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心世界】

几个小故事

  小班的绘画课
  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佳佳:“我说了啊!”


  接电话的安安
  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此外,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关注蚂蚁,而忽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眼中最重要、最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很少蹲下来陪乐乐玩,矮小的乐乐看到的更多的是爸爸的腿走来走去,所以乐乐的画中爸爸的腿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而小叶子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体上的,所以就直接在身体部位画了圈圈来代表纽扣,而且认为其他人也知道这是纽扣。
  第二个故事中的对话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佳佳和叔叔的沟通似乎存在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佳佳看到了猫在汽车上抓出痕迹,她设想叔叔也和自己一样知道是猫抓的,所以一开始佳佳只说“它”爬上了汽车,还用爪子抓车,她以为叔叔知道自己在说猫。这也是由佳佳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个小故事中安安的反应也是自我中心的,因为她在用点头回答爸爸的问题时,没有考虑到爸爸是看不到自己的。这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典型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小衔接案例:小企鹅的一家
小班社会活动:亲亲热热抱一抱
幼儿园《安全过马路》教育教案
【课程故事】小班组生活化课程--亲亲一家人
幼儿故事 如何给0-6岁的幼儿讲故事
小班音乐《过马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