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彖
2013青岛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即将于十月九日开幕。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尊敬,也是最懂中国文化,并怀有东方心灵的卫礼贤、荣格。再过三天也是孔圣人的诞辰纪念日,此文也算是对圣人的一个小小记念吧!孔子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依西历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周年纪念日。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有一叹,是什么呢?就是众亲可能都熟悉的孔子叹觚。记在「论语·雍也篇」里。"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此叹啥意思呢?二千多年来似已无善解!现在学界多把觚解为,上圆下方,有棱的古代青铜盛酒器。此解文献记载很多。如「说文」"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大戴礼记」"执觞觚杯豆而不醉"。「仪礼·燕礼」"坐取觚洗"。还有「文选? 酒德頌」" 幕天席地 ,纵意所如 。 止則操卮执觚 ,动则挈榼提壺 "。因有「史记」"破觚而为圜"。




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如此就把孔子的这千年一叹,与孔子主张的正名学说连起来了,若方棱用旧磨圆了,还能再称觚吗?如果还称那就是名实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解总觉得文不对题。并不是刚才看到的青铜酒器称觚有问题而孔子说的那个觚,是不是酒器。我觉得不是!是什么呢?史游「急就篇」之开篇就有"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颜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孔子叹觚即此之谓










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言学僮急当就此奇好之觚,其中深博与众书有异也"。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这里觚所指的物,是将木材做成棱柱形多面的书写材料。日用,习字者多用。哪孔子所叹之觚的物件,是否就是它呢?无可叹之由。只是这急就奇觚四字,有些奇巧?似与日常书写之木觚不符。是何原因呢?不过这书写木觚,却让我想起了儿时吃的带棱角儿的丝瓜。哦!这就是觚从角从瓜的造字原由吧?是的。不过您说原型是带棱的大南瓜我也不反对。孔子叹瓜吗?当然不是!再看可称觚的另一物。「两都赋」"设璧门之凤阙,



















上觚稜而栖金爵。"吕向 注:"觚稜,阙角也。"「后汉书·班固传」作"柧棱"。 宋 王观国「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谓之觚稜。"会不会是这东西呢?与文意似也不合。再接着,「汉书?郊祀志」"甘泉泰时紫壇,八觚宣通八方"。颜师古注:觚,角也。「黄图」"上帝坛圆八觚"。这可有意思了!「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这八觚坛,是否就是古代的灵台呢?从彩陶、凌家滩土玉器中,都可以看到象征宇宙模式的八角星式图。会不会孔子之觚是这帝坛灵台?不能说孔子对天地宇宙之叹不可能!当然可能!但与觚不觚,觚哉!觚哉!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及前面几句强调变的文脉,还是间接。哪有更直接的吗?「论语郑玄注」早已亡佚。但上世纪五十~七十年,从敦煌及吐鲁番出土了几件残片。王素先生曾编著一本「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该本在"觚不觚,觚哉!觚哉!"下面注曰"觚,爵名,容二升。孔子削觚,志有[]觚哉!觚哉!叹觚"。哼!志,可是孔子所尚的。再看王素先生的注可有秘密要透露了!注曰:庚本为"所念觚,不时成,故曰"八字。又:"[]所小[],心不专一,尚不时,況于大事乎"十六字。「御览」卷七六一引作"觚,小器耳,心不专一,尚不时成,況于大事乎"。"所念觚,不时成"、"觚,小器耳"、"心不专一,尚不时成,況于大事乎",,,难道于占卜有关。孔子虽言"不占而已矣",但他还有十占七成的自述。这种不纯粹,使其反思,最终找到了坤乾,成就了其德义易道。这也可能即是造成其早年,与晚年易理念张力的分水嶺。啊!你这又要造反吗?你想说,叹觚之觚是孔子占卜的工具!?是的。这可要证据,只有郑注新发现可证据不足!那接着看「淮南子·主术」"操其觚,招其末,则庸人能以制胜"。可否与占相关?哼,这不太肯定?好的再看,扬雄「太玄摛」"故玄聘取天下之合而連之者也。缀之以其类,占之以其觚,晓天下之瞆瞆,瑩天下之晦晦者,其唯玄乎"。这扬子可是明确提出:"占之以其觚"了。铁证吧?再看王安石在「毛诗名物解」中,有一段关于觚描述的更给力:"觚又为操觚之字,觚奇则孤,偶则角,所谓谲觚如此"!到此看来古代确实是存在觚占了,无任何问题。不对?哪孔子占卜道底是什么样子呢?如何占卜呢?这只是外围证据,易学材料里有记载吗?问题还多着呢?


好吧?我们起码应该有个共识,不管实体物件如何,觚其属物的多棱角的几何形状是相近的。并由此也可以证明,古代名实论分类方式不靠谱,是杂乱的。而形名的范畴方式,倒可以把我们带出黑暗!哦,应该是。下面请亲们看一下民国时期,由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庄学本,找来的占卜工具,亲们看看,


是不是哪占卜之觚?此物来自青海土族,前两年我往青海去过一些土族村寨,找过,自然是什么也没有找到。让我们还是看看「庄学本全集」(上冊)吧,在1936年庄先生对青海土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文章曾发表于「申报(1936?3月12~16日),题目为「青海土民考察」,到了一个三川(民和)的古村落,





