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企业与企业最大的差距,在机制
userphoto

2023.07.14 陕西

关注

见的企业多了,经常发现同样一套体系,不同企业用起来效果完全不一样,例如IPD,华为用起来远超一般企业,也超过了老师IBM。很多企业学标杆,全盘照搬了标杆的体系,但却发现,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完全达不到标杆那样的水平,甚至运转不起来。原因就在于,体系背后的机制,存在巨大差异。

所谓机制,辞海定义为“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任正非将之定义为“利益驱动机制”,具体参见拙文《企业最大的内耗,就是搞了一堆伪机制》。说到底,机制是体系的运行原理和方式,顺应了原理,体系才会正常运转,掌握了正确的方式,运转才会高效。

机制存在真伪高下之分。真机制,如同高速飞轮,推动企业战车越来越快,伪机制,如同摩擦障碍,企业本来能跑200迈,结果只能跑到80,甚至跑不起来。

然鹅,很多企业无法识别机制的真伪,明明是伪机制还不自知,觉得只要体系能运转起来就OK,日复一日为其所累却不反思。这类企业,借用美团前COO干嘉伟的名言,可能是“野生纯天然”,不知好机制为何物,凭感觉摸索出野路子,稍好一点的企业是“见过好机制”,再好一点的企业是“建过好机制”。如果想“建过好机制”,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知升级,知道什么是好机制,什么是坏机制,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目标制订机制:一元目标变成多元目标

说到目标制订,可能很多老板都很头痛,因为目标要么很难定准,要么博弈激烈。野生纯天然的公司,主要靠老板拍脑袋,稍好一点的公司会搞预测,让一线业务通过历史数据、pipeline等工具预测未来目标,从老板一人拍脑袋变成集体拍脑袋。目标定不准倒也罢了,毕竟是预测,真正头痛的是,博弈太激烈,老板想定高,下面想定低,两边拼命拉锯。最后结果要么是东风压倒西风,老板强势把目标摊派下去,要么是西风压倒东风,老板因为不掌握一线业务情况,很多数据只能听一线业务的,PK时往往落下风,即使加上财务也是如此,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等。这种局面如果一年两年还罢了,长此以往,老板就会被一线牵着走,被业务部门绑架,陷入管理失控。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机制?有!在华为,定目标不是任正非拍脑袋,也不是一线业务集体拍脑袋,而是应用LTC流程、销售漏斗,由产品线和代表处分头进行预测,如下图所示:

华为采用LTC流程对每个潜在的和已有的商机进行预测,包括成交额、成交概率、时间等,推导出销售目标,这里有个关键机制就是BG和区域的分头预测拧麻花。为什么要这么做?任总道出了其中的奥妙:“首先要把一元化的计划变成多元化的计划,这是向美国军队学习的。美国指挥部虽然有作战权力,但是没有兵种资源,而兵种资源中心又没有作战权。后方BG和产品线是资源中心,可以看到更多的机会,销售计划应该趋于激进,它们积极推广自己的产品,不用关心项目利润。而区域以利润为中心,销售计划应该偏保守,它们是怕扎进去以后血本无归的。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回过头来再看,这样就会促进我们产品体系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大家需要慢慢去理解这个细节。”看,就是这个细节,尽显好机制的奥妙,但一般公司哪里能够体会到这个细节呢?一没有任总这样的经验,二没有华为矩阵式的组织,打死也想不到啊!

此外,华为还采取与目标挂钩的薪酬包机制,目标实现得越高,大家的薪酬包越多,公司和员工目标从对立变成了统一,大家不会在定多高的目标上激烈博弈,拼命PK,这没有意义,关键是要看最终能实现多高的目标。

协同机制:职能如何真正支持业务?

