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阳明 238-262条
238条: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提示阳明病可以反复攻下和不可攻下的鉴别。
下后反而懊憹烦躁是下后不久又形成燥矢的表现,仍然可再次攻下。本条提示阳明府实可以反复攻下,但是如果大便头硬后溏则应该视为脾虚,不可攻下。
【赵老师讲解】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我们看到心中懊憹而烦,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联系到了栀子豉汤,再看一下是不是栀子豉汤呢?不是。因为胃中有燥屎者,这说明不是栀子豉汤了,而且他现在是阳明病经过下发以后才出现的这种情况,胃中有燥屎者,可攻,那么现在你接着应该用下法来治疗,为什么知道有胃中燥屎呢?《伤寒论》它重视腹诊,前两天微信圈里流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御源堂中医诊所,就是他们到日本去考察,对吧,看日本的汉方,日本人就特别重视腹诊,他们比咱们重视腹诊的程度要多的多,日本人特别重视腹诊,为什么日本人特别重视腹诊呢?因为他们对脉诊不擅长,日本人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他们重点是看症状,看些能看到的东西,他们对脉诊不擅长,所以他们就重视腹诊,他们这样有好处,他们的腹诊比咱们掌握的还精细。那么张仲景怎么知道胃中有燥屎呢?他肯定是腹诊,腹诊你摸的很仔细的话,腹中的硬块,大便,他都能摸出来。腹微满,虽然可以用下法了,但是要注意,腹微满不是腹中特别膨胀,初头鞕,后必溏,如果说他大便刚开始是硬的,后面有点儿稀呢,这就没有达到阳明腑实,所以说像这种情况呢,他告诫你不可攻之,一定要等到他的大便化燥成实了,才能攻之。所以说,若有燥屎者,如果让你确定他已经化燥成实了,宜大承气汤。这是这一条,从238条开始讲大承气了。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提示阳明病可以反复攻下和不可攻下的鉴别,怎么可以反复攻下呢?下矢后还有燥屎者,就可以反复攻下,怎么样不可攻下呢,就是大便未成实的时候,这个就不可攻下。
239条: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腑实证的指证。
不大便,脐部疼痛而烦躁并且发作有时,是腑实燥结的又一个指证。
【赵老师讲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注意这三个字“绕脐痛”,烦躁,单纯的烦躁可能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说“绕脐痛”,绕脐痛是重点,同时还伴有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这是判断这个患者有燥屎的指证。大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小承气汤,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所有的有关大承气汤的条文汇总起来,然后找出大承气汤应用的特征,那么调味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他们都没有绕脐痛这一条,所以说绕脐痛这三个字,这是应用大承气汤的特有指证。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从238条开始,我们要注意三个字,叫有燥屎,那么从后面的238、239你就注意看一下,哪几个条文是有燥屎的,因为有燥屎是大承气汤的应用指证。
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府实证兼有如疟状的证治。
潮热如疟,日晡时发作有时,是风邪化热而表邪未尽,虽然表邪未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脉实就说明虽然有如疟状的情况,但在有燥实内结的情况下,仍宜攻下。如果有疟状的情况,但是脉浮虚,那就是表虚而风邪未尽,因为已经汗出,所以用桂枝汤发汗解肌。
【赵老师讲解】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好了,没事了,但是又如疟状,又开始发热了,发作有时,而且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这一块的重点是日晡所,什么是日晡所呢?就是下午申时,那个时候是阳明当立,我们说春夏秋冬,那是个秋对不对,拿一天来讲,它是个下午,在那个时候它又发热,属阳明也,为什么日晡所那个时候发热,就属阳明也呢?为什么?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是少阳,不是太阳呢?为什么评这一点可以断定它是阳明呢?谁说一下,原因很简单,你们不要想的太复杂,因为这个阳明因为这个下午像太阳早晨升起来,中午到正中间,下午又降下去,那么到这一块时候,假设阳明这块被堵住了,气能不能降下去,降不下去,降不下去怎能办?发热,就这么来的。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就是这一块,阳明这一块堵塞了,有燥屎了,堵住了,太阳光往下降了,热性往下降降不下去了,所以说发热。所以说日晡所,是应用大承气汤一个指证,这个大家要记住。那能不能用呢?再看一下,后面这两句话讲的是以脉测证,脉实者,宜下之;他有日晡发热了,脉实,宜下之,这就没问题了。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应该注意,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我们前面几个条文已经讲了,在《伤寒论》阳明病里面它有汗法,也有麻黄汤,桂枝汤应用的机会,我们重点是看他的脉和证。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阳明府实证兼有如疟状的证治。我再说的细一点,本条讲的是阳明腑实兼有中风表虚辩证。所以说这一条我再给他说细一点,把孙老师讲的再扩充一下,这一条实际上他讲的是阳明腑实的同时他兼有中风的表虚了,那么我们要辩证,要随着他病邪层次的深浅,他的病情发展的趋势而用不同的方法,他有阳明腑实,他有表虚,那么他这个病邪往里面走,快下来了,脉实,我们就用下法,他的病从外面解了,对不对,他的脉虚,我们就用汗法,就用桂枝汤。这是这一条讲的例子。所以说这一条告诉我们临证的时候要注意脉象,专门有人研究《伤寒论》的脉象,《伤寒论》脉法,那么要看脉象,你不会号脉,这就很麻烦,日本人的腹诊,遇到这一条怎么办?
