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敏捷经营——企业内生增长的第二曲线
userphoto

2023.05.11 陕西

关注

在企业从10到100的路上,很多人认为第二曲线、第三曲线攸关生死。

但是我认为,企业真正的增长瓶颈,往往不是由于商业模式和战略不够出色,更多是源自经营能力跟不上,导致核心业务守不住,机会业务抓不住。

我曾遇到过一家非常典型的软件企业,创始人白手起家,通过十余年打拼成为细分领域龙头,行业资源、技术资质、客户关系、交付能力都非常扎实。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创始人迫切地寻找第二曲线。

于是,一方面全面拓展行业与区域,希望形成多点开花、团队赛马的增长局面,结果却搞出了一批无法自负盈亏的业务;

另一方面又重金投入研发能力建设,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专家,结果闭门造车地开发了一些产品,业务上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赋能。

在这种内外同时寻求突围增长的过程中,很多资源的投入产出倒挂了,核心骨干躺平或者离开了,管理成本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与效率不断下降,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不断蚕食、赶超。

后来,在与这位创始人深刻复盘的时候,他逐渐意识到:企业一切增长都应以敏捷经营为基础,否则第二曲线很难持续上扬,甚至会变成增长陷阱。

所谓敏捷经营,拆开来看:

敏捷指的是,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都要聚焦快速响应客户、及时有效决策、人才加速裂变的能力打造,让企业能够一直像创业时期一样,保持对内对外敏捷的价值创造模式。

经营指的是,企业要以经营而非管理为主导,以“正大光明地追求利润”作为第一目标,同时让更多管理者、员工变身为经营者,能够为结果负责、为效率负责。

因此,为了构建这样的经营模式,我总结了一套“企业敏捷经营增长模型”,从“形敏捷、事敏捷、人敏捷”三个维度,帮助企业打造内生增长的第二曲线。

01

形敏捷——平台型组织重构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客户需求多变、员工和管理者觉醒的时代。

但是在传统的直线型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下,客户响应是慢的,组织内外边界是封闭的。

我们常见的大企业病,如官僚主义、流程僵化、谷仓效应、部门墙、责权利不清、山头主义、内卷内耗等等管理问题,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组织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也是企业难以打胜仗的症结所在。

虽然很多企业也试图用,比如强权命令、流程下压、考核评价、文化引导等“大棒+胡萝卜”的方式来“激活”组织。但这些毕竟都是管控手段,也必然将受到团队的责任上交、变着法子抵制流程、拉帮结派、摸鱼躺平等阻力。于是整个企业就陷入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

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传统战争通常以兵力优势取胜,往往都是依靠重兵压境,通过阵地战一点一点推进战果。而现代战争则是以速度和精准打击取胜,靠的是作战小分队手术刀般的突击和后方的火力与信息支援。

因此,企业想要保持敏捷,想要做到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在组织阵型上也要参考现代作战的方式。

一个敏捷的组织形态,一线前台是由经营者领导的经营单元,他们能够像特种部队一样,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快速地决策,快速地把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把经营的压力传导到企业内部。

由于责权的下放,这些经营单元足够灵活,可以做到以一类群体、一条产品线、一个区域的客户为中心,展开独立的、闭环的经营。

我们常听到的“利润中心”、“铁三角”、“责任中心”、“自主经营单元”等,就是这样的敏捷经营单元设计。

而对于中后台,过去通过行政命令、制度下达指示、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如今要根据一线的炮火呼唤、资源呼唤,以赋能一线为原则,一手去做研发、做产品、做创新,另一手通过数据的力量,给到一线更精准的指令。

这样一来,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经营单元和经营者变多了,组织边界迅速被打开,各种市场化的竞争、合作、供应,资源,会加速企业生态的形成,帮助企业在价值链中正确定义自己、定位自己,有机会主导和推动行业的发展。


对于内部员工而言,由于在组织结构上打破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打破了靠命令、靠权力、靠日益繁杂缓慢的流程来工作的方式。帮助他们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打破职场天花板。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前中后台的组织模式,需要持续地、动态地平衡组织的敏捷性与经济性。换句话说,企业要围绕前台与中后台的“大小轻重”进行不断调节。

