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本先秦古籍,道尽了宇宙形成之机,天地运行之理,人事更迭之法

导读: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里,就像人一生下来就必须要呼吸,鱼一生下来就无法离开水。以及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都需要按照各自的轨迹去运行。这就是自然的规则,而且这种规则似乎从宇宙生成之初就已经存在。即使历经了无比漫长的岁月,却依旧还在运转不息,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无法违逆。

可是与此同时,谁又能告诉我们这些所谓的规则又是从何而来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是一位战国时期的隐士,穷尽毕生精力,融合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悟才写就的一部奇书。

所以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可能有点深奥,内容也有些繁琐。如果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层规律,产生一种全新的认知。

古人的整体世界观

战国末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一位渔夫划着一艘小船,船上载着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不禁感慨了一声:

鱼生于水中,却终生离不开水,实在是可悲而又可叹!

然而,就在此时划船的船夫却突然插了一句话:

同为天地间的一粒微尘,人又有什么资格去可怜鱼呢?

鱼离不开水,这本就是自然的规则,你之所以说鱼可怜,是因为你站在人的角度看鱼,才会产生一种俯视性的感慨。但如果站在天地的客观角度来看待人,那人岂不是也同样受困于自己所在的环境。

既不能像鸟一样飞上天空,也不能像鱼一样深入江河湖海的底部,去认知更广阔的世界。所以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人和鱼都只不过是按照各自的本性,在天地之间生存而已。

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大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生存法则。

然而听了这一番话,中年男子却丝毫不以为然地说:

你刚才说的都是自然规则,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说的就是天地自然对待人与万物的态度。

可是人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所谓的自然规则呢?

这时,只见船夫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想要知道怎样面对自然的规则,首先就得了解规则的本质,而规则的本质就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轨迹。

譬如日月星辰在宇宙中运行的轨迹,就是宇宙规则的具象化体现。万物生灵在天地间生存繁衍的痕迹,就是天地规则的形象化体现。

但是要想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贯穿这些细碎的规则,就必须找到宇宙万物的共同源头,看清整个世界的本源真相,然后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而说到天地万物的起源,船夫随即又提出了一种中年男子从未听说过的概念。

泰鸿——宇宙之论

宇宙起于泰鸿之境。

泰者,太初也。

鸿者,鸿蒙也。

太初者,天地之始也。

鸿蒙者,阴阳未分也。

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此为大道之初,道既为一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起源于一种名为泰鸿的原始状态。

所谓的泰,其实即使太初的意思。而鸿,就是古人常说的鸿蒙。

这两个词,都是在形容天地万物还未形成之前的混沌虚无之境。而这种状态,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提到过的,大道之初的原始形态,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

船夫所说的泰鸿之境,其实就是道的初始状态,而所谓的“一”,就是指道的本体,也是这个世界的源头。

听了船夫的这番言论,中年男子依旧有些不屑地说到:

你刚才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听说过,但是仔细理解起来,其实与道家的说法没什么两样。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要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无中生有。而这就是所谓的道,然后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万物。

可是谁又能够说得清楚,万物到底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的呢?

这时,只见船夫笑着说道:你这次总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宇宙之初

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

这就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段话虽然看起来比较深奥,但实际上就是在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讲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句话中所说的一,就是指万物的源头和母体。

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时空奇点,而接下来的“气”,就是大爆炸之后产生的各种能量。因为能量本身不具备形体,所以古人称之为“气”。

再后来不同属性的能量逐渐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星云,于是便出现了具体的形状。有了形状以后,虚无的能量,又在强大的引力之下,开始进一步凝聚成真实形体,从而诞生出了宇宙中的各种星体以及其他琐碎的物质。

而根据物质之间的不同属性,就可以划分出世间“一”的万物,宇宙演变到这个程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世界。

但是船夫的话刚说到这里,中年男子却好像是抓住了某种至关重要的漏洞,连忙出言反驳道:

世间万物如此繁杂,即使知道了宇宙形成发展的过程,但若想洞悉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又岂是人力所能及的?

船夫轻笑了一声说:你呀只看到了万物繁杂的表象,却不懂得整个世界的内在本质。

万物莫不发于气,通于道,约于事,正于时,离于名,成于法者也

我既然能够追溯宇宙万物的源头,自然就能够从源头作为出发点,沿着万物生成发展的脉络,去总结和梳理它们各自的运行规律。

其实在我看来,整个宇宙就像是一幅画卷,你现在看到的天,不过是体团气体笼罩在上方。而真正的天,其实是浩瀚无垠的虚空,它的作用就相当于这幅画卷的背景。

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就好比是画卷中的图形,它的作用就是承载各种颜色,使万物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性,呈现出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万物的运行轨迹,其实就是它们留在这幅画卷中的那些细碎的痕迹,根据这些痕迹,去推演大大小小的规律又有什么难的呢?