留下了大量的照片。记录了各类法师的法事占卜活动。并到了三川二郎神庙,留下一张占卜工具的照片,记曰:"三川二朗神庙中的木卦,掷此卜吉凶"。木卦,两枚,八面棱形,呈梭状,中间大,两头小,,,上面有占辞"上上大吉",,,其他面不清楚。这个有意思但为独证。虽有照片,一样不知道咋用。


可以说,天不灭孔。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离开青海我们到,伏羲老家天水去看看!中国社科院有一位民俗学家安德明,安先生1994~1997年就读于著名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门下。出生在人文始祖的故里天水。「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这本书,即是他随钟先生做的博士时,被他老师派回老家所做的博士论文



__「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__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安先生被其师称为"土著学者"。钟老这样评价他的学生:"他是天水人,他研究天水民俗。可以说在这方面他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因为有许多的知识,他根本就用不着专门进行访谈,他从小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那些习俗活动了。"土著之学"


作为民俗学者或者民族学者,是最有资格来进行这类工作的"。只因为有这样的土著优势,才能给我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天水求雨的神秘仪式。第二章第一节即是一个好题目:地上的水与天上的水__求雨。其实写到这,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相信喜欢卫礼贤、荣格的朋友,一定也记的那个卫礼贤讲给荣格的,中国求雨故事:大概是一老者,为乞雨,躲进小屋,闭门静修,当别人不可理喻时,却下起了大雨。问为何,老者曰:当其本人达至内在极致和谐时,天地亦会同时和协,并自然下雨了。这个故事以致于使荣格只要讲共时性,就必讲这个例子。有意思今天即是一个天水的乞雨的故事。安先生本书记述详实,极其难得。"整个仪式由一系列复杂的环节构成。由法师来具体主持。第一环节称做"肃坛"。~在神庙、街市或村中广场上悬挂"过街吊子",即用红、绿、黄、白、黑五色纸裁成的小旗,数个一组~上写:上施行云,下救黎民,布云施雨,泽润生民~一灵百敬,万物回生,上行下效,万应灵丹~大显神通~有求必应~~在方神及其他各神庙门,还要贴红纸对联:龙神有感普降雨泽,诸真显应大赐雨霖。 ~稽首九天卫房宫,子孙圣母至灵神。等等。同时,贴出告示,要求全村(方)之人斋戒,禁止杀生。~~禁止买卖葱、韭、蒜、肉等~称做"清街"。~所有人~戴柳条帽~当做求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标志。~~然后,~在方神庙中设置香案,案上安置各重要神祇的牌位。~~~众人即于庙中日夜供奉香火。~然后,阴阳先生念诵「灵宝忏」、「救苦经」。同时,依神牌次序请众神,高呼神名并每呼一拜。~由师公唱诵「请神经」并跳神。~~肃坛期间,~由法师主持,不断进行"考卦"或






"要卦"活动,以求了解神灵的意愿。卦有阴阳卦和八卦两种。阴阳卦为劈成两半的牛角,~八卦为一木制八面棱柱,长约四寸,每面均刻有一句四字谶语,依次为"下下中平、上上大吉、所求遂意、不合神道、远行大吉、有愿不还、三日雨足、五男二女"。使用时由法师将卦放在香盘中(或师公圆鼓的鼓面上),左右倾斜香盘(或倾斜圆鼓的鼓身,用鼓槌连续轻震鼓面,使卦滚落在旁边人托着的香盘中),待八卦静止后,其朝上一面的内容,即代表神的意旨。平时"卦"揣在神像胸前衣内,每逢求雨~才取出。肃坛共三天~三天內下了雨~活动并酬神。但如果无雨,则要进入下一步'安湫'"。











安德明先生在后来「重返故园__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里,也有近似的描述。感谢安先生,使使觚占恢复了其神秘的用法,更重要地是让觚占进入了一个宏大而神奇的情境,仿佛使我们深入到,两千年前的古老世界中去了。让"急就奇觚与众异"、"占之以其觚"、"觚又为操觚之字,觚奇则孤,偶则角,所谓谲觚如此",更重要的让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之两千五百多年的叹觚,赋予了灵魂。觚占之不确定性、或诡谲性、神秘性,史上也成为奇衺诡秘的象征。「周礼·天官」"去其淫怠与其奇衺之民"。郑玄注:"奇衺,譎觚非常。"正义:"兵书有谲觚之人,谓谲诈桀出,觚角非常也。"


王昌龄 「上李侍郎书」"今或者譎觚旁礴,以为己任,发心不中,中无不通,虽大愚之人犹知不可,况贤智之士乎!"赵南星「正心会选文序」"假使譎觚焉而以为异,矫亢焉而以为高~此皆奇之类也。"哪,是不是觚只有这奇谲一面了呢?当然不是!觚同时还有其极为精极理性的维度。亲请看数学中的觚。


「汉书·律历志」"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看来古代竹筹之长短粗细是很标准的。一握271枚,正好可以被籀成六棱柱形,便可称为"六觚"。六觚一握,截面呈六角形。六觚,此天地之数也。「系辞」之"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事能毕矣"。其中乾坤之数即是通形的。也即觚占与筮占相通的形数之秘了!「系辞」"初率其辞, 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揆方求典常,可能就是算筹何以入六觚的原因吧。


