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濒临绝灭的斑鳖,中国最后的甲鱼

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赠送了2只民间俗称“癞头鼋”的大鼋(Pelochely sbibroni)标本。癞头鼋是江南一带名闻遐迩的水生爬行动物,尤其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更是家喻户晓。据记载,癞头鼋在我国浙江、福建、安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也都曾经有过分布。为鉴定馈赠所得的标本,笔者对其头骨连同它们的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意外惊喜。原来这2只“癞头鼋”并非大鼋,而是我们多年苦苦寻觅的斯氏鳖!

鼋耶?鳖耶?

鼋和鳖都隶属于龟鳖目,鳖科。我国鳖科动物有中华鳖、小鳖、砂鳖、东北鳖、山瑞鳖、大鼋和斑鳖。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动物学家普遍认为,广泛分布和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东南亚和新几内亚的大型鳖类均为大鼋。“鼋”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且与龟字并列,分立为不同的两类动物。记述鼋的古籍很多,如《录异记·异龙》中记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鼋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山堂肆考》中有“:鼋极有力,善攻岸,人以钩索钓之……”《本草纲目·集解》则记述“:鼋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围一二丈,南人捕食之……”民国《吴县志》则有“鼋如鳖而大,有重至四五十斤者,头上有磊块,故俗称癞头鼋,今放生池皆有之”的记载。而《太湖备考》中更做了“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叙述。可见,太湖盛产大鼋历来为当地居民所共识。

既然这2只捕自太湖的“癞头鼋”是鳖而不是大鼋,依据是什么呢?这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说起。1873年,英国学者格雷(Gray)将斯温霍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caria swinhonis),后由梅尔兰(Meylan)更改学名为Rafetus swinhonis。1880年,法国人Heude,又将在黄浦江抓到的大鳖定为一新种,并撰文指出新种与大鼋迥然不同。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称呼它为鼋,所以他就入乡随俗将其定名为斑鼋(Pelochely smaculates)。1984年,张明华对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鼋骨骼亚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鼋类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太湖鼋(Pelochely staihuensis)。上述斯氏鳖、斑鼋、太湖鼋被定为新种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报道,甚至连这3种动物是否为有效种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因而在我国鳖科动物分类上,曾一度呈现混乱局面。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格雷定名的斯氏鳖和Heude命名的斑鼋实际上是同一种动物。依据动物分类命名原则,斯氏鳖的定名年代早于斑鼋,因此斯氏鳖应为有效种而后者只是其同物异名而已。张明华所发表的新种太湖鼋其实也是斯氏鳖,主要是作者当时忽略了对英、法学者文献的参考所致,长期难觅的斯氏鳖在我国销声匿迹100余年后,今天再现,实在令人惊喜万分。

斑鳖曾经有过辉煌

苏南地区的居民素有购买龟、鳖、鱼在寺庙水池中放生的传统习俗。在20世纪上半叶,无论是上海的豫园(原称老城隍庙)九曲桥下、苏州西园寺(又名戒憧律寺)的放生池中,还是殡舍昌善局(现为苏州市动物园)的池塘里都有为数众多的斑鳖遨游其间,且常形成“游者每以饼饵投之,麇集可观”的赏鳖胜景,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

上世纪从太湖中捕得而保存下来的斑鳖生态剥制标本就目前所知的有:上海自然博物馆6只、上海复旦大学1只、苏州科技学院2只、苏州动物园1只。另外现有3只活鳖分别饲养在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礼记·月令》中记有“季夏之月,命渔师取鼋”及“鼋言取易而贱之也”。据记载“:明初,南京上清河堤岸因鼋穴居而常塌,为清除隐患,人们常用香饵引鼋上钩,使其出……”1962年,也曾有南京大学陈义教授在长江镇江段抓获一活鼋的报道。这些古籍和资料中所指的鼋,今天看来应该都是斑鳖,由此可见,斑鳖确实有过丰富的资源。此外,上海动物园也曾展出过1只雄性斑鳖。据管理人员称该鳖捕自云南省个旧县,是1972年运到上海的。1993年和1999年越南的北部曾抓到过活鳖,死后制成标本,陈列在寺院和博物馆内供游客观赏。但有人认为分布在越南(或许也包括我国的云南省)的鳖与斑鳖近似而又有所不同,从而定名为新种Rafetus leloii,如果这一新种被确认的话,那么斑鳖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的特有动物这个论点就能成立。