某公司销售人员在主攻一个大客户项目,需要后方研发和交付部门的支持。然而,销售发现很难,因为研发认为这不是它的职责,去配合销售打单完全是多管闲事,客户即使拿下了,研发也没有奖金,交付部门也是同样的想法。本来很有希望的项目,销售急的直跳脚,向上请动老板,才勉强调动了研发和交付部门的人员,但最终还是黄了。

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即使在阿里云这样先进的公司也是这样(详见《从云业务看,华为阿里的差距有多大?》)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就是授予项目经理指挥权,让他有权调动和考核跨部门的人手,但事实是这样玩不转,因为项目经理有权没钱,资源和预算还是掌握在职能部门手中,项目安排仍然由职能部门说了算,项目成员仍然只听各自职能部门的,项目经理表面有权,其实成了空头支票。

高明的公司是怎样做的呢?在华为,是从利益机制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授权的同时授钱。华为将财务资源(预算)从职能部门手里拿出来,放到项目中,项目经理拥有预算,有预算才有指挥权,但他有钱没资源,需要从职能部门中购买资源,而职能部门有资源没钱,只能从一线项目中挣钱,二者就真正形成了内部客户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述机制彻底摆正了职能和一线的定位,一线真正成为职能的内部客户,职能才开始真正支持业务。职能为了“挣钱”,必须服务好一线,派的人要给力,提供的支持要到位,才能让一线掏钱,再也不是口头喊喊做样子了,更加不能像以往那样做大爷了。一线有钱才算真正拥有了作战指挥权,否则这个权是虚的。看在钱的面子上,关系一下子就理顺了。

能力培养机制:首要是激发动机

某企业花了大量的投入做人才培养,结果发现80%的培养是无效的:花费重金送高管去参加EMBA等课程,结果却收效甚微;精心策划的培训课程,愿意参加的员工却寥寥无几;巨资打造的E-learning系统,员工甚至懒得登录……

上述情况并不鲜见,很多企业的培养机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很多,诸如培训需求分析不准、员工太忙、培训组织没有吸引力等,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培训没有激发员工强烈的培训动机,参加培训看不到什么好处,不参加也没有什么坏处,因而爱理不理。为此,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动机问题,形成员工想要学、主动学的局面。这个时代,只要想学习,各种培训课程和培训导师应有尽有,不用花多少钱,员工可以尽情地学习。

在华为,员工都很积极参与培训,甚至掏钱也要参加华为大学的课程,还得请事假。华为大学与一般的企业大学不同,是个盈利机构,是向学员收钱的。这背后的机制有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华为真正激活了员工的培训动力,将培养与薪酬、职业发展等紧密挂钩。员工要升职加薪,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例如担任代表处代表需要具备采购3级、客服2级等专业技术资格,而要获得这些资格,最好参加华为大学的相应课程,这样就更有把握通过认证答辩。通过之后,你就能升官发财,反之,如果没有通过,你就会被撤掉。在这样的机制下,员工会没有动力参加培训吗?

任职资格机制还具有以下作用:

  • 标准明确:不像潜力/素质类那样含混不清、脱离工作,任职资格标准以行为和成果为准绳,与工作结合紧密,非常清晰和易于理解,员工可以自主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标准,不像潜力/素质那样难以捉摸,员工可以对照主动提升;
  • 周期评价:每年两次,用评价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让员工无法停止成长;
  • 规划通道:任职资格等明确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设定了成长阶梯,员工可以清晰了解成长路径,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知道每一步需要做到什么,而潜力/素质类标准不具备此功能。

华为从机制上解决了员工动力持续激发的问题,其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抓住了人才发展的牛鼻子。

不妨将您的机制和上述机制对比看一下,如果都是真机制,那您的企业可能已经成了行业翘楚,如果不是,建议您还是继续升级认知,多多“见过好机制”。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拥有设计真机制的能力,怎么办?这比较难,机制设计真的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高到诺奖级别,好在也有诺奖级别的机制设计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具体下一篇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靠英雄,靠组织
再谈索尼绩效主义-管理控制的正解在哪?
全面解读华为企业文化(前华为员工的万字实感)
华为基本法
孙波教授:最烧脑的人力资源管理难题,“绩效是如何产生的”
苗兆光:构建组织大厦,从编写自己的《基本法》开始(本文值万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