哪进入六觚,又有什么天地之秘呢?请看刘徽在「九章算术」里的割圆术吧!"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因而三之,得十二觚之幂。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乘一弧之半径,因而六之,则得二十四觚之幂。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觚面之外,犹有余径。以面乘余径,则幂出弧表。若夫觚之细者,与圆合体,则表无余径"。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依次把边数加倍,直至圆内接,,,以近似于圆。也就是把圆周分割得越细,所差就越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割分下去,以致于无限,,,也即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便与圆周也就合而"为一"了。「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刘徽同样创造出了运用极限思想的佳构。后祖冲之依刘徽极限术,得出了圆周率,成为独步千年的"祖率"。哦!刘徽创造的这由方极圆的过程,也可以反之,即由圆而方。无论哪一个方圆济济过程,都是形数流行的呈现。


这也是先秦万物流行及品物流形思想的具体体现。历史上的数不但没有与天地方圆的思想离开过,也从来没有与大易离开过,下面就看看这些数学大师之言吧!刘徽「九章算術原序」"昔在包犧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暨於黃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於是建历纪,協律呂,用稽道原,然后兩仪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虽曰九数,其能穷纖入微,探测无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犹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难为也。"秦九韶「数书九章序」"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其用本太虚生一而周流无穷,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天地之大囿焉,而不能外况其间。总总者乎,爰自河图、洛书。闿发袐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圣人神之言而遗其粗常人昧之由而莫之觉。要其归则数与道非二本也。"「周髀算经」"环矩以为圆,合矩以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数之為笠也。~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句,句出于矩,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為耳"。「孙子算经原序」"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元首,五常之本末,~观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从横之长短,采神祇之所在,极成败之符验。穷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规矩,准方圆,谨法度,~历亿载而不朽,施八极而无疆。散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寠。心开者,幼冲而即悟;意闭者,皓首而难精。"宋沈作吉「寓简」“物之成败皆寓乎数。知数者以数知之,知道者以道知之,物不能离乎数,数不能离乎道。以数知之则通矣,以道知之则玄矣。”数学大师华罗庚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事万休"。吴文俊先生也说“我国传统数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而以机械化为其特色;~这与遵循古希腊传统的西方数学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大相径庭,旨趣回异。"据吴先生所论,中国传统数学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总结提炼出简洁易明而应用广泛的一般原理、原则与方法。~以算法为中心,形成以算为主以术为法的算法体系,具有构造性、算法化和机械化的性质。~形数合一,几何代数化。即几何问题往往化成代数形式,而代数问题往往具有几何背景,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始终融为一体"(李曙华)李曙华先生并认为"吴先生所科学揭示的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算法体系之基本特征与河洛、周易之象数算法作一比较,则不难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论确是。「周易集解」引崔憬"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长阳七七之数也。六十四卦既法长阴八八之数,故四十九蓍则法长阳七七之数焉。蓍圆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阴阳之别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杨升庵全集·希夷易图」引陈抟说:“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与卦之生变图,并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邵子「观物外篇」也云:"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故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对方圆之术彻底放入大易系统成就最大的当属明未黃道周的天方图。其創造的天地盘,由无无数个方圆格组成,"方圆相削,凡十八变而反于极"。




把万物流行,阴阳流替,变成了方圆济济的几何数码世界,从而使人可以进入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空间的想像。其弟子刘渔仲说:"先生家屏风上刻天方图,为四周天方百二十九度,刷圆削方,凡十八变而归于极。每谓门人日‘天地鬼神,奥堂精室,尽在于此’。今书中亦无此图,然则书所不言者尚多矣。"秦九韶:"数术之传,以实为体。其书九章,唯兹弗纪。~圣有大衍,微寓于易。"不但数离不开形,易也离不开形。可以说中国的真正学问,既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形而下学,而是形而中学!这套学问,就是庄子所叹自古有形名的形名学,为诸子学问之共同文化其础。名实分类是意识的,形名范畴是无意识的。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学人去揭示。如果说原来只把易学分为义理之易与象数之易的话,别忘了她们还有一个共拱石,那就是心灵几何。可称为心灵之易。即孔子易道的德义之易。而亲们看到的合于灵台之觚,也就是合于心灵模式或宇宙模式的占觚,才是我们民族心灵真正的曼陀罗。她可以让分散了的象数归极!


写到这儿,亲们会问你把占觚说的过头了吧!既使如此,在古代是否有大面积存在呢?当然是的!只不过被盛行的筮数之占遮掩了。王家台秦简,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內容有「归藏」、「政事之常」、「日书」等。尤其「归藏」约4000余字。其出现轰动了整个易学界,使被史上多视为伪书的「归藏」上古易,重见天日。儒家学者自古有一个特点,只要是不合己辙,或读不懂的文献,就视为伪书。害苦了子孙们,可叹的是这个传统还在延续,悲哉!文献中关于觚占者,多称枚占、枚卜或殳占。「说文」"枚,枝干也"。「释名」"竹曰个,木曰枚"。「广雅」"枚,条也"。这很符合对占觚形状的命名。王家台秦墓,就同时出土了两种占卜工具,一为六十根儿用于筮占的算筹。既不是五十根儿,也不是五十五根。这极为重要,对数卜之挑战是明显的。另外还出土了带有数字的骰子,23枚。这自然是用于枚占了。这套枚占工具是更近于数,而与占觚差距还满大的。但只少直观证明,



 除筮占之外,确实还有一套枚占系统。看看秦简「归藏」关于枚占的记载:"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枚)占,,~“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乘龙以登天而攴(枚)占□。” ~“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奔月而攴占。其实关于枚占的文献很多,而且很早。「尚書?大禹謨」"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朕志先定,詢謨L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孔传:"枚谓历卜之而从其吉”。「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


