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春第一座寺庙

        □林联勇

        永春第一座寺庙是出现于隋末的恩惠院(后称灵感寺)。

        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进入相对安定的福建繁衍生息。其中有一部分人沿着晋江水,溯游而上,来到现在永春境内的桃溪两岸定居,也将中原文明第一次带到这里。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永春城南牛头寨发现的东晋墓砖,印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字样。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划南安县西北二乡设置桃林场,这是永春县最早的行政建制,其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也正是在这一年,隋灭陈,陈后主之子陈镜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永春,在石鼓、蓬壶居住。

        陈镜台及其族人在永春奉佛祈求平安,佛教开始在永春传播。隋朝末年,僧思慧在魁星山麓的上场(即桃场村)建“恩惠院”,这是永春出现的第一座寺庙。到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改称“灵感寺”。

        关于永春第一座寺庙兴建的历史,历代永春地方志似乎都过于吝惜笔墨。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说:“灵感寺:在上场村,隋末僧思慧建。”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的记载相同,只是在后面加上“今废”二字。民国《永春县志》说:“灵感寺:在上场堡,隋僧思慧建,今废。”根据这些记载,似乎该寺始建即称“灵感寺”。倒是明朝中期的《八闽通志》有这样的记述:“灵感寺:在(永春)县西南二十三都。隋末建,初名恩惠院,唐咸通间改为灵感寺。”

        灵感寺(恩惠院)的肇建时间,以上旧志的记载都是笼统地说“隋”或“隋末”。1990年版《永春县志》有明确纪年,却有两种说法:一是“大事记”中说:“隋大业十三年(617),僧思慧在魁星山下建灵感寺(已废)。”一是“风俗志”中说:“唐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僧思慧在桃林场(现石鼓镇桃林村)建灵感寺(已废),是永春最早的寺庙。”两种说法虽然只隔一年,却是互相矛盾,且不知所据为何。

        在灵感寺(恩惠院)建造之后的唐和五代,永春佛教进入一个兴盛时期。根据《八闽通志》的记载,永春肇建于唐的寺庙有:建于乾元年间(758—760年)的云峰寺,建于开成二年(837年)的太平寺,建于大中年间(847—860年)的白云寺、云居寺、惠明寺,建于大中二年(848年)的白马寺、延寿寺,建于咸通十年(869年)的西峰寺,建于天佑年间(904—907)的山居寺,建于天佑二年(905年)的兴善寺等。至于五代时期佛教的兴盛,南宋绍兴年间永春县令黄瑀在《惠明寺记》说:“五季迭兴,偏方离析,全闽之地,王氏得而有之。干戈相寻,略不休息。将佐晚年,悔于屠戮,争建祠宇,尽刈膏腴,求为福田。僧徒日炽,甲于天下。”永春不少著名寺庙如魁星岩、普济寺即肇建于五代。

        永春的第一座寺庙——灵感寺(恩惠院),由于旧志记载过于简略,既不知其废圮于何时,亦无遗迹可寻,恰如一缕烟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春百年影像:桃溪之水长又长
泉州市永春魁星岩
说说永春县的来历
永春“马兰”处处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泉州新增13处国保单位,数量全省最多
刚刚公布!泉州这个地方被中央看上了,即将迎来大爆发!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