241条: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方二十七。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宿食证的辨证。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是下后损伤脾气,脾虚则运化不及,运化不及则宿食不化,而六七日又是阳复之日,更易于热盛导致燥矢的形成。此时仍应用攻下法,这是因为燥矢阻滞气机导致腹痛,此时治标为急,等待大便通畅以后再治脾虚之本。由此可见,攻下是脾气的一次损耗过程,因此下后就有一个脾气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阳复的过程,也存在一个七日的循环。
【赵老师讲解】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大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为什么呢?烦不解,腹满痛者,而且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前面说的已经有燥屎了,这一条是不是比前面的症状更加重了,烦不解,腹满痛,前面是绕脐痛,烦躁,现在是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这是不是四个条文已经三个条文有燥屎了,是不是,前面还有,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是因为这个患者本来就有积滞,吃的积住了,吃的多着了,在大用承气汤之前,他都已经有宿食了,所以说在用大承气汤之后,他的病情暂时性的缓解了,该下的没有下完,又出现了这个情况,这是我的讲解。我这一块讲解,和孙老师讲解不统一,孙老师讲的比较复杂,我是以我的理解讲的,孙老师的意思是,下之后伤了脾了,脾虚了之后,再一吃饭,吃的饭又积住了,不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到觉得我这样比较好理解,你们可以把我的讲解和孙老师的讲解对照参考的来学习,我的意思是,这个病人本来就有宿食,你给他用了下法之后,
他暂时目前的病是解除了,本来的宿食没有消除,所以说他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下之后余邪未尽,就好像太阳病以后你发汗了,但是这个汗未透彻,那么你用下法了,下没有彻底,余邪未尽,所以说你还是给他用下法,来推陈出新,所以我的考虑,我偏向认为这个患者还是个实证。
242条: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方二十八。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府实同时存在湿阻证的辨证。
由乍难乍易可知大便已经燥结,而小便不利是由于大便燥结阻塞气道,但是湿阻也可能有小便不利的情况,鉴别之法是:喘息不能卧是大便燥结的表现,而湿阻必然同时伴随着腹胀满的证状。
【赵老师讲解】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这两句有什么讲究呢?这一条还是用的大承气汤,典型的大承气汤,大多数是小便利而大便干,对不对,为什么是小便利而大便干呢?因为小便一利,津液偏渗,肠道里面越来没水了,所以说大便就干,但是这一条它特殊,它的特殊情况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小便是不利的,他不是说小便特别利的,他的大便有时候是干的,有时候是不干的,如果是小便多了,那大便肯定是干,如果小便少了呢?津液回到肠道了,大便就不干了,所以说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像这种情况呢,也可能可以用大承气汤,也可能不能用大承气汤,还没有到这个指证呢,那么我们往后面看,时有微热,这条也不明显,也可用调胃承气汤之类的来解决,但是为什么张仲景最后说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呢。是因为关键是喘冒不能卧,242条的核心关键词是喘冒不能卧,你不管他是小便了,也不管他大便了,他出现了喘冒不能卧了,那么必须用大承气汤,这也是大承气汤的一个指证。所以说238、242这么几条他反复告诉你,用大承气汤辩证的指证。喘冒是什么意思呢?喘就是气逆,气从下面上来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大便不通,这个气从下面上来,这个冒是什么意思呢?头昏。喘是冲到肺上,冒是冲到头上去,这就叫浊音不降。所以这种情况用大承气汤来下之。第243条,这叫转折,我们看这几条好像大承气汤好像是完了,那么大承气汤完了没完?实际上没完,从243条他给你来个插播,正放电视连续剧呢,给你插播个广告,插播,242条之前,我们大家把我给大家讲的有燥屎的条文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的238、239、241、242这都是有燥屎的,咱们前面的,209、215条也是有燥屎的,你看一下209第三行,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所以你要比较对比,这些就是大承气汤,这个要大家去回顾。
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方二十九。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病呕吐证上焦与中焦病机的辨证。
呕吐属于胃腑病,所以说“属阳明也”。汤是热水,古人日常饮用生水,特指煮熟的水为汤。“得汤反剧”是说如果喝了热水,反而更加欲吐,那就说明这种呕吐已经不属于中焦脾胃,而是属于上焦胃的上口贲门,上焦属于阳位,非苦寒无以降浊,就不能应用苦辛热的吴茱萸汤散饮降逆了。本方以吴茱萸苦辛热散寒开降化饮,人参甘寒、大枣甘温补益胃气,生姜辛温宣散水气,合为辛苦温散寒降逆法。
【赵老师讲解】
食谷欲呕,前面给你讲的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现在给你也是食谷欲呕,也是气往上逆的,他就是什么呢?前后对比,阴和阳,寒和热反复来对比,让你在临床上不在出错,食谷欲呕,属阳明也,这不是大承气汤了,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得汤反剧者什么意思呢?食谷欲呕,吃了饭了以后,当时吐没吐出来,没吐出来,那种恶心的感觉,得汤反剧者,是一喝马上欻吐出来了,是这个意思,那么前面是虚寒,后面是什么是热,而且这个热是上焦的热,咱们有些同学搞不清这个黄连和黄芩的区别,那像这种情况是使黄连还是黄芩呢?用黄连,这是苦寒又降胃的,而且它属于上焦,它是贲门这个位置,这是黄连的指证。大便粘,心口胃口这堵,顶的慌老百姓说顶的慌,这是黄连的指证,所以叶氏茯苓饮他用的是黄连,这个意思。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他讲的是阳明病虚寒的证治。阳明病虚寒的证治,除了这一条之外,这一条是辨别了,在前面实际上张仲景已经反复说过了,我们把阳明病的虚寒可以回顾一下,大家把书翻到的190条,怎么说的,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那么这一条是能吃还是不能吃呢?