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程:散文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彭程:散文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2016年9月12日 06:09 阅读 34 新浪博客

彭程:散文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

《燕赵都市报》(2016年9月10日)11版

本报记者 肖煜

作家简介:

彭程,男,1963年出生于河北景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兼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

入选2014年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类)。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红草莓》、《镜子和容貌》、《漂泊的屋顶》、《急管繁弦》、《在母语的屋檐下》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报人散文奖等。

曾多次受聘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等全国性奖项的评委。

著名散文家彭程的散文集《在母语的屋檐下》近日由线装书局出版。散文集收录了作者三十三篇作品,涉及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主题:感悟亲情,叩问生死;沉浸于大自然和艺术时的欣悦和迷醉,置身于现实人生中的清醒和旷达;有对独特卓异灵魂的会意和心仪,也有关于母语、文化和传统的深邃思考。其中作为书名的散文《在母语的屋檐下》入选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彭程的散文平中见奇,擅长以有限的个体生命体验,感应、揭示无限的存在;透过日常生活状态挖掘灵魂深处的奥秘;在狭小空间里拓展无穷的遐想;将传统心理纳入开放的视野;在昵昵儿女语、娓娓话桑麻中寄寓深沉的蕴涵。

“出于一辈子养成的节俭习惯,他们看电视时只开着沙发边小茶几上的台灯。从灯罩上方的圆孔中放射出的灯光,在天花板上扩散开来,晕染成为一个大了好多倍的圆圈。电视机荧屏上变动的光影,把他们的脸映照得忽明忽暗。后腰和沙发之间,塞上了一只棉靠垫,以支撑住他们日渐衰疲的躯体。父亲起身,慢慢地走到厨房里,倒一杯水,慢慢走回来坐下,小口啜饮着,嫌烫,又放回茶几上。母亲摸索着剥开一颗花生,还没有送到嘴里,目光变得迷离了,眼睛慢慢阖上,喉咙发出了一声轻微的鼾声,但马上又醒了过来。多么盼望,这一幕能永远驻留,天长地久。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就默默祈盼,让它注定会变作记忆的那个时间,来得越晚越好。我已经认识到,而且随着时光流逝,将会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这,就是幸福。”这是散文集里《对坐》中的一段描写,他写与父母在沙发上对坐时的心理活动,笔致极其细腻,道尽一个中年人,眼睁睁看着赐予自己生命的亲人日渐衰老、无可挽回的苍凉感受,让人怦然心动,生大忧伤,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好的散文,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能“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并且能够使读者从中获得对生活更本质的认知和感悟。这也许就是对彭程散文最合适的注脚。

1

写作者也应做到“精准性”

记者:您在《后记》中说道:散文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合写作领域中的流浪者的脾性。题材的海阔天空,篇幅的长短不拘,表达的灵活多变,使其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自由度。同时,您也指出,这一领域要依从专注于一点的定律。如何寻找自己的专注点?

彭程:相对于生活的阔大,每个人的写作其实都是狭窄的。哪怕是一位公认的涉猎广泛的作家,就其实质而言,他所能触及的也是生活的微小的局部和区域。而且,除非罕见的天才,广泛的兴趣投注往往会带来深刻性、独特性的匮乏等弊端。因此,当下经济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精准性”一词,同样也应该成为写作者的选择。

能够获得一个较为固定的题材领域,然后专注于此,对于写作者无疑是重要和幸运的。这是他的根据地,是一处具有鲜明辨识性的地盘。作家获得它的契机、方式和理由不同,有的人是因为自身生活际遇的独特性,有的人则是因为具有某种特殊的禀赋和感悟。大多数人要经历一个漫游梭巡的过程,不断探索,由博返约,最后驻足于某一处。而最终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少数人。

记者:您谦逊地认为:自己并不属于个性鲜明的写作者,没有格外倾心和投入的目标题材,诸多方面都有所触及,但却都谈不上深透。读您的作品,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字里行间充盈着对生命的体验。这是否是您今后的专注点?

彭程:这并不是谦逊。题材的集中性以及关注的持续性,的确是我作为一名写作者很看重的一点。看重而未能获得,因此时常会有一些忐忑之感。这本书的后记《随风飘荡》中,我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困惑和不安。

不过有一点我是欣然接受的——您谈到注重生命体验是我的散文的一个特点。的确如此,多位师友及读者也谈到了这点。写作中,我力求表达出和通常的感悟有所不同的某些东西。我也希望今后写作中继续保持这一点,但不能确定能够走多远。因为固然生命体验无时无处都在进行中,但并非所有的体验都是值得写出的。我对这方面还是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的。

因此,如果将来某一天能够发现一个适合自己的新的题材领域,我会很高兴。

记者:“守护语言,也就是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传递一种文化基因。”在《母语的屋檐下》一文中,您谈到了母语的重要性,并呼吁“爱我们的母语吧”!爱母语我们该怎样做?与从小学习英语冲突吗?