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左传·哀公十七年」"王与 叶公 枚卜 子良,以为令尹。"「太平御览」引「归藏」等:"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枚占于禺强,禺强占之曰:不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昔女娲筮张云幕而枚占,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路史?后纪」十四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于荧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 「路史?后纪」"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再者枚占还不只存于先秦。隋炀帝「遗陈尚书江总檄」"接以锋刃,则乌惊鹿走。理在必然,不假枚卜"。唐 李邕「郑州大云寺碑」"观其肇允枚卜,爰适底居"。「明史」"国家最重无如枚卜。 忠贤 一手握定~岂真欲门生宰相乎?" 钱谦益「内客小识序」"厥后规制小变,枚卜阁员,多用部衔推举"。


如此,枚占的传统从大禹谟,便可直贯隋唐明清,及三川木卦、天水占觚了。另外,亲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先秦之枚占之载,多属「归藏」。哪孔子的叹觚占觚,是否也属这一古易呢?是的。「礼记」有"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岂止是长居宋,本来就是宋人,当然也属商人的遗老遗少了。「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那也就是恒其德而占了,与「易之义」中的德义之易自然契合。不过前面讲的是巫医,与占卜似无甚关系。再看「礼记」"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啊这就记为卜筮了。而在出土的「郭店简缁衣」中"南人"则为"宋人"。"巫医"也同「礼记」为卜筮。"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龟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第一这充分证明宋人保留下了商人好占、好卜的传统。再者虽无提及枚占,但也更加支持孔子德义之易道与商人的传统了。「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哦,这些与孔子在「礼运」里自述的宋之坤乾,又合辙了。「帝王世纪」"黄帝、尧、舜引而申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心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朱元升「三易备考」曰:"「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藏于其中。


「说卦」曰: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那孔子德义来自「归藏易」,当也无问题!另外,从可以看到的八角占觚推断,孔子之叹觚也不会复杂。但其木卦之物虽小,之辞虽简。却也合「归藏?初经」为八之本旨。朱震「汉上易传」曰:"「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又「丛说」曰:"考之「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羲氏之本旨也"。


亲们会问,哪觚占之德义传统在「周易」里面有什么遗留吗?亲知道传本「系辞」,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但在「帛书易传」里则为:"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此"古物定命",虽不敢断古物即占觚,但其心迹是相通的。「荀子?解蔽」"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粗理也。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荀卿传」中还有一段邹衍关于小物引之的记载:"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宏大不惊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黄帝,学者所以共术。"小物引之,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原型思维模式了。小物引之,在「系辞」里便是"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了。「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圣人四道之一的"以制器者尚其象",又何尝不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运用呢?圣人所制之器,是否就是占觚呢?其尚其象是否就是孔子德义之基石心灵几何呢?我想是有可能的。或问那时的人有心灵几何这玩意儿吗?曾反复说过,从墨子之规、圆、意及「庄子」"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礼记」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所论中可以断定。以坤主形的「归藏」传统看,更为确定。「传本子夏易传」"以制器者尚其象,得易之智也。以卜筮者尚其占,当其数而断其疑也。~故制器者,取之此天下之至变者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迁其方,而无适不利,此天下之至神也。~乾坤,物之祖也。易,物之理也。~以易之為道,始終以明文~是故形之上者,至无之运也。故能体万物而不遗,而出其首物,無不由也,謂之曰道。至於形可象者,謂之器。治其器化而裁之,使得宜之,谓之变。~夫易,明其旣往而察其將來,顯其微而闡其幽,開物之狀,而當名辨物正言,而吉凶备,断于辞矣。其稱名者,小可以藏其取类也。大可以广其陳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小事吉象不合,而爻用也。是其全用而外合,以为用。得其小用也。睽众才以为小器,睽之象也。利威远而合諸睽者,睽之义也。是以取諸睽"。


「周易略例 」" 睽者,睽而通也。 於兩卦之极观之义最見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見怪焉,洽乃疑亡也。"弦木为弧,也即指觚了。至于睽卦何与觚相关,看看癸之甲金文对角线造型也就明白了?「说文」癸,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史记」"癸之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熟悉周易常识的朋友,觉得我把癸、睽与弦木为弧联系起来,有些牵强。当亲看到马王堆帛易所载:"弦木為柧,剡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乖"。哦,弧皆写为柧,前面讲过的,柧即觚之异体,即木觚。为何又写弧呢?亲想一下,木觚左右转动起来,就自然滚出一个虚的圆来,而八觚面,则会对着八个弧。睽,则写为乖(有言旁),即占觚之奇谲了。所以传本「子夏易传睽卦」还有"~小得其中,睽而应其正,故小事,用之吉。古者圣人之治也。用天下之物成天下之事,取异物相制,或以相合,其类多矣。則天下无不同也。至於天地之殊,男女之別,体异而事同,況乎小物也。子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合众材。各睽其小体而成其大器。观是而他可知也。夫济天下之务者,豈止於一材乎。非圣人不能合睽而为功也。~睽,异类而同也。未合而悔生也。故六爻初皆咎,而能免之者,以其小事同也。小事同者,何往不同哉,故皆有终也。~怪异之先张之弧,不愿之极,后说之弧,思合之深也"。且不论其传本为子夏或韩婴,也或他人,就其文本看确实揭示了,弦木为柧/盖取诸乖(睽)的深层联系。子夏是孔子学生中,最为纯粹的一个学问家,对后世影响极大。传本,保存了大量古易信息。因为读不懂或错断句或诬其伪,到现在无一好的校本流行,惜哉!有机缘,我会重注传本「子夏易传」。上文中其小物引之的思想,当属子夏派古易。总之有其传本在子夏古易之脉,也是孔子德义之脉可传矣!另外熟悉式占的朋友,一定也觉得把制器尚象,只断为占觚是不足的。当然式盘之制器也早,与卜筮之术共存时间也很长。式名最早见于「周礼」"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郑玄注"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史官主知天道"。「史记·日者列传」分策定卦,旋式正棋"。唐司马贞索隐按:"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式"。「王莽传下」"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拭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式占在汉代应该说是盛行的,其力量一定是超过了觚占或枚占。但后来也失传了,只到清人才见到古物再现。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县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完好的漆木六壬式盘。1977 年在安徽省阜阳县汉代汝阴侯墓中又出土了一件完好的漆木六壬式盘