不能吃。你再看一下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对不对,这个就不多说了,你再看一下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是不是也是虚寒。再看一下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那么这一条是脉迟,243条他也应该是脉迟。那么197条呢?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是不是气血上逆了,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这就是吴茱萸汤。那么吴茱萸汤,我讲一下现在的应用,吴茱萸汤,我们今天临床上用它来治疗呕吐,包括一些顽固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只要他辩证是由于虚寒性的,肝胃不和引起的,就可以用它来治疗,虚寒它是虚证和寒症,对吧,为什么说肝胃不和呢?吴茱萸这味药它归的是肝经和胃经,还有头痛,特别是头痛的时候巅顶痛,还有眩晕,还有子痫,出现的子痫,如果他辩证属于虚寒,肝胃不和,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治疗,所以说临床上遇到呕吐患者的时候,不是说都用半夏泻心汤的,一定要辩证,看他的脉象,他的寸脉关脉是滑的,对吧,那可能是个黄连的指证。如果他出现虚寒,脉沉迟等等之类的寒象,那么要想到吴茱萸汤。
244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
猪苓(去皮) 白朮 茯苓(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右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中风误下后致痞和阳明中风五苓散证的辨证。
寸缓为表虚,尺弱为营血不足,关浮为误下后风邪下陷,然后心包相火随之内陷中焦。郁热在内,所以发热汗出;邪陷不得宣泄,所以恶寒;不呕而心下痞,是由于误下致使风邪与心包相火结于心下。这些都是误治的结果,所以说“此以医下之也”。假如没有这个误下的过程,那么患者不恶寒而且口渴,那就是病机由太阳转属阳明的正常演变了,所以说“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尿频同时大便硬,虽然不大便十余日也没有痛苦的,属于误下后脾气虚弱,脾不能为胃布津,这种情况下的大便干燥就不需攻下,随着脾气的恢复自然大便就会转为正常。如果口渴,这是脾虚水停下焦,可以少量饮水,同时服用五苓散以化气健脾利湿。
【赵老师讲解】
太阳病,注意啊,变了,前面是不是都讲到阳明了,这一块是太阳病,这也是插播,后面又转到大承气汤,现在是插播。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我们看到这六个字的时候联想到什么呢?应该联想到桂枝汤上去了,讲的阳浮而阴弱,这就是阳浮而阴弱,寸缓、关浮、尺弱对吧,关脉浮,尺脉弱,这不是阳浮而阴弱嘛,太阳病的中风桂枝汤证就是这样子的。其人发热汗出,这是桂枝汤证,但是,复恶寒,又发冷,恶寒,不呕,不呕说明他不是少阳,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你看就这短短的几句话,我们第一个要联想到桂枝汤的阳浮而阴弱,第二个我们要联想到太阳病他讲的痞证,对不对,(病犯阴、、、误下没听懂)。244条的条文比较长,244条实际上他讲了四种情况,讲的是太阳病中风,再往阳明病转病的过程中四种不同的类型,四种不同的病理机转以及他们出现的证候,怎么来辩证论治。所以这条文比较复杂。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这是误下,这是其中的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讲的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说你没有经过误治,他这病情自然而然的发展他一个转归,从太阳转入阳明了,从太阳的中风转成阳明的热证了,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那么他有点阳明病的什么汤证呢?它有点像白虎人参汤证。这是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也是个太阳,阳明,但是它已经到了阳明的经还是腑呢?腑。对不对。不恶寒而渴者,白虎人参汤证,那是个经。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是个腑。那么这个腑是我们前面讲的太阳,阳明的什么证?痞约,是不是痞约,麻子仁丸证,这是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又回来了,还有一种情况,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渴和刚才讲的转属阳明这种渴又不一样了,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这是个太阳蓄水证,我们正讲阳明腑实呢,正讲实热呢,他给你来了个寒,把阳明腑实含义讲完了以后呢,他现在又再来了这么几种转归,目的还让你干什么呢是辨证论治。他要让你知道从太阳病发展到阳明病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寒热虚实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让你不敢学的太死板,太局限。为什么会这些出现不同的机转呢?这与体质有关系,和医生的治疗方法是有关的。
245条: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承上条中风病因,提示汗出伤津导致大便硬的病机辨证。
脉阳微,也就是寸脉微,是邪去正虚,所以就会汗少,这种情况其实是阴阳和调的正常现象。这时如果汗出过多,那就属于邪盛正虚,所以叫做太过。
上面说阳脉微是自和,下面说阳脉实是阳盛,是脉实而汗出过多。这种阳盛汗出太过的情况,也可以导致阳气微弱,同时津液亏耗,造成大便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汗出过多导致的结果,首先是“阳绝于内”,其次才是“亡津液,大便因硬”,这是因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具有升发的特点,所以说阳在外,主升主动主化气;阴津具有静守深藏的特点,所以说阴在内,主降主静主守藏。因此。汗出过多,热气蒸腾,当然首先导致在外在上的阳气耗散甚至消亡,然后才会导致在内在下的阴津的损耗以至于脱液,这个道理显然可见。
【赵老师讲解】
