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影史韵|这组珍贵老照片,带你回眸20世纪中前期浦东的新村建设


工人新村作为一种集居形式,

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城市空间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看看

20世纪中前期上海和浦东新村发展的过程。

20世纪初至中期,在上海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灾荒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各地人口流向上海,成为上海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重要来源。劳工们报酬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贫困,除了一少部分工人住在工厂提供的宿舍外,大多数居住在平屋、草棚、旧船以及租赁的亭子间、阁楼等场所,行成了拥挤不堪的贫民区,治安混乱、公共设施严重匮乏,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社会下层民众在住房问题上的基本困境,也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桎梏。

▲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复兴镇棚户区,共有棚屋454.5间,居民共465户,1722人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住宅福利思想和政策的劳工住宅建设运动渐渐兴起。发起者朱懋澄于1925年对虹口、闸北、小沙渡、杨树浦、浦东以及乡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辑成《调查上海工人住屋及社会情形记略》一书,倡议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建设劳工新村以解决劳工的居住问题。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上海青年会募集经费在浦东建成劳工新村,包括住房24所,带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配备公共活动中心、运动场、劳工小学、工人夜校、幼稚园等。浦东劳工新村的名声很快传遍全国。

▲上海青年会浦东劳工新村(图源网络)

由此发端,劳工住宅建设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项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创举以政府为主体,工厂、社会团体和私人共同承担改善劳工住房责任,虽然一时难以根本改变住房匮乏的局面,但在缓解“房荒”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影响深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加快了改善住宅品质的步伐。针对建国初期上海住宅紧缺人群主要是大批普通劳动者和情况,1951年上海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规定市政建设方针“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生活服务”,并作出了“改善工人住宅居住区与生活条件”的决议。上海以新村建设、剥夺敌伪产和公私合营为基础建立公有住房体系,其中又首选“新工房”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1951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正式开工兴建,可安排1002户居民,也称“1002户工程”。紧接着次年4月“二万户工房”也开始启动,计划在市区边缘建造可供2万户工人家庭居住的住宅,浦东工人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也被纳入。以“二万户工房”为基础,到1959年,在浦东城区的主要工厂、企业附近,包括历史上形成的棚户集中区域,已经建成了崂山、乳山、浦东、上钢、周莲、上炼、石油、市建、梅园、塘桥、沪东、海防、上港、长航、船舶、白莲泾等17个新村,建筑面积达到44万多平方米。















▲崂山新村

▲梅园新村

▲浦电新村

▲乳山新村

▲塘桥新村

▲桃园新村

▲长航新村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人民公社化后,农民新村也陆续开始尝试建造。在遭受龙卷风袭击的地方,私房毁损的农民因祸得福,也搬入新建的农民新村。

1950年代建成的这批“二万户型”新工房,本着“坚固、适用、经济、迅速”的原则施工,基本都是多单元连体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一梯多户,二楼为房间,没有阳台;厨房和简易卫生间在底楼,为同一单元住户共用;成排的住宅之间留有空地,作为以后发展绿化或公共活动场所使用。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新工房外观简朴、功能简单,其构造和内部设计完全是根据这一时期对物质生活的理解来决定,又根据这一时期居住者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生活需要来安排,很有时代感,成为反映建国初期上海居民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新工房的建设与后来城市住宅小区的形成和发展也密切相关,渐渐改变了城市人口和住宅分布的传统格局,对城市社会的均衡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

▲上钢三厂改建的农民新村

作者 | 浦东新区档案馆 鹿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忘“两万户工房 ”(作者:孙宏彝)
工人新村来了!共产党承诺的事一定会办成
思想茶座|工人新村,超越居住形式的社会意义
曾经是上海最时髦的住宅区,住进去的人都很光荣,如今看真的太小
这部“神剧”,藏着90年代上海人居住史
南码头与南浦大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