和一件完整的太乙九宫式盘。后朝鲜也有出土。这些让我们才一睹了式盘全貌。但古人的占法,没有觚占幸运,没能保留下来。式盘皆有天地二盘。(后来的遁甲式还加上了人盘)天盘在上,呈圆形;地盘在下,呈方形。武威磨咀子式盘,"天盘圆径 5.9-6.0 厘米,天盘中央以竹轴和地盘相接;地盘方边为 9 厘米,中央穿孔,以便插入天盘的转轴。天盘中央以竹珠镶嵌北斗七星,外列两圆环;内圆环刻写十二月神名;外环刻写天上二十八宿星名。地盘刻写为两层:内层刻十天干之八干。外层刻写二十八宿星名,每边七宿"。「四库全书总目」"六壬与遁甲、太乙,世谓之三式,而六壬其传甚古"。


古代宇宙模式的盖天说,是建立天盘、地盘,或顺行、逆行,,,的依据。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六艺成功,数术参于造化"。三式为太乙、奇门、六壬,皆属于易经形数之学。「灵宪」"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



乃建乃稽,斯经天常。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宪作兴"。「文心雕龙?书记」“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其实无论占觚还是式盘,皆契合于古人的宇宙模式。也或说是古人天地之心的灵宪之用。「六壬神定经」"「乾凿度」曰: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象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形质已具,谓之太极。~「桓谭新论」曰:天以为盖左旋,日月星辰,随而东西。虞喜曰: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故天行健而不息也。「尚书考灵曜」曰:观二仪之旋,昏明之时。「礼记」曰:天之道,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易曰:天垂象,见吉凶。故后世圣人造式,以枫子为天,圆其质,法天而动,以取其义也。~昔大禹观于洛河而受录,于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地有四表四渎,八紘之外,名为八极,地不足东南。~则「周易」所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者也。故后世圣人造式。以枣心为地,方其体。法地而静,其义在兹尔"亲们看到了,「六壬神定经」对天地二盘的抽象意义,有了一个极好表述。朱震也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变通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执方也。~气聚而有见故谓之象,象成而有形故谓之器。~在天成象者,阴阳也,在地成形者,刚柔也,天变则地化。~阴阳,气也,刚柔,形也,气变而有形,形聚而有体"。


朱震从古易,因而对象/气与形/器及柔/刚之关系,给出了清楚的疏理。对于我们理解式盘占觚都有一个很好的易学基础。亲们一定要抗议了,咋都写了一万多字了,还未讲到彖呢?这觚与彖,到底没有关系?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彖与觚的契合是何关系!亲们可能也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枚占、觚占在史上如此之早,而觚字却很晚,只见于秦小篆。会问了,哪占觚之古文又是何字呢?我可以告诉亲,那就是彖。关于彖字的金文论证,这里就不多谈了。大家请看复旦大学陈剑教授的「金文"彖"字考释」,极为精彩。我们还是一起看「说文」吧!「说文」"彖,豕走也"。「玉篇」引「说文」:







"彖,豕走捝也"。「广雅·释言」"彖,捝也"。咋与豕走有关?这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是一个什么意象呢?「韵府群玉」引「说文」:"刻,镂也。一曰豕迹"。哦,彖与豕相关。亥与刻相关。刻是猪之行迹!那一定与猪蹄子的形状有关了?是的。「吕氏春秋·慎行论」"豕与亥相似"。「论衡·物势」"亥,豕也"。「左传·襄公三十年」"亥即豕,故曰首曰身也"。大家看看猪蹄儿长的什么样儿吧,当然了许多亲也是常啃的。毎个蹄儿,有兩个落地的三棱的确指甲,形似刻刀。另外每个蹄儿上还有两个悬指儿,也硬甲如棱角刀。如此落地的三角棱形指就是八个。同时悬指也是八个。会问,这又怎样呢?