从245条开始,245,246,247这三条,承接的是244条的那一句话,244条讲了四种情况,对不对,从245条开始它是连着,紧接着244条来讲的,但是它紧接着是244条第几种情况呢?第三种情况,痞约,第三种情况刚才说了,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是不是,因为这一条说的是阳明的腑证,因为人家从整体238条开始讲的阳明的腑证,插播了个244条,那么紧接着245条开始,他还是紧接着是这。这就是《伤寒论》的条文之间的内在的规律,你可不敢像其他医家注解的说,人家是错节,顺序编乱了,不是这个意思。你看一下245条,从245条开始,他重点给你讲痞约,他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人体的津液和大便的关系,讲的是痞约的证治,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什么是阳微呢?阳微就是寸脉微也,就是寸脉摸起来比较微弱,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这是邪去了,正气也虚了,对不对,病情快要恢复了。汗出多者,为太过,如果说脉都微了,但是汗又出的特别多呢,那么这就伤人体的正气了,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虽然他阳脉你是要发汗的,但是你发汗太过了,太多了,也为太过,太过造成的后果是,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是不是发汗太多了,发汗太多了,不但是耗伤你的津液,而且伤了人体的阳气了,在《伤寒论》里面,出汗,不管是太阳病的出汗,还是其他什么问题,只要是出汗太多了,他就会亡阳,阳气为根,讲的是这个意思。阳气是根本的观点,是这个意思。为了再复习一下,掌握一下,这个汗,出汗,自和,我们前面的条文再回顾一下,大家把书翻到第43页,第49条,什么叫自和,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是吧,尺中脉微的情况下,你更不能出汗太多,这和这一条的意思是统一的。你再把书翻到第45页,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都是一个意思,结合前面的加深这一条文的理解。可以参考一下112条,复习一下。
246条: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阴虚阳盛的病机辨证。
“浮为阳”的意思是“浮为阳热有余”;“芤为阴”的意思是“芤为阴血不足”。“浮芤相搏”,阳盛与阴虚同时发生并且结合在一起,结果是“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也就是说:胃热的结果是阳气竭绝。邪热损耗的结果是阴阳俱虚,但首先是阳虚其次才是阴虚,其机理前面第112 条和上条已经讨论过了。
【赵老师讲解】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为阳,这是脉象啊,浮和芤都是脉象,这是要重视脉,这几条特别重视脉,浮为阳,芤为阴,浮为阳热有余,芤为阴血不足,阳越来越强了,阴越来越弱了,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讲的还是这个道,讲的是阳气为根本,先耗的是阳,后来阴也绝了。通过脉象讲阴阳的机理。
247条: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三十一。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由燥热引起的脾约证的证治。
浮而涩,浮为阳盛,涩为脾营虚弱,阳盛和营虚结合起来,主要是导致营虚燥热津亏,也就是大便燥硬艰涩不利的脾约证了。方中麻子仁甘平润燥滑肠,杏仁苦温宣肺润燥,厚朴苦辛温以降阳明逆气,枳实苦辛寒降气泻胃,芍药酸苦化阴补脾泻肝,大黄苦寒通便泄热。
【赵老师讲解】
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在哪呢?脚背上的,对吧,阳明经,趺阳脉浮而涩,还是脉啊,浮则胃气强,浮为热,涩则小便数。为什么小便数呢?因为体内有燥热,身体内有燥热,所以导致的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所以说呢244条第三种情况,245条,246条都是为第247条服务的,这是它内在的机理,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是在小承汤的基础上,是不是这么来的,大黄、厚朴、枳实加了一个麻子仁、白芍、杏仁,这是麻子仁丸,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应该勤于总结,我们应该把小柴胡汤的条文,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大承气汤的条文最后给它归个类,这样就把它的应用搞清楚了。这是讲的麻子仁丸。下面我们讲的是什么呢?又转到调胃承气汤了,从248条开始,248、249、250这么三条,讲的是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辨别要点。这又属于插播,他重点不是讲这的,他重点还是讲大承气汤,他把大承气汤前面几条有燥屎的,中间给你加了个这,加了个那,对不对,给你说什么情况能用这,什么情况能用那,然后后面还要讲到这。咱们现在先把248、249、250先看一下。
248条: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三十二。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中风证风邪化热后应用和胃法的病机辨证。
成无己注释本条说:“蒸蒸者,如热熏蒸,言甚热也”。换句话说,发烧一连三天,虽然不一定结成燥矢,但内热蒸腾,汗出耗伤津液,就应该用和胃方法来泻一下,这个和胃法其实就是引导蒸腾的胃热即刻下行。
【赵老师讲解】
太阳病三日,时间还不长,但是呢,发汗不解,一发汗热退了,现在发汗不解,而且是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为什么用调胃承气汤来治呢?因为他发汗不解,发汗了表证走了,但是热没解,蒸蒸发热,这个热已经尽了。调胃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区别是什么呢?调胃承气汤的重点是泄热和和胃,要记住啊,调胃这个方剂要记住,我跟你说的都很简单,调胃承气汤你掌握四个字,第一,调胃承气汤是泄热的,第二个呢调胃承气汤是和胃的,咱们在太阳病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接触调胃承气汤了,是吧,调胃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和甘草,甘草很重要,大黄是通便的,芒硝能够软坚散结清热,他用了一个甘草,让这个药停在中间了,把这个热散出去,我们把书翻到29页看一下29条,你看第29条,“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是不是,在太阳病的29条已经有了调胃承气汤,伤寒这个病邪他入了里了,入了里了他胃热,中间堵住了,因为这个情况导致的发热,你用麻桂这些就不行了,怎么办呢?调胃承气汤少少与之,那么这一块调胃承气汤是泄热的作用。和胃的作用,我们再把书翻到103页第207条,你们看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不吐不下,说明这个病邪堆积到哪去了呢?中焦是胃,心烦者,心烦指的是哪呢?指的是胃,我们再联想一下这个248、249条,对吧,然后你再联想一下,太阳病的时候又学了一个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是以那个方子打底的,还是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是化瘀血的同时也是泄热的,对不对,他们为什么用调胃承气汤,泄热,你这样一来,你就把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就分开了,你再看一下249条。
