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比怼父母更怂的事了
 今天,一封公开信刷新了我对人性的认知。34岁的王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成绩优秀,高考以当地理科状元的身份,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这样的人生,不说开挂,至少也是顺风顺水。这样的家庭,又令多少人羡慕向往呢?

本以为母慈子孝,哪知却是鸡飞狗跳。如今,王猛已经有12年未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断绝一切信息往来。犹嫌不解恨,王猛还写了长达15000字的长文,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

在王猛看来,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说起。

王猛所谓的“过度关爱”,指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控制,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让自己成了情感上的孤儿,以至于成年后在事业难以保持专注力。吐槽父母的控制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足见这是一个有普适性的家庭教育问题。只是,王猛所举的例,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比如,穿衣问题,“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

这种贴身紧逼式的家庭教育,不能说没有问题,但仔细想想,在一个正常点的家庭,这些事情哪一样会少?大多数人,不正是在与父母的控制与反控制中逐渐成长,并最终达成和解?被控制令人反感,但决不是与父母决裂的理由。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人个性过于突出,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强烈,对别人包括父母的控制完全“零容忍”。这样的人现实中肯定也有,但王猛是这样的人吗?并不是。在长文中,王猛用更大的篇幅试图说明,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比如小时候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父母没有说“不”。高中时想调座位,父母没帮忙。大学毕业旅行,导游的一句调侃,父母也没有出来解围。诸如此类的琐事,都被王猛一一记下来,作为父母曾经放弃过的“机会”。

一方面,极度排斥父母的“管”,一方面遇到屁大点的事,又指望父母出面摆平搞定,你到底是希望父母管好,还是不管好?

对父母双标,把父母当成人生路上的清道夫,该出现时出现,不该出现时就立马消失,这才是王猛的最大问题所在。

这是一种典型的巨婴心理。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但由于内向、自卑等性格弱点,以及动手能力跟不上,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事业上的四处碰壁,尤其是与之前学业上的风光形成的巨大落差,这令人沮丧和挫败感,不是不可以理解,也多多少少与成长环境有关系,但完全甩锅给父母,则未免太过白眼狼。

由于隔代的原因,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肯定有错位,矛盾在所难免。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童年阴影。但人总要学着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明白一定的道理,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总是活在童年阴影里走不出来,主要责任还在于自己,要么是读书读傻了,要么是逃避现实。

比如王猛,17岁就外出就学,人生一半的时间都是独立生活,父母即便要管,也有很大的反抗空间。只是王同学真的想反抗,还是甘于躲在“怪父母”的保护伞下,担心暴露自己的不努力和软弱,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这锅,父母真的背不动。

北大毕业,留学美国名校,从来都不意识着成功,所以人生的高开低走,也不是失败。真正的失败,就是缺乏纠错的能力,一切怪父母。因为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很容易,风险也最低,父母不会跟你计较对错。事实上,王猛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跟自己的父母较劲,而是坦承失败,从头做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有一种爱,让人生不如死。
只凭一腔埋怨,不是拉黑父母的借口
那位出国20年,不顾父母死活的北大博士王永强,实则不是忘恩负义
若你看懂了这13幅图,请告诉孩子:人生该这样度过!
北大博士后拒见母亲:生娃不是为了养老,养老不如别生
“我50岁, 北大博士后, 失联20年, 拒绝回家, 谁看见我的伤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