因为,企业最敏捷的方式,就是把前台的经营单元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公司去服务客户,成本自然也最高;而相反,企业最经济的方式,是把所有可复用的服务和功能都收到中后台来,当前台需要的时候再统一调配,但是敏捷程度就大打折扣。

在阿里巴巴官宣“1+6+N”组织变革后,随即又宣布拆分出多个行业发展部,同时并入相关中台。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在将组织向敏捷性做倾斜。

因此,形敏捷是每个企业在组织升级道路上的持续追求,只有根据客户要求和自身阶段,不断精进组织设计,才能让企业真正保持以客户为中心,为第二曲线摆好组织阵型。

02

事敏捷——经营责权压实

然而,为什么很多企业进行了敏捷组织的设计,但是在执行和协同上依旧不敏捷呢?

很多企业会对标,例如阿里的平台型、京东的倒三角、华为的矩阵式、小米的生态型等等敏捷组织形态,结果却发现流程和管理更混乱了。

大企业病一个没少,反而由于层级的扁平和权责的下放,让大家在面对客户的时候更没有章法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企业的形虽然敏捷了,但是对于经营、对于价值创造、对于客户服务这些“事”来讲,还缺少一套体系的、共识的方法,把责权分配和资源分配的原则说清楚。而这两种分配,本质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效率与质量。

先来看责权分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程来分配责权,这就导致了内部很容易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虽然组织敏捷了,但是大家还是按部就班的响应和协同,自然在效率上无法形成突破。

而在资源分配方面,很多企业都会遇到“预算花完了,目标没有达成”的情况,或是“目标达成了,预算花超了”的情况。这样一来,企业一年下来赔本赚吆喝,没有“余粮”投入到人才激励和核心能力建设,经营质量堪忧,企业增长也就不可持续。

为了解决这两个分配问题,企业有两个核心抓手可以参考,一个是独立核算体系,另一个是事前算赢体系。

所谓独立核算,就是要对经营单元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等财务指标进行系统的梳理。

比如,一个客户付给企业100万,就要说清楚销售、产品、交付、运营以及人力财务等各个部门,分别付出的成本、费用和税金,最后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到底是多少。

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梳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这样梳理之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部门的价值贡献,从而根据价值创造来量化分权。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团队能创造多大价值(责),才分配给你多大的权力。

这样一来,企业上下就变成以经营结果为导向,通过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来获得更大的经营权、人事权、财务权。

而对于那些想要躺平或是想吃大锅饭的团队,由于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就会逐渐被削减权力、规模、职级,直到被兼并、淘汰。

事前算赢体系,底层逻辑正如《孙子兵法》所书:“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在不确定商机有多少,不了解资源是否足够,不知道目标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就贸然让团队冲上一线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而如今,很多管理者也经常给企业“画饼”,定目标的时候拍脑袋,业绩完不成的时候拍胸脯,最终年底留下一个烂摊子拍屁股走人。

那么,事前算赢本质上,是一种规划的思维和模型,帮助企业做好“收入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投入产出计划、节奏和控制点,保障企业能够做到“先算赢,后开干”“不算赢,不开干”。具体的方法可以分为七步:

第一步:盘点家底。就是要清点出我们当前到底有多少客户、团队、在手项目、现金流等等资源,要搞清楚自己的起点在哪里。


第二步:规划业务方向。就是要做好战场的勘测,要知道目标客户都在哪里,在哪些细分市场里我们有胜算,这样才能确定未来的市场和业务方向。


第三步:业务指标预测。就是围绕自己碗里的、锅里的、地里的客户和市场,分别预测可以达成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路径和节奏。


第四步:详细测算所有费用。就是要尽可能的把成本和费用算清楚,其中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等,防止在业务推进的过程中,突然出现预算不足,或是入不敷出的情况,影响战机。

第五步:产品规划和项目计划。就是要策划好,为了达成目标,如何匹配现有的产品和项目,如何研发和推出新的产品和项目,如何逐步淘汰陈旧的、不盈利的产品和项目,做好相应的规划。