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伤寒误吐形成湿热证应用和胃法的证治。
上条是中风证应用和胃法的证治,本条是伤寒证应用和胃法的辨证,两条对比以见同异。
风为阳邪,易于化热,所以是“蒸蒸发热”;伤寒为阴邪,易于化饮聚湿。本条寒邪外束,内热渐盛,这时候假如采用吐法,那么因为吐寓发汗之意。吐后汗出表解,而内热与湿邪熏蒸,湿热郁积,形成腹胀满的证状,此时应该和上条一样,仍然使用调胃承气汤和胃,重在引导胃热下行。
【赵老师讲解】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这是这个腑实还没有形成,但是胃里面的燥结已经形成了,所以说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我们再看一下250条,250条就到小承气汤了。
250条: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三十四。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证误治,转为阳明病之后,应用和胃法的辨证。
本条是中风,风邪易于化热化燥。上条是湿热郁积导致的腹胀满,本条湿热内聚的腹胀满已经开始化燥,转为大便硬。微烦是即将化燥成实的表现。虽然大便已经转燥,但是还有小便数,说明脾气虚,还是不能攻下,所以用小承气汤和胃导热下行。和上面两条比较起来,本条是因为经过汗吐下损耗,虽然大便开始转燥,也不能用包含咸寒软坚的芒硝的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而只是用小承气汤理气导热下行。
【赵老师讲解】
看一下小承气汤,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小承气汤的重点是大便不通,但是呢他没有达到阳明腑实那种程度,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呢,我给大家把这三个承气汤的区别说一下,我们在临床上讲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对吧四个字,一个是阳明,一个是腑实,阳明腑实证它重点是讲的那个方子呢?大承气汤,对不对,那么它必须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临床上用大承气汤的时候,必须涵盖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必须有全身出现实热的症状,就是浑身发热,第二个呢必须有腹部胀满,特别是大便不通者,如果说只有发热,没有腹满,大便不通这么严重的,是调胃承气汤,如果说没有发热,单纯的有大便不通,但是并不严重,那就是小承气汤,如果说把发热和腹满,大便干,不大便都结合起来了,而且程度很重,这才是典型的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所以说我把三个承气汤的区别,我总结为这么几个字,调胃承气汤是燥、热、结,小承气汤是燥、结而实,你看调胃承气汤它有热,有结,这个小承气汤它是结,它没有热,那么大承气汤呢它是阳明腑实它都有。
251条: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承接上条,从阳明病得病二三日、四五日依次至六七日阳复之日,依次说明其证治。
上条经过汗吐下以及发汗以后,风邪已经消散,已经不存在表证未解因而风邪内陷的可能性。这时候如果出现微烦,小便数,大便硬,是阳明内热炽盛,将有化燥趋势,所以用小承气汤通便以和胃气。本条则没有汗吐下过程,得病仅二三日,无太阳证或柴胡证,说明风邪已经入内,脉弱是风邪化热,湿热内郁,并渐化燥,因而烦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然胃家实并且有化燥趋势,但还没有到阳复热盛之时,因此只能够以小承气汤小量和胃。至第六日,可以小承气汤加量至一升,以治疗其心下硬的证状。
至六七日已经到阳复之日,如果小便少,说明湿邪还没有完全化燥,因此告诫:“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其所以告诫如果没有小便利、屎定鞕则不可以轻易攻下者,是唯恐在风邪没有完全化热化燥的时候攻下之,就会造成风邪内陷从而阳陷阴绝的后果。
另外,本条先说“小承气汤”,后面又说“承气汤”,那么,后面这个承气汤就是前面的小承气汤的省略,是承前省略了一个“小”字。同时,本条的“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本应作“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之”,又承前省略了“之”字,以避免前后重复。这些承前省略的现象,都是古文的行文通例。
【赵老师讲解】
我们下面看一下第251条,从251条开始,才是我们今天讲这个大承气汤应用的重点,前面都是为这个服务的,从251条到256条,这么6个条文,重点讲大承气汤的用法,讲了一个可下证,乃可攻之,讲了三个急下证,三个急下证,讲了两个当下证,特别是三个急下证。我们看一下251条,得病二三日,得病二三天,时间还不长,脉弱,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这一种方法在临床上属于排除法,我们在临床辩证的时候要用排除法,你比如说周雨涵今天跟诊的时候,对不对,那就是排除法,你说为什么这个是寒?我当时说什么呢?你给我找一下热,哎,找不出来热,找不出来热,以后呢,然后患者是脉弱,发冷,舌淡润,无力,那个就是寒,这就是排除法。你比如说陈凯那个写病历,葛根汤,那个人是颈项不舒服,颈椎病,然后完了他说没法辩证,其他都考证了,其他都考证了,你就用排除法,他颈项不舒服,我们就想到了葛根汤,他出不出汗,没有啊,无汗,那就是葛根汤,然后他还有些其他阳气不足的表现,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些补肾的,这就完了。这就是排除法。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这是排除法,但是现在出现什么情况呢?烦躁,心下鞕。矛盾,脉弱,是这一个条文讲的重点。烦躁,心下鞕,无太阳、柴胡证,说明把太阳和少阳排除了,烦躁,心下鞕,说明已经进入阳明了,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呢,整体而言这个人是脉弱,它这一条就给你讲,已经进入阳明了,要用大承气汤证了,但是这个患者脉弱,像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这条文的意思就是这。