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房价高到离谱,为何国人却依旧钟情房产?

经济活动中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价格偏离价值是常态,并由此调节市场。但这一点似乎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是被颠覆的,房价已经高到离谱,各种限购政策都出台,依旧不改国人对于房产的热情。

没房压力大,有钱也害怕

人们对于房产的热情,是和经济水平无关的;就像网购的剁手党一样,不买就心慌。据最新一项社会研究的调查,颠覆了人们对于“有房者”“无房者”和“房奴”的认识:调查结果现实,感觉到压力“一般大”到“非常大”的两类人,是“还清房贷”的和“尚未买房”的人,出乎人们的意料,反而是“房奴”对经济压力的感受,虽然大于还清了房贷的人,却小于租房者——即便是租房者手中有足够的现金流和盈余。

从心理学层面讲,这应该是一种对于自身的不自信和对财富的依赖。房子能带给人主人公的感觉,通常认为有房了就是房主。这其实体现了房子是安身立命的场地。

吊诡的是,作为安身立命的场所,本应不该加载更多意义,不知道从何时起,房子和财富、地位联系了起来。只是这种“财富”,是虚无的财富——当房子的售价随市场的推动而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而住在房子里的人并没有因为价格上涨而获得更多收入,也不会因为房价上涨就可以提高生活品质。为什么?房子虽然涨价,但作为安身立命的场所,不可能出售;或者,房子越换越新、越换越大,而负债也同步增加了,收入却没有同步的增长,自己在大房子里竟然开始节衣缩食了。这样的生活能称得上是幸福的生活吗?

炫耀式的消费,住房与幸福的悖论

房子对于中国人,还有一种“炫耀式消费”的意味。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小癖好:自己的第一台智能手机,总要折腾一番;换一个体现自己个性的壁纸,换一个个性的铃声;却不知道壁纸只有自己可以看,手机也经常是振动模式而无法听到铃声——除非你想做那个被人看作是手机不分场合乱响的人。

还是刚才那个调查,触及到一个深度的问题,有了房就真的有了想象中的幸福吗?具体而言,为了一个大客厅买下大户型,为了精致、现代化的厨房多花数十万,那么这个开销最后能不能实现幸福生活的目的呢?

调查显示,获得居家空间和在其中展开家庭活动,二者之间并无正向的关联。举个例子,有了高级的厨房,但并不是为了施展厨艺或家庭聚餐,与没有良好住房设施或租房户比,这些有房一族更倾向外出就餐而非家庭聚餐。同样,有了宽敞的陈列全套沙发的客厅,也不意味着就会高朋满座,相反条件越好,在家招待朋友的几率反而越低。独守空房似乎成了都市里面的悖论了。

成熟的社会并不在意自住房

也因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住房既不是财富的标志,也不是炫耀用的消费品。举例而言,欧洲的经济最强国德国,自住房的拥有率只有38%;英国的数字是42%;澳洲的自住房拥有率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由80年代的67%下降到目前的55%;全美国境内居民的自住房拥有率是67%,而经济越发达地区,这个拥有率是对应降低的,而经济最发达的加州地区的自有房比例已经下降到38%。

综上而言,国人痴迷住房,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思维惰性。诚然,在房价高速上涨的期间,在刚刚告别福利房的时候,拥有自己的住房确实是幸福的,那时候房价也是相对合理的。然而,今天房价持续飙高,拉大了与收入的差距,这时候还拼了命买房囤房,未必就能带来幸福了。此外,或许有人会觉得,有了房就可以对自身未来养老规划、医疗保障、财富传承进行提前储备。然而,是商品就会有涨跌,中国房价是被金融杠杆与热钱哄抬起来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一旦游资撤离,房价下跌,投资者所谓的“保障”也就灰飞烟灭;如今境外理财、保险产品越发多元化,为何不分散投资,做更长远、更稳妥的人生财富规划呢?

本文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中国外国专家局澳籍专家资质,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微信号:victorliulei,公众号:Victor-liule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春季房展会
“打工人”的住房困境:买房一定比租房好吗?
英国人的住房拥有率竟然这么低……
如果房价要下跌,最受伤是穷人还是富人?
美国房价回升,百万中产阶级沦为租房族
日本这两件事坑了老百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