咋讲起猪猪蹄子来了?亲您再看亥之甲文咋写吧?看完了甲文亥,再看看甲文方,大家发现什么秘密了吗?噢!亥乃方之半!对了,方对四角,亥自然就是八角了!会问,你又把古人看聪明了吧?不信,再看楚霸王死于垓下的垓字。「说文」"垓 ,兼垓八极地也。「国语」曰:“天子居九垓之田。"段注:





















"兼晐八极地也。晐各本作垓。今正。~凡四方所至謂之四极。八到所至謂之八极。~兼备八极之地謂之垓"。哦,这亥字确实与八有关。哪九垓呢?天子居九,与前面讲的八卦上之用九,不是一样吗?其实这即乾坤和合之象了。当然猪之典型性还不只猪蹄子。再看「说文」"豬,豕而三毛丛居者"。段注:"~三毛丛居,謂一孔生三毛也"。大家可别以为这就完了,再细看看猪鼻子与太极图像不像。圆型,二孔,一呼一吸,一出一反。这二,便是气之秘。三,便是易之秘、道之秘。八,便是形之秘,八方之秘了。如果再加上悬蹄儿悬指八呢?您再做一下积极想像,哦!实八虚八,八八六十四卦。





















亲您再看看那占觚,由于其中折之棱,转动起来,不也是八实着地,八虚空转向天吗!如此再看彖从猪好理解了吧!哼!彑即示猪鼻子了,也就是示太极,示气了。豕即示猪蹄子,也就是示方,示八,示形了?是的。这便是彖字之秘。与觚之贞一与八角、式之天盘之左右旋转及地盘之八方八向,就完全合辙了!





















「系辞」"彖者,材也"。在「帛书系辞」为:"缘(彖)也者,制也"。这与亥之刻之捝,完全都合的起来。与孔子圣人之制器尚象的德义之易,也就更通了。另外,亲们也看到南越熊脚及豹爪的排列了吧?虽不是猪蹄儿,但可见古人关注四蹄之数的思维模式。如此,我们虽然不能把觚与彖,在字形上打通,









但确已看到形名与名物的完全契合。如此之论证,当无可疑了吧?下面再看看与豕有关的字吧!「说文」掾,缘也。段注:"易卦辞曰彖,谓文王缘卦以得其义,然则彖者,掾之假借字与?"。段大师还是有见地的。在马王堆「帛易」里,彖皆写为缘。如「帛易系辞」"缘者言如马者也,肴者言如变者也。


~缘也者,制也。~知者观亓缘辞而说过半矣"。「易之义」"子曰:~涣之缘辞,武而知安矣"。另外「帛易」的遯(遁)卦,就写为掾卦。遁逸之遯又为何从豚呢?遯之古字还有从走从彖者。豚在「集韵」里"亦作腞"。与豕及彖确是有关系的。「说文」"豚,小豕也"。「方言」"猪其子谓之豚"。皆指称猪仔。亲们知道前面「中孚卦」里的"豚魚",我们已解为充气之河豚了。「礼记」"凡祭宗廟之礼,豚曰腯肥"。「周礼」"春行羔豚,膳膏香"。这豚还指猪仔吗?似不像。「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段文字,是谈隐遁与出仕的。千年来似没有读懂,断句也多误。核心是豚字的训诂出了问题。多解为送礼的猪仔了。大错,特错!这里的孔子豚再用猪仔或河豚,皆为不妥。


哪又是什么呢?其实也简单,就是长期在水下,偶而露尊容的江豚或海豚。俗称即为江猪。这种神出鬼没,见首不见尾的神物,才是孔子的象征,也即孔子豚的原意。由于江豚或海豚长期生活下水下,其演化的结果,眼睛耳朵都退化的极弱极小了。到现在可以说基本是既眼瞎,又耳聋。因此也成为易学中,











与可听可看的象对待而立__隐彖象征。再者其尊贵还不止这些。孔子豚,一定不是指灰黑豚。而是指白鱀豚或白海豚。「尔雅」"鱀是鱁。注:鱀,屬也。体似鱏魚,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餘,江中多有之"。这"体似鱏魚,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长",其纺缍形体态与彖占之觚不是很像吗!其"鼻在额上,能作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海豚音了。您会说,海豚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古人确实记载了,可能是圣人能听到吧,恐怕圣人们也知道其用这"超音波"来探测判断。这一定是据其耳聋眼瞎,又如此灵逸,而推断出来的!


究竟为何?我也就不知道咋会事儿了。其核心之秘还不是音,而是发音的部位__"鼻在额上,能作声"!在圆圆天灵盖上发声的特殊性,一定是让圣人与天盖及天籁联系起来了,所以成为神物、成为孔子豚、成为彖的象征。亲们可以从「序卦传」"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里,看到孔子豚的相关表述。还有「彖传」"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当我们把豚遯与江遯、海遯的文脉通达之后,再看「遯卦」爻辞,就会便得十分清楚了!"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九五:嘉遯,贞吉。上九:肥遯,无不利"。前面讲过了孔子坤乾/德义之易就是或源于「归藏易」,孔子豚与归藏之易,也完全相符了。藏之非土,而是水,而是海!这也是马王堆帛易坤写为川的深秘所在了。看来孔子的宇宙境界也并非天地,而是天地海。与古道家并无分别。还是看看证据吧!「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郑注:"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朱元升「三易备考」"「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藏于其中。「说卦」曰: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蒋君实有"商之序易,以坤为首,其尚质,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司马迁有"「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九家易」曰:"隐藏谓之神,著见谓之明。阴阳交通,乃谓之德"。崔觐曰:"言巽申命行事,是称扬也。阴助德化,是微隐也"。项安世「周易玩辞」"凡卦辞皆曰彖,凡卦画皆曰象。未画,则其象隐,已画,则其象著,故指画为象"。焦循「易通释」训遁条:"文王作卦辞,名为彖,彖即遁也,遁为捝而去也"。