至四五日,虽能食,过了四五天了,症状没有减轻,虽能食,虽然还能吃饭,没有到那种完全堵住了,不想吃饭,下不去,那种情况,像这种情况之下,要用小承气汤的,但是用小承气汤的时候,量不能大,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到六日的时候,病情还没解除,与承气汤一升,这省略了一下小,这承气汤是小承气汤一升。再往后面,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咱们已经说了小便频,说明成实了,对不对,小便少呢?还没有完全成实。虽不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小便利就成实了,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这一块看小便的情况,和我们刚才讲的238条讲的,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和那个意思是一样的,就是阳明腑实我们要攻了,但是我们要有顾忌,第一个呢,要看他的脉象,他的脉象是弱的,你攻的时候不要太暴力,我们用大承气汤呢,可以用小承气汤给他来先试一下,因为用小承气汤,用的还没有用好,小便而且还多,像这种情况还没有腑实,然后等他的小便已经利了,一摸肚子,完全已经硬了,屎已经硬了,那么像这种情况用大承气汤。就是用大承气汤时候,医圣的用法,他给我们讲的他是非常慎重的,前面讲发汗不要太过,这一块讲用下法也要慎重,不要太过,这个意思。下面呢就是孙老师的讲解,孙老师的讲解呢大家注意一下和我的讲解有些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是出现不一样的地方的情况之下,大家把两种都放着,你自己来体会,增强大家的了解。
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六。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病急下证之一。
伤寒六七日阳复化燥,如果出现视物不清楚,这是热结神昏的急证,当然应该急下泄热。
【赵老师讲解】
我们看一下252条,252条伤寒六七日,从252条开始,252,253,254条是阳明腑实证最严重的三种情况,属于急下的条文,那么你看一下为什么用急下呢?伤寒六七日,阳复了,对吧,目中不了了,阳明腑实是常遇到的症状,现在到眼睛上了,目中不了了,什么叫目中不了了呢,就是眼睛看不清楚,睛不和,什么叫睛不和呢?就是他的眼珠子已经不会转动了,目光呆滞,为什么会目光呆滞呢?因为这个阳明腑实,阳明是里证,实证,热证,他是不是损耗人体的津液,是不是热特别充盛,那么这热特别充盛时候,它就什么呢?损耗了阴和血,津和血,我们说目得血能视,对不对,眼睛肝开窍于目,那么肝肾的阴液让你都消耗完了,所以说,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无表里证,不是说他没有表和里证,他没有其他的问题,大便难,重点问题是是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条: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七。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病急下证之二。
发热汗多是热迫津泄,将有亡阳可能,所以也是急下证。
【赵老师讲解】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热汗多,为什么用大承气汤呢?而且是急下之呢?他这个发热汗多,是指的是你已经用了其他办法治了没有好,而且这一块,它有个省文的问题,《伤寒论》里面讲它有省文,那么他用大承气汤,那肯定大承气汤的其他的证候它是具备的,他这一块没有给你提出来,是这个意思。那么发热汗多者,急下之,他这种方法,就叫急下存阴,急下存阴,就是赶紧用这个下法,釜底抽薪,来保护人体的阴液,阴完了,阳也就完了,所以说孙老师说亡阳的可能,是这个意思,在伤寒,温病的都要用下法,那么有句话叫什么呢?温病下不厌早,??早下点没事,还有句话是什么呢?伤寒下不厌迟,伤寒下不厌迟,指的一般的情况,你要等这阳明腑实再下,你该下就下,不是说伤寒下不厌迟,我再等一等吧,再等把人给等没了。你们在学习阳明篇的时候不敢轻视,不敢说我现在在临床上,我看内科呢,我看妇科呢,我看颈椎腰椎呢,咱们这成天过来没有利用这个的机会,因为咱们没在医院待,你要待在医院,住院部你试试看,那就有这样的机会,你像咱们的老乡,王三扈老师,他们治肿瘤的,肿瘤的患者他这种情况就很多,他就有,他在查房的时候一看,我们现在学着呢,以后会有机会,再重点是你根据学这些条文,来锻炼你辩证的思维,学中医呢,你要在这方药的基本功基础上,你重点学他的思路,学中医第一步是理论,对吧,第二步是背方药,第三步是什么呢?思维,第四步是什么呢?临床技巧,实践经验。这是四部曲,这是学中医的四部曲,你看一下你到哪一步曲了?第一理论,第二方药,你们现在大部分在第三个过程,是不是?第四步是临床技巧。这是我们看的253条,再看一下254条。
254条: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八。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病急下证之三。
汗出热不退,腹满而且疼痛,说明已经化燥,腹痛在即,刻不容缓,自然也是阳明急下证。
【赵老师讲解】
发汗不解,发汗之后热还没有解,而且出现的情况是腹满痛者,前面已经说了绕脐痛,对吧,腹满痛,腹满痛这都是大承气汤有燥屎的条文,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通因通用,治六腑以通为和,通因通用,这是三个急下证,再看下面两个当下证。
255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三十九。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病当下证。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说腹满的严重程度已非同寻常,因此属于阳明府实证,但还不是急下证。
【赵老师讲解】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即使稍微好一点,微不足道,和没减一样,怎么办?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四十。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阳明少阳合病的证治辨证。
“必下利”的原因是木克土,木性疏泄引起下利。右关主阳明,左关主少阳。如果右小弱,左大于右为负,病情就会发展,所以说“失也”。反之,病情就会向愈。