彭程:母语是我们的空气和水,须臾不可或缺。不是我们要处心积虑地去接近母语,而是天然地被母语裹挟和覆盖。只不过大多数情形下认识不到这点而已。母语中有情感的密码,有思维的奥秘,有我们作为族群的一员言谈举止的姿态和方式。因此一个人对于他的母语的爱,应该是天然的,不需要表现出特别的做派,就像对于母亲的爱。

我不认为从小学习英语会对母语的学习造成干扰,毕竟,相对于母语的宏大而又细微、至刚而又至柔的濡染熏陶,外语的学习更像是获取一种工具。而且,如果外语学习得足够好了,反而更能够在比较中发现认识母语的魅力。傅雷先生、钱钟书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外语造诣极高,在《傅雷家书》、《谈艺录》、《管锥编》中,却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对于汉语的精妙绝伦的由衷赞叹。

2

写作真正可以倚仗的唯有诚实的劳作

记者:您曾说:当前的散文写作中,存在着太多的对自由的滥用。或者说,因为尺度的相对宽松,有些人甚至不再认可尺度的存在。在您看来,散文的尺度是什么?

彭程:散文首先应该是美文,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想,对于外在和内心世界的审美方式的表达。这是散文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质的规定性,当然也是其至为重要的尺度。

如果一篇散文中尽是观点的罗列、史料的堆砌,虽然可以给予读者某种知识范畴的收获和启迪,但如果无法唤起阅读的美感,它作为散文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记者:作为资深编辑,您的选稿标准是什么?

彭程:写作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鲜明的追求,但作为报纸副刊的编辑,编发稿件更需要秉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因为报纸副刊是公共读物,应该以大多数的目标读者的喜好作为公约数。读者构成的广阔性必然要求作品内容、样式、风格的多样化,编辑个人的偏好就需要适当收敛,不宜过分放任。这是一个总的原则。

说到具体的作品,应该是既要有扎实的内容,又要有出色的表达。文质彬彬,自然好作品。当然,二美兼具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记者:文学爱好者若想写好散文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彭程:首先要有对生活的倾心关注,这是最重要的前提。要想充分地品咂生活的滋味,深入地探究生命的奥秘,最为有效的途径,最为持久的动力,便是热切而不懈地拥抱生活。这点确立之后,便是精读优秀的散文作品,从题旨、结构、节奏、语调、文字等诸多方面,努力学习和借鉴。

特别要清醒地认识到,写作和学习任何一种技艺一样,需要长久耐心和反复磨砺,要舍得花水滴石穿的工夫。所谓灵感是最不可靠的,真正可以倚仗的唯有诚实的劳作。

记者:散文家孙犁说过,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老年宜散文。您怎么理解?

彭程:孙犁先生是我极为尊崇的作家,对他这样的说法,我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老年人历经人间悲欢、世事浮沉,进入了铅华褪尽、抱朴见素的境界,而散文正是直抵存在本质的文体。二是老年的时间和精力,通常不适合从事大部头作品的创作如长篇小说之类,篇幅短小的散文,便自然成为首选。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老年人才适宜写散文。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写散文,也都可以写出好散文。散文是对生活发言,是发自内心的吟诵,青年人可以用嘹亮的嗓门,中年人可以用沉稳的音调,关键看他说了什么,说得如何。

记者:散文写作之于您的意义?对于读者的意义?

彭程:对于我来说,散文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写作的过程便是对于内心世界反复地端详和梳理,原本模糊含混的东西都可以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写作同时也是对于写作者的提升,让他看到了一条通向更高远的人生境界、更明晰的世界图景的道路,他相信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有获取。

对于读者,好的散文也应该仿佛是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自己。阅读的过程便是和作者的对话,借助文字的光亮,来照亮自己的内心沟壑。经由不断的阅读,他能够得到审美和思想的双重陶冶,有效地扩展胸襟,丰富情感,增进理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作为母语的中文致敬——访《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彭程
人文情怀的自然流露
散文断想 (十二)作者:程汝明
君佩浅谈散文创作
读者回响:《抓不住的秋》赏析
散文写作的6个常见错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