50年代初,上海豫园九曲桥下进行清淤治理,池中的斑鳖被移出,尽管热心于动物保护的市民在全市范围追踪访查,却始终未悉其去向。根据笔者近20年在太湖地区的调查,基本上可以认定:由于人们对斑鳖属于珍稀动物的认识不足,保护观念不强,在恣意捕杀斑鳖资源的情况下,其野生个体几乎完全绝灭了。斑鳖的盛世一去不返,它们的不幸结局,应该引起我们的反省、深思和自责!

斑鳖近况

每年惊蛰前后,埋身池底淤泥中冬眠的斑鳖开始苏醒而出。春季的气温乍暖还寒,苏州动物园内的斑鳖只是在阳光和煦的午前浮出水面,缓慢地昂首泅游,尔后便匍匐在池中的石质小岛边缘,整个鳖体半淹在浅水中,长时间保持静止的姿势,酷似一块小岛边的岩石。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鳖头每隔2-3分钟才抬起一次,在呼气的同时喷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秒钟后又沉首水中,这样的呼吸动作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动物园隔日定时定点给斑鳖喂食。通常饲养员下午2点于食台旁用手或木板敲击水面,在水波震荡的讯息传递下,瘦弱疲惫的斑鳖开始挪动沉重的身躯,离开小岛,游向食台,摄取投食。斑鳖的进食量与季节、气温有关,夏季气温高,斑鳖的新陈代谢旺盛,进食量就多,每餐可吞食鸡(脯)肉1-1.5千克,但对投喂的杂鱼类则嗜食性并不明显。饱食后常沿着池周漫游,显得较为悠闲。此时可见鳖的背部、裙边、直出的尾巴、轻盈划水的四肢,前伸的长颈及明亮的眼睛。这样的游泳有时可持续1小时左右。该鳖的裙边虽然清晰可见,但并不丰满,显然是与生活环境的水质差、营养条件不理想、健康状况不佳有关。游园者常向斑鳖抛掷各种食品,它也乐于容纳。盛暑酷热或气温低凉的日子,斑鳖对投食反应比较冷淡,即便来到食台,也显得神情呆滞、萎靡不振,毫无食欲,一般在食台附近游动两三个来回后,就沉入水底或返回小岛歇息。因此斑鳖在数日或一周内拒不进食的情况屡见不鲜。

西园寺的放生池面积较为宽阔,水质洁净,常年保持环流状态。池中饲养着2只斑鳖,它们的体质和活动能力,都强于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它们经常间歇性游出水面,双双结伴而游,但因池中缺乏小岛,只是偶而停息在池畔的假山边上,稍受惊扰,遂弃岸隐入水下。

瞻望斑鳖前景

苏州3只斑鳖的体重都在100~150千克之间,估计其鳖龄已有七八十岁,是否还有繁殖能力无法确定。目前的饲养池塘和放生池均呈封闭式,斑鳖既缺乏登陆的路径,也无攀登上岸之力,所以即使尚能生育产卵,鳖卵也无法在水中发育孵化。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几乎完全没有可能使它们恢复到维持其保种数量的水平。所以,国家早在1999年就将斑鳖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绝非危言耸听的严酷现实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最后的抢救,那么必将造成这一世界级珍稀鳖种在我国很快走向绝灭的悲惨命运。

作者赵肯堂(左一)与同事在苏州市西园寺的斑鳖铜像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比中华鲟更为濒危的“水中大熊猫”——斑鳖
斑鳖
我国仅有1只的斑鳖,到底有多罕见,为何会在太湖绝迹50年?
宣布死亡:地球上的斑鳖,可能只剩两只了
最牛逼动物 自家动物园是它“看着长大”的......
苏州西园寺400多岁斑鳖“圆寂”(转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