【赵老师讲解】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阳明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并,也有一个必下利。都是个热重,比如说葛根芩连汤。其脉不负者,为顺也。什么为顺,什么为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有宿食,前面那一段讲了,宜大承气汤。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什么叫顺,什么叫负,孙老师是用右关主阳明,左关主少阳。如果右小弱,左大于右为负,病情就会发展,所以说“失也”。反之,病情就会向愈。那么这一条呢实际上是一个五行的相生和相克,阳明病,阳明是右边的脉,对不对,那么正儿八经的阳明脉,典型的阳明脉,他如果出现阳明腑实证了,他应该是右边的脉大,还是左边的脉大呢?他应该是右边的脉大,对吧,这就是顺。负者,失也,如果说反过来,他现在出现的情况是,左边的脉比右边的脉大呢?是肝木来克伐这个脾土了,那这就是负了,是这个意思,木来克土了。所以说整体的原则是偏???所以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赶紧下之,把这宿食去掉,恢复脾胃的功能,是这个意思,这是大承气汤。那么讲到这里的时候呢,阳明病,大承气汤的条文这算是讲完了,我把大承气汤的条文我大致做了个归纳,这是我总结的,大承气汤的条文从208条开始,208、209、212、215、220、238、240、241、242然后251至256,十五条,你把这十五条反复的看,所以说今天完了以后,可以把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把这一些条文都总结一下。
257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方四十一。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热入血分形成瘀血的证治。
七八日为阳复过盛之日,所以只要没有表里证都应该攻下。如果攻下后热证没有消除,脉数,消谷善饥是阳明热盛,再加上持续六七日仍然不大便,那就会热入血分形成热血互结证。须知大凡阳明府实证,燥矢内结,当不能食,而现在却消谷喜饥,这是热邪不在气分而在阴分血分的证明,所以用抵当汤泄热化瘀。
【赵老师讲解】
257条,张震读一下,257条就回到我们讲这个阳明腑实证,下法之前讲的这个阳明的蓄血和淤血,我们要看这一条的时候呢,应该结合前面的太阳病的淤血,还有包括这阳明病篇前面的第237条,来结合理解,也是抵当汤,这个我就不说了,完了你自己看。病人无表里证,重点强调的是,他无表证,并不是说他没有什么症状,不是这个意思,发热七八日,没有表证了,但是还是发热,而且虽脉浮数者,而且呢这个脉象还是数,而且不但脉象数,他里热还盛,
可下之。这是省文,省略了里热还盛,言外之意就是说,虽脉浮数者,可下之。他没表证了,但是里热还盛,可下之。假令已下,这是深一层的意思了,那么你按这这个思路给他下了,用了下法了,但是脉数不解,他的热还没有退,合热则消谷喜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这个热邪入里了,和人体的阴分相和,病邪融气分进入血分了,所以说出现了消谷喜饥,病在气分的时候,他是不能吃,对不对,病在血分的时候,他就能吃,就是昨天讲的那个意思,引水自救,引谷自救,血虚的人都能吃,这已经不但是血虚了,已经进入血分了,热和血分想和了,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一般情况之下,他这个热邪入里了,大便不通了,用大便通的方法,他是不是热就退了,那现在用大便通的方法了,用下法了,还是没有退,要考虑什么呢,要考虑淤血,因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而且这个病呢,是个久病,而且他现在热不但不退,还出现了消谷喜饥,出现了阴亏血亏的症状,所以说要考虑淤血,这是临床上一个辩证的问题,怎么办?用抵当汤。也就是说表证已除,虽用下法,里热未去,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要考虑热入阴分的血瘀证候,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淤血证是很多的,我们不但要知道寒凝可以导致血瘀,对不对,温经汤,寒凝导致的血瘀,桂枝茯苓丸,寒凝导致的血瘀。我们还要知道有热也会导致血瘀,为什么有热也会导致血瘀呢?热邪伤了血分了,伤了阴络了,那么你想一想,我们中药里面的,不但有温经散寒的,也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对不对,那么比如说丹皮、赤芍是干什么的?这个就是热引起的血瘀,是这个意思。那么热为什么会导致血瘀呢?因为热邪伤了阴络了,你把这个道理想通了,这样会导致血热互结,这是257条。
258条: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挟热便脓血证的辨证。
本条承上条,如果没有及时化瘀解结,随着下血不止,阴血越来越亏损,血虚生内热,血分郁热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必然热邪销铄阴血,化为脓血,转变为下利挟热邪脓血的病证。
【赵老师讲解】
258条,进一步了,比257条进一步了,不但出现血瘀了,而且出现出血了,淤血先是个病理的结果,下面呢它又成了个致病的因素了,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这就是血热互结的进一步发展,热盛而灼伤了血络,动血,这是这一条。第257条和258条讲的是阳明病淤血和脓血证的辩证。
259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伤寒转为寒湿证的辨证。
伤寒发汗以后,应该是病愈的时候了,这时候反而出现全身发黄证状,这是平素脾虚阳弱致使寒湿久蕴的缘故,这种情况当然不可以发汗,而应该根据针对寒湿病机的温阳化湿的治疗方法论治。由于本条病因属于伤寒,就有寒湿内蕴的可能性,如果本条是中风,那就只有化燥伤阴的病机了。
【赵老师讲解】
我们下面呢,就看阳明病篇的最后四个条文,从259条开始,到262条讲的是阳明病的发黄,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黄疸的证治,那么阳明病的发黄黄疸呢,他不但有阳黄,湿热,而且有阴黄,对吧,寒湿,还是先看寒湿,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发汗完了,身目为黄。为什么呢?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因为你的阳虚了,正气不能抗这个邪,阳不胜阴,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那么像这种情况呢,已经不能给他再用清热退黄的方法了,我们在前面学过这些条文了,咱们再回顾一下,我们把书翻到98页第187条,阳明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不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对。你再找一下101页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对。你再读一下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对,这一条讲的是阳黄,前面的呢讲的是阴黄,就是这样子,那么用什么方子呢?你比如说茵陈术附汤之类的,可以来选用,那么我们重点看一下260条阳黄。
260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方四十二。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伤寒所致湿热发黄的证治之一。
