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体诗的章法(十一)
 炼字,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炼字,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的重要性,从古代名家的诗中,便可窥知一二。
如:杜甫的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说生就怪僻入迷佳句,写诗语不惊人死也不休心。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写成两句,眼泪也吟出来啦;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了推敲一个字,捻断了几根胡子;  
袁枚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一诗千回修改,可见落笔之难。
当然诗中所说有点夸张,但让我们看到古人练字专心之一斑。
在古时候,关于词的分类,不如我们现在分的这般详细,
不象现在又是形容词啊,动词啊,介词啊,名词啊等等的。
古时候,除了名词外的词统称为虚词。
名词则为实词。
实者,词或者字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意义。
如你,我,花,草,你们,张三,李四,他们等等。
这些字词具体到诗中,就是我们要用来表达的主体,也可称之为‘意象’。
实词因为是事物本身的特定称谓,如花不可能被叫成草,所以也实在无可炼之处。
那么我们所说的炼字,其实就是炼虚字。
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都是虚词。
如果说实词是串联我们诗的脉络,那么虚词便是脉络里流淌的血液。
也可以这样说:实词是硬件,虚词便是软件了。
如果一首诗中全部是实词,生硬而冰冷的堆砌在一起,
那么这首诗还能灵动起来吗?自然是不可能了。
都说诗中所选的景是为情服务的,景本身是死的,
但却因为用上了我们所加注进去的虚词,而变得有灵魂,有感情,继而生动,饱满。
如此,炼虚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
我们大家来互动一下哈,我给大家出一个实词‘云’,
大家在‘云’字前面加上虚词,看看因此而表达出的感情有啥不同。
闲云
浮云
青云
流云
闲云表达出的感情是怎样的,一般被作者用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比如通过云的悠闲来反衬自己的羁旅孤独啊。或者用在写归隐青山后的闲适啊,等等。
浮云呢,浮云游子意,浮者,飘泊不定也。最适合表达游子之类的情怀了。
古诗三百首中,有一首,把浮云比做情心不定,见异思迁的的男人。
由此可见,一个同样的意象,被加上了不同的虚词后,便可以用来表达各种特定的情怀。
淡泊中适用的意象,在羁愁中,依然可以使用,不过是虚词的不同罢了。
那么,一首诗中,我们需要炼哪些位置的字呢?
有人说要炼音节处的字,不是音节位置处的字就不重要了么?
一首七律56个字,字字重要。
炼字炼的好的例子,大家在读诗的过程中肯定有留意的。
因为炼的好的字常常让我们印象深刻,读而不忘。
“春风吹涨一湖绿”,大家看看,这一句里哪个字最出彩?应该说是‘涨’字,
炼字要怎么炼?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想着一句话,
甚至是一首诗要通过这个字眼来达到飘逸,生动,进而是流动起来的感觉。
关于炼字, 舍得老师认为:
一首七言诗里,第一个字怎么炼,第二个,第三、四、五、六、七个字怎么炼。
这有点太程式化了。
近体诗分为五言和七言的两种。
传统上的说法是,五言要炼第二、三字,
而七言,要炼二、四、五、七字。
其实,想开了,就不必拘泥什么位置了,可以肯定的说,炼字是不分什么位置的。
一般认为见虚字就要去“炼”,而不管它在第几个字的位置上。
记住了,是‘虚字’就要去“炼”,
比如我们看老杜的一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上下句第一个字就是动词。看他这字用的怎么样?
开句一个“映”字就使句子活了起来,下句一个“隔”字领句也非常到位。
这个“映”字呼应了尾字的“色”,没有映哪来的色?
而“隔”字,和后面的“音”字扣合了起来,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炼字怎么炼?炼字,其实就是要让诗意变的更和谐,更具有整体的灵动的流动感。
我们还要注意这“映”与“隔”的关系。
这是一个对仗句,我们要注意上句用了“映”字,
下句就不要用同类的字来写了,如果下句写个“照”,那和“映”就是一个意思了。
上下句之间,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重复的意象和重复的动作,
这可是常见的“毛病”哦,如果上句写什么意思,下句换个词儿还写它,
我们把这叫什么?叫“合掌”,这是写近体诗时一定要避免的。
诗意是要变化而丰富的,你在一个意象上转来转去的写起来没完了,那你的诗还有什么看头?
上下句之间,可以写成递进的关系,
形成一个连贯的“流动感”,可以写成并列的关系,但并列不等于相同。
还可以写成对比的关系,总之,是要错落开。
错落而不失去联系,是关键。所以,炼字的好坏,也决定着谋篇的成功与否。
再看老杜这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有了“映阶碧草”,才有了“隔叶黄鹂”,怎么联系上的?
上面有“草”,下面有“叶”,
上句写的“映”其实形容的是草,下句“隔”的叶,才有了来源。
上句写色,下句写音,按现在的话讲,这视频和音频都给你整全了,
搭配的又是这么协调,这诗句能不活吗?这诗能不好看吗?
我们都知道贾岛炼字的故事,
他因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而挠头不止,
我们现在常说的“推敲”二字,就来源于他炼字的故事。
他还道出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叹。
我们写诗,立意容易,措辞却难。
只随意而写,常常却用辞不工或出律,如果只去琢磨词儿了,
却往往伤了我们的气格,使原来的立意跑了调。
 
  我们来看看历来写诗填词炼字的例子: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
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
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
“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
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
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入木三分’成语出自王羲之。
王羲之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
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辞和意,总是很难协调起来,这就是初学着面临的一道门坎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之韵文苑第157期||秋之韵名师讲堂【炼字成诗】
关注诗词写作中的语言使用
近体诗写作第六讲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五)
近体诗基础知识之一
诗学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