古时候的圣人,正是依照这种方法,推演出了天道与地道的法则。试问这世间,对他们而言还有什么秘密呢?

对于船夫的解答,中年男子虽然也觉得很有道理,但他心里依旧不愿服输,于是便说道:

“圣人参悟天地之法,流传于后世,提倡人们效法天地自然。可你看如今这天下,诸国争霸,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究竟是应该依靠天道,还是依靠地道来治理呢?”

听闻此言,船夫不禁摇了摇头,轻声叹了口气,他们的对话,也从宇宙自然的法则开始延伸到了治理天下的问题之上。

人道之法

船夫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以一种非常深沉的口吻说道:

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

地者,万物所以得安也。

故天定之,地处之,时发之,物受之,圣人象之。

但是对于这一句话,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有所偏差,他们只知圣人象于天地,却不知圣人并非完全法于天地。

因为古代的圣人虽然也要通过感悟天地运行的法则,效法天地万物的某种特性来完善自己的治世之道。

可是也并非一味地生搬硬套,而是取天地之法,融会于心,然后合于人事。

对于这一番高深的言论,乘船的中年男子显然不太理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船夫似乎是看穿了对方的窘迫,所以便进一步解释道: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亦有人道。

天不可行地道,地亦不可行天道。

否则就会发生混乱。

因为天地万物,各有各的本质与特性,同时也有属于各自的运行法则。

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性,所以要想治理人类社会,就不能完全按照天的特性或者地的特性去对待。

而是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充分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然后才能制定属于人道的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各路诸侯都无法让天下大治的原因!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人道运转的底层规律,没有看透人类社会的真相。

此时此刻,中年男子终于若有所悟,逐渐收敛了方才的傲慢,转而谦逊地问道:

那人道的底层规律又是什么呢?

船夫回答道:人道之法,其实说来也很简单,总的来讲,只有六个字而已。

那就是,顺则昌,逆则废

听到这里,中年人刚要开口说些什么,但船夫却摆了摆手说:

我所说的顺与逆,并非你所理解的顺与逆。你们所说的顺逆,无非是指君王的心思顺则昌,逆则亡。

这是严苛暴政的行为,终归还是属于人意的范畴。

而我所说的顺与逆,则是指这个世界上的客观规律,古时候的圣人,在决定一件事物未来走向的时候,总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是看它在人类社会当中,能够发挥怎样的影响。其次是探究这件事物的本质,判断它的基本属性。

然后还要考察这件事物的发展,是否符与自然界的规则相吻合。

有了这些标准作为参考,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有疑惑,只需要本着顺则昌逆则废的原则来做出决断。

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就让它发展,违逆客观规律的事物就让它废止。

如果君王能够依照这些准则来治理天下,就能够让国家安稳百姓富足,而他的统治也必将长久。

但如果君王不能以此为准则,那么也就等于违背了人道的规则,等待他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船夫说完这番话后,便不再有任何言语,俯身拾起船桨,继续向前滑动着小船。而中年男子,则随着浪花涌动的声音,陷入了寂静的沉思。

然而故事的画面延伸到这里,却忽然间戛然而止。一位头戴羽冠的老人,缓缓从床榻上坐起身来,一边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口中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

好一场奇妙的梦境,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说着老人便随手取来笔墨。将方才梦中的言论,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玄之又玄的古文。

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鹖冠子》一书。

回到现实

其实对于方才的那个梦境,我们倒是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那位衣着华贵的中年男子,还是那位负责撑船的船夫。

其实都是和鹖冠子内心的延伸,那位船夫之所以能够说出如此高深的至言妙理,完全都是他平时悟道积累的成果。

只不过是以梦境为契机,实现了一次顿悟,是他用理性与智慧作为舟楫,将自己的内心引渡到了真理的彼岸。

而且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通晓阴阳,求索大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智慧,更好地融入于人道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树立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

譬如我们今天了解各种道理,学习各种学说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想要运用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上,或者说是用来服务和改变整个社会。

这也正如古时候的孟子所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古人以道治天下,我们也可以尝试着以道治人生。

这部先秦古籍,讲透了规则的奥秘,揭开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论《中庸》之“诚”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论人的“道”与“德”
天有道,人有心;人心便是人类用来承载大道的器皿
2009年11月25日《论语·泰伯第八·19》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