伤寒七八日,为阳复过盛之日,这时候如果出现皮肤发黄而且黄色鲜明和小便不利、腹微满的实证表现,那就是阳复之热和伤寒所导致的寒湿二者蕴蒸形成湿热内聚的结果,所以用茵陈蒿汤淡苦微辛法利湿泄热。
【赵老师讲解】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注意他是身黄如橘子色,这是辨别阴黄和阳黄的要点,橘子色就说明他这黄是透亮的,是明润的,是阳。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注意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应用茵陈蒿汤的重点,从260条开始,我们讲的是三个条文,讲的是阳黄的证治,但是这三个条文不一样,他的症状有侧重点,他的这三个方剂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怎么来区别呢?就是看他的症状,茵陈蒿汤症状主要是,辩证的要点主要是二便不利,一个是小便不利,一个是腹微满,腹微满的时候可能就伴随着大便的不利,因为茵陈蒿汤里面它有茵陈、山栀和大黄,山栀是清热的,茵陈它是清热和利湿的,走的是小便,对不对,大黄它即走小便也走大便,所以说茵陈蒿汤退黄的重点指的是小便和大便。我们现在这个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多的,对不对,这个医院里的大夫,特别是好多西医大夫,因为西医退黄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他们在治疗黄疸的时候,一看是黄疸,都用茵陈蒿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些病的黄疸他是表证,你给他用茵陈蒿汤,那不是引到里面去了嘛,这个要辩证。这是第260条。我们再看一下261条。
261条: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方四十三。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伤寒所致发黄证的证治之二。
如果没有七八日这样一个阳复的前提,而只是湿热内蕴形成的发热发黄,那就应该应用栀子孽皮汤,不必用大黄导热下行。
本条承上条指出,在伤寒为病因的湿热证治中,阳复过盛与一般的湿热内蕴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阳复过盛必须用淡苦辛法清热利湿伍以大黄苦寒通便和胃泄热,而后者应该用苦甘寒泻火利湿和胃。本方以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利小便,黄孽即黄柏苦寒燥湿清热凉血,甘草甘温和胃益气。
【赵老师讲解】
伤寒身黄发热,虽然是阳黄,但他重点是什么呢?发热,所以说你要看他的症状有没有发热,如果他有发热的时候,人家还没牵扯到小便不利,腹微满,那么这个时候,他是热在三焦,在表,应该用栀子蘖皮汤,相对里而言,这个茵陈蒿汤,治的是经络的问题,三焦的问题,这是栀子蘖皮汤,山栀、甘草和黄柏。是这个意思,我们再看一下第262条。
262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四十四。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明病伤寒所致发黄证的证治之三。
伤寒、中风在条文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寒邪风邪外束肌表,形成表证,一是指本条病证形成的始初原因,本条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寒邪束闭,阳气无以发泄,于是内热和湿邪蕴蒸为湿热,湿热蕴蒸就要发黄。方中以麻黄辛苦杏仁苦温宣肺解表,连轺苦寒清利湿热,梓白皮苦寒清热利湿,生姜、大枣、甘草甘温健脾宣散水气,调和营卫,合为辛苦甘宣泄清热法。潦水是下雨水,取其下降之力以清利湿热。
【赵老师讲解】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什么叫瘀热在里,这一块属于省文了,他省的是伤寒表不解,表邪郁闭,表邪郁闭导致的瘀热在里,身必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所以说你看一下这三个条文,它是从里到表,茵陈蒿汤是下,是里,栀子蘖皮汤是轻方,是在经络和三焦,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呢,是汗方,是表邪入里,《伤寒论》就是这么样有意思,先从太阳病讲到阳明病,从阳明病快完的时候,又给你从里面又出来了,先进去了,然后就又出来,就是这么有意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它的组成是麻黄、连轺、赤小豆对吧这三个主要,加了个什么呢?杏仁宣发和肃降肺气的,大枣、生姜和甘草调和的是中焦,从中焦把脾胃来固住,立足于土,从肺上来宣发,然后再来肃降,加了个生梓白皮,生梓白皮今天没有,没有临床上用什么代替呢?就是桑白皮,桑白皮就可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也是我们今天治疗女孩子的青春痘,对不对,月经不调常用的一个方子,你想一下多囊卵巢综合症这个病,多囊卵巢综合症从西医上来讲,有好多表现,你比如说体毛、发胖、还有呢长痘痘,还有月经不来,那么你想一下长痘痘与月经不来,是不是特别适合这个方子,所以说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时候,如果说长痘痘、月经又不来,她确实是表邪郁闭,身体内热的话,我们可以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来加减,在这个方子上来加减,也考虑一下其他的特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它就属于我们中医上讲的一种法,就是醍醐揭盖法,荆防败毒散呢,属于逆流挽舟法醍醐揭盖法,荆防败毒散呢,属于逆流挽舟法,那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我们今天来治疗黄疸、水痘、青春痘包括一下其他的皮肤病,你比如说荨麻疹、湿疹、玫瑰糠疹,咱们一个病人玫瑰糠疹,现在已经怀孕了,玫瑰糠疹,闭经,还用它来治疗肾炎的初期,肾炎有风水的那个阶段,肾炎的初期,脸胀,小便又不利,泌尿系的感染,水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阳明病,阳明病在这就讲完了。(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四64,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篇
(12)《伤寒论》第二百五十三条解密
伤寒论第241条
大小承气汤鉴别使用-《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30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三十五天
18.03.04【胡希恕讲伤寒论】丨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