刘勰「文心雕龙」:"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刘勰其实已参透「归藏」及孔子德义之深层秘密了,不然不会有「隐秀」之篇!郑玄还有:"「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動也"。隐,繁体为隱。内藏方圆之工。在彖象之辨为彖;秀,自然归于象了「文心雕龙·隐秀」古本已残,十分可惜。录于后以参易彖之秘。"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赞曰∶文隐深蔚,馀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刘勰最后也把文隐与方圆与水联通了。


「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淮南子?记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川归海之必,合于坤之川,合于归藏。归的过程也是洗的过程。上边谈及的易藏易隱思想,其实在「系辞」里已有表述。「系辞」"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孔子早已将蓍与卦两种占卜工具之德义,做了极重要的区分。"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在工具层面区分明显,但到了江脉、海豚之象征层面,似又合和了。纺缍形圆堆与方鳍方尾,完美地组合在一起。白色豚于江于海潜藏于隠密水下,以象征洗心,似也易于理解。先秦洗心思想也并不孤单。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一以待人,釸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心"。「庄子·知北游」"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间,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尔心,澡雪尔精神,掊击而知"。只是"六爻之义易以贡",难以理解了。再看这一名段儿,在「帛易系辞」里咋说的吧?"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也~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工。圣人以此佚心,內藏于闭"。亲们看到了,兩个本子差距确实很大。古物定命,前面讲过了。另两个重要差距就是,易以贡/易以工,及洗心/佚心。如何理解这一差距呢?洗心/佚心,据「经典释文」记载:"京荀 虞 董 张蜀才作'先',石经同"。哦,麻烦了,先心/佚心/洗心,哪一个更近坤乾归藏,更近孔子德义之易之本意呢?我们先看佚吧!「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孟子」"四肢之於安佚也。注:同逸。又隱遯也"。「说文」"佚,民也。一曰佚,忽也。~忽,忘也"。「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郑玄注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郑玄这里"其见人道远"的民,用愚民解之恐怕就不行了。应解为冥想、冥密、冥契的冥。「说文」"佚,民也"之民,也应该解作冥。"佚,忽也。~忽,忘也"我想这里的冥当是最近于荣格心理学个人"无意识"理念的了。如有不妥还请申师及其他朋友批评。侁心之秘,在揚雄「太玄文」里,似有所揭示:"故罔者、有之舍也。直者、文之素也。蒙者、亡之主也。酋者、生之府也。冥者、明之藏也。罔舍其气,直觸其类,蒙极其修,酋考其亲,冥反其奧。罔蒙相极,直酋相勑。出冥入冥,新故更代"。哪先心呢?用古语自然就是亙先或恒先的宇宙之心、天心或天地之心了。用心理学语言表述,是否更契于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呢?我想是的。哪洗心呢?还是有执的,应该层次较低,更偏向意识层面了。


这些只是一些个人见解,如有不妥还请申师及其他朋友批评!我很乐意看到。我在此对古本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即古本为先心,如易之三意一样,"先",也有先、侁、洗三意。您会问,哪这三者如何联通呢?接下来,则看易之工吧!「说文」"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圣人谓庖牺以蓍神知来,故以先心"。这时大家不止会想起巫吧?一定还会想起「系辞」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观象于天,俯則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远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萬物之情"。想起伏羲女娲手执规矩,造天地方圆,造流形万物,造人,,,这是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这些在圣经里都是上帝用口说出来的。西方因此也就有了音本位或语法本位或逻格斯本位的文化体系。而中国不是,是方圆工具本位,是心灵几何(心法、文法)本位,是汉字本位的文化体系。这些思想也出现在孔子德义之易中。「帛易系辞」"其明於天道,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见之謂之象,形謂之器,□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謂之神。"「易之义」:"子曰: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謂大阳,此天之义也。~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章)。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惡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这里的"曲句焉柔,正直焉刚",亲想到了什么?哦!是指古易阴阳二卦的符号形状!是的。古易阴符即曲句或曲勾,为"??"形,象征圆。因此古坤字也写作巛。古易阳符为"一"形,象征方。始终未变,即"正直焉刚"!其"阴阳流形,刚柔成(章,也或符或文)。~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当是指「系辞」里的三先之心了。「子夏易传」"此天道之变,阴阳相更,圣人象之而分阴阳,迭用刚柔,故易六爻位而成文也。~以易之为道,始終以明文也。其不可以施邪,是故形之上者,至无之运也。故能体万物而不遗,而出其首物,无不由也,謂之曰道。至於形可象者,謂之器。治其器化而裁之,使得宜之,謂之变。这里的"是故形之上者,至无之运也"的至无之运,也就佚心、先心了,这不但属形而上,也在形而中。这里的形易,自然是指前面讲的象数之易与义理之易的拱心石__心灵几何之易或孔子德易了。


又会问,三先之易不可能只属于静态几何吧?如果这样便只有分衍之形数,不会有太极之数,或河洛之数了,更何况气数了?!是的!古人在古经里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你不会说,既济/未济或咸/恒二卦吧?当然这四卦,对于理解易之太极,会有很大帮助。但不属于"易以工"的范畴。哪又在何卦中?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在剥复二卦。「杂卦传」:"剥,烂也。复,反也"。「序卦传」"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剥,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从序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剥复二卦的内在联系,但剥卦之秘到现在并没有一个善解,也就是说,并没有为剥卦找到原型,如果剥卦的原型能找到,剥复二卦的关系如「诗?小雅」之"或剥或亨",复卦即会自然冰释。先看剥卦。「说文」剥,从刀从录。录,刻割也"。段注:"~从刀彔。彔,刻也。說從彔之意。彔下云。刻木彔彔也。破裂之意。~一曰剝,割也"。亲们可以看到,彔与彖的相似性,更可以看到彑符的一致,其实二者在金文里就不分。「荀子·强国」有一段描述,其中剥复关系,揭之最细。"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这是对青铜器铸好后,剥落泥范的场景。这是剥卦原型吗?似与剥卦__"不利有攸往"之状态不契合。哪又是什么呢?剥卦:"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三,剥,无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核心之秘就在这"剥床"。是什呢?「彖传」"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子夏易传」"剝,柔乘刚也。君子之道仅存也。何所往哉,顺其时止而止之,可以观其象,而适其变也。夫道,无定体也。唯时行之,消而息之,盈而虛之,天之道也。君子之尚也。故当其道往,而不吝焉。应其时而不自得焉"。其实很明显的,就是古代的砣玉车。