第六步:业绩预测。基于上面的种种预测和分析,业绩目标最终如何分解和执行,每个阶段投入多少资源等问题,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七步:现金流预测。为了减少经营风险,一定要重视现金流的预测。否则很多业务到最后,都是有收入没利润,有利润没现金流。

通过独立核算体系和事前算赢体系这两个抓手,企业才能在经营这件事上,为量化的、持续的分析和改善打下基础,为第二曲线做好“导航”。

03

人敏捷——人才二次激活

如果企业的第一曲线是打造了一列火车,那么第二曲线并不是再挂一列类似的火车,而是将火车升级为动车。

很多企业形和事都很敏捷,但第二曲线依旧增长乏力,问题就出在人才的驱动力上。如果不能裂变、激活更多的经营人才,就无法像动车一样依靠多个动力车厢驱动。

然而,很多企业在觉得自己执行力、战斗力不足的时候,往往想通过文化、绩效、激励等方式来提升,结果却是付出了很大的管理成本,目标、业绩该完不成还是完不成。

核心问题就在于,单点的工具很难系统地帮助人才打通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障碍,必须通过机制的重塑,从土壤层面改善人才的价值创造方式与协同方式。

换句话说,企业要通过机制的设计,来对“企业-经营者-员工”这三者的生产关系做创新,才能在经营模式上领先于行业和对手。

具体来看有三大核心机制:

第一个,举手制。


很多企业主要通过从上到下的行政命令去分解KPI,传达经营目标和任务,同时从下到上对目标再进行博弈。


但是久而久之,员工在这种管理管控的模式下,一方面是变得很缓慢,任何一个目标、一项任务,都是在等上级指示、催促,另一方面是变得无人担责。


举手制,就是让任何想干事、能干事、有想法、有干劲儿的人才,能够自由举手、认领目标,主动承担经营责任,去贡献业绩。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能够让具备经营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快速浮出水面,站到舞台中央,同时还能让组织“泥潭”变成活水,让更多员工在这些经营人才的带领下,打破桎梏创造价值。


第二个,战功制。

秦国军队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了战功制。斩杀敌军军官的首级越多,获得的晋升和奖励也就越多。


虽然企业的战功与军队的战功有所区别,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其战功的激励思路。根据员工承担的经营责任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薪酬福利、地位荣誉、期权股权等中长期奖励、内部孵化创业等战功机会,从而实现量化赋予经营权、分配权、人事权。


这样一来,原本需要经过多次博弈才能最终定下的目标,现在不但有人抢着承担,而且目标个个都充满挑战。对于那些敢举手、想拿战功的人,企业也能更好地做业务规划的辅导,和优质资源的倾斜。


第三个,孵化裂变制。

孵化机制在很多企业里,更多是用于新项目、新产品的独立孵化。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公司投入资源做创新的过程。

我认为真正的孵化裂变机制,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业务和人才的倍增。因此,就应该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挂钩,只有当你培养出足够多的团队,你才能举手做更大的业务,才能申请更大的战功。


这样一来,传统的科层制的、金字塔式的人才晋升通道就被打开了,每一个经营者,都能通过孵化裂变的方式,让自己不断做大,同时也为公司储备好人才,不会因为他的转岗或离开,导致业务和团队的崩溃。

当然,在三大核心机制的设计之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辅以类似超额分享、期权股权、合伙人等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更好地释放人才活力。

综上,通过形敏捷、事敏捷、人敏捷这三个体系的构建,企业就能够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出一个更稳健、坚实的经营体质,才能在探索、落地第二曲线的过程中,保障增长的可持续、可盈利。

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型,并非要求企业开展“洗心革面”的变革,而是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每一步都能带来直接的经营改善。更重要的是,从很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来看,恰恰是这种“练内功”“修屋顶”的慢动作,才是决定第二曲线能否创造高速增长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搞定效率,再谈增长
以利润为导向的组织设计
没看完此文,别说你会经营管理企业
海尔、京瓷的两个案例,深度剖析阿米巴模式
用规律引领组织成长
任正非:管理之神要向经营之神迈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