们也推重点作家重点书,跟着把握就好。当然,也有很多书店“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象形书房,坚决不卖郭敬明。

卖什么书实际上就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书店。因为我的书店一开始是女性书店,必然在生活类品种上相对就搭配多一点,比如情感小文类、养生类、心理自助类、育儿早教类等等。女性更切近生活一点,男性总好智性。而后来转为人文书店后,相对历史人文、宗教哲学、纯文学、电影音乐类的书籍就多点。为什么要转,这就跟网络冲击有关了。

以下这个图标是博集天卷2014年做的统计,距我经营的时代已有间隔,但这个事后统计说明我当初的判断还是正确的。

生活类、经管类图书在实体书店销量中大大降低,而文学类逐渐扩大,学术文化类书籍还有所增长。关于这点要分章节了。

(本文已获授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作者豆瓣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出版社开实体书店为了什么? 出版人的梦和情结 书界新闻
“吉大书房”为师生提供校园阅读新空间
分享一下:怎样买书?
2014图书市场: 两极分化持续, 实体书店止跌
你从事的行业中,有哪些普通大众难知道的事?(图书出版行业))
时尚廊:“后书店时代”的一个标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