上有天干,干中心有带钻石的圆砣盘,下有方蹋板,似地。天地之间,有反复以辨的两根儿皮条。天干天盘转动起来,"天行也","柔变刚",玉硬度高,"不利有攸往"。正转反转似太极式,即"夫道,无定体也。唯时行之,消而息之,盈而虛之,天之道也"!正转刻玉录录,反转极而复的"刚反动"。





「彖传」"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子夏易传」"阳反入于下而复其所出,而动以順行,出入而无间,何疾之有。一阳长而群阳至焉,君子之道通也。其何咎乎。易六位而成文也。乾之姤,剝。阳之初九,阳道消也。极六位而反於坤,之复其数七日,其物阳也。阳统阴之理也。阳虽消而复之,不远之而不絶也。其天道之行歟,反而复行其道也。刚长也,君子可以利攸往矣。夫易者,易也。剛柔相易,运行而不殆也。阳为之主焉,阴过则阳灭,阳复则阴剥,昼复則夜往,夜至則昼往,无时而不易也。


圣人是以观其变化生杀也,往而复之也。而无差焉,谓阳生而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与物而見也。將求之而不可得也。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圣人之与天地並也。以万物为之心也。何已心之往哉,故有以求之不至矣。无以求之,亦不至矣。是圣人无而有之,而易行乎。其中矣,可无辨乎"。「三德」"順天之時,起地之材,□民之力。” 「系辞」"彖者,材也"。材,裁也。「帛书系辞」"是故~彖也者,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缘似即从剥床之两根儿皮条也。彑,天干天盘之反正转也。豕,砣盘之割玉钻石也。您也可以说彖或占觚,就是剥床原型的理想型。合而为「列子黄帝第二」"于事无亲,雕彖复朴,块然独以 其形立;?然而封戎,壹以是终"。及「文始真经」之"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也!「文始真经」"惟圣人知我无我,知物无物,皆因思虑计之而有。是以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无心则无意矣。曰:心应枣,肝应榆。我通天地,将阴梦水,将晴梦火。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纯纯各归。 ~ 曰: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环不已,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这可芽的天地间的枣核,不就是像那纺缍型的占觚吗!「论衡正说」 "周人曰「周易」。其经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大爻。"这里的十即立中的一。一统于八,即为占觚,转而为九。占觚其实是将乾一与坤八合一了。或者说是用九与八卦合一了。也或说是将天干一与地支八合一了。


剥床的太极式转动原型,在占觚,即方圆济济的小神物的旋转滚动。在占式中,变成了天盘左旋右转。二占,虽皆属剥床原型及孔子制噐尚象的路数,然而当式盘在更加星象复杂化,也更为仪器化的过程中,虽然天地二盘也有个中轴,然天行健而不息的天干贞一之秘,也同时被谈化了。小物占觚自然保留了,天干贞一如枣核如剝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帛易乾皆写为键的秘密了!「系辞」对贞一之述,最为详尽。"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王弼的「明彖」是讲彖最为明细的文献之一,看看与我们谈的能否契合!"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故处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


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嗯,其实与义理也是合辙的。亲或许还会问,你找了这么多原型没有能升天的呀?庄子曰"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先看荀子两篇隐语式的賦吧!"有物于此,??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食。臣愚不识,请占之亚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


夫是之谓蚕理。蚕。”这段是写蚕的,下一段是写箴的,也就是写蜜蜂的:“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


 丄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实际上,蚕与箴是对着的,即象征着缝衣服时的针与线。缝线形是走“8”字的,蜜蜂跳舞也是“8”字的,蜜蜂之锋,蜇人之针也。另其蜂房是六角型的,纵有理,横有理,斜也有理。我们前面讲过萬之原型,即开天门的蝎子,更是或八或十,还有一个反蜇之尾,此九也。皆为大数,虽不能飞,所以也与蜜蜂一起,在古代象征帝王,其针,也就象征用九之九针了。你讲这些与彖有何相干?「文献通考」董仲舒说:蝗子也。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尔雅·释虫」"蝝,蝮蜪。注: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三」冬蝝生。注:以冬生,过寒而死,故不成螽"。啊,蝝,也就是昆虫之未成虫了,或茧中,或土中,或木中,,,也可以蚴虫,或叫蛹。或者说是还不能飞之前的昆虫。此之谓虫之隐,虫之藏也。会飞了也就不成其为蝝了。哪会飞的呢?那便是蟓了!又为何呢?且看下篇文章__象。再为您详细论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传·系辞译文(上)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易传(十翼)
《易传》系辞(上下)(原文与译文)
周易系辞上译注
《